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作家很少人知道他,但卻是最迷人、最“異類”的作家

這個作家很少人知道他,但卻是最迷人、最“異類”的作家

薛憶溈

薛憶溈,被譽為中國文學最迷人的異類,主要作品有:

長篇小說《遺棄》(2012年深圳讀書月“年度十大好書”)、《白求恩的孩子們》;《一個影子的告別》小說集《流動的房間》、《不肯離去的海豚》、“深圳人”系列小說《出租車司機》(2013年“中國影響力圖書獎”) 和“戰爭”系列小說《首戰告捷》(2013年《南方都市報》“年度好書”);隨筆集《文學的祖國》、《一個年代的副本》和《與馬可.波羅同行——讀》。

這個作家很少人知道他,但卻是最迷人、最“異類”的作家

薛憶溈

在一些評論家眼中,薛憶溈極有可能是諾貝爾文學獎的“下一個”。尷尬的是,身邊似乎沒有人知道他。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剛剛步入中國當代文學領地的薛憶溈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遺棄》。當時有誰會想到這樣一部出自一個二十四的年輕人之手。

這個作家很少人知道他,但卻是最迷人、最“異類”的作家

《遺棄》

《遺棄》是一本日記。確切地說,是日記形式的小說。主人公圖林寫了365天的日記,這部日記就是小說的主體。從1.1到12.31,365天,只缺少了三個半月時間。這三個半月,虛構的主人公圖林去寫一本“自己的哲學史了”。而跳出虛構的範疇,真實世界中,這本《遺棄》,就是作者薛憶溈自己的哲學史。這是一本虛假與真實沒有界限的小說。這是一個年輕人內心抗拒,最後逃離體制的故事。這是一個失業男青年的宅家記。

小說的出現,本意是給大眾消遣。但是薛憶溈這本《遺棄》,沒有消遣,沒有閒情逸致。只有事無鉅細地、生活流水賬一般記錄自己退職後的生活。而這個“退職後的生活”又不是生活,只有純粹的精神思考,這些思考充滿了哲理,充滿了對人生、對生活的“反思”。

“作為不斷喪失自由的過程,成長其實就是墮落”

這樣的哲理金句在小說中俯拾皆是。小說的文本卻又純粹到不是“反思”,反思至少需要描述物質的生活、現世,薛憶溈則直接進入思考,思考是不等於反思的。這是哲學家才會乾的事情,我們都清楚地知道這一點,所以薛憶溈把小說主人公圖林設定為業餘哲學家。他是在假託,真實中薛憶溈就是這個業餘哲學家。

這部小說,我讀了很久才讀完,有十天之久。平時我讀完同等體量的小說,不會超過五天。為什麼讀了這麼久呢?不是因為晦澀難懂,而是文本帶來的思考太多。它擊中了我,引發了我的共鳴,讓我不得不停下來反思自己。我想這與年紀有關係、與閱歷有關係。薛憶溈寫這本書的時候二十五歲,恰好,我讀這本書的時候,也是二十五歲。我們在二十五歲的時候,做面對的時代是不同的。但是內心的惶惑、疑慮,卻是相似的。對於自我的認知和對世界的看法,也是一致的相似。這種相似很驚人,它讓我覺得這個時代沒有意義。

圖林是一個剛畢業沒多久的大學生,剛巧我也是。他被分進了體制內的一個科室,與他不同的是,我沒有“這麼好的待遇”能進體制內,時代是稍有差異的,畢竟那個年代包分配。在今天,很多人擠破了頭,也考不進體制內,不能捧著體制的金飯碗,這使得很多年輕人很懊喪。然而,圖林卻不以為然,他討厭體制內的一切:虛偽、辦事推諉、清閒、狡猾……而虛偽、推脫、狡猾、奸詐,並不是體制內獨有的,體制外的我,一樣生活在這些醃臢的包圍中。

我不知道一個人這一輩子,需要處理的人際關係是不是有限額的。我個人傾向於是。不然無法解釋我對陌生人的反感,即便出於工作關係不得不成為熟人,不到一年時間,我就會反感他們。有的人甚至幾天內就會得到我的反感。所以我對圖林的退職,感到了共鳴。我能感到這部小說濃重的對生活的不滿的情緒。

圖林在退職後,卻也什麼都沒有做,天天待在家裡,發呆。他的退職,被所有人認定為斷送前途、衝動魯莽。不管在什麼樣的時代,體制內的工作,都是普通人能獲得的最好的工作。如果沒有強大的推動力、沒有別處利益的吸引力,正常人是不可能退職的。小說的主人公圖林,既不下海經商,也不是因為犯了政治錯誤,他就這樣力排眾議,主動退職了,回家過著宅男的生活。這需要很大的願力,換作是我,做不到的。

