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为何将祖母孝庄太后在宫中停尸足足37年不肯下葬?

侯挺


一句话抛出了三个问题:孝庄为什么不肯和皇太极合葬?康熙为何37年不肯下葬祖母?雍正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难题的?



孝庄不肯和皇太极合葬的原因

康熙26年,孝庄太后病逝,她临终前叮嘱康熙将她葬在清东陵。按照大清规制,皇后或妃子要同皇帝合葬,那孝庄为什么不肯葬于昭陵?

对此孝庄也说出了几点原因:一、皇太极已下葬几十年,不宜再动土。二、昭陵路途遥远,再起陵墓有点劳民伤财。三、她牵挂着顺治、康熙父子,不忍心葬在那么远的地方。

第一、第二条有点勉强,首先合葬是祖制,并不是为她孝庄特殊待遇,再说一般来说皇帝都有几位皇后、贵妃,合葬也是常态。

其次,在哪里建陵墓都是要花钱,工人也是在当地请,顶多办事官员要花点路费。


第三点倒说的过去,儿子、孙子都是由她一手带大,而且儿子又早逝(一说出家),心中不舍也是人之常情。

不过我觉得还有其他两点原因:一、她在皇太极的后妃中排名第三,就是合葬也不能葬到皇太极身边,再说皇太极在世时,她不算太受宠感情不深,所以去不去昭陵无所谓。

二是和她与皇太极的绯闻有关,其实抛开她为了儿子忍辱负重外,在满清的习俗中,兄亡弟娶是规矩,如果她真和多尔衮有染倒不算太出格的事情。

问题出在皇太极在位时刚刚废除了这一规矩,否则孝庄下嫁多尔衮完全名正言顺。如今她违背了皇太极亲自制定的律法,可能有不敢面对皇太极的意思。


康熙不肯下葬孝庄太后的原因

孝庄的遗命给康熙留了一个大难题。清东陵是为入关后的帝王、皇后等后辈建造的,孝庄是长辈如何能葬在一起。

而且顺治帝的孝陵建在昌瑞山主峰之下,已经占据了最尊贵的位置,孝庄太后是顺治的母亲,所以她葬在清东陵哪里都不合适。

康熙一时没好的办法,就把孝庄棺椁暂时安置在清东陵新建的享殿里,这一摆就是37年。


雍正如何解决难题

雍正继位后,觉得这个问题总归要解决,于是他找到孝庄和皇太极结婚百年的机会,在清东陵陵区外修建了昭西陵,把孝庄安葬了。

雍正解决这个问题做了三个动作,首先把陵墓建在陵区外,和她的后代陵墓区分开,再取名“昭西陵”,这和皇太极的昭陵就成了一个体系。

其次,昭西陵大门是清西陵的主入口,这也可以显示孝庄身份的尊贵。

另外,雍正还帮孝庄太后立了神道碑亭,这是有功德的皇帝才有的待遇。孝庄是第一位立神道碑亭的皇后。

不过100多年后,对大清产生深远影响的另一个女人慈禧,也为自己建了一座神道碑亭,上面记载着她为大清做出的“卓越贡献”。



花木童说史


康熙二十六年12月,也就是公元1688年1月,清初有名的贤后——孝庄文皇后因病去世,寿75岁。她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在丈夫皇太极突然去世,大清面临内乱之际,以其果敢、坚毅稳定了局势,同时辅佐了清初两个君王,为康乾盛世打下了坚实基础。

但令人意外的是,孝庄太后去世整整37年,一直都没有下葬,这也引得外界对康熙皇帝的孝心产生了质疑。为什么要停尸这么多年?难道康熙皇帝真的有什么难言的苦衷吗?

还真的是,孝庄太后去世在当时来说是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特别是康熙皇帝对于祖母的去世更加难过。要知道,康熙幼年继位,如果不是孝庄太后在后面扶持,小小年纪的康熙如何能够斗得过像鳌拜这样手握重兵的权臣。

所以孝庄去世,无论如何也要风光大葬。但是据《清史稿》记载,关于自己的身后事,孝庄太后是有明确指示的,那就是就地安葬,不去盛京。原来她作为皇太极的侧福晋,死后按理是要把棺椁抬回盛京,和皇太极安葬在一起的。

但是当时从北京到盛京,路途遥远,孝庄不愿意让自己的身后事劳民伤财,此外,她也不想远离自己的儿孙,还想着和儿孙们永远在一起。这道遗愿一下,康熙没辙了,只能遵从祖母的遗愿,在北京给她找地安葬。

但是遵照清朝的相关典制,一时之间还真不知道应该把孝庄葬在哪里。康熙没有办法,只好采取变通的方式,把祖母生前居住的慈宁宫五大殿给拆掉,然后易地原样重新,地点就选在顺治陵墓的红墙以外。寓意孝庄永远看着自己的孩子,作为孙辈,康熙是每年都去重建的慈宁宫参拜。

