历史上的赊刀人到底是什么来头呢?

密探零零发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至少在现在,我们都还没有完全揭开他的神秘面纱。有些听起来神秘莫测令人啧啧称奇的传说与组织其实都是存在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位列历史上神秘组织之一的“赊刀人”组织。

赊刀人

这个群体在现在可能看不大到了,但是在以前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有时他们会走在喧闹繁华的街市上,而有时他们又会走在家家户户相邻的弄堂中,身上带着一把把的刀。不过这个刀可不是那种长刀,而是普通的水果刀,菜刀,他们声称自己是鬼谷子的后人。

然而奇怪的是,他们身上的刀,只赊不卖,就是把刀当在你家而不是卖,来换取一些钱财,临走时可能会留下一句高深莫测的谶语,等他们留下的话成真后,他们自然会回来现身在小镇上,收取他们的刀。

赊刀人的来历

据历史记载,赊刀人这个群体,最早出现在宋朝,那时他们被成为“卜卖”,意思就是通过卜一些事件来换取钱财。奇怪的是,他们留下的那些谶语,有的很快就会实现,而有的到现在也没有什么音讯。例如在咸丰年间,浙江奉化一代出现了一些赊刀人群体赊刀后说,等到米价由八十文一升降到十八文一升后,他会回来取刀,当时人们不以为然,然而没过多久,米价真的降到了十八文一升,不能不啧啧称奇。

总结

其实个人感觉,赊刀人这个群体,就是一群买卖家用刀具的小商人,那时农民手中缺少这种实用刀具,他们便打起了贩卖刀具的注意,然而又为了增加自己的神秘性,同时又怕别人说自己赊账,就留下了通过神秘的预言,约定收账期限,并且营造了神秘感,令赊账人不敢赖账。

所以他们主要的目的还是赚钱,但是随着时间流逝,科技发展,家家户户都有了菜刀,所以这一职业到今天已经完全消失了。


丫丫说史


传说赊刀人是鬼谷子的门徒,走乡串户,能预言人世间祸福吉凶,赊刀并不是他的职业,而是他给百姓预警的一个手段,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村里面的五奶奶现在80多岁了,很喜欢我,每次回老家我都要去看她,她会拉着我讲很多以前的事,其中就有赊刀人的事。她说,赊刀人来过我们村里2次,最近一次是2012年。

第一次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一个男人挑着担子到村里来,说可以赊菜刀,不用付现钱,邻居们觉得稀奇,就围上去。赊刀人说,这刀你们先拿着用,等你家里买自行车了,我再来收钱。


开始邻居们都不信,害怕遇到骗子,后来有人说反正又不用给钱,我这辈子也买不起自行车,于是就赊了,签了协议,于是大家跟着赊了。八十年代中期,邻居们早忘掉这事了,很多人家里都买起了自行车,赊刀人就来收钱了。


2012年时,这个男人又来村子里面了,30多年过去了,男人头上已经长出了很多白发,可担子里面的东西,还是菜刀。村子里很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在村里留守的老人都对这个男人印象深刻,也算是老熟人了。五奶奶好奇的走过去,去打听赊刀人这一次有什么新鲜的赊刀约定。

只见赊刀人说,这一次赊刀给老乡,下次等老乡可以拿一袋大米到城里换一套房子,我再来收钱。五奶奶很不可置信,她说自己在大城市工作的儿子买房,一套100多万,一袋大米怎么能换到一套房子呢?不过有了上一次买赊刀的经验,她对这个人说的话还是不敢轻易否定的。


于是,他赶紧打电话给外地的儿子,把赊刀人的话给儿子重复说了一遍,问他儿子要不要把房子卖掉,他儿子不耐烦说你看这大好形势,这话鬼才信呢。


现在过去7年了,七年中间房价又来了几波上涨的小高峰,一袋大米到城里能换一套房子,这个预言不知何年能实现呢?


岭南人文历史


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在那个农民拿工分的年代,一个赊刀人到村赊菜刀、剪刀,及长头发换菜刀、剪刀,赊刀者说好价格,说等大米长到一元一斤过来收钱!大家甭提多高兴了,纷纷赊刀,认为一元一斤大米简直是天方夜谭!那天赊刀者又到离我村很近的孝感市肖港镇杨桥村胡家港湾赊卖,由于天色已晚,大家赊刀后又上夜工了,这可恶的赊刀人竟然强奸少女然后逃走,害得少女最后忍受不了闲言碎语自杀!听说最后到别处作恶被抓了,这也是现在没人收赊刀款的原因吧!


