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读书很重要,但真的看不进去怎么办?

像这样的例子在这个世界上比比皆是。

根本问题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1、动力不足;2、兴趣不够;3、专注力太差;4、方法不对;5、缺乏相关知识。

下面我们来分项展开。


1、动力不足

可能你会说:我动力已经很足了,我充分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但是我坐在那都快把自己憋疯了,仍然读不进去,就那样干坐着有什么好处呢?所以我干脆就放下书出去玩了。

在我看来,这是在给自己找借口。说到底,你读书的动力依然不够纯粹,更不够强劲,你依然心存侥幸心理,偶尔还会跟身边的其它人作比较,甚至会用到你的阿Q精神——读不下去就休息休息吧,XXX学霸这会估计也在休息,我休息一会怎么了?

周杰伦有一句名言:不要跟别人斗,跟自己斗。疑似就是多跟自己比,不要跟别人比——尤其不要在自己不想读书学习时去类比那些正在玩耍的学霸。我承认这个世界有很多天才,但越是天才往往越是努力——这其实是我接下来要说的内容,这些人能够很容易的激发出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专注力自然强,也必然就容易让自己进入努力的状态。我身边有很多超级学霸,全网有名的学霸、学神我也研究了不少,我从没看到过哪个成绩好的人是玩出来的——大家都在努力,只不过除了你的家人和同班同学,你看不到而已。

至于成绩跟你差不多的甚至不如你的,就更不能比了——他爸是马云,你爸是谁?

我记得梁宏达在谈到自己的好记性时曾经说过:“从四岁开始,我当过私塾先生的爷爷就逼着我背古诗文,背不下来就不让我吃饭,偶尔还会拿戒尺打我。”所以对老梁来说,吃饭和避免挨打就是他学习的最大动力。

作为成年人,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很有动力才对——我们为何学习?因为我们要生存,要活着啊!不读书、不学习、不掌握本领就无法赚到钱,就无法娶漂亮姑娘,无法回馈老父老母,无法受到别人的尊敬啊!

所以不要给自己找借口,更不要跟别人比——你真的比不起!赶紧行动起来吧!


2、兴趣不够

相比其它知识载体,书籍几乎是知识密度最大、成本最低的了。但道理都懂,却仍然看不进去怎么办?别着急,这跟你的兴趣不够有关,想办法激发兴趣就ok了。

人体具有很神奇的结构和功能,它通过分泌多巴胺的方式来影响你对某件事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直接影响你的专注程度和认知效率。

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很多人在家里都快被憋疯了,他们觉得不能出去聚会喝酒唱K简直太痛苦了,每天只能宅在家里看剧,他们也想看看书,学点知识技能,但总是三分钟热度,很多书都只看完目录就放下去刷剧了——毕竟相比枯燥无味的书籍,有色彩有声音有画面有剧情的电视剧要吸引人的多。但是电视剧毕竟知识密度低、娱乐性强,很多电视剧甚至不具有任何的正面价值,于是这些人每看完一部剧后只会剩下无尽的空虚、失落和恐惧感,他们必须继续看下一部电视剧来避免这种精神上的病态情况出现。这其实跟赌博、抽大烟没什么区别——玩游戏的同样如此。

相反,另外一些人总能享受读书带来的快感,他们一本接一本的看,边看边思考、做笔记,每看完一本书都会有收获的满足感。由于阅读和学习,他们的知识结构正在不断的完善,他们正在变成一个更有能力、更有智慧的人。


我知道读书很重要,但真的看不进去怎么办?


当然,我赞同行行出状元的说法。读书并不是成长成才的唯一途径——很多人由于看体育比赛看的多最后成为出色的体育写手;很多人由于游戏打的好最后成为顶尖的游戏解说,年入何止百万;很多人由于电影看得多最后成为闻名全网的影评员。

但这些跟读书都不矛盾——他们中的任何人若想在自己的领域内走的更远,都需要不断的阅读领域相关书籍来充实自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有了兴趣你自己就会主动去搜集、探索相关领域的知识了,压根不需要在逼着自己去读书、学习、成长。至于如何激发自己对某个领域的兴趣,我认为既要总览全局,统筹兼顾,又要注重细节,从某个感兴趣的点入手去建立对整个领域、整个学科的兴趣。总览全局、统筹兼顾是为了不让自己在探索的过程中迷路;注重细节,从感兴趣的点入手是为了真正的深入领域、深入学科,而不是停留在假大空上面。现在各大网站、各种游戏几乎都在利用积分、等级制度来吸引并留住用户(包括知乎),我们学习的过程中也完全可以套用这种方法,只不过这又回到了前面所说的——区别无非是只能跟自己比,无法跟别人比罢了。