作為一篇讀書筆記,應該簡單複述一下這部小說。

圖林自詡為業餘哲學家。圖林這個名字很好,不知道薛憶溈老師是不是有意致敬科學家圖林。業餘哲學家的生活半徑很小,除了家人,他只有一個朋友。這個朋友叫做韋之。不知道韋之是不是薛憶溈老師自己的假託。業餘哲學家也可能是薛憶溈老師自己。總之,這是一部自傳體的小說,文字在虛虛實實之間遊弋。這部小說講述的是關於逃離體制、逃離家人、逃離生活的故事,它讓我想起了《荒原狼》。

圖林有一個在大學交上的女朋友Z,Z被分配到了另外一個鄉鎮。他們只能偶爾通過電報和寫信或者長途電話來聯繫。但是即便信息上的交流極為稀有可貴,圖林和Z也並沒有顯得很珍惜的樣子。信中的內容,都是一些似有似無,若即若離的東西。即便有了見面的機會,兩人也各自找理由躲避了。後來,退職很久後,圖林去了Z的城市。Z懷上了另一個男人的孩子,Z不喜歡這個男的。那個男人不想要這個孩子,Z墮胎了。圖林和Z的分手,連句正式分手的話都沒有,就這樣各自走開。在這個不幸的戀愛裡,沒有人傷心、沒有人難過、沒有人憤怒。圖林沒有任何感情,雲淡風輕地。

圖林有一個外婆,跟自己還有自己父母住在一起。外婆很嘮叨、外婆很煩人,外婆總是冷不丁的就入侵自己的領地。圖林還有一個外公,常年躺臥在醫院的病床裡。母親每天都要去照看外公。大家勸他去看看外公,他終於不耐煩地去了一回,然後找藉口迅速溜掉了。他覺得和不會說話的人待在一起沒有任何意義,似乎他很冷漠。外公死了,他卻找藉口躲避了葬禮。去了Z的城市,發生了那場平淡的分離。

圖林是多麼的冷漠,冷漠到無情。他不關注愛情,即便是前去分手,也是因為不得不躲避外公葬禮而去的。他不關注親情,即便是外公的葬禮,他也找了藉口不去,這個藉口拙劣到僅僅是去分離那似有似無的愛情。

圖林還有一個母親,他與母親唯一的關係,似乎就僅僅是住在一起,向她要過一次錢。他還有一個父親,父親也是體制內的退職人員。區別在於圖林是主動退職,父親是被動退職。父子倆互不關心,唯一的聯繫,就是他跟蹤過父親一次,跟到地下賭場,被人打了一頓,父親在旁邊沉默地看著。圖林還有一個同母異父的“表姐”,在偏僻落後的農村做老師。圖林365天的日記,缺少的那三個半月,就是去表姐家——也是他的世外天堂寫下他的“哲學歷史”。

你看,圖林對生活已經不滿和厭煩到了不可忍受的地步,所以小說中不斷地出現死亡的案例,不斷地討論死亡和生活的意義。老貓自殺了、老貓的媽媽自殺了、外婆講述了兩個溺水而死的故事、外公死了、處長也死了。他說:也許所有遠去的生活都比現在的生活有意思,就像遠處的生活一樣。但是,回憶比死亡還要痛苦。他說每個人都是死亡的候選人,而且是一定能夠最終獲勝的候選人。

圖林365天的日記——也就是這本小說,流水賬一樣記錄了圖林單調乏味的生活,事無鉅細,有時候顯得很無聊。儘管對生活的記錄事無鉅細,從他對待身邊人的態度看來,他從來不關注生活本身。這是一個悖論。這個悖論存在的好處,就是深刻剖析了圖林自己。他寫的哪裡是生活,哪裡是日記,他是拿著雕刻刀,一筆一筆剖向自己最深處、最真實的內心。

圖林說,有的人走遍了世界,有豐富的經歷,對生活卻沒有什麼精闢的認識。有的人遊歷膚淺,生活單調,對世界卻有極為深刻的見地。卡夫卡是後者的典型。

我想,這是圖林在以卡夫卡自喻。同時也可能是二十五歲時的薛憶溈以卡夫卡自喻。

我習慣的小說,是繁花似錦的,而《遺棄》和《荒原狼》《局外人》一樣,孤零零地開著,看起來有點單調乏味,卻很美。

《遺棄》也有瑕疵,比如,寫對話的時候,有時候有代詞,有時候又像他崇拜的海明威那樣,僅僅是對話。至少在人物對話上,寫得不是很好。

拋開《遺棄》這部小說的內容。簡單談一談薛憶溈本身,和他二十五歲的寫作。在中國,薛憶溈不是一個多見的名字,世人給他的評價是“迷人”,迷人的薛憶溈,文學的異類。我想,他的迷人是由於他的遠離造成的,他遠離了祖國。他的迷人,更在於他文字中的哲思、在於他的思辨張力、在於他揭示了生活的真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