这一拖就是整整37年,这其中康熙皇帝也想过要重新给祖母找地方,但是始终因为各种事情耽搁下来了。直到他去世,孝庄也还没有下葬,真正把这件事情圆满处理的是雍正皇帝。他一看时间都这么久了,干脆把停放了尸体37年之久的新慈宁宫改成陵墓,这样一来,既圆满达成了孝庄太后的意愿,同时也没有违背祖制。

所以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清昭西陵,这是清王朝第二座皇后陵,同时也是最高级别的皇后陵。

至于民间所传的孝庄是因为下嫁多尔衮,导致自己身份模糊而无法下葬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史传他们成亲的地点就是慈宁宫,可是孝庄入驻慈宁宫的时间是公元1653年,也就是顺治十年。

而多尔衮在三年以前就不幸去世了,所以不存在所谓的下嫁一说。真实情况就如同上面所说的一样,是孝庄自己的意愿,自古死者为大,更何况孝庄是德高望重的大人物。康熙虽然贵为皇帝,但是他也不能违背祖母的意愿擅自行事,所以只能是长时间的停尸,直到他想出更好的处理办法来。可惜的是,这个办法直到他去世也没有想出来。



小小嬴政


孝庄太后死后,康熙并没有将祖母即时下葬,而是停尸足足有37年之久。那么,其中到底有什么缘由呢?

一些人推测:这是因为孝庄曾下嫁多尔衮,所以没办法与皇太极合葬,故而让康熙为难。

这种说法毫无依据。

  • 你必须先证明孝庄确实下嫁多尔衮,才能借此论证孝庄为何不与皇太极合葬。

  • 而不能以此为证据,证明孝庄下嫁多尔衮,再回过头来循环论证她不与皇太极合葬的原因。


事实上,对于自己的身后事,孝庄在临死前是曾对康熙有过交代的。这番话才是让康熙感到为难的原因。

在临终以前,孝庄把孙子康熙找过来,当面说道:

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另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

孝庄对死后安葬的要求有三:

1、不要惊动皇太极的陵寝;

2、不要另外寻找墓地安葬;

3、要葬在河北遵化,这样离顺治的孝陵很近。


按照定制,孝庄必须和皇太极合葬,但如果遵循祖制,就会违背祖母的心愿。在这种情况小,康熙决定先拖一拖,暂时不指定祖母的陵寝,另寻奉安之地。

事实上,孝庄并没有在宫中停尸。

她的尸身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四月移送到孝陵附近暂安,康熙还给她修了暂安奉殿。这就是日后孝庄昭西陵的所在地。


HuiNanHistory


孝庄太后去世后37年不下葬,涉及到清朝的一桩秘闻,这就是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的谜团。其实从这桩事,可以说明一些记载中,孝庄与多尔衮“合宫同居”,很有可能真有其事。且听我分解:

孝庄太后作为祖母,一手将康熙抚养长大,康熙对孝庄有很深的感情,孝庄去世前留下遗嘱安排后事,对死后安葬事宜就这么几个意思:

  • 其一、不要跟皇太极合葬;

  • 其二、也不要葬在皇太极附近;

  • 其三、不想远离儿子顺治和孙子康熙。

孝庄不愿于皇太极合葬,这就有意思了。要知道,在古代皇家,皇后死了就要与皇帝合葬。假如是妃子们死了,能够与皇帝合葬,那是莫大的荣耀。

皇太极生前,孝庄只是个妃子,她的孝庄文皇后是追封。正常情况,她应该很希望能和皇太极合葬。可是孝庄不但不愿合葬,还不愿挨着皇太极陵墓。

这只能解释为,孝庄下嫁了多尔衮,她已经没有资格,也没脸面跟皇太极葬在一起。当然,只要她愿意,以康熙对她的孝顺,康熙绝对会顶着大臣非议,把她跟皇太极安葬在一起。

出于不让康熙为难,也出于有自知之明,孝庄提前作出安排。也就提前就避免了官员们,关于“孝庄有没有资格跟皇太极合葬在一起”的讨论。孝庄本意,就是不想旧事重提(毕竟不光彩),也是不想康熙为难。没成想,她的遗嘱反而让康熙更为难了。

沈阳的皇太极昭陵不能去——他不愿违背老人家的意思。北京的清东陵呢,也不好去——顺治的孝陵就在最高的位置,一来把母亲葬在比儿子低的位置不合适;二来把太后葬在儿子皇帝跟前,没有先例。于是乎,既不想违背祖制,也不希望违逆孝庄遗嘱,康熙就先把这件事搁置起来。康熙暂时起了个宫殿,把孝庄的棺椁停在那里,这一停就是37年。

等到雍正上台,雍正是个干实事的,没有那么多忌讳。他违背祖制的事也不是一件两件了,不差这一件。雍正在停放孝庄棺椁的宫殿跟前,就地建造陵墓,孝庄终于下葬,起名“昭西陵”。沈阳皇太极的陵叫做“昭陵”,其中意思都能体会。

雍正对祖制没那么多执念,所以利索的解决了这事,为啥说他不在乎祖制呢?你看他自己的陵墓,本来应该葬在康熙旁边。他却另起炉灶,建起了“清西陵”,成为“清西陵”第一任住户。


