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債券都是負利率了,還有人買?

熟悉艾瑪的小夥伴,可能知道,我喜歡債券。因為債券有穩定的票息收入,屬於穩穩的小幸福,尤其是處於經濟下行週期,吸引力比股票等風險資產要大很多。

最近,很多投資者為了避險,紛紛湧入債券市場,推升了債券價格,相應的,債券的收益率就降低了。留意財經新聞的小夥伴們,會聽到“美債收益率再創新低”類似的話語。

為什麼債券都是負利率了,還有人買?

投資小白或許會困惑,不是大家紛紛湧入債券市場嗎?怎麼會再創新低呢?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一、債券價格越高,實際收益率就越低

  • 隔壁老王告訴你:

他買了一張【5年期的債券,票面100元,利息5%】。意思是說,債券發行的5年後,他能拿回100元,而在這5年內,每年,他能拿5元利息。

購買債券有兩種收益,一種是固定收取票息5%,一種是票面的差價(買入價-票面價100元/賣出價)。前者固定,後者則會影響債券最後的實際收益率。

如果老王在第四年以80元買入該債券,持有到期,收回100元。這一年他實際收益是5元票面息和20元票面差價的總和,即25元。實際收益率就是25/80=31%。

如果最近大家都來買債券避險,在供應少,需求多的情況下,債券價格經常會高於票面價格。比如,老王以102元買入的該債券,一年後持有到期,只能收回100元。因此,這一年他的實際收益是5元票面息和-2元的票面差價的總和,即3元。實際收益率則是3/102=2.94%。

可見,債券的實際收益率是與買入時的債券價格成反比的。債券價格越高,實際收益率就越低,反之亦然。這就是為什麼,大家會聽到新聞說“投資者推高債券價格,收益率屢創新低”的原因。

  • 還有些朋友會聽到“某機構大筆購買歐洲負利率債券”的新聞。這又是為什麼呢? 一般來說,不會出現票面利率為負的債券,這裡講的負利率指的就是實際收益率。因為買入債券價格太高,使得最後的實際收益率為負。
為什麼債券都是負利率了,還有人買?


二、為什麼債券價格都超過了票面價,大家還要買呢?

一種原因是大家覺得如果把這錢去購買其他的產品,能得到的收益可能更低,或者風險太高,以至於風險調整後收益太低,認為還是買債券穩妥。

另外一種原因是打算短期炒賣債券。也就是他可以102元買入,等債券價格繼續攀升,他就賣出,賺取差價的同時,也能收息。

那些購買負利率債券的機構,通常都是養老金基金或保險資金。他們的資金量非常龐大,而且每個月都需要提取固定的錢來支付退休金或保險金,對資金的安全性要求就非常高。股票等其他金融資產的波動太大,只能拿出一小部分進行投資,大部分資金還是需要投入固定收息類產品,這樣的選擇就很有限了。

為什麼債券都是負利率了,還有人買?


三、為什麼他們不把錢存銀行呢?

歐洲一些銀行也是負利率,不僅沒有利息,還需要支付管理費。

就算是正利率,不像在中國,國有銀行都有政府的隱性擔保。國外很多大型銀行都是私有企業,一旦倒閉,損失就太大了。整體來說,銀行存款的安全性還不如國債。

債券的投資期比較長,3年5年期都是很短期的,也有10年、15年的債券,甚至還有永續債,也就是本金一直不到期,持續收取利息的債券。

雖然目前通貨膨脹率為正數,但經濟有周期變化。如果過了幾年,經濟轉差,進入通縮週期時,此時通貨膨脹率為負數,債券的實際收益率相對來說反而有所提升了,甚至有可能回到正數。

小夥伴們或許會說:銀行存錢和買債券都是負利率,還不如持有現金呢!

咱們普通老百姓的資產規模不大,在冰箱裡、畫後面的牆洞裡藏些現金還有可能,但是養老基金或保險金,資金量動輒過千億,如果持有現金,需要花特別大的成本去防火防盜,吃力不討好。

為什麼債券都是負利率了,還有人買?

購買負利率債券,還有一種可能是作為資產配置的一環,用來與其他產品進行對沖,或者綁定其他產品,通過其他產品來獲利。

2002年時,巴菲特的巴郡公司曾經發行過一個綁定產品——買巴郡公司股票的看漲期權,送巴郡公司債券。投資人購買巴郡的看漲期權,需要支付管理費率3.75%,很貴,但是因為能收取3%的債券利息,這個綁定產品實際收益就變成了-0.75%,一下子就很吸引人了。

如果投資人賭未來巴郡公司的股票能上漲到那個協議價格,執行看漲期權,就有利可圖,收益就會蓋過這個負利率。當然,如果巴郡公司的股票跌了,或者沒有上漲到那個協議價格,自然也就是虧損的。

再舉個例子,如果你預測未來日元會升值,那麼,就算日本國債實際利率為負。買入後,也有可能因為匯率升值而把整理收益率轉負為正。這種跨國別的分散投資,可以在地域上把風險分散,這樣雖然是較低收益率,但風險調整後的收益,還是不錯的。

為什麼債券都是負利率了,還有人買?


四、為什麼是風險調整後收益?

我們知道每個產品背後要冒的風險不同,所以,在比較產品的時候,咱們不能光看這個產品的收益率是高是低,還要兼顧產品背後的風險。通常來說,高收益背後是高風險。

為了讓不同產品能夠相互比較,我們就會把產品的風險調整到同一個水平之後,再來比較它們收益的高低。如果是高風險的產品(如個股),咱們就調整多一點,低風險的產品(如國債),就少調整一點。等調整到同一風險水平,咱們再來比一比,到底誰的回報率更高。

如果國內和國外的兩個同類產品,收益率都是5%,分散在兩個地方購買就比只在一個地方購買的風險就更低,這樣名義收益雖然還是5%,風險調整後的收益卻是分散後更高。


—END—


為什麼債券都是負利率了,還有人買?

弘富財商特約理財專欄作家、暢銷書《理財就是理生活》&《高財商孩子養成記》作者、簡書經管優秀作者、定居香港的金融民工、關注財經時事、投資理財話題,寫暖心文字,陳述自己的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