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經》名篇一般人讀不懂,能讀懂並非一般人,簡直不忍直視


這首《詩經》名篇一般人讀不懂,能讀懂並非一般人,簡直不忍直視

得益於唐詩宋詞千百年來長久地詩意渲染,印刻在我們腦海裡的古代女子,基本都有舒雅、羞澀、矜持的特點,仿若關在籠中的美人鳥兒,大有一副只可遠觀不可褻玩的情態。她們莫不是“媚眼含羞合,丹唇逐笑開”,她們皆有“唇不點而紅,眉不畫而翠”的氣質,她們都把“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當作愛情。

然而,或許一直以來我們都小看古代女子的任性程度了,至少《詩經》中的女子是天然奔放的。《詩經》是西周初至春秋中葉的詩歌總集,而儒家所提倡的世俗禮教是在漢代才確立的,漢代以後女子所受的約束越來越多,直至把原本的天性都消磨掉了。而秦漢以前的女子則不然,她們對自我命運的掌握就非常硬核。

這首《詩經》名篇一般人讀不懂,能讀懂並非一般人,簡直不忍直視


相傳周朝設有采詩之宮,採工每逢春日就會深入民間收集歌謠,把能夠真實反映底層百姓生活的作品帶回宮中,譜上曲子唱給天子聽,以此作為施政的參考,這就是《詩經》存在的意義。正因為如此,《詩經》才包羅萬象,有創業、祭祀、宴飲、勞作等一系列社會活動,當然也有大量關於愛情的作品。

提起《詩經》中的愛情,你會想起什麼?窈窕淑女或是青青子衿?好像與唐詩宋詞的並無兩樣,然而特例還是有的。孔子曾以“思無邪”來形容《詩經》的純真美好,不過有一首《野有死麕(jūn)》卻不一樣,它是一首愛情名篇,但所訴說的愛情和我們想象中的大相徑庭,其奔放程度,簡直令人不忍直視。

這首《詩經》名篇一般人讀不懂,能讀懂並非一般人,簡直不忍直視


《國風·召南·野有死麕》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林有樸樕,野有死鹿。白茅純束,有女如玉。

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

麕,同麇,古書上指野獐子;白茅,一種草藥,用之包裹獐子,以示珍貴;吉士,古代美男子的別稱。如果沒有既成的解釋,單憑自我理解這首詩,是很容易陷入牛角尖的:荒野之中有隻死獐子,用白茅將它細心包好,美男子看到女子渴望戀愛,於是他便用死麕作為禮物,以示交好。“懷春”、“誘之”的字眼很直白,簡單粗暴,箇中意思就不需詳解了。但是,很多人看不懂最後三句感嘆,其實這是對“誘之”的引申,描述的正是那不可描述之事物。

這首《詩經》名篇一般人讀不懂,能讀懂並非一般人,簡直不忍直視


“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

脫脫,是動作文雅舒緩的樣子;感,通假字,通撼,搖動之意;帨(shuì),指佩巾、圍腰或圍裙;尨,是指多毛的狗。那麼串聯起來就是:你慢慢來啊!不要動我的圍裙啊!小心別惹我的狗大叫啊!通俗一點說,就是一對男女搞對象,男子著急想成夫婦之禮,而女子則委婉拒絕。

這是目前最官方的理解,也是一般人讀不懂的理解,更是隻看表面不看本質的理解。這樣刺激的情節或許曾真實地發生在先秦時代,那時候民風淳樸,男女率性而為,一頭死麕一頭死鹿就能抱得美人歸。但是作者將它記錄下來的目的不是獵豔,也不是歌頌愛情,而是為了“惡無禮”。

這首《詩經》名篇一般人讀不懂,能讀懂並非一般人,簡直不忍直視


漢代《毛詩序》載:“野有死麕,惡無禮也。天下大亂,強暴相陵,遂成淫風。被文王之化,雖當亂世,猶惡無禮也。”周天子權力外洩,諸侯國紛爭四起,引致天下大亂,亂的不僅是國政朝綱,更是禮。《野有死麕》中的男主角是“吉士”,一個美男子,他都做出這等事,那麼那些惡徒,豈不是更加目無法紀、忽視周禮嗎?

既然編者能將這首詩送入《詩經》之中,應該不會只是單純地體現當時談戀愛民風之彪悍吧?相較於其餘愛情詩,這一首算得另類,故而小解認為它並非表面那麼單純,而是隱藏著深刻的內涵,即諷刺東周諸侯國的淫亂失禮。若想理解到這一層,需要對相關歷史、文化有深入的瞭解,真正能看懂它的,並非一般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