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那些冷冰冰的数字背后,希望你能看透三件事

疫情中那些冷冰冰的数字背后,希望你能看透三件事

文|元宝妈妈(富书专栏作者)

田维说:“每一次睡眠都是一次死亡,当我们醒来,便是全新的生命。”

在新冠肺炎病毒肆虐的当下,确诊病例、死亡人数、牺牲人员等数字还在不断变化,这一串串数字的背后,是一个个家庭的悲剧。

在灾难面前,人的生命是如此地脆弱。新冠肺炎病毒终有被人类战胜的一天,但是那些离去的人,却永远看不到了。

他们的明天永远不会再来。

所以,很多人纷纷感叹,仅仅是活着,就已经很幸福了。

心痛而又无可奈何。

想起来那句话,谁也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会先来?

疫情中那些冷冰冰的数字背后,希望你能看透三件事


疫情中那些冷冰冰的数字背后,希望你能看透三件事

生死就在呼吸间

前不久,很多人都被湖北电影制片厂导演常凯一家四口染病去世的新闻刷屏。

原本鲜活的生命,转瞬就成为一抔骨灰,让很多人唏嘘不已。

生命看似强大,实则非常脆弱,不堪一击。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生命都是最宝贵的,灾难面前,人的心态很容易崩掉。

原来,生死就在呼吸间,然而,没有死亡的威胁,一个人就不会真正知道生命到底有多可贵。

我们无法决定生命的长度,却能决定自己生命的质量,珍惜眼前,不负当下,就是最好的人生态度。

优秀的海归博士于娟,生活本该幸福又甜蜜。

然而她却生病了,她将生病后的生命感悟写成了书——《此生未完成》,给无数人带来了启示。

在生命的最后,于娟时常思考人为什么活着?

她在博客中说:

“得了病我才知道,人应该把快乐建立在可持续的长久人生目标上,而不应该只是去看短暂的名利权情。名利权情,没有一样是不辛苦的,却没有一样可以带去。”

死去元知万事空,或许人只有走到最后一步才能真正的看清生命的意义吧!

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她感悟道:

“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最终于娟溘然长逝,留下了年迈的父母,悲痛的丈夫,年幼的孩子。

《此生未完成》,写的是无尽的遗憾。

她告诉我们:“活在当下,把每一日当最后一日去活,才能没有遗憾。”

人生最痛苦的是虚度年华。

知道自己是谁,想到就去做,不枉此生。

疫情中那些冷冰冰的数字背后,希望你能看透三件事


疫情中那些冷冰冰的数字背后,希望你能看透三件事

对待生活,不抱怨、不指责

遇事不抱怨、不指责,是生活中人与人最好的关系。

就像罗曼罗兰的一句话:“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

朋友的公司来了一位年轻的姑娘,浑身上下都散发着自信阳光的气息。

姑娘在工作中从不说抱怨的话,带给别人的都是满满的正能量,即使遇到苛刻的工作要求,也都能转化为充满动力的事情去做。

不久之后,这个姑娘被提升为公司的部门经理。

老子曾言:“大道之行,不责于人”。

一个人真正成熟的标志,就是发觉可以责怪的人越来越少。

新闻报道过这么一位外卖小哥是脑瘫患者,一天因为下雨,手机无法识别头像,被美团封号。

他没有抱怨,也没有一丝指责,依然努力送外卖。

他向我们传递着遇到不公平,不抱怨,不指责,靠自己的正能量。

疫情中那些冷冰冰的数字背后,希望你能看透三件事

试问自己,如果我们是他,面对这个处境,我们又会怎么做呢?

我们活得太累,是因为我们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自己走自己的路,尽心尽力做好自己就好。

时间会向大家证实一切,不要着急去抱怨,更不要去指责生活。

钱钟书先生学富五车,却是一个十足的书呆子和生活白痴,一辈子分不清左右脚,60岁才学会划火柴。

可又有什么关系呢?

