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末路:他没有输给敌人,只是败在了时代

网上经常有这类图片,画面内容都是古人遇到了与自己时代不符合的武器,突出一个喜感,但是真实历史上如果是名将遭到这类事件,却都是悲剧。在清代,就有这么一个名将,历侍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从康乾盛世末期一直到鸦片战争,一生立下战功无数,晚年却名声受损。

名将末路:他没有输给敌人,只是败在了时代

这个人就是杨芳,杨芳(1770-1845),贵州松桃人汉族(也有书籍文章称是苗族,或者土家族)。幼家贫,科举不中,16岁入伍,先后得到当时的将领杨遇春、福康安赏识,在乾隆年间,参加了平定湘西黔东石柳邓、吴八月等领导的苗族起义,魏源的《圣武记》中说“杨芳从征苗疆,战辄摧锋。”从把总、千总一直升到五品台拱营守备。

嘉庆二年(1797年),杨芳又参加征剿白莲教义军,杨芳作战勇猛,身先士卒,每战必先。一次,杨芳率领八名骑兵追白莲教义军千余于川蜀的石笋河渡口,他就让其中两个骑兵回去请援,自己亲自率领六名骑兵大呼闯入敌阵,杨芳纵马杀入,手刃十数人,其部下也杀敌数十。数百教众立即士气全无,四处逃散,大多数人陷入河边浅沙之中。

而一部分人争夺河流当中的小船,每船挤了教众几十人,杨芳就引弓射舟,箭不虚发,一箭射翻一船,转眼间,射翻了所有小船。随后大军赶到石笋河渡口,就剩下了几百人的白莲教溃散军队,被尽数歼灭。此一役,杨芳以九骑(算上自己)追击千人,又以七骑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进攻敌人,可见其有勇有谋(毕竟是读过书的),弓马娴熟、武艺高超,算得上一代名将。此战大获全胜,军中称为“奇捷”。战后论功劳,杨芳首功。随后半年之间,因战功,杨芳一步步升迁,成为将军(从正四品的平远营都司到从三品的下江营游击,再到正三品两广督标参将)这时候,杨芳刚28岁。

名将末路:他没有输给敌人,只是败在了时代

白莲教之后,天理教等民变不止,杨芳追随老上级杨遇春东征西讨,作战英勇,又慢慢升职到总兵、提督。龚自珍在《定庵文集》中评价道:“杨芳以末弃充探骑,深入敢死,归则贼情地势,手划口陈,洞中机要,经略诸大战,皆其响导之力。”

这里可以提一下,清朝的防御重心,前期在西北,清准战争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才将新疆纳入版图,前后长达近70年。新疆地域辽阔,而且是个多民族地区,全境分为天山南北两路。当时,总揽新疆军政是伊犁将军,以下设都统及参赞大臣,并驻防旗营与绿营等军队。

北疆大部份是牧区,南疆是传统的农区。可以说情况复杂。所以之后,战乱频繁,大小和卓叛乱,清政府出兵平叛,大小和卓被杀。大和卓的儿子、萨木萨克出逃葱岭西边的浩罕国,浩罕政府便将其豢养,以监视向萨木萨克为理由,向清政府勒索白银。

但是,浩罕之后和大清发生冲突,放出了萨木萨克之子张格尔。张格尔召集了一支主要由柯勒克孜人(即吉尔吉斯族人)组成的数百人的军队,数日之内便进至距喀什噶尔(今喀什市)几十里的阿尔图什(今南疆阿图什)煽动当地民众反清。为扩充实力,张格尔竟以出卖国土为条件,遣使向浩罕求援,许以:“若破四城 (喀什噶尔,今喀什市;英吉沙尔今,英吉沙县;叶尔羌,今莎车县)、和阗,今和田县)子女玉帛共之”。

当时的浩罕汗利欲熏心,为张格尔提供了军队和军需。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这次平叛有反侵略的意义(浩罕国被俄国灭亡前,还派出了阿古柏,算得上西北大患,而过去有学者认为张格尔有英国支持,但证据不足)。

道光六年(1826年),清朝派出了长龄、杨遇春、武隆阿、杨芳等将领率大军进行平叛,双方在柯尔坪一带对峙,此时,已大雪封山,为打破僵局,又是善于突袭的杨芳芳率精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攻柯尔坪,优败其援军,斩敌酋约勒什。

名将末路:他没有输给敌人,只是败在了时代

柯尔坪首战告捷,鼓舞了清军士气,大挫张格尔的嚣张气焰。道光七年(1827),杨芳与武隆阿率军追击张格尔的残师,三战三捷,清军直抵喀什噶尔浑河北岸。张格尔阻断河流,背城列阵达20里,准备殊死一战。杨芳就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面布疑兵准备下游渡河,吸引敌军的注意力,一面派大军乘着浓雾潜渡上游。又是奇兵制胜,张格尔军队士气全无,惊慌失措,清军乘胜收复了喀什噶尔。张格尔几乎全军覆没,仅以数骑逃脱。