尔朱少帅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孝庄这事牵扯的人可就多了,个顶个的都是大脑壳,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您如果有心掰着手指头算,她这件事牵扯了五个男人,两女人,算上她自己个这就是八个人的事,所以您要把这事掰扯清楚,这话可就长了。

话说满清这块成也女人败也女人,孝庄辅佐两位皇帝,这事放在大华夏历史上,她不是最出彩的,但也绝对是有嚼头的,这后边还有一个女人叫慈禧,话说这人她是欺负两代帝王,这相当于把满清拆吧拆吧塞炉灶里烧的个连渣渣都没剩下的主。

这俩女人算是绝配,一个开头,一个收尾,这配合的也默契。话说俺真真的不喜欢这满清,算了,俺知道自己的毛病,一扯开就没完了,咱就此打住,再扯下去,今天就收不了工了,咱把话头拉回来聊。

这事想要弄明白咱得从开头聊。

改变孝庄命运的人不用说,就是皇太极。要没这皇太极,孝庄这大玉儿也不会活的那么的出彩。

其实皇太极娶孝庄这也就是个政治联姻而已,您瞅那历史就可以看出来,这俩人要是轮感情,还真抬不上面。

而这皇太极有点子不要脸,你说你要和蒙古搞政治联姻,他也成,可他一股脑把孝庄的姑姑,姐姐三人全娶了回去。

咱说您娶就娶吧,咋也得一碗水端平不是。皇太极可不是,先把孝庄的姑姑捧上位,管理家里边的大小事。这操作让人能感觉的出来,皇太极对这姑姑除了联姻之外,还有一层看重的意思。

回头把孝庄的姐姐海兰珠捧在手心里,那叫个喜欢。所以这姐姐和皇太极的联姻是其次,人家是真爱啊!那能看出来呢?

当年海兰珠一家伙给皇太极整了个皇八子出来,皇太极高兴的立马就大赦天下,这得多大的份能让皇太极这么干,要知道前边七个可没啥仪式的。这还不算,后边直接就给了皇位继承人的差事丢给了这皇八子。

结果这皇八子福薄了点,承受不住这福气,还没满岁就挂了。这家伙把个海兰珠痛的,也要跟着走。

当时皇太极和洪承畴在松山大战,宫里边一说海兰珠病了,这家伙把个皇太极着急的,仗也不打了,让手下人干活,自己个往家里赶,一路那叫个快马加鞭啊!

这快到地了,都大晚上了应该休息了,结果接到海兰珠病势加重,这皇太极连夜拔营,也不休息了,这要是插个小翅膀就得飞回去了。

这一路连着三次告急海兰珠要走了,这皇太极紧赶慢赶还是慢了一步,没赶上趟,瞅见的只有海兰珠的尸体,把个皇太极哭的稀里哗啦。

这一点都不夸张哭的好几次昏了过去,把个下边的大臣吓的六神无主,一帮人劝都劝不住,那架势似乎要和海兰珠一起走。

这还不算,在海兰珠丧期之内,那是严禁作乐,有那不听话的官帽子拔了这都是小事,更有甚者抄家罚银,用鞭子抽,厉害的还贯了耳鼻。

从这您就知道这俩人那是真爱啊,也因为这一遭,把皇太极的身体给透支了,没撑多久积劳成疾也就走了。

尴尬的孝庄

您回头瞅这孝庄,被夹了中间,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这就挂了一个联姻的标签,不管咋说还有个顺治能伴随左右。

但就因为这顺治,她又被架到了火上烤。因为皇太极一死,那皇位就空了。大家伙也知道多尔衮和豪格这俩人因为这皇位快打起来了,最后俩人各退一步,把个顺治给扶了出来。

结果豪格棋差一招被多尔衮给玩死了,这满清一家伙就成了多尔衮一家独大的局面。

本来人家多尔衮对皇位就有野心,顺治也就是个幌子,到了好的时间点,指不定就被人家给踹下去了。

所以这孝庄委曲求全下嫁给了多尔衮给自己的儿子顺治铺路,所以顺治这皇帝虽然当的憋屈,但也安稳,全靠有这么个老妈孝庄给撑着。

咋说呢?要是按照多尔衮的剧本来,这慢慢的皇位也许就是他的了。但老天爷他老人家重来就不喜欢按照私人的剧本安排事,一家伙就把多尔衮给安排死了。

这一家伙把个顺治给捧上了天,这下没人对他顺治吆五喝六的了,结果顺治这小子和他爹皇太极一个德性,为了个女人皇位也不想要了,玩命的想要出家当和尚。

在这里俺插一句,孝庄的姑姑是死在顺治年间,死了之后,顺治又掘开了皇太极的坟头把这孝庄的姑姑给安排了进去。所以一般情况下皇后都是和皇帝合葬在一起的。好了咱接着往下聊。

这又一次的把这孝庄架到了火上烤,话说这孝庄真真的是欠了爱新觉罗家的债了,这一辈子光还债了。

孝庄埋地头的事

孝庄辛辛苦苦的把这康熙也辅佐出来个人模样。当康熙成长为一代君主之后,这孝庄也把自己熬到了头。

去世的时候,就对着康熙说,自己个啊就不给皇太极添乱了,得空就埋到儿孙边上就成,也就是顺治和康熙的身边就得了。

这事把个康熙一下给弄懵了,因为按照惯例,这皇后得和皇帝合葬才成,临了您这闹的是那出啊!