大浪淘沙8422


关于赊刀人的故事,我是从邻居家张奶奶处听来的,那时候我才十一二岁,正是对什么都好奇的年纪。

在张奶奶的故事里,赊刀人是“预言家”“慈善家”“手艺人”,这些看起来就很有趣的称号激起了我的兴趣,便缠着张奶奶给我多讲一些关于赊刀人的故事。

听到我的这个要求,张奶奶突然变得紧张起来,她小心翼翼的瞅了瞅周围,然后起身拉上了窗帘。我眼见她这模样,越发好奇起来,这赊刀人究竟是什么啊?

张奶奶回身望着我,轻声在我耳边说道:“我给你说的,你别往外说,是要泄露天机的!”

我疑惑道:“张奶奶,他们不都是挑货卖的叔叔吗?”

张奶奶做了个嘘的手势,打断道:“娃啊,这话乱说不得!赊刀人他们都是鬼谷门人,能预言天机,他们表面上是货郎,实际上是在悬壶济世修仙呢!”

时至今日,我都记得这番话。

年岁大了,我又见到了另一则关于赊刀人的记录,那是1878年7月的《申报》里发出的一则通告:

浙之奉化县境,当咸丰辛西年间,忽有外路人以舟载厨刀求售。每逢热闹之处,舟则维岸,刀则摆列岸上,如遇买主,但计价目而不收钱文,并云今日米贵,每升已粜至八十文,待日后贱至十八文再来收钱,众皆笑其痴。迨光绪初年,宁波米价果粜至十八文一升,于是人皆信其言之有据,唯其人则已不可知矣。乃本月初奉化萧庙前又来一外路人,船装厨刀求售,其言与昔无异,并谓将来米价有贵无贱云云。人尽惑之,幸为奉邑尊风闻,立即饬差往拿,然已杳无踪迹矣,惜哉!

这里面说了赊刀人的三个特征:

1、商品质量好,而且通常是剪刀、菜刀之类常用品;

2、东西一般只赊不卖,而且赊之前,他会记上价格,然后告诉你等某某东西涨价或者跌价到一定程度之后,他再来收钱;

3、如果非要提前买赊刀人免费赊价的商品,他会给出一个高于市价的价格。

其实说到这里,大家应该了解赊刀人就类似于货郎,只是他们在经营模式上添加了赊和预言两种噱头。

赊刀人的记账赊的模式,类似于借助经验,预测市场某种商品价值波动,然后以租借的形式,约定年份,到时候来回收本金和利息。

赊的第二种形式,便是借助年限给出的高价,让人因为产品质量好,产生直接购买的念头,毕竟以前农民都比较淳朴,不太喜欢欠钱。一旦大家想购买了,赊刀人真正的生意就来了,他会给你略高于市价的价格卖给你。

至于预言这方面,实现了,也只能说明他们经验丰富,若是不能实现,也无伤大雅,因为很多赊刀人都是走南闯北,很少固定一个地方,这也就导致了大家认为赊刀人是个庞大神秘的组织的原因。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脑洞趣味历史


江湖上关于赊刀人的传说以由来已久,传说中赊刀人挑着一扁担走街串巷,售卖着他们的菜刀,但他们却和其他人不同,他的菜刀要比普通的要贵上十倍之多,而且从来都不现在收钱,总会做一些预言待预言实现后才会过来收钱,煞是奇怪,就像入俗修炼的长门僧,从不在一处地方停留,但却什么都记得


小编今年三十四岁了,六七岁的时候在外婆家曾有幸看到过一位赊刀人,那是在云南老家,正值夏季,云南那边比较温热,所以中午都喜欢在河里冲个凉水澡,那时下午十分吧,小编跟着母亲去山上刚下来,看到当街上围着一群人,于是冲着凑热闹的心态便过去了,走近一看,原来是为手艺人。

