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亚济马战役中,苏军为何又被俘66万?

浅色澜海


“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中苏军的准确被俘数字是673000余人,数量甚至超过了刚刚结束的基辅战役(665000余人)。严格来说,问题中把这近70万俘虏全部归于维亚济马战役所获是不准确的,因为这是在一个主要突击方向上两个地域分别的合围战役,德军总共钳击吃掉苏军七个集团军的兵力,而维亚济马战役所俘只占4/7,大约40余万人,研读军史还是准确一点的好。

(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包克)

“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是莫斯科会战(德国人“台风行动”)的组成部分,也是德国中央集团军群最后一次的辉煌胜利,毕竟在1941年的秋天,德军在数量、质量、战术和士气上都要超过刚刚清醒过来的苏军,取胜并不意外。令人意外的是,斯大林仍然没有吸取基辅战役的教训,继续命令机动能力较差的重兵集团死守硬拼,从而使德军大纵深大合围的闪击战略再次得逞。

这次战役与基辅战役是紧密相连的,关于包克元帅的中央集团军群没有能够一鼓作气直捣莫斯科,而是分兵协助南方集团军群首先击破乌克兰方向的苏军西南方面军,战史上始终争论不休。持肯定态度者认为,不消除中央集团军群的右后侧威胁,生扑莫斯科是不够明智的;反对者则认为,让包克的部队停顿下来,配合龙德施泰特先打掉巴甫洛夫大将的西南方面军,从根本上浪费了进攻莫斯科的宝贵时间。



(第二装甲军团古德里安)

笔者个人是前一种论调的支持者,“集中兵力打歼灭战”永远是正确的战略抉择,从包克的部队中抽出古德里安装甲军团转向包抄,与龙德施泰特的主力首先合围歼灭苏军西南方面军,是顺利攻取莫斯科的先决条件。因为南方集团军群依靠自身的兵力,难以迅速包围和打掉乌克兰方向上的苏军,而这近百万苏军随时可以前出,侧击中央集团军群并且切断它的补给线,看看地图什么都清楚了。

归根到底,还是德国人在苏德战场的兵力不够充足所致,因此也只有在基辅战役结束古德里安装甲军团归建之后,德军才有可能集结两个集团军群的主力进攻莫斯科,否则中央集团军群在“台风行动”中哪里来的150万大军?而如果没有数量如此庞大的军队,以该集团军群原辖的90多万部队,是难以聚歼挡在莫斯科前面的苏军重兵集团的,这也是德军逐渐失去二战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人力和物力的不足。

(第三装甲军团霍普纳)

基辅战役的结果就是巴甫洛夫方面军几乎全军覆灭,本人惨遭枪决,而德军再从南方集团军群向中央集团军群提供增援和加强,包克得以拥有了三个步兵集团军(第2、第4和第9集团军)和三个装甲军团(古德里安、霍普纳和霍特)的庞大部队。尤其是装甲部队的数量达到了整个东线的四分之三还强(包克原辖两个装甲军团),那么在维亚济马—布良斯克地域内实施抵抗的苏军“西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自然在劫难逃。

苏军统帅部给两个方面军下达的任务是:全力固守以阻止德军在向莫斯科方向突破,以便为组建和集中新的预备队赢得时间。这种笨拙的固守方式与基辅无二,遗憾的是,曾经强烈要求将巴甫洛夫部队撤到第聂伯河以西的朱可夫,9月初又被调往列宁格勒“救火”,因此苏军总参谋部和前线将领当中,无人可以或者胆敢质疑斯大林的战略部署,两个方面军只能硬着头皮在纵深不足20公里的防御地带,被动地迎击德军装甲部队。

(西方面军科涅夫)

1941年9月30日,古德里安第二装甲军团和魏克斯第2集团军率先开始进攻布良斯克方面军,试图以快速兵团从南面和东南方向迂回莫斯科。叶廖缅科中将的布良斯克方面军尽管拥有约四个集团军的兵力,但兵力兵器都处于绝对劣势:炮兵为1:2.6、坦克为1:4.5、飞机为1:10,且未能建立很好的纵深防御。至10月14日德军完成了对该方面军第3、第13和第50集团军的合围,除叶尔马科夫战役集群和其他少部分部队突围成功外,布良斯克方面军大部就歼。

