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樁千古謎案來自《詩經》

朝吟風雅頌,暮唱賦比興,

秋看魚蟲樂,春觀草木情。

我們繼續讀《詩經》,今天我們看一個兩千多年前的訴訟案《行露》,因為它描述簡單且時間久遠,這樁訴訟案背後的故事無從考證,於是它也就成為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樁千古謎案。

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樁千古謎案來自《詩經》

《行露》

厭浥行露,豈不夙夜,謂行多露。

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

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獄?

雖速我獄,室家不足!

誰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

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訟?

雖速我訟,亦不女從!

“厭浥行露,豈不夙夜,謂行多露。”厭浥(yì yì):潮溼。行(háng),道路。謂:可能是畏之假借,意指害怕行道多露,與下文的“誰謂”的“謂”意不同;一說奈何。

整句翻譯過來便是難道是我不想星夜兼程的去趕路嗎?是道上露水溼漉漉,只怕露濃難行路。《左傳杜注》中註解:“言豈不欲早暮而行,懼多露之濡已。”我難道不想要早夜趕路麼,只是因為害怕被道路上潮溼的露水所沾溼自己呀。

作者為什麼要趕路呢,是要進行避禍。

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樁千古謎案來自《詩經》

接下來兩段段便是訴訟本身了。“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獄?雖速我獄,室家不足!”角(jué):鳥喙。女:同汝,你。無家:沒有成家、沒有妻室。速:招,致。獄:案件、官司。家:媒聘求為家室之禮也。一說婆家。室家不足:要求成婚的理由不充足。

誰說麻雀沒有嘴吧巴?怎麼啄穿我房屋?誰說你尚未娶妻?為何害我蹲監獄?即使讓我蹲監獄,你也休想把我娶!

“誰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訟?雖速我訟,亦不女從!”墉(yōng擁):牆。訟:訴訟。誰說老鼠沒牙齒?怎麼咬穿我的牆壁呢?誰說你尚未娶妻?為何害我吃官司?即使讓我吃官司,我也堅決不嫁你!

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樁千古謎案來自《詩經》

詩人用鳥雀和老鼠來類比,說明自己被那些明顯沒有傷害能力的人威脅了。而且這兩段還出現了五字一句的樣式,方玉潤在《詩經原始》裡稱這種表達為“奇語似民謠”。這種不常見的方式讀起來像民謠一樣朗朗上口。

詩歌的主人公,被人告上公堂,因為意思不明確,所以就衍生出了後世很多版本。第一種版本出自《毛詩》

《行露》,召伯聽訟也。

衰亂之俗微,貞信之教興,

彊暴之男,不能侵陵貞女也。

從《毛詩》記載看這首詩講述的是召伯曾辦理的一個案件。周朝時,一個已經有家室的男子,要強行霸佔一位女子,這位女子便申訴說“誰謂女無家?”,既然你已有家室,就不應該來霸佔她。然而這種解釋有點牽強附會,因為全詩沒有出現一句召伯,沒直接聯繫。

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樁千古謎案來自《詩經》

還有一種版本是對“室家不足”理解不同而產生的。朱熹在《詩集傳》中寫:

言汝雖能致我於訟,

然其求為室家之禮有所不足,

則我亦終不汝從矣。

男方要迎娶女方所準備的婚禮的聘禮不足,所以就算你把我告上法庭,我也不會順從你,和你成婚的。聘禮也不一定指金銀,

也有可能是男方該有的禮儀沒有做到位。

另外方玉潤在《詩經原始》中另闢蹊徑:

賢人君子守正不阿,而食貧自甘,

不敢妄冀非禮。

當時必有勢家巨族,以女強妻貧士。

或前已許字於人,中復自悔,另圖別嫁者。

士既以禮自守,豈肯違制相從?

則不免訴訟相追之事,故作此詩以見志。

《行露》這首詩的主人公是一個賢人君子,他雖然貧窮但是卻有德守禮,剛正不阿,當時有強勢的大戶人家的女兒,之前已經和別人有過婚約,如今卻要反悔婚約,這戶人家要把自己的女兒強行嫁給這位賢人君子,這位君子為了禮儀和節操,堅決不從,甚至對付公堂。

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樁千古謎案來自《詩經》

因為理解不同,所以這場訴訟撲朔迷離,也耐人尋味。看完全詩,我們再回頭看第一段,這段講到的潮溼、泥濘、充滿露水的道路,烘托了灰暗氣氛,預示不太好的事情發生。

這也是一種隱喻,道路上的露水是那些不該附加在自己身上的泥濘和汙垢,它會弄髒、弄溼褲腳,就像自己深陷於這場官司中,被他人傷害。

“豈不夙夜”用反問來表達心中的鬱悶,這首詩字裡行間充滿了悲傷、無奈,這也許是一場贏不了的官司。

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樁千古謎案來自《詩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