那个师傅正在磨着剪刀、菜刀,一边磨着一边个村里人聊着天,他左边的筐子里放的是磨剪刀的工具,右边则放到是崭新的菜刀,一位阿婆为师傅说这菜刀怎么卖,师傅说是四十,阿婆一听可不愿意了,说平常的菜刀才卖三块,你的怎么这么贵啊。师傅说这样阿婆,我现在先不收你钱,等什么时候都能开上汽车的时候我再来收钱。



我们要知道那时候汽车可是奢侈品,是专属于“万元户”的,对于都开上汽车无异于天方夜谈,阿婆说行啊,师傅随即从里面哪了一把菜刀给她,旁边的村民看到了,也纷纷为师傅自己可以“开汽车”的时候再付钱吗?师傅说可以,结果人手一把菜刀就带回家了,直到今天,那把菜刀还在家里放着,但已经不能用作切菜了。

13年过年回家的时候家里人说那个师傅回来收钱了,但已经很老了,家里还把他留在家里吃了顿饭,说实话,越研究历史越发现这个世界上用科学解释不了的事情越来越多了,很多很多


历史伶俜者


作为一名九零后,纵横今年正好是而立之年,活了三十来岁,也仅仅见过一回赊刀人,那大概还是九十年代,我刚刚记事的时候,有的还记不清楚,大约当时来了一个卖菜刀的,村民纷纷来围观。

卖菜刀的跟个艺人一样,介绍菜刀还会唱,然后就讲这刀是如何如何好,然后就说刀的价格,具体价钱我记不清了,反正是挺贵的,除了刀的质量好,最大的优势是当时可以不用给钱,只要留下身份证号,签上自己的名字,可以赊账,赊账的时间好像是十年。

我家条件还行,也不缺菜刀,我奶就没有买,但是我家一个邻居买了,而且赊的人不在少数,至于这些村民赊账的心态也很复杂,我记得有一天晚上我和奶奶到邻居家窜门,说起了赊刀的事,邻居是一个挺大岁数的人,她说到十年后死不死还是一回事呢,死了就是赚了。

当然,我相信很多人认为十年太久,或许赊刀人就不来了,总之,家家可能都不是太缺一把菜刀,但是就感觉赊了刀就占了便宜。

其实有这种思想,也跟当时的经济环境有关,当时做生意都流行拖欠,有时候拖一拖就黄了,当时的生产队黄了的时候,村民的欠款也都黄了,后来有的村民跟某类似银行的机构大量贷款,最后钱也没还,即使是现在,人们谈论起来都后悔当时没有多贷点。

所以说,在当时的情况下,听闻有赊的东西,一些村民自然跃跃欲试,想要赊一把,我们的村子不算大,也有两三百户,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也就赊了百八十把,但是他肯定不是就走我们一个村子,而是周边好多村子,赊刀人具体赊出去多少刀谁也不知道,我只记得他的那个账册是真的厚。

赊刀人后来有没有来要钱我就不清楚了,因为我家没有赊,而且我一直在外面读书,除了寒暑假基本不在家,此后也再也没有见过赊刀人。

后来倒是在网上经常看到有关赊刀人的文章,有的文章说赊刀人能够预言未来,往往是以大米价格涨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来收账,还有说他们是鬼谷子传人,反正把赊刀人说成是一个很神秘的人,差点就成了半仙。

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可信,一个人如果真的有那个能力,不要说预言未来,就是能够预感环境走势,凑点钱到股市上杀一波,或者到楼市杀一波,早就盆满钵满,何苦背着一堆菜刀走街串巷,风餐露宿,甚至还要“表演节目”。

其实,我想说,读书还是一个好东西,我学经济的时候,学过一个复利计息,如果是年利10%,复利计息的话七年之后就可以翻倍,比如一千块的投资,按照这个复利,七年就可以变成两千块。

但是,做过生意的人都知道,10%的净利润并不好做,而且每年都要这个增长量,很困难,我们再来看赊刀人的价格。

以我见过的那个赊刀人的营销模式来看,一把菜刀在90年代卖的价格估计也就几块钱,但是他赊的价格,至少十块钱或者二十块,翻了几倍都不止,然而对于大多数村民个体来说,几块钱和十块二十块,其实没差多少,尤其是这个赊刀人在之前把这把刀吹得天花乱坠,感觉这把刀也值十块钱了,和赊起来的价格没有多大区别。