其实咱也不难理解孝庄的心思,这其一呢,她和皇太极谈不上啥感情,埋不埋到一起那就是个噱头,没啥实际意义。

这其二自己个已经下嫁给了多尔衮,您这又跑回去和皇太极合葬,这玩的又是那一出啊。

这其三未必不是孝庄对皇太极的报复,您有个海兰珠就好了吗?在拉俺一个这算啥,咱也不是没人要的主,女人嘛很多东西都能放的下,在感情这方面她一辈子都放不下。而多尔衮是有点窥视皇位的意思,但对她孝庄不是没有感情的。但多尔衮的坟头都让顺治给扒了,而且那脑瓜也让顺治给摘了。所以啊孝庄干干脆脆啥也别想了,自己个弄一地,好好待着就得了。

这事就算是孝庄没有挑明,康熙能不理解她的意思?这家伙把个康熙愁的,他既不想违规祖制,因为祖制中就没有说明,这老妈可以陪着儿子孙子葬到一起的事,而他也不想违逆孝庄的意思。

这事他是解决不了了,干干脆脆康熙就做了甩手掌柜,把孝庄居住的慈宁宫里边的东王殿给拆了。顺手把这五间房给整到了清东陵附近,还起了个名叫啥“暂安奉殿”,把孝庄的棺椁就停在了里边,没有下葬。

这做法即没有违反了祖制,还遂了孝庄的心愿。但这事也就是糊弄糊弄死了的人。

这到了雍正手里边,瞅着这事,感觉咋也得解决不是,不能这么干耗着。

于是就在那所谓的暂安奉殿就地挖坑起了个坟头,这就把孝庄给埋了里边。

他雍正也不能违背祖制不是,那咋就能圆了这谎呢?雍正就从名字上入手,你皇太极的陵墓不是叫昭陵吗?得,咱就给孝庄的陵墓起个昭西陵。

简单的说,孝庄这陵墓在昭陵的西边。可您要真掰扯这西字,这一家伙就西去了一千多里,路是有点远,这角度还不是正西,往南偏了不少。

当然您要和雍正掰扯这事,估计你那脑袋瓜是不想要了。打这起孝庄这事,才算有了个完美的结局!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孝庄皇太后活了75岁,历经三代帝王,培养了儿孙两代帝王,顺便栽培出了康熙这个千古一帝。顺治6岁登基,康熙8岁登基,那都是儿皇帝。如果没有孝庄太后在背后支撑着,他们父子俩压根就坐不稳这个皇位。

顺治皇帝的皇位,应该是孝庄用美色稳住的。

对于孝庄到底有多好看,我们现在已经无法估摸了,不过应该很漂亮,否则也无法拥有皇太极、多尔衮、洪承畴这三个人的真心。

皇太极那就不用说了,是孝庄的丈夫,也是顺治的生父。自然是非常喜爱孝庄的,不过喜爱程度只能排行第三,前面还有她的姑姑和姐姐。

多尔衮对孝庄痴心一片,这虽然是野史,不过既然传播如此广泛,自然是有它的出处。我们有理由相信,孝庄曾经是下嫁给多尔衮的,目的是为了儿子的皇位。

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贝勒寨桑女,孝端皇后侄也。天命十年二月,来归。崇德元年,封永福宫庄妃。三年正月甲午,世祖生。世祖即位,尊为皇太后。顺治十一年,赠太后父寨桑和硕忠亲王,母贤妃。十三年二月,太后万寿,上制诗三十首以献。上承太后训,撰内则衍义,并为序以进。圣祖即位,尊为太皇太后。---《清史稿》

洪承畴跟孝庄的故事,那就更难以描述了。据路边社消息所说,洪承畴当年被俘虏以后,打死也不投降。于是皇太极出了个馊主意,让自己的女人孝庄去色诱洪承畴,结果洪承畴一下子就堕落了。

所以说大清的天下,孝庄也是很大功劳的。而她儿子顺治的皇位,那就更别提了,是孝庄牺牲自己的幸福得来的。

强势的多尔衮想要得到皇位,简直轻而易举。所以顺治想要坐稳皇位,基本是不可能的。但是终其一生,多尔衮都没有篡位,主要就是因为他对孝庄是有情分的。

虽然孝庄下嫁多尔衮的事情,并没有记载在《清史稿》中,但是流传的这些故事实在是太多太多,没有任何理由说这件事是假的。

孝庄是康熙的领路人,帮助康熙成为千古一帝。

孝庄前半生的投资,可以说因为顺治的去世毁于一旦。不管顺治是出家了,还是去世了,孝庄的努力都付之东流了。

不过孝庄并没有气馁,因为她还有一个希望,那就是她的孙子康熙已经登基了。8岁的康熙登上皇位以后,基本上都是孝庄在指导他该如何做一个好皇帝。

康熙登基以后,地位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稳定。鳌拜专权,权力比皇帝还要大,这是康熙所不能容忍的。

