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這首詩最值得學習什麼?

前幾天回答了一個問題:“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劉郎是什麼典故?如何理解?


前言

這兩句是李商隱七律《無題》中的尾聯,也被紅杏尚書宋祁借用到自己的一首詞中,沒想到還感動了皇帝,被賜予美人。

劉郎這個典故有兩種說法可供參考。另外,尾聯這兩句用遞進法,很值得作詩之人學習。

一、李商隱的無題詩

《無題》(唐)李商隱

來是空言去絕蹤 ,月斜樓上五更鐘。夢為遠別啼難喚, 書被催成墨未濃。

蠟照半籠金翡翠 ,麝燻微度繡芙蓉。劉郎已恨蓬山遠 ,更隔蓬山一萬重。

第一句虛寫,是情語,情人來去無蹤,今日失約,令佳人空等,乃一篇之眼。第二句實寫,是景語。

中間二聯是佳人在樓中空等的情形,夢中想起離別時刻,鶯啼難以喚醒(化用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醒來後匆匆寫下的情書墨跡未乾,眼前燭光閃爍,麝香迷離。

尾聯又是情語,蓬山已經很遠了,可是比起蓬山來,還要遠上一萬重。

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這首詩最值得學習什麼?

二、劉郎的兩個典故

詩中的劉郎有兩個說法,其中一個來自南朝宋劉義慶的《幽明錄》:

漢明帝永平五年,剡縣劉晨、阮肇共入天台山取穀皮,迷不得返...有二女子,姿質妙絕......遂停半年。氣候草木是春時,百鳥啼鳴,更懷悲思,求歸甚苦。女曰:“罪牽君,當可如何?”共送劉、阮,指示還路。既出,親舊零落,邑屋改異,無復相識。問訊得七世孫,傳聞上世入山,迷不得歸。至晉太元八年,忽復去,不知何所。

這個故事中有劉晨、阮肇兩個人,兩位去天台山迷了路,遇到二個女子,於是就在山中生活了一段時間。春天時,兩個人想念家鄉,但是回去後發現時光如電,世間人已經是自己的七代以後了。

古詩詞中的“劉郎”常常用這個典故。例如白居易的七律《酬劉和州戲贈》,就是指天台山的劉郎:

錢唐山水接蘇臺,兩地褰帷愧不才。政事素無爭學得,風情舊有且將來。

雙蛾解珮啼相送,五馬鳴珂笑卻回。不似【劉郎】無景行,長拋春恨在天台。

不過也有人有異義,說天台山的劉郎與蓬山不相關。出生於民國時期的劉衍文先生有《雕蟲詩話》五卷,說到這個典故時這樣解釋:

義山有《無題四首》..."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此首情意自明,末二句,用漢武求仙典故也。有解作漢劉晨、阮肇入山採藥事者,非是。緣劉阮乃入天台,與蓬山無涉。此兩句感情充沛,氣魄浩大,但未免略形笨拙,無有匠心。

劉衍文教授意思是,如果寫作”劉郎已恨天台遠“的話,這個典故是劉晨、阮肇,但是蓬山與這兩位沒有什麼關係,應該是漢武帝劉徹的求仙故事。

《史記卷十二 · 孝武本紀第十二》記載:

天子既已封禪泰山,無風雨災,而方士更言蓬萊諸神山若將可得,於是上欣然庶幾遇之,乃復東至海上望,冀遇蓬萊焉。

劉徹被方士蠱惑,以為海外有蓬萊仙山。他還不遠萬里跑到海邊來眺望,記得去青島西海岸的琅玡臺時,景區記錄漢武帝曾經來過。晉朝伏滔《地記》記載:

琅琊城東南十里有郎山,即古琅琊臺也。秦始皇二十八年,至琅琊,大樂之,留三月,作琅琊臺。.....刊石立碑,記秦功德。漢武帝亦登此臺。

漢武帝七巡山東,六次來到山東沿海,可惜並沒有見到什麼神仙鬼怪。

李商隱的這首詩,寫的是浪漫的愛情,當然是天台山的劉郎更合適,換做漢武帝的話就有些煞風景了。

您覺得,到底是哪位劉郎呢?