这些赊刀人拿着不知道多少把菜刀,可以说这些人并非普通的小贩子,肯定是和某些刀具厂合作的,价格低到我们想象不到,假设这把刀的价格成本两块钱,以十块钱的价格十年来收款,复利计息的话大概是17%的利率,如果是二十块的赊刀价格,复利可达26%。

稍微懂点经济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好生意,而且我怀疑这些刀很可能是市场经济不经济的时候卖不出去的产品,通过这种手段可以很快的赊销出去。

可以说,这些赊刀人本身就是在对赌,只要十年后能够找到你把钱要回来就很划算。

实际上,对赌才是赊刀模式的核心,比如说以大米价格对赌的,正常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一块钱的行情,但是他不会在这个时候去赊刀,而是在年景不好的时候,大概只有几毛钱的时候,当时农民对粮食价格的心态肯定是悲观的,认为不可能再次达到一块钱的价格,所以就跟赊刀人赊了刀,农村人平时没意思,也喜欢打赌,大多数情况下,大米的价格还是会出现到一块钱的行情,这个时候赊刀人就来收账了。

当然,这种生意的唯一缺点就是回报周期太常,风险太大,现在为什么都不搞了,一方面现在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谁家也不缺菜刀,不像当时市场那么大,而且现在老百姓都不缺钱,也不喜欢“赊”这种经济行为了。

当然,经济行为来说,最主要的还是对赌的市场环境不在了,现在通货膨胀率太高,有的时候跑赢利率,九十年代的钱跟现在的钱购买力上完全不一样,估计那波赊刀人赔的裤衩子都没有了。

赊刀人是商人,逐利是本性,无利可图自然就改行了,作为商人,没有固定的营销模式,只有变换的营销套路。


史论纵横


对80、90后的农村人来说,赊刀人就是个传说。

在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农村,经常游走着一个个头戴斗笠的赊刀人。没有人知道他们从哪里来,也不知道他们要到哪里去。只听见他们操一口南方口音,古铜色的脸庞充满自信,不苟言笑的表情更给他们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更让人感到神秘的,是他们卖刀的方式。


他们在推销菜刀的时候,不像其它生意人一样,边走便吆喝,而是在村中的大队部或者学校门口停下脚步,时间也选择在人们上工前或者收工后。这些卖刀人开始并不着急推销自己的刀子;而是站在那里说段山东快板:闲言碎语不多讲,表一表好汉武二郎。或者在一首接一首唱红歌。

等人围拢过来了,就开始慢条斯理地推销菜刀和剪刀。

他们首先不遗余力地演示菜刀如何削铁如泥,剪刀如何得心应手;然后喋喋不休地细数着着菜刀和剪刀更多优点。不外乎刀子用的钢淬火时候如何讲究,锻造的时候如何用心,打磨的时候如何用技巧。只把那些憨厚淳朴的村里听得两眼发直,似乎卖刀人手里拿的不是菜刀,而是英雄手里的干将莫邪。

总而言之就是告诉人门,他手里的菜刀和剪刀跟店里卖的不一样,不一样的不仅是卖刀人手里的菜刀剪子,还有他们的销售方式。卖刀人言之凿凿地告诉村民,他们的刀子千锤百炼,可以百年不坏,永不生锈,永不卷刃。


通常最后会郑重告诉大家:“为了解除大家的后顾之忧,我这刀子不卖只赊,什么时候来收钱呢?第一,等什么时候,土地承包了。第二,等什么时候家家户户实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了我再回来收钱。”

村民一听,全愣在那了。要知道那时候整天批刘少奇的三自一包四大自由,割资本主义尾巴,说白了就是批判土地承包的,刘少奇都批倒批臭了,土地还会再承包吗?还有,那时候农村人住的大都是低矮的房子,有的人住的还是茅草房,能住上大瓦房的人寥寥无几。电话更是像大熊猫一样稀罕。至于说家家都能户户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那更是痴人说梦,还不知道猴年马月呢。

如此说来,这菜刀、剪刀不是白捡吗?想到这里,大家都跃跃欲试,于是村民就开门见山地问刀子多少钱一把。卖刀人说了,我这刀三十块钱一把。人群中有人喊“你宰人吧?太贵了。”卖刀人解释说,一分价钱一分货,我也知道供销社的菜刀两块钱一把。可是那刀子能用多久大家也心里有数。何况我这是赊刀子。