妻子一句简单的“不要紧”,足以撑起生活中风风雨雨的撞击,在面对生活的一地鸡毛时,能相守到老。

父母子女、夫妻、朋友知己......世间种种关系,都是如此。

生活不是战场,无需一较高下。

明明彼此相互关心,又何必为了一时口舌之快,而伤了自己也凉了对方的心呢?

生命那么短暂,与其把时间都用来责怪爱你的人,不如多说一句没关系,有我在。

互相体谅,多加包容,可以化解任何难题。

疫情中那些冷冰冰的数字背后,希望你能看透三件事


疫情中那些冷冰冰的数字背后,希望你能看透三件事

及时疼爱身边人

毛不易有一首歌《一荤一素》,是写给他的妈妈的。他的妈妈患病永远离开了他。

当时母亲患了癌症,而且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肿瘤堵住了食管,导致她无法吃下东西,她即使吃了就会吐出来,也一直想尽办法希望能够活下来.

就是为了她还没成家立业的儿子,怕自己离开以后,儿子没人照顾。

《一荤一素》里有这样的歌词:

太年轻的人

他总是不满足

固执地不愿停下 远行的脚步

望着高高的天 走了长长的路

忘了回头看 她有没有哭......

简单的歌词,却是无数个亲情故事的缩影,“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中国人最普遍的遗憾,很多人会说:

等我以后赚钱了,就把爸妈接回城里住,让他们颐养天年;

等我结束手头里的项目,就陪家人一起去旅行。

到后来我们才发现,“等我……,就……”,这是一个无限延迟的将来时,“等等”,会变成“再等等”,等到那一天,我一定……

子女等不到衣锦还乡,等到的却是生离死别。

那一天到了,那个人早已不在了,也许彼时,他走了,他老了,亦或他是死了。

前段时间,有位老人快要离开人世的时候,重病在床,只想见儿子一眼。

可没有想到儿子却说:“我只请了五天假,你怎么还没死?我已经陪了你这么长时间了,工作上还有很多活呢。如果不回去,我工作上的任务做不完,我今年就没有钱拿,没有钱了你知道吗?”

重压之下的子女背井离乡的打拼,赚到了钱,却和父母形同陌路。

我们总是把最坏的脾气、最多的无奈,给了自己最重要的人。

结果,走着走着,就把最疼我们的人弄丢了。

此生此刻,后悔和眼泪是最无用的告白。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走,人生再无归途。

从此以后,家中都再不会有父母等待的身影。

人生在世,不能只顾自己,也要为家人考虑。

珍惜和亲人在一起的时光,就是真正的幸福。

疫情中那些冷冰冰的数字背后,希望你能看透三件事


疫情中那些冷冰冰的数字背后,希望你能看透三件事

莫言讲了朋友的一段经历:

朋友的太太去世了,收拾遗物时,看到了一条丝质围巾,连标签都没去掉。

因为这条围巾很漂亮很昂贵,太太一直不舍得用,想等到特殊的时刻再用。结果一直到去世都没戴上。

朋友感慨说:再也不要把好东西留到特别的日子才用,你活着的每一天都是特别的日子。

时间很残忍,但也很公平。

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是永恒不变的,而生与死,就在一呼一吸之间。

你所浪费的今天,可能是许多人奢望的明天。

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我们能陪伴父母的时间越来越少,而父母给予我们的爱,却一直未曾改变。

有了爱的人,就有了软肋,就开始渴望长命百岁。

可是人长寿了,爱会增加吗?并不见得。

依旧有很多人,一边毫不在意的浪费光阴去分别,又一边虔诚的祈求长相厮守。

唯有把每一天当成是生命的最后一天,才能怀揣着感恩用心的去爱。

愿你,把每天当做是末日来相爱,珍惜眼前,不负当下。

愿你,生活中的每一天,不抱怨、不指责、不等待、不犹豫、不徘徊……

愿你,醒来的每一天,阳光和你的一切同在。

疫情中那些冷冰冰的数字背后,希望你能看透三件事

作者简介:元宝妈妈,富书亲子文素材营学员,富小书的人,富书专栏作者,努力学习的70后。笨拙而又快乐;本文首发富小书(ID:fxsfrc),你身边最好的闺蜜,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