之后,杨芳追击张格尔,损失很大,协统都凌阿、副都统安福等阵亡,但威震中亚,打击了浩罕国和张格尔的侵略野心。之后,杨芳又出一计,让人四处散布,喀什噶尔城内兵力空虚。张格尔闻之,果然率领五百骑兵,打算偷袭喀城。在阿尔图什,维吾尔族四百多人持械拦击张格尔。方知中计,就疯狂掠劫一番,向浩罕国逃窜。杨芳立即亲自率精锐骑兵追击,疾驰一昼夜,行程三百里,追到喀尔铁盖山,击败张格尔军队,仅剩张格尔等三十多骑逃脱。最终,在杨芳的紧追不舍下,生擒了张格尔。杨芳献俘北京,是道光的最辉煌时刻(道光的爷爷乾隆虽然平大小和卓之乱,但也是得到大小和卓的首级,但大和卓的孙子张格尔却可以向乾隆的孙子道光跪着并处死)。

平息了这场这七十年的叛国之乱,杨芳被道光皇帝嘉奖,也是自己的高光时刻,道光帝评价这等功绩是“震警边荒安绝域,酬庸愁典大勋全”的。道光九年,杨芳应召觐见,被封为二等果勇侯、太子太傅,准许在紫禁城骑马,并赏物赐宴,入紫光阁,道光为杨芳像亲笔题词赞扬道:“黔省之英,自幼知兵;战功久著,谋而后行。柯尔和闻,独显威名;竭力追擒,助大功成。”

杨芳成了紫光阁内唯一贵州将领,不仅如此,杨芳还担任了御前侍卫,这是清代唯一的一位汉人(其民族识别存疑)御前侍卫。

综上所述,以古人标准看,杨芳是一代名将,但是这位名将,却在时代的浪潮中“晚节不保”,输了人生中最后一场仗,而这场仗也是中国近代第一次反侵略战争。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杨芳作为一代名将,被道光帝启用。1841年2月,杨芳于赴京觑见途中,奉旨担任参赞大臣,从安微省城折往广东。时已72岁,左膝虽有旧伤,但仍以国为重,“兼程驰进,无论前后调遣外省官兵,曾否到齐,先趋广东省城”。

当时人以为杨芳到,必然可以打败“英夷”。但是,这一仗中,出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清代朱克敬的《瞑庵杂识·瞑庵二识》记载:“道光壬寅年,英夷犯广东,果敢侯杨芳为参赞,因夷人炮利,下令收粪桶及诸秽物,为厌胜计。和议成,遂不果用。有人作诗嘲之曰:‘杨枝无力受南风,参赞如何用此公?粪桶当年施妙计,秽声长播粤城中。’”也就是说杨芳摆阴门阵,让洋人火器失灵,但还没实现这个计划,就议和了。

名将末路:他没有输给敌人,只是败在了时代

所谓阴门阵,就是中学课文鲁迅先生的作品《阿长与》描述保姆长妈妈的话,其中长妈妈就曾说过:“城外有兵来攻的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这个做法其实从明朝到清朝一直都很流行。

关于这个故事的解释,主流观点认为,这是清军愚蠢,杨芳昏聩的表现,但是,但是少数学者认为,杨芳身经百战(西北战事,就多用火器),对火器也不陌生,阴门阵多是笔记、小说的记载,而在清代,还有一种武器——五里雾,记载在杨芳老上级杨遇春的《武备制胜编》里,是一种用污秽之物做成的土制化学武器,顺风进攻敌人,释放此物,可以让五里内敌人流泪、流鼻涕,再辅之以杨芳善于的奔袭,也许可以一战。

我相对赞同五里雾说法,毕竟杨芳是先输给英军后,见敌人船坚炮利而想出的方法。而且整场战争表现上说,杨芳能从实际出发,承认敌强我弱,主张以守为先,以攻辅守,反对军事冒险。算得上当时情况下少有的正确观点(后世史学工作者认为这是投降,有失公允),反而最后极力主张签订《广州和约》的奕山总是不经过杨芳为进行军事冒险,惨遭失败,气的杨芳大骂。而年过古稀的杨芳一直身临前线, 清代梁廷柟的《夷氛闻记》记载:当时“火箭巨弹,自下上者,肃肃过耳畔”而此时杨芳谈笑自若,骂曰:“丑虏要击死老子耶?”是个有血性的军人。

但是,武器、战术的落后,不是一人之勇可以弥补,杨芳人生的最后一战充满了失败的屈辱。1845年,愤懑的杨芳病逝于松桃城关圭屯家中,享年76岁。道光帝命照提督例赐恤,谥号“勤勇”。

名将末路:他没有输给敌人,只是败在了时代

总而言之,杨芳是一位传统的优秀军官,但是面对新时代的战争,他虽然表现尚可,但是,毕竟“大人,时代变了”。其忠勇果敢只能更显得悲壮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