康熙九年,上奉太后谒孝陵。十年,谒福陵、昭陵。十一年,幸赤城汤泉,经长安岭,上下马,扶辇;至坦道,始上马以从。还,度岭,正大雨,仍下马,扶辇。太后命骑从,上不可,下岭,乃乘马傍辇行。吴三桂乱作,频年用兵,太后念从征将士劳苦,发宫中金帛加犒。闻各省有偏灾,辄发帑赈恤。布尔尼叛,师北征,太后以慈宁宫庶妃有母年九十馀,居察哈尔,告上诫师行毋掳掠。---《清史稿》

但是康熙没本事跟鳌拜斗,所以孝庄就给康熙出了个主意,让他娶了索尼的孙女赫舍里为皇后。这么一来,索尼家族根康熙可就结成了联盟关系,那索尼自然是要出面压制鳌拜的了。

后来在平三藩的时候,康熙受不了吴三桂的欺骗,打算引咎辞职。在这关键时刻,孝庄再次挺身而出,为康熙挡住了压力。在孝庄的支持下,康熙终于勇敢地渡过难关,消灭了叛乱。

最关键的是,孝庄太后本人压根对权力就不感兴趣,这是非常难得的。她只知道帮助儿孙,却从来不贪恋权力。

所以康熙在她的照料帮助下,很快成长了起来。而孝庄太后也功成身退,躲在后宫里享清福了,这一点,十万个慈禧太后也赶不上。

康熙能够成为那么伟大的帝王,真的离不开孝庄太后的栽培。所以康熙对孝庄是十分孝顺的,压根就不可能对她的丧葬不管不问。

孝庄的临终嘱托,让康熙左右为难。

孝庄太后对自己的身后事,有自己特别的安排。为此她对康熙做了这么几个要求,首先她不愿意跟自己的丈夫皇太极合葬在一起,因为她觉得自己配不上皇太极,皇太极生前也不是最宠爱她。

具体什么原因,我们心里其实很清楚,她或许也不爱皇太极罢了。其次她希望简单下葬,千万不要给她修什么陵墓,这有违她生前的愿望。

二十六年九月,太后疾复作,上昼夜在视。十二月,步祷天坛,请减算以益太后。读祝,上泣,陪祀诸王大臣皆泣。太后疾大渐,命上曰:“太宗奉安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父子,当于孝陵近地安厝,我心始无憾。”己巳,崩,年七十五。上哀恸,欲于宫中持服二十七月,王大臣屡疏请遵遗诰,以日易月,始从之。命撤太后所居宫移建昌瑞山孝陵近地,号“暂安奉殿”。二十七年四月,奉太后梓宫诣昌瑞山。自是,岁必诣谒。雍正三年十二月,世宗即其地起陵,曰昭西陵。---《清史稿》

最后她还希望能够跟儿孙呆在一起,这件事是比较难办的事情。因为既不能修筑陵墓,又不能跟儿孙分离,康熙一时半会儿找不到好办法。所以康熙就暂时将孝庄曾经居住的慈宁宫东王殿五间拆建在了昌瑞山,改称为暂安奉殿。

康熙将孝庄的棺椁一直停放那里,一旦康熙想祖母的时候,他便会前去祭拜一番。但是对于下葬的事情,康熙一辈子没有想出好办法。

结果这一拖就是37年时间。当时康熙已经去世,雍正皇帝上台了,他一看这不对劲啊,不能让老祖宗一直干呆在地上吧?

所以雍正就将暂安奉殿改修成陵墓,扩大建筑规模,称之为昭西陵。时隔了37年时间,孝庄太后这才得意入土为安。

总结:孝庄对大清的贡献,是千古罕见的。

历史上辅佐幼主的太后,的确非常多,但是没有哪一位能够跟孝庄太后相提并论的。比如说西汉的吕后,辅佐自己的儿子刘盈,结果自己贪恋上了权力。

西汉末年的王政君太后,辅佐儿子汉成帝,结果把王家外戚带强大,甚至将西汉王朝给搞灭亡了。

宋朝的几位太后则显得相当平庸,虽然没有夺权的野心,却也没有把皇帝教育得多出色。明朝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太后,那简直就是万历皇帝叛逆的帮凶。至于慈禧太后,我们都知道她是什么货色了。

历史上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太后能够跟孝庄太后相比较的,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孝庄太后死后,康熙迟迟不敢下葬,那不是大不敬,而是压根就不知道该如何下葬才能表达自己对祖母的尊敬。

《清史稿》


江湖小晓生


孝庄太后为什么死后37年都不下葬呢?原因到底有何。

孝庄走了

公元1688年1月27日,孝庄太后离开了人世,享年75岁。当时的康熙伤心的天崩地裂,因为奶奶是她人生中最最最重要的人,幼年染天花时,是奶奶派人精心照料;

顺治死后,在皇位的继承人上,也是奶奶极力支持。

初登帝位,奶奶也精心辅佐。

可以说,没有孝庄,就没有康熙的伟业。

奶奶死了,第一件事肯定是让老人家入土为安,尤其是根据清朝祖制,孝庄应该是和老公皇太极葬在一起,皇太极的陵墓在盛京,孝庄死在北京。

虽然当时交通工具不方便,但运个尸体到沈阳去还是不难,但为何康熙当时并未下葬孝庄,而是给她盖了个“停尸间”呢?

