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其他兩不孝是什麼?

“百善孝為先”,尊老愛幼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敬父母是我們應盡的義務,也是我們應該承擔的責任。父母是我們一生中最重要的人,他們不僅給予了我們生命,還撫養我們成人,傳授我們做人的道理,農村有句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其中的一孝我們大家都知道,那麼另外的兩個不孝指的是什麼呢?


農村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其他兩不孝是什麼?

其實這句俗語來自《孟子離婁上》中,全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只不過在農村流傳的只有前兩句而已。後世對於這句話有很多的解釋,以東漢的趙岐在《十三經注》對孟子的這段話解釋流傳的比較廣,他的解釋是:“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農村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其他兩不孝是什麼?

1、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

這裡說的是太過於聽父母的話,有時候子女知道父母做錯了,也會一味的順著他們的意思,導致一步錯,步步錯。很多人認為孝順就是聽父母的話,可實際上,愚孝才是對父母的最大不孝。

2、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

本來是指本來家中本來就是貧困人家,父母又漸漸長了年歲,為人子女的卻依舊不想著充實自己,不懂去謀得一官半職換來供養父母的俸祿,也是不孝順的行為。

3、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這第三不孝的意思是為人子,若不娶媳婦,傳宗接代,沿襲家火,過年過節,無後代為祖先掃墓、祭拜是為三不孝,其中的第三種是人們最在意的。


農村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其他兩不孝是什麼?

那麼民間流傳的這種普遍解釋對嗎?其實關於這第三孝還有另外一種解釋,是說孟子的原意應該是:“不孝的表現很多,但以不盡後輩的本分為最。舜娶妻的時候沒有稟告父母,是沒有盡到後輩的本分。這裡的“無後”指的是沒有盡到後輩的責任。不孝順的行為有很多種,沒有盡到後代的責任就像這孩子不存在一樣的行為是最為不孝順的。

不過,雖然趙岐與孟子話的原意有些分歧,但是不管怎麼說,都是教導我們要弘揚孝道精神,孝敬父母。關於這句俗語,你還有什麼要說的,歡迎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