3、专注力太差

一个人的专注度决定了他能在学业和事业上走多远。阅读、学习的核心问题就是专注度的深入性和持久性问题——实际上只要磨练出钢铁般的专注力,做任何事都可以成功。

专注力本身是心理学概念,体现的是“注意”的集中性。

在心理学理论中,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因此有两个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在一瞬间,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

比如:一个人在电影院里看周星驰的《唐伯虎点秋香》,他的心理活动和意识选择了电影中演员的表情、台词、夸张的声音、搞笑的剧情、帅气的武打动作,而忽略了电影院里跟自己一起看电影的其他观众。对于电影本身,他能看的清、记得牢,但是对于周围的观众,他只能留下非常模糊的印象,甚至一直到电影散场,都不清楚挨着自己坐的是个什么样的人。

因此,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个方向上进行活动,指向性不同,人们从外界接收的信息也不同。

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他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全神贯注起来,这就是注意的集中性。

通常来说,我们说的专注力主要体现的就是“注意”的集中性。但实际上人在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时,注意指向的范围就会缩小,因此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是密不可分的。


我知道读书很重要,但真的看不进去怎么办?


很多人学不进去的罪魁祸首就是专注力太差——学习场所里稍微有点动静就能分走他的注意力,人际关系的不和谐让他坐立不安。读任何书籍,哪怕是一本以故事为主的小说都像在看天书一样。这样的人想高效学习是很难的。因此,必须想方设法提升自己的专注力。

在这里给各位推荐一些可以提升注意力品质的方法:

①养成好的睡眠习惯

②通过冥想等方式彻底放松自己

③你的注意力缺失很可能跟你的激素水平不够有关,可以通过饮食+有氧运动的方式调节。

④提升沟通能力,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不要求你当社交达人,但也不能人见人恶。

⑤远离手机、电脑和A片,这些东西太刺激,看完刺激的东西再看书是很难投入的。

⑥调整学习节奏,利用番茄工作法来集中注意力。

⑦通过联想和想象激发对抽象内容的兴趣。

⑧戒掉不良嗜好,你懂的。


4、方法不对

方法不对,努力白费。学习有法,学无定法。一本书打开后从第一个字读到最后一个字的是傻叉;用学语文的方法去学数学的人同样不怎么聪明。

我自己读书时首先会研究目录——看看这本书的结构是什么样的,章节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样一来我就会对这本书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在进一步阅读的时候就会心中有数,不会迷路。很多人读书时容易陷入读着读着自己都不知道在读什么的窘境——我是谁?我在干什么?我看的是什么书?这本书讲的是什么?从这个角度来说,一本书的目录同时具有地图和指南针的作用。

不同内容、体裁的书籍,有不同的阅读方法。很多人推荐《如何阅读一本书》,就连一向挑剔的豆瓣都把这本书的评分刷到了8.4分。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整体的逻辑很好,但可能是由于翻译的原因——表达阐述上很辣鸡。我建议大家在利用这本书的框架的基础上,多利用知乎、百度等搜索工具去主动搜索相关细节。现在可是网络时代啊朋友们,要善于利用你能利用的一切工具去帮助自己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我知道读书很重要,但真的看不进去怎么办?


我个人经常在知乎上写打油诗,也获得了不少赞。但我知道,我的诗也仅仅是打油诗,在懂诗的人眼中只能属于三流货色。所以,最近我开始研究中国诗歌,现在已经能流利的背诵100多首。我打算接下来重点背诵唐诗三百首、诗经和李白、杜甫、王维、李商隐、杜牧、苏轼、陆游、辛弃疾、李清照、柳永等人的诗词,在这个过程中我就会主动上网搜索学诗的方法,包括《红楼梦》里黛玉给香菱讲诗的那一段——这不就是主观能动性么?


5、缺乏相关知识

这一点很好理解,学习(读书)需要循序渐进,不要幻想一口吃个胖子。你想看经济学方面的书,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就是最好的入门书籍,你一上来就抱着《货币银行学》啃,啃的动么?想学《中国近代史》,最好还是先看教材,直接看蒋廷黻和郭廷以也不是好的选择。

所以我极度鄙视所谓的“量子波动速读”,这简直就是在侮辱人的智商——没有古文功底的人你用波动速度看看《古文观止》试试?看完了肯定既记不住,又无法理解。

你用波动速读看看《微积分》和《线性代数》试试?要真像你说的那么神,牛顿和莱布尼茨都得对你跪拜。

所以,凡事都得按照规律来:想看小说快,就得多看,看多了自然就快了。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多查字典,如果你连基本字词的意思都不理解,你看的再多也只是囫囵吞枣罢了。

当然,凡事不可以一刀切。量子波动速读骗人不代表所有的“速读”法都是骗人的,我依然建议大家看一些快速阅读方面的书,改变一些阅读习惯对提升个人的阅读速读还是有很大的作用的。


我知道读书很重要,但真的看不进去怎么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