据记载,康熙将慈宁宫东侧五间殿拆卸,然后到孝陵的红墙外,用这些材料建了一座宫殿,作为孝庄尸身的“暂安奉殿”。

大家可别小看这座宫殿,人家等级和太和殿一样,重檐庑殿顶,这是屋顶的最高等级。

由此可以看出康熙对于奶奶的爱。

那么,为什么康熙不直接把奶奶下葬呢?

原来,孝庄身前有遗嘱,她说:

一、皇太极早已入土为安了,他是皇帝,尊贵,我身份低,不要再去打扰他了。

二、如果再建陵墓,劳民伤财,不愿给皇帝和百姓增加负担。

三、我最留念的就是你爸爸顺治和你,所以死了能待在你们身边就行。

由于有这三点,康熙也只能从命,所以打破祖制,在顺治孝陵旁修了“停尸间”。

对于孝庄不愿回东北和老公葬一起这点,其实还是值得怀疑的,因为当年她姑姑哲哲死后也是从北京运到了皇太极的陵寝合葬的,所以再打开皇太极的陵寝并不是啥问题。

因此,孝庄的下葬之谜,至今仍未解,她到底在想什么呢?


宫殿君


孝庄太后的一道遗嘱,给孙子康熙出了一道难题,也令清宫四大疑案中最难说清楚的“太后下嫁”一件更加捉摸不定了。其他三件“顺治出家、雍正被刺、乾隆身世”至少总有那么一天可以通过考古或DNA等现代技术解决。只有“太后下嫁”这事永远没有直接证据了。“嫁了”和“没嫁”两方各自找证据,但所有的资料也都是间接证据,都不具备决定性的说服力,就包括孝庄的葬地在清东陵的红墙外,没在风水墙内、更没有与皇太极合葬。

嫁了”还是“没嫁”在现代人看来也没那么重要,无外乎人性、情感、政治手段。但 不与皇太极合葬是孝庄的真实意愿。

她留有遗嘱:“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不便合葬。若别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你们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

对于一位母亲、一位祖母来说,爱儿子、孙子多于丈夫,不是常态吗?!如果仅仅是因为“下嫁”而不敢合葬,那么她的神主牌位也应该不敢进太庙,那里她的和皇太极的可是放在一起的。

皇太极去世的时候孝庄31岁,到75岁去世,四十多年啊,时间可以冲淡一切记忆。丈夫的影子应该越来越模糊。儿子、孙子才是她这四十多年的生活重心。舍不得儿孙太自然不过的心境了。

还有,在清初,满族还是保持原有的丧葬习俗——火葬,就连顺治去世也是火葬。到了康熙时期,康熙深受汉文化影响,已经改火葬为土葬。孝庄也受了四十多年汉文化的洗礼,还愿不愿意火葬谁知道呢!

康熙幼年失去父母,与祖母感情深厚,他自然也是不愿意祖母离自己太远。但祖母的安葬之地对于康熙来说是不好解决的。孝庄位分最高,但顺治陵作为清东陵主陵的位置又不可动。所以,对于孝庄陵寝的位置康熙很难选择。康熙把慈宁宫东侧五间殿拆卸,“复制”到孝陵红墙外,作为孝庄的“暂安奉殿”,这一拖就是三十七年。

这个难题留给了雍正。毕竟时间已经有点久了,雍正在情感上不会像康熙那么有更多的顾及;也许就是雍正的决断力,该解决的问题就当机立断了。雍正以孝庄俸安这里已久,天下太平,相必这合太后心愿、合天地人心……,此处必是吉壤。雍正三年(1725),雍正在暂安奉殿原处就地起建陵园,将孝庄葬入地宫。

孝庄的陵墓名为昭西陵,是与皇太极的昭陵为同一体系;孝庄的陵墓在红门外,所有谒陵者都要先经过昭西陵,也代表了孝庄身份的高贵。一切都很完美了。


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语


八个“不”字,完美解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孝庄太后,37年不被厚葬的真正原因,导致逝者不能入土为安,惊魂不定:不配不愿,不离不弃,不舍不抗。

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1613年~1688)

孝庄文皇后的人生轨迹简介:

1625年,嫁给皇太极(17岁),被封为侧福晋,

1636年,皇太极称帝后,封其庄妃,入住永福宫,

1643年,皇太极驾崩,其子福临称帝,其荣升为圣母皇太后,

1661年,康熙帝玄烨登基,其荣升为太皇太后。

以上是孝庄文皇后(布木布泰)的生平简况,真可谓是波澜壮阔,博览大川,事迹显赫,有过上过刀山,下过火海般从容与焦灼的人生。

下面来个大家分析下八个不具体含义:

不配不愿的自卑与心虚



拥有如此生命轨迹的一个传奇女子,死前为何会觉得自卑与心虚呢?