在德军的主要突击方向的斯摩棱斯克以东地区,中央集团军群纠集了第4集团军(克鲁格陆军元帅)、第9集团军(施特劳斯)、第3装甲军团(霍特)、第4装甲军团(霍普纳)的庞大兵力,于10月2日起向科涅夫的西方面军发起总攻。德军两个装甲军团以维亚济马地域为会师点进行南北突击,合围西方面军的征候已经非常明显,而现代化战争中重兵集团一旦落入合围,在缺乏补给的情况下会很快陷入崩溃。

(包克在前线)



在科涅夫的不断要求下,斯大林总算在10月5日同意了西方面军后撤重新部署的建议,但是为时已晚,机动能力较差的苏军尚未完全展开撤退行动,德军装甲部队已于10月7日在维亚济马附近会师,从而切断了科涅夫西方面军落在后面的四个集团军(第19、第20、第24和第32集团军)之退路,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包围圈。尽管斯大林紧急调动预备队方面军一部进行救援,仍然无济于事。

斯大林再次把朱可夫调回中央战线,并将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合编重组为新的“西方面军”,但是在德军优势的坦克部队和空中火力打击下,战至10月13日,维亚济马合围圈内的苏军四个集团军仍然大部被歼,少部分突围出来退到莫斯科以西防线,或者留在敌后进行游击战。10月14日德军占领加里宁,10月18日,德军占领莫扎伊斯克,苏联首都莫斯科就在眼前。

(古德里安在战场)

“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仍然是德军装甲突击的典范战例,德军以精锐的坦克部队对苏军防线纵深进行迂回,然后再对其进行分割包围,再加上苏军最高统帅部错误的指挥,从而在战役中取得了辉煌战果。区别在于,这两个战场上的苏军抵抗程度有所加强,严重消耗了德军的兵力兵器,使中央集团军群战斗力大为下降。

同时在将近半个月的缠斗中,苏军也为莫斯科近郊的防御部置、以及从东方调来援军争取了时间,算是“拼得其所”吧。而对德国人来说,虽然取得重大胜利并抓获大批俘虏,然而中央集团军群的各作战分队已被严重削弱渐成强弩之末,脆弱的补给线被进一步拉伸,更要命的是,战役拖到了1941年10月下旬,俄罗斯可怕的冬天就要来了。



(注意基辅和莫斯科的位置)


度度狼gg


维亚济马战役事实上是莫斯科战役的一部分,在苏德战争刚刚开始的时候,德军的主攻方向一直就是苏联的首都莫斯科。只不过因为苏联在基辅方向上有强大的兵力,所以希特勒抽调了中央集团军部分兵力去合围苏联的西南方面军,这就是历史上的最大的基辅合围战。

历史上对这一行为一直有不小的争议,很多人认为希特勒不应该抽兵力,应该一直打莫斯科,这样就能够在寒冬季节到来之前打下莫斯科,从而决定战争的命运。也有很多人认为,如果不打掉南方的西南方面军的话,那就会严重的威胁德军中央集团军的侧翼,可能导致功败垂成。

不管怎么说,解决了西南方面军的威胁之后,德军继续攻打莫斯科,而在之前德军又重创了苏联的西方面军当时在莫斯科方向上,德军无论是在兵力上还是在装甲部队上都占据着优势,所以苏联事实上是岌岌可危。当时维亚济马还有布良斯克方向上进行了两次合围,俘虏了苏联67万兵力,超过了当时的基辅。

对于苏联来讲,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当时苏联几乎完全处于劣势状态。当时防守在莫斯科之前的那些兵力也不能够退,因为一旦退下去的话,莫斯科将无险可守,只能落入德军手中。所以当时的苏联军队完全是在莫斯科周围和德国硬拼,只不过最后拼赢了。如果苏联在这一莫斯科会战中再次失败的话,那样被抓的人数恐怕会更加巨大。因为那是当时莫斯苏军已经是苏联的全部家当了,而这些人也不能够后退,因为再往后退的话也就没有退的地方了,再往后退后面就是西伯利亚,不毛之地了。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主要是因为军力差距大,德军投入坦克1700辆、火炮14000门、飞机1387架,总兵力190万,苏军投入坦克990辆、火炮7600门、飞机863架,总兵力125万人。局部战区兵力差距更大,比如坦克苏军对德军1:4、飞机1:10左右,也没有建立纵深防御,德军利用惯用机动部队快速行动,对苏军纵深进行迂回插入分割包围,几座重要据点相继落入德军之手,苏军彻底陷入德军包围中。