这时候有人问了,你这刀子卖不卖呀?卖刀人说,原则上不卖只赊,真不想赊的话,一把刀子10块钱,等于白送了,够我吃饭、住店就成。不一会的工夫,卖刀人带来的刀子、剪子已经所剩无几。

尽管大家觉得赊刀子就像白捡,但还是有一半的人是回家拿钱买的。因为那时候整天讲阶级斗争,让大家提高警惕防止坏人,赊刀子一定要给人家留下自己的住址和姓名,这让好多人心里不踏实。

赊账虽然说等于白捡,但淳朴的村民觉得这样心里不踏实,所以好多人还是拿钱来买了。后来,改革开放,农村的变化翻天覆地,农村不仅真的实行了土地承包,还实现了电灯、电话。这时候,村里人想起赊刀人的时候都赞叹不已,说他们是孔明下凡、料事如神。也有人说这些卖刀人是小平同志专门派来安慰大家的,给大家带来一线希望。


不管怎么说,大家都有钱了,卖刀人真的来了,一把菜刀对腰包鼓起来的人三十块钱已经不算什么。

这样说来,这赊刀人真像个传说,神秘兮兮,好像他们真能预见未来。但仔细分析不难知道,其实那只是卖刀人的一种营销方式。

他们首先把赊刀子的价格故意定的非常高,然后故意把要账的条件设定的高不可攀。再抓住村民一部分人胆小怕事不敢不愿赊账的心理,把菜刀和剪子卖出去。

因为他们进货渠道直接,每把刀子进价也就5毛钱,供销社的菜刀价格是垄断价格,已经是暴利了。他们卖10块钱一把利润惊人。哪怕是赊出20把,现金卖出了10把,30把刀子的成本也就15元,而卖出十把收入85元,这样还是净赚了85元。

这种营销方法虽然经典,但还是有点缺德。在乡下卖小鸭子的的商贩也是这种模式的营销,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过去农村人买鸭子不是养大了杀吃的,而是要让鸭子产蛋卖钱的。所以大家都想买母鸭子,可是小鸭看不出公母,大家都担心买到公鸭子。毕竟大家喂鸭子的粮食有限,买到公鸭对农民来说就赔大了。



卖鸭子的看透了大家这个心理,就在卖鸭的方式上玩花招。他们往往说自己的鸭子全都是母鸭,没有一个公鸭。会用脑子的都能听出这分明是鬼话,鸭蛋怎么能区分公母呢?但买鸭子的说了,如果你们担心不是母鸭,我可以赊账,如果有一只公鸭,我分文不要。

结果大家在赊账的时候发现,赊账和现金买鸭子价格相差太大。给现钱的话,一只鸭子2块,赊账的话,要五块钱。好多人就在心里盘算,人家敢赊账就说明这里头没有公鸭,既然没有公鸭为什么要赊账呢,几个月后卖鸭人就会来收账,赊账的话,一只鸭子要多掏一倍多的价格。20只就多掏了60块钱,等于多掏两个月的工资呢,于是好多人选择了现金买鸭子。

结果呢,不用说你也猜到了,那里头一定有不少公鸭,“男女比例”都在一个正常的范围内,那是自然规律;现金买鸭子的人掏了冤枉钱,买鸭子赊账的人倒是占了便宜。

总之,从南京,到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真是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农村路太滑,人心更复杂呀。