古代夫妻素有生非同家,死则同墓的说法,不论身在何方,死后总想落叶归根。

但是因布木布泰在在跟随皇太极时并不是她的最爱妻妾,那是的她性格内敛,所以在皇太极看来她并非多才多艺,换句话说被皇太极宠爱有限,默默无名!

但是这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相信也会大家道听途说的一段“故事”,

在皇太极驾崩后,时局动乱,人心不稳,布木布泰为了自己的儿子福临(顺治帝)能够登上帝位,相传其和摄政王多尔衮有一段亲密无间的“佳话”,但是此佳话正史无从查询出处,但是实际上福临能够称帝和多尔衮有莫大的关系,但是相信,谣言止于智者。

由以上两个方面来取证,揣测为此对皇太极深感愧疚,觉得自己不愿和皇太极同穴,也不愿意与其合葬在一起,更不配认祖归宗。

不愿与皇太极合葬也是其生前给康熙留下的懿旨之一。

不离不弃的儿子与孙子


顺治帝福临剧照

孝庄文皇后的儿子福临(顺治帝),一直是其心中最大的隐痛,其子驾崩于24岁,对于清世祖福临的死因有多种原因:其一是天花,其二是出家为僧,在此我们就不多做解释,归根究底不论是哪个原因都是孝庄文皇后语法接受的痛。

其孙康熙帝玄烨一直是孝庄文皇后心中的骄傲,他的丰功伟绩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后人称为千古一帝,对于这个称号他也是当之无愧,其在位时间长达61年,政绩卓著,削平三番,收复台湾,驱除沙俄,西征漠北,享年68岁!

孝庄文皇后对儿子遗憾,对孙子的骄傲,致死无法释怀和弃离!

在其离世前希望自己的墓宫能够离儿子和孙子近一些,不远劳财伤民,将自己的尸体抬去满人的老家盛京与皇太极合葬!

不舍不抗的懿旨,康熙对孝庄太后的感情远胜其父其母,愿从其愿


康熙帝玄烨剧照

康熙小时候患病得过天花,在孝庄太后的细心照料下躲过一劫,俗话说的好:“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句话应验在康熙帝玄烨身上,不论是除鳌拜,还是平三番和这个能屈能伸的才女(孝庄太后)都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关系!

所以康熙对孝庄太后又敬又爱的感情是常人无法体会到的心酸情感!

康熙为了安置孝庄太后的遗体,将其住过的慈宁宫东王殿拆掉,盖了一出行宫暂放其中,据说此内置和慈宁宫一模一样,可见康熙对孝庄太后是多少的尊重和敬爱!

孝庄太后陵寝

此处临时暂放的行宫名叫“暂安奉殿”,直到雍正三年(1725)年,才在此处附近建造陵宫入葬!因此处就方位来看在皇太极陵墓的西侧,又名“昭西陵”!

看完以上分析,相信大家对孝庄太后为何拖延37年才入土为安的真正原因了吧!

有关历史、汽车、日语、英语、自考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互相交流,


历史中简堂追溯传奇


撑起大清王朝的孝庄太后,死后停尸宫中37年,康熙为何不愿将其下葬?(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看过《康熙王朝》和《孝庄秘史》的朋友,对于孝庄这个撑起了大清王朝的女人,大家应该不会陌生,她是历史上有名的贤后,是皇太极的老婆、顺治帝的母亲、康熙帝的奶奶,她对大清王朝有着重大影响,特别是对年幼的康熙帮助极大,祖母情深。可以说,没有孝庄皇太后,就没有康乾盛世。但令人奇怪的是,孝庄皇太后是死后下葬最晚的皇太后,就连陵墓也是她的重孙子雍正为其所建。古人非常讲究入土为安,可祖母死了,由她一手拉扯长大、倾注了无数心血的孙子康熙为何37年没有安葬孝庄太后呢?事情原来是这样的。

1、 孝庄皇太后的三条遗嘱。

孝庄太后在1687年12月时病情恶化,康熙皇帝不分白天黑夜的陪在孝庄太后身边,亲自给孝庄太后端汤喂药,并且率领众多大臣徒步走到天坛,为孝庄太后祈祷,愿意用自己的寿命来延长自己祖母孝庄太后的寿命。但是人的生老病死是无法抗拒的,1687年12月5日这位撑起大清王朝的女人结束了她辉煌的一生。

孝庄太后病重期间曾经立下这么一份遗嘱:“我身后之事特以嘱汝,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另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亡憾矣!” 这份遗嘱的意思:

一是皇太极安葬已久,自己位卑,不能打扰位尊之人,也就是不和皇太极合葬了。

二是再建陵墓兴师动众、劳民伤财,不想增加皇帝和民众的负担。

三是挂念福临和康熙,不舍得离儿孙太远,就近安家,也就死而无憾了。

在清朝,皇帝跟皇后合葬是礼制,按照程序来说,孝庄死后应该跟皇太极合葬,但她考虑到皇太极去世已久,不愿再去掘了他的墓,扰了他的魂。

2、孝庄皇太后为什么留下不愿与皇太极合葬的遗嘱?