正确打开


对于这场战役,我们可以参考当事人时任西方面军司令的科涅夫的回忆。

按照他的表述,德军在莫斯科战略方向集中了很大的兵力,共有77个师-14个坦克师和8个摩托化师,装备约2000辆坦克、1000架飞机和数千门火炮和迫击炮。而西方面军在宽大340公里地带上只有30个满员率低的步兵师、2个摩托化师、3个骑兵师和4个坦克旅,共装备479辆坦克、2257门火炮和迫击炮、186架作战飞机。

苏军战史记载方面军首长未能及时查明敌人的企图和部署,未能及时判断其主要突击方向。西方面军将其基本兵力和兵器集中在维亚济马以西,而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则在杜霍夫施纳和罗斯拉夫尔两个地域建立了强大的突击集团,以便从南北两个方面纵深包围和迂回西方面军。

维亚济马战役


对于这场战役的失败,科涅夫认为原因如下

1.整个战略主动权在敌军手中,敌军在兵力兵器特别是坦克和一直对我退却军队实施轰炸的航空兵方面占有压倒性优势

2.敌军在快速性上占有很大优势,能够实时广泛机动。而苏军没有足够数量航空兵和反坦克兵器,去打击德军行军纵队和在主要道路上抵抗他们

3.西方面自身没有足够数量武器、弹药和技术兵器,每公里正面坦克只有1.6辆、火炮仅有7门,坦克炮只有1.5门

4.西方面军防御正面过宽,人员缺编严重,而方面军在纵深没有足够强大的预备队

5.预备队方面军在西方面军南面方向没有预备队,使得德军可以从南面向西方面军深远后方前出

德军坦克部队

到10月7日,西方面军第19和第20集团军以及预备队方面军第24和第32集团军在维亚济马以西被合围。苏军被围部队共有37个步兵师、9个坦克旅和31个统帅部预备队炮兵团

德军战报称俘虏苏军66.5万人,击毁和缴获坦克1242辆、火炮和迫击炮5412门。苏军称损失33.5万人

1941年10月苏军第20集团军部队作战中


荣华之武器堂


这场战役中苏军也最基本的数量优势也失去了,再加上本就在作战素质上同德军存在的巨大差距,苏军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防守成功。更加致命的是,德军首次在一场战役中投入了三个装甲集群的强大装甲兵力,意味着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拥有远比之前还要强大的突击能力,同时对苏军形成了两个大范围的合围圈,如此看来,苏军被俘66万人也就不足为奇了。



为了台风行动,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兵力得到了大大的加强,总计有3个装甲集群和3个步兵集团军,总计14个装甲师、8个摩托化师、2个摩托化旅和46个步兵师,总计192万人,1700辆坦克。此外还得到了两个航空队的支持,支援飞机达到1300多架。大量的高炮单位配属给各个集团军,增加了部队的炮兵力量。这是德军在东线集结兵力最强大的一次,即便是1942年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对高加索进攻的深远进攻,也不过才有130万人,1700辆坦克,其中有30万人是仆从国军队,足见此次德军进攻兵力之强大。



当面的苏军是西方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自己预备队方面军,总兵力只有125万人,坦克990辆,飞机863架,根本没有和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抗衡的实力。德军各装甲集群在一开始就突破了苏军的防御并向纵深迅速挺进,苏军最高统帅部未能在开始认识到德军进攻的庞大规模,没有及时的下达撤退命令,导致前线苏军的大部分陷入合围,由于德军相比以往多了一个装甲集群,这使得德军构建的包围圈比之前更加紧密,苏军逃出去的部队寥寥无几,绝大部分被围歼。



此战德军全歼苏军6个集团军(第16、19、20、24、32、49集团军),重创苏军3个集团军(3、13、50集团军),歼灭30多个师,俘虏苏军58万人。莫斯科的外围防线被德军粉碎了,事实上在莫斯科方向上已经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苏军集团了,如果不是泥泞季节的到来,德军可以直接冲入莫斯科了,德军的进攻来的太迟。等到天气转冷道路结冰可以恢复通行时,苏军已经从各个地区向莫斯科调集大量的新锐部队,重建了莫斯科的防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