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屏书院~状元的摇篮

翰逸神飞,谦慎诚朴。春风杨柳读书声,学海无涯动三迤。这里便是:墨香流水处,翰影学子家,名动临安府的“名校”~玉屏书院。江山若有诗,风雨更无私。

玉屏书院~状元的摇篮

走进石屏,石屏以山为脉,以水为络,以文人修竹茂林点缀。异龙湖畔,七十二湾湾湾出芙蓉;焕文塔上,凌烟阁阁阁出俊彦。走进古镇,陈旧的门垣,寻觅失落的踪迹,青砖黛瓦,恬静的诗意,凝炼着人文的厚重。状元、翰林、进士、举人的府第,承载着儒道至圣的光芒,走进古镇处处凌空蹈逸,步步古迹杂陈,旧陈之中透着昔日的“芳华”。

异龙湖十里荷艳,百里稻香,不是江南,也似江南,水映山色,山中有水,山水一色。日落春光醉,夜夜少年头。长安可居否?读书事可为。来鹤飞欲夕,日暮塔身隐。

走过州衙便是“学宗沫油”的“玉屏书院”,书院坐落于北正街4号,以县城南面的玉屏山命名,故此“玉屏书院”。始建于咸丰元年,坐北朝南,老州衙府东边,仅一街之隔,现占地3303平方米,原来更甚于此。若从1851年建院算起到1904年止,53年间共出举人53名;从第二年算共有51人,这53年间出进士10人。翰林3名,分别是朱景拭、张瀛、袁嘉谷,个个挥翰成风,不可谓不牛也。书院为地方培养了大批志士仁人,千古佳话,一字难尽!

玉屏书院~状元的摇篮

提到玉屏书院,自然就离不开当地人朱雘(字丹木)的贡献。此书院由朱丹木于咸丰初年捐资创建,朱氏石屏朱家寨人也,嘉庆十八年(1813)癸酉科举人,道光九年(1829)中己丑科三甲第53名进士。道光十一年出任江南乡试同考官,历任安徽阜阳县知县、无为州知州、贵州兴义府知府、江西督粮道、陕西按察使、陕西布政使等职。咸丰元年(1851)建成此院,时朱氏捐资出银七千两、绅士丁树椿出银一千两等当地士绅创建玉屏书院及修重文庙。

道光三十年(1850)秋,邑人朱丹木回到久别的故乡,回籍养疴,联合当地士绅,为振兴石屏文化再次起航,共同购买了州衙东边闲置房地建盖玉屏书院。书院有大门、二门、讲堂、上房、中堂、碑亭等建筑。两侧为教习居室,中堂为山长办公和起居之所,书院大门左侧为碑亭,当时有四通高丈余石碑,录刻捐资之名,及等因何而建之赋词,讲堂北有花圃种植梅、杏、桂树等富有寓意之木。

玉屏书院~状元的摇篮

云贵总督吴文熔

手书“讲堂”二字。“堂房”的楹柱上有其一联“人物独钟灵,鹫岭龙湖胜地,瑰才常辈出;制科先博学,夏弦春诵前贤,芳躅许肩齐”。

云南巡抚张亮基有对联

“规仿考亭,喜鹿洞重开,莲峰启秀;厦成工部,看鸿词继起,艺苑蜚声”。

  • 书院很受巡抚大人张亮基喜爱,视同如白鹿洞书院,预示了后来的特科,在张大人心里就是鸿词科。

讲堂后有楹联:

“何事关心,二月杏花八月桂;是谁催我,黄昏灯火五更鸡”。

  • 这勤学勉励之联时时提省学子们用“黄昏灯火五更鸡”的精神,去摘取那八月的桂冠,金榜题名是每个学子的神仙梦。

督学杨式毂有一联

“宝秀环开如此地素称材薮;菁莪再造愿诸生共衍新传”

在书院特地建了启发激励学子勤奋苦学的“学海”和“龙门”。龙门为书院二门,龙门牌坊气努恢宏,雕刻精美,具有传统建筑形式。院内遍植松柏花卉、古树葱茏、境致幽雅。堂房之后,建有“兴文土地祠”以求上苍的恩祐,科举的喷薄。还设有“思过房”禁闭惩戒那些懒惰的学子,希望学子们如同宝秀张汉老前辈一样两次荣登“翰林”。告别“四书四书、打得屁股鲜红;五经五经、打得屁股落烂。”便是“丈夫拥有万卷书,何假南面胜百城”的自信。

玉屏书院~状元的摇篮

书院东北角为尊经阁,座北朝南,面阔19米,进深13米,高约12米,由知州萧廷对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创建。此处楼上曾是石屏六中图书室,楼下为教师住处。可见书院当时规模完善。

玉屏书院~状元的摇篮

书院以童子试录取新生,教授“四书”“五经”及诗赋文章,以诵习为主,兼训诂考据、重在培养学子查找资料的能力。书院每月考试一次时称“月课”即现在的月考,优者给予“膏火”即生活补助,先时、一等发银二两,次等一两,后来就流于形式。书院经费由捐资购置的田产租收为主,田产分布于该县白花龙河、木果河及县城一带,年收入谷物二百余石。

玉屏书院~状元的摇篮

书院的建成,取代了原来“龙泉书院”登龙书院”秀山书院“,成了该县规模最大教育中心。学子以参加省城“乡试”中举为毕业,凡没中举者,只要愿意都可以回来继续复读,直到考中为止。书院历任山长有:龙驹、宋印东(字樾轩)、朱芬(字竹虚)、李梧仙、许印芳、张桂轮(字喻文),共六人。

玉屏书院~状元的摇篮


玉屏书院~状元的摇篮


玉屏书院~状元的摇篮
  • 此三者,乃石屏“未科三进士”是也。

书院是一个地方文化的载体,可疗去人们入世的伤痛和俗气,有了它便了“早小实恒严”的教导,虽无包治百病,但开卷总是有益。经此学习,方有人性之美,“学无常师,惟德所在。”云淡风轻,月凉如夜,漫漫四时,书院声声,月光蜡光泻在格子窗上泛起淡淡梨色,桃花、梨花、竹子青青,清风徐来、花香花落、春浓秋凉、四季苦读,振兴文化还是书声。

光绪三十一年(1905)知州魏朝瑞奉旨将书院改为“玉屏小学堂”,实施新式教学,书院历时54年办学史,在石屏文化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历史不灭、常留心间;缅怀过往,便有了凭吊的借口。一九四九年后又改名为“玉屏小学”工农小学”,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升格为石屏县第六中学,因此书院建筑得亦保存,至今犹在。二0一八年五月成了“石屏博物馆”。

玉屏书院~状元的摇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