一是她并不是皇太极的正妃。她的姑姑还有其他几个女人在皇太极的妻子中都比她地位高,而且据历史记载来看,皇太极也并不是很喜欢她,皇太极最喜欢的女人是海兰珠,海兰珠是孝庄的亲姐姐,比她大四岁,这个女人才是皇太极的真爱,所以可能孝庄一想到这些,也不想再去和他的姑姑姐姐们在皇太极面前争宠了。

二是不愿劳民伤财,为江山社稷着想。要知道,根据清朝后陵规定,皇后比皇帝后死,就需要在皇帝陵墓之外再建后陵,但皇太极葬于盛京,从北京到盛京路途遥远,这一路必定会铺张奢华,在加上建陵墓还要大笔开销,劳民伤财,为了康熙帝的名声和当时的国力,她也不愿看到百姓因她而埋怨康熙帝。

三是曾下嫁多尔衮,心里有愧。孝庄太后是一个有心机有眼光的人,正因为她很好地用自己的感情和身体笼络住了多尔衮,才使得皇太极死后皇权没有被代替,让儿子福临成功继位。再加上多尔衮对自己的嫂子孝庄文皇后十分痴迷,后来便有了孝庄下嫁多尔衮的故事。作为清宫四大谜案之一的太后下嫁,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显示孝庄太后曾经下嫁多尔衮,但两人之间有感情,并且发生过很多事情是几乎可以认定为确凿无疑的。历史记载,有一次多尔衮来北京,孝庄太后去通州迎接他,多尔衮进了孝庄太后的大帐之后就没有出来,孝庄太后宣谕今天晚上就住这里了。还有多尔衮的封号,先是封摄政王,后来到皇叔父摄政王,又封皇父摄政王,这封号几乎可以当顺治皇帝的爹,而与孝庄太后成为夫妻了。所以,孝庄死后,自觉有愧,没脸去见皇太极。

四是挂念儿子和孙子,愿意守着自己的儿子和孙子。孝庄一生坎坷,当年皇太极死后,她辅助6岁的儿子福临登上皇帝宝座,走过一段刀光剑影的风雨历程,甚至下嫁权臣多尔衮,确保了皇位稳固,进而鼎定中原,稳稳地入主紫禁城;顺治帝失踪后,她力主让年仅8岁的皇孙玄烨继皇帝位,康熙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孝庄并没有越俎代庖,而是悉心教导、全力辅佐。从而产生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位圣明君主,并诞生了长达百年的前所未有的康乾盛世。可以说,在当年皇太极的后宫之中,顺治是她唯一的希望,而康熙是她一生的骄傲,她死前放不下顺治和康熙是正常的。

但是,顺治帝是孝庄皇后的儿子,在孝陵里面,最为尊贵的位置,已经埋葬了顺治。如果现在再把孝庄安葬在里面,是乱了辈分。但是孝庄之前不愿意和皇太极合葬,自己作为孙子不能违背遗嘱。

3、康熙帝的两难抉择。

孝庄遗言让康熙很为难,如果康熙不听孝庄遗言,那就是不孝,这对于九五之尊的皇帝来说,不孝可是大罪名;但是如果听了孝庄的遗言,那就是违背了祖训,更加要不得。在这两难的情况,康熙只好决定暂时把孝庄的灵柩摆放在顺治皇帝的陵墓附近,等日后再想办法。

于是,康熙将孝庄生前所居住的慈宁宫东王殿全部拆了,重新建在了昌瑞山下,名为暂安奉殿。康熙命人将孝庄的棺椁暂时葬在殿中的宝座之下。此后康熙几乎每年都会来参拜祖母,但是从来都没有提过要将祖母请出暂安奉殿。就这样,孝庄的灵柩在这里一放就是三十多年的时间。

孝庄灵柩一放就是三十多年,成为清代历史上一件非常独特的事情。直至雍正即位,雍正帝对孝庄没有深厚的感情,乘着皇太极和孝庄成亲的百年之际,顺着康熙帝和孝庄太后的意思,在雍正三年时又修建了地宫,将孝庄灵柩下葬,并改成为昭西陵。

孝庄太后去世后三十七年不下葬,并不是子孙不孝,相反是对其十分孝顺的表现,充分尊重其遗言,更重要的是她最疼爱的孙儿,康熙舍不得自己的祖母远离自己,所以将其就近安放,而这一安放就是三十七年。

人们常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身后肯定有一个好的女人辅佐。小编认为,孝庄一生非常不易,她最初作为政治联姻的“赠品”嫁给了皇太极,但不料青年丧夫,中年丧子,在腥风血雨中辅佐了两代君王,为清朝的江山立下了不朽的功劳。但是丈夫不爱,儿子忤逆,只有孙子康熙真正为她保全了最后的“任性”,让她如愿和自己最爱的子孙葬在一起。

不知道大家看完后如何评价孝庄和康熙,有什么感想和看法?假如你是康熙,你会怎么做?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