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後的稼軒,別樣的抒懷,這首《鷓鴣天》大有英雄末路的無奈感

下面這首詞,是辛棄疾在上饒閒居期間的作品,從題目“鵝湖歸,病起作

”這六個字來看,可知辛棄疾在遊賞完鵝湖回來後,曾經生過一場病。在病癒後,辛棄疾登上了高樓,去觀看遠處的風景,忽然心生感慨,驚歎時光流逝,感慨自己筋力衰弱,可是卻被賦閒在此,一事無成,當真是百感交集。於是辛棄疾寫下了這首《鷓鴣天》用以抒懷。

病後的稼軒,別樣的抒懷,這首《鷓鴣天》大有英雄末路的無奈感

這首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但是情景之間並非孤立,而是景中有情,只不過相對含蓄,需要用心體味,才能感受到。

鷓鴣天·鵝湖歸,病起作

辛棄疾

枕簟溪堂冷欲秋,斷雲依水晚來收。紅蓮相倚渾如醉,白鳥無言定自愁。

書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風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覺新來懶上樓。

小注:(1)枕簟[diàn],就是躺臥的席子;(2)一丘一壑,出自《漢書·敘傳》班嗣雲:“漁釣於一壑,則萬物不奸其志;棲遲於一丘,則天下不易其樂。

病後的稼軒,別樣的抒懷,這首《鷓鴣天》大有英雄末路的無奈感

起句寫天氣,“枕簟溪堂冷欲秋”,枕簟變涼,溪堂微冷,雖然還沒有完全進入到秋天,但是已經能夠感覺到秋意了,這種冷清清的變化,讓病後的稼軒敏銳地捕捉到了。“斷雲依水晚來收”,寫詞人遠望所見到的江上風景,水面上的雲煙在落日中漸漸消散,只有天長水遠處一片茫茫的景象,這景象具有廣闊的蒼茫之感,當然也引起了稼軒的愁緒。

接著轉寫近處的景物,“紅蓮相倚渾如醉,白鳥無言定自愁”,池塘中開得正盛的紅蓮相互依偎,宛如醉後的美人;堤上的白鳥靜靜地佇立著,頭上一片斑白,一定是愁的吧!雖然是寫景,但已經蘊含了詞人的感情,白鳥頭白,如何是“愁”所致,但詞人就是這樣感同身受的認為,因為他的頭髮,便是愁白的啊!

病後的稼軒,別樣的抒懷,這首《鷓鴣天》大有英雄末路的無奈感

下片開始抒懷,但是卻並非一味繼承上片中的沉悶氣氛,而是趨於明朗,也帶著些曠達。

開頭三句便用了三個典故,“書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風流”。書咄咄,是採用殷浩熱衷富貴,罷官後整日在家書“咄咄怪事”四字的典故;且休休,是採用唐代司空圖淡泊名利,隱居山林的典故;一丘一壑句是採用了漢代班嗣的典故。這三句的意思是說:為何要天天熱衷功名利祿,大書“咄咄怪事”四字呢?還不如退居山林,一丘一壑之間,不也有無限樂趣嗎?三個典故連用,第一個反用,後兩個自我安慰,但其實,這只不過是辛棄疾的悲憤之語罷了,他真的樂於當隱士嗎?當然不是!

病後的稼軒,別樣的抒懷,這首《鷓鴣天》大有英雄末路的無奈感

到了結尾,辛棄疾的感情又有了明顯的變化,“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覺新來懶上樓”,寫自己病後虛弱,對登高望遠之事變得懶散,這看似寫病後的衰弱感,但其實充滿了英雄末路的悲涼之感。稼軒的“懶”不僅僅是身體上的無力,更是心理上的無力,他看到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對收復之事毫無興趣,自己雖然大聲疾呼,卻只能落得“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的結果,其心如何不涼,如何不懶?

當然,從另一個方面講,辛棄疾一生致力於恢復中原,雖然被多次賦閒,但其心不改,這裡間歇性發發牢騷,心情低沉一番,也是情有可原的。如此來看,這首詞雖然是在嘆老,但何嘗不是感嘆時光易逝,憂慮理想難成呢?後世另一個詞作家劉辰翁曾經評價稼軒說:“英雄感愴,有在常情之外”,此言確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