文章结尾纯属逗乐,不要上纲上线,对号入错。


历来现实


我没见过赊刀人,但我爷爷见过,听爷爷说:“赊刀人挑着菜刀走家串户卖菜刀,他们收款的方式很奇特。

当时不收钱,而是定一个高于市面十倍的价钱,比如当时一把菜刀卖5块,他赊给你的刀卖50块。

然后他预测一件事,这件事在当时看来不靠谱,比如当时猪肉15元一斤,赊刀人说等猪肉1块5一斤时来收刀钱。当时你想象不出会有如此低价的猪肉。

多年过去了,猪肉真的降到了1.5元一斤了,赊刀人就会找上门来要刀钱。




比如爷爷说,当时有个赊刀人,清朝末年的小米50文一斤,赊刀人说等小米15文一斤来收刀钱,在清末物价飞涨之时,15文一斤小米不可思议。

正常思维的人都不信,带着赌一把的心理,哪怕家中有菜刀,许多人也要赊一把试试,结果民国后,小米降价,赊刀人挨家挨户来收钱。

如此看来,赊刀人好像一位神仙,能预测未来。确实如此,我爷爷曾给我讲过一件他小时候的事。

在我爷爷10岁那年,村上来了一位赊刀人,赊刀人从早上挨门挨户推销他的菜刀,到了傍晚一把也没赊出去。

一整天也没吃饭,我爷爷看他可怜,就把他带到了家里。把家中仅剩的一把米为他熬了一碗小米粥,赊刀人狼吞虎咽吃完了。



夜晚就和爷爷住在了一个屋里。一夜无话,等天亮赊刀人转身要走的时候,他突然拉住爷爷的手叮嘱说:“孩子,从明天起赶紧离开村庄,半月时间不要回家,说完这些,拿出一把刀赊给了爷爷。

爷爷很纳闷于是问为什么呢?赊刀人丢下一句“不要多问,照办就行了”,转身走了。

到了第二天,爷爷哭着闹着拉着父母要去省城看姑姑,父母说过几天再去,爷爷说什么也不干。无奈之下,爷爷跟随父母去了省城姑姑家。

等到了第三天,爷爷家乡下起了倾盆大雨,村庄很快被淹没,据说死了许多人,但爷爷一家人去了千里之外的省城而躲过了一场劫难,爷爷到死都不忘赊刀人的恩情,赊刀人从以后也没找爷爷要刀钱。

民间有“姜子牙谋略定乾坤,赊刀人铁口断未来”之说,赊刀人自称是鬼谷子的后人,从他们的一些举止来看却非寻常。



据记载,日本侵华期间,日本鬼子曾追捕一些赊刀人,这些赊刀人说:“菜刀先拿去用,日本鬼子完蛋时我来收钱。”

日本政府很恐慌,鬼子知道赊刀人在江湖上有“铁口断未来”的本事,害怕一谶成真,于是疯狂追捕赊刀人。

赊刀人被捉后还在预测:“钱我是收不到了,不过你们会主动把刀上交的”。

我从爷爷讲的事中分析认为,赊刀人就是利用动荡的时局,用自己所见所为推测一个结果。说实话,这是一个高智商的经商策略。赊刀人挣的就是风险钱。

世上从事风险的事必有丰厚的回报,就好比长远投资。赊刀人的刀钱虽然高于市面刀的10倍以上。但就长远来看,也并不是很高的利润。



亲们想想看,赊刀人收回成本的时间达10年或20年之久,按银行的利率来算,10年20年的利息得有多少?减去利息也挣不到多少钱。

再者说了,这10年20年中有许多变数。比如用刀人搬家找不到怎么办?用刀人如果不讲信誉不给钱怎么办?这都是需要考虑,然而过去的赊刀人好像对此并不担心,我不知道是不是过去民风淳朴的原因?


秉烛读春秋


历史上神秘的赊刀人,究竟是什么来头,为什么现在消失不见了?

我相信很多小伙伴看到这个问题会一头雾水,这个所谓的“赊刀人”到底是个啥,我怎么听都没有听过?诸位不必心急,咱们今天就来聊一聊这个存在了上千年的神秘组织,看看这些“赊刀人”究竟是干什么的。

正如我所说的赊刀人是一个存在了上千年的神秘群体,这个职业顾名思义就是一个让你赊账用刀的商贩。但若是仅仅如此也不至于让其如此神秘,奇怪的在于赊刀人的刀具都是只赊不卖。他们带着自己刀具走街串巷,遇到想要用刀的人家就将刀具赊出去,刀具给你,而且不收钱。仅仅留下一句预言,等到这个预言实现的时候,就是赊刀人回来找你要钱的时候。

大家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挺有意思的,这种方式的交易的确有点让人匪夷所思。赊刀人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宋朝,而且大多数“赊刀人”都自称为鬼谷子的传人。在以前民间称这种交易为“卜卖”,赊刀人留下的预言称为“谶语”。说到这大家不免有点摸不着头脑,这不是白亏不赚的买卖吗?这赊刀人能否回本全看老天给不给面子吗?其实不然。