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這首詩最值得學習什麼?

三、遞進之法

五、七絕第三句,五、七律第七句,都是一首詩的關鍵之處,起承轉合中,這一句常常起到轉的作用。

這首詩的第七句”劉郎已恨蓬山遠 “,從中間二聯寫景後忽然宕開虛寫,令讀者從眼前景開始轉為思索,夢中人已經如此遙遠,又如何呢?

詩人接下來遞進了一步,蓬山雖遠,但是我的心上人離得更遠:更隔蓬山一萬重。

這種用法在古詩詞中常常見到,特別是放在倒數第二句,引出最後一句時,別有味道。前面用”已“,後面用”更、猶“等呼應,如陸游的《枕上口占三首 其一 》:

五十年前詩酒身,山陰風月尚如新。閒愁【已】是無闌障,一枕春寒【更】惱人。

宋·王暉的《龍游道中聞雁》:

避寒來熱稻粱肥,水遠山長結伴稀。【已】是江湖遠行客,雙雙【猶】是向南飛。

唐·杜荀鶴七律《將入關安陸遇兵寇》用在頷聯:

家貧無計早離家,離得家來蹇滯多。【已】是數程行雨雪,【更】堪中路阻兵戈。

幾州戶口看成血,一旦天心卻許和。四面煙塵少無處,不知吾土自如何。

唐·韋莊七律《雲散》用在頸聯:

雲散天邊落照和,關關春樹鳥聲多。劉伶避世唯沈醉,甯戚傷時亦浩歌。

【已】恨歲華添皎鏡,【更】悲人事逐頹波。青雲自有鵷鴻待,莫說他山好薜蘿。

唐·盧綸七律《晚次鄂州》用在尾聯:

雲開遠見漢陽城,猶是孤帆一日程。估客晝眠知浪靜,舟人夜語覺潮生。

三湘衰鬢逢秋色,萬里歸心對月明。舊業【已】隨征戰盡,【更】堪江上鼓鼙聲。

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這首詩最值得學習什麼?

四、宋祁的借用

說到這兩句詩,自然少不了要提到紅杏尚書宋祁的風流韻事。據說宋祁年輕時填詞頗有名字,一日過街時,碰上宮車經過,有人叫他“小宋”,於是宋祁填了一首《鷓鴣天》:

畫轂雕鞍狹路逢。一聲腸斷繡簾中。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金作屋,玉為籠。車如流水馬游龍。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幾萬重。

這個故事出自於宋朝黃升的《花菴詞選》:

子京過繁臺街,逢內家車子。中有褰簾者曰:“小宋也。”於京歸,遂作此詞。都下傳唱,達于禁中。仁宗知之,問內人第幾車子,何人呼小宋?有內人自陳:頃侍御宴,見宣翰林學士,左右內臣曰,小宋也。時在車子偶見之,呼一聲爾。上召子京從容語及。子京惶懼無地。上笑曰:蓬山不遠。因以內人賜之。

宋祁,字子京,天聖二年進士,官翰林學士、史館修撰,他是北宋第一流的詞人,還與歐陽修等人合修《新唐書》。

他年輕時的這個故事頗有傳奇性,據說宋仁宗聽到這首詞要調查此事,宮人倒是很坦然,但是把宋祁嚇得夠嗆,以至於“惶懼無地。”。不過宋仁宗的確挺仁義,哈哈一樂說,蓬山不遠呀。於是就把這位宮女賜給了宋祁。

宋祁有詞《玉樓春》雲:

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因此被稱為紅杏尚書。

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這首詩最值得學習什麼?

​結束語

關於宋祁的故事,扯得有點遠了。

回到劉郎的解釋,到底是漢武帝求仙還是劉阮遇仙,其實不必深究是誰,只從字面理解即可,不影響對於整首詩的理解。

這首詩的意思都在第一句裡:來是空言去絕蹤 。中間二聯寫當時情景,尾聯用求仙來比喻相思佳人而不得。

另外,詩詞常有寄託隱於其後,男女之情也常常是君臣際遇的婉轉表達之法,李商隱的無題未必不如是。

@老街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