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吳茱萸與吳茱萸能互相替代嗎?注意哪些?

娜美943


制吳茱萸與吳茱萸能相互代替嗎?注意哪些?

制吳茱萸和吳茱萸雖屬同一種藥物,只是經過炮製,所以它們之間的作用功效還是有一些差別的。它們之間的功效作用是不能代替使用的。

吳茱萸別名:吳萸,茶辣,漆辣,大花茱萸,中花茱萸,小花茱萸,等。

吳茱萸的作用和功效:

散寒止痛,疏肝理氣,降逆止嘔,燥溼止瀉,溫中溫經,腹痛經痛,受寒頭痛,脾胃虛寒消化不良,偏頭痛,腳氣水腫,牙蟲牙痛等作用功效。

味辛,苦,性溫,有小毒。

吳茱萸或生吳茱萸有毒,一般只作外用,很少作內服。

吳茱萸或者生茱萸的作用功效:

比如說:治療溼疹,陰部溼癢,等症狀都只適合作外用。

外用治療溼疹陰癢症,一般均採取吳茱萸同蛇床子,艾葉,繡球風等煎水加芒硝擦洗患處進行治療。

下面介紹各種制吳茱萸的作用和功效:

制吳茱萸有多種:

1.甘草制吳茱萸,採用甘草煎水去渣再和吳茱萸拌勻,讓甘草劑和吳茱萸吸收涼幹再用慢火炒後即可。

甘草制吳茱萸,甘草可以去掉吳茱萸的毒素,內服用的茱萸幾乎需要用甘草炮製過才服用。

2.酒制吳茱萸:酒制吳茱萸可作治療小兒腹瀉,五更瀉,脾胃虛瀉等。

3.姜制吳茱萸:姜制吳茱萸可用於驅寒鎮痛,腹冷泛酸,寒溼洩瀉,脾腎虛寒,等症狀。

4.黃連制吳茱萸:黃連制吳茱萸可用於止嘔吐,咽痛,牙痛等。

5.鹽制吳茱萸:鹽制吳茱萸可用於治療疝氣痛,婦女痛經,等症狀。

治嬰兒洩瀉:用吳茱萸20克,研細,加米醋調成糊,敷於肚臍周圍。

肝胃虛寒:配人參生薑等。脾胃溼熱:下痢,配黃連,白芍制丸用。

溼疹瘙癢,配蛇床子,艾葉等。

吳茱萸性偏燥烈,儘量不多用,生藥有毒,血熱妄行,陰虛有熱火旺者和孕婦慎用。


歲月如杯酒syybj


制吳茱萸與吳茱萸是不同性味、不同歸經、不同功效、不同用途的中藥材,臨床用藥時,兩者不可混淆,更不可相互代替。

生吳茱萸是用沸水浸泡2分鐘而成。

其餘均為制吳茱萸,最常用甘草灸制,因為吳茱萸有毒,甘草可以減毒。其餘有酒制,醋制,鹽制,姜制,黃連水制。

酒制:治心腹氣滯,

鹽制:治疝氣。

姜制:驅寒鎮痛。

黃連水制:用於止嘔。

吳茱萸, 別名吳萸、茶辣、漆辣子、臭辣子樹、左力純幽子、米辣子等。通常分大花吳茱萸、中花吳茱萸和小花吳茱萸等幾個品種。小喬木或灌木,高3-5米,嫩枝暗紫紅色,與嫩芽同被灰黃或紅鏽色絨毛,或疏短毛。 生於平地至海拔1500米山地疏林或灌木叢中,多見於向陽坡地。各地有小或大量栽種。 嫩果經泡製涼幹後即是傳統中藥吳茱萸,簡稱吳萸,是苦味健胃劑和鎮痛劑,又作驅蛔蟲藥。 其性熱味苦辛,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嘔之功,用於治療肝胃虛寒、陰濁上逆所致的頭痛或胃脘疼痛等症。


旅行中的蒲公英0430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相信讀過王維的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定會疑惑,為什麼要插茱萸,這茱萸又是什麼?

先不管唐人的重陽節插茱萸的習俗來歷,為啥要插茱萸,其實源於一種驅邪儀式。因農曆九月九這天,產自浙地的吳茱萸,恰好“怒髮衝冠”,且氣味刺人。


於是這植物,便獲得古人好感。認為把它戴在頭上,或插在房頂上,可以辟邪禦寒。說句題外話,在重陽節那天,不僅插吳茱萸,唐人還痛飲菊花酒,官府還有假放。

藥用吳茱萸,不論是方劑學還是臨床中藥學,都沒有特別強調製吳茱萸。也就是說,吳茱萸完全可以互相替代。畢竟它又不像附子,光制過的附子,就有黑附子、白附子。臨床上一般用制附子,處方單上都會標明“制附子”。

再說吳茱萸,即便是制過的吳茱萸,古人也只是用熱湯水浸泡七次而已,說是祛除裡頭的苦烈味。


吳茱萸,最主要的作用在於散寒止痛,主用於胃寒或脾胃虛寒的病症,說白了就是一味溫中藥,想想生薑,你就知道溫中藥的特性,能止嘔溫胃。

但是使用吳茱萸時要注意,畢竟它有小毒,不能多用。若單劑超過10克以上,可能會引起頭暈,嚴重時,甚至還會出現重影,看不清東西的狀況。怎麼辦,趕緊停藥唄!


本草百曉生


不能相互代替的,吳茱萸就是除去雜質,洗淨,乾燥。生品有小毒,多外用,散寒定痛力強,用於空腔潰瘍,牙齒疼痛,溼疹。

制吳茱萸炮製方法為:取甘草片或碎塊,加適量的水煎湯去渣,加入淨吳茱萸,燜潤吸盡後放於鍋中,用文火炒制到微幹,取出,曬乾。制吳茱萸可以降低毒性,緩和燥性,用於厥陰頭痛,寒疝腹痛,寒溼腳氣,經行腹痛,五更瀉。

吳茱萸燥性較強,有毒,制吳茱萸經過炮製後燥性得到我緩和,毒性降低。


寧可851


生吳茱萸是用沸水浸泡2分鐘而成。其餘均為制吳茱萸,最常用甘草灸制,因為吳茱萸有毒,甘草可以減毒。其餘有酒制,醋制,鹽制,姜制,黃連水制。酒制:治心腹氣滯,鹽制:治疝氣。姜制:驅寒鎮痛。黃連水制:用於止嘔。 ------------- 如果我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一下。或有其他問題也可以關注我,給我發私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