清朝咸丰年间曾经有一起赊刀人的事例,在浙江地带出现了一名赊刀人,他在奉化地区寻到了一位人家,赊出了自己的刀具。临走之前他说“等到大米从八十文每升,降到十八文每升的时候就回来收钱”。在那个时候大米这种每家必备的日常用品,价格怎么会有如此大的波动,所以当地的好百姓听到以后都觉得不以为然。没成想到了光绪初年,大米的价格还真就跌到了十八文每升,当地的百姓神乎其技于是就记载了下来。

赊刀人的预言有的在短期内就能实现,有的甚至长达十几年才能实现。不过每当预言实现之后,赊刀人会回去以刀具原价数倍,甚至数十倍的价钱收账。而民风淳朴的农村人家,不仅愿意付这个钱,一些大户地主甚至回馈以更多的报酬一表示自己对赊刀人的敬畏之心。

由于当时科技也不发达,人也比较迷信,对于这种常理无法解释的事情往往用鬼神之说来圆。这也是为什么赊刀人这个职业被历史覆盖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其实说白了赊刀人不过是一群特殊的商人,赚的头脑钱,尽管他们自诩为鬼谷子的传人但是可信度不高,也就算是一个噱头。

赊刀人和一年到头只呆在一个地方的农家老百姓不一样,他们走南闯北去各种地方,凭着自己的头脑进行分析。记录一些此处已经发生而其他地区还没有发生的事情,赊刀人赚的就是这份钱,高风险高回报,毕竟如果“预言”应验了自己赚取高额的回报,就算没有应验也不过是赔了一把刀具而已。

说到这大家应该都明白了,这个赊刀人归根结底就是一群头脑聪明的商贩,利用农村信息交流不便捷的特点。通过鬼谷子、预言等超脱常理的话题来营造神秘色彩,再加上老百姓的口口相传,因为人们往往记住那些已经应验的预言,那些没有应验预言大家也就忽略了。就这样赊刀人是预言家的流言越来越多,这个职业也因此在历史长河的一角得以存留。

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赊刀人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首先人们整体素质提高了,不再相信封建迷信的事物,其次如今农村的发展十分迅速,网络通讯、电子设备普及,让人无论何时何地第一时间就能得到全国各地的新闻。赊刀人赖以生存的土壤越来越少,除了偏远山区,几乎看不到这个职业游走在农村的大街小巷了。反正我这一辈是没有见过,到是问起父辈他们对此还有些印象,不过老人家的话匣子一打开各位小伙伴可就有得听喽。

好啦说到这我相信大家对赊刀人这个职业都有了基本的认识了,今天就不开脑洞了,休息一下。


杨角风发作


一、中国最神秘的赊刀人

一个外乡人,挑着担子来到你家里,向你推销菜刀,这没什么稀奇的。



奇怪的是,市面上一把同样的菜刀只要30,他却向你要300;更奇的是,当时他还不要你的钱,还撂下一句话:等到10年后,一头牛卖到15000时,再回来收钱,并说到时候一头牛卖不到15000,分文不取,关键是当时一头牛才卖2000。

是真的吗?是真的。

他们就是中国最神秘的赊刀人。

赊刀人是何方神圣?

鬼谷子的门生,能占卜生死 ,预测兴亡 ?

二、 赊刀人的神秘预言。



1998年,我们村来了3个中年人,卖的是菜刀,说是等家里买了汽车的时候,再来收钱。那时候,自行车才普及没多久,家里条件好点的买了摩托车,全村数得过来的就那么几辆,汽车那更是奢侈品中的奢侈品,很多人做梦时连想都不敢想。因为菜刀不要钱,加上赊刀人的预言在当时看来简直是痴人说梦、天方夜谭,所以当时很多人都去领了,并且留下了名字和地址。

这几年,汽车一下子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了许多家庭居家出行的必备品。可是,那时候谁能想得到呢?

三、赊刀人的真相揭秘

一个行业的出现,自有 生存之道,明知赔本的买卖没人会去做。

赊刀人卖刀,不会选择去人口流动大的地方,这样回收率就难以保证。1把刀,成本10块,市面卖30,赊刀人卖300,赊刀人赊出去30把,只要1个预言成真,就保本了。卖出去2把,就等于市面卖出去29把。



卖刀的同时,也卖出去了希望,卖出了神秘,卖出去了欢乐。

岂不美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