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白事各地都有哪些風俗?

高嵩Jey


我們上海農村這裡是這樣的

1-如果人在醫院沒的,小斂後直接送殯儀館,如果在家沒的,屍體就放家中,並設靈堂。

2-家屬小輩及村裡好友守靈三晚。

3-出殯日,親屬及村民一同去火葬場。由殯儀館主持親屬參加大殮入棺。並主持召開追悼大會。完畢屍體火化。

5-家屬拿取骨灰盒。

6-由殯儀館返回後,骨灰盒順便也拿回家,放置靈堂,或直接放入已購買墓地。如有做七,挑選某個七日,由親屬組織安放。

7-燒床器,殯儀館回後,親屬好友一併來到鄉間地裡,燒象徵意義上的床及家電日常用具等給故去之人。並撤靈堂。

8-做七,每逢一週,做一次“七”作為紀念。七七四十九天。安置骨灰盒及撤靈堂也可在“七”中調定。

9-百日。一百日也是個紀念日,安置骨灰盒及撤靈堂也可定在這天。

10-冬至,紀念日,有啥吃啥,沒啥凍一夜。

11-清明。

12-哭喪,帶孝等,就不一一複述。


阿華165041218


我們河南農村辦白事一般都是三天。親人去世的頭一天,無論早晚,都算一天。即使是晚上11點多去世,只要不超過12點,都算作一天。那麼,第二天就非常緊張了。親人一死,“治喪委員會“隨即成立。所謂的“治喪委員會“,我們農村叫律事的,往往由村裡的德高望重的老人,或者大隊領導組成。先是報喪,往往由晚輩或者鄰居來執行。女人們則開始置辦各式各樣的孝布,木匠們開始打繩墨,掄斧鑿,做棺槨。第一天的晚上,各門親戚開始探望死者,並嚎啕大哭,表達悲痛哀悼的情思。

如果第一天準備充分的話,第二天上午基本無事。第二天傍晚響器班子就來了。他們一般就是在開晚飯前,滴滴答答意思那麼兩下,就開始吃飯。吃完飯,響器的演奏才正式開始。一般都是請兩班響器班。在之前的農村,晚上沒有什麼娛樂節目,全村男女老少幾乎全體上陣,把兩班響器圍了個裡三層,外三層,好不熱鬧。但是現在不行了。響器開始後,往往就三三兩兩那麼幾個人,稀稀拉拉的,很沒有意思。曾經有一年的冬天,我的一位表哥,自己一個人一邊看吹響器,一邊烤著火,一直守到晚上九點半。因為他生響器班的氣,他們晚上隨隨便便吹上半個小時,就能掙七八百元。這錢掙得太容易了!主家的錢是大風颳來的?辦喪事的主家,往往要在離響器的不遠處,放置一把椅子,椅子前面放一對死者生前穿過的鞋,就是讓死者看大戲的意思。各門親戚要在主家院裡的靈棚裡祭奠。

第三天是最緊張的。上午十二點之前,弔唁的親朋好友都陸陸續續到來了,該上禮的上禮,該領“吉利兒”的領“吉利兒”。所謂的“吉利兒“,就是一小塊白布,讓祭奠者擦眼淚用的,它們事後大都成了抹布。要是男人,無論年齡大小,都還能得到一包煙。親人孃家人是需要孝子們親自去接迎的。這是對兒女們是否孝順的一大考驗。一般情況下在孝子們的哀哭聲中,孃家人都會選擇原諒,或者加以讚賞。但是,如果兒女們太不孝順的話,孃家人會藉此大加訓斥,讓這些子孫們當眾出醜。所以,接迎孃家人,孝子們誰都不敢怠慢,見到孃家人後,是一個比一個哭的悲痛。孃家人一到,祭奠儀式正式開始。有祭秦九叩的,有祭攬九叩的,也有三鞠躬的。如果是重要的親戚,有祭二十四扣的。二十四叩祭下來,一個人就需要40多分鐘。所以,這時候,往往律事的就要出面,宣佈凡是祭二十四叩的要先交一二百元不等的禮金。一般都能嚇退一些躍躍欲試的祭奠者。

祭奠儀式一般需要一兩個小時,之後吃飯。吃飯都是急速麻利快的,不比紅事吃飯那麼穩穩當當,不緊不慢。用不了一個小時,吃飯結束。祭靈儀式正式開始。一番吹奏後,開始轉靈。現在有的還聘請有哭靈的人。最後,孝子們行祭奠禮,一般由長子摔盆兒。隨後奔赴墓地。在墓地仍有一個簡便的祭奠儀式,之後下葬。

第四天,孝子們要到孃家謝孝。之後,還有頭七,五七等。


江畔漁者


成都周邊地區一直有厚葬的傳統,老人喪禮的隆重程度往往超過年青人的婚禮。現在雖然實行火葬,喪葬儀式越來越簡化,宗教色彩也越來越淡,但對於年齡較大老人的喪禮,一般都稱為"喜喪",其熱鬧氣氛並沒有淡化多少,親戚鄉鄰合作辦喪葬的傳統一直沿襲下來。雖然有大同小異之別,而一般也少不了有以下幾種程序:

1、哭喪。老人一離開人世,守在身邊的親人就要邊哭邊燒紙錢,放鞭炮,意即送魂並通告附近鄉鄰前來弔唁和幫忙辦理喪事。

2、請端公。老人去世當天,喪家要派人將死者的生辰八字與死亡時辰送至端公(即陰陽先生)處,測算火化時間與落葬時間。

4、火化。老人去世後,一般都在第二天火化,一個星期左右落葬。其間都是鄉鄰和親朋好友前來弔唁,喪家每天具備酒席招待。

5、做道場。老人的喪事一般根據家庭的富裕程度而定。有錢人家要請和尚、道士唸經做"道場",超度死者亡魂,早升極樂世界。大多數家庭也要請樂隊演奏或歌舞、曲藝等表演。

6、安葬。送殯安葬是整個喪禮的高潮,發喪時間到,禮炮齊鳴,樂隊開路,彩旗花圈,靈牌遺像,送葬隊伍緊隨,場面十分沉重又壯觀。

7、祭日。老人安葬後,還要辦“五七”、“百日"、“週年"等祭拜活動。


楊明宇


民間喪葬習俗有這些:

1、停屍儀式: 他被移到正屋明間的靈床上,在親屬們的守護下度過生命中最後的時刻,這叫做"挺喪"。

2. 報喪儀式: 報喪可以說是人死後的第一種儀式了,它用發信號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訴親友和村人。

3. 招魂、送魂儀式:客死在他鄉的魂魄,找不到歸途.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聽到那企望著他的聲音,他才能夠循著聲音歸來。

4. 做‘七’儀式:人們認為,人死後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所以要舉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結束。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響。

5.弔唁儀式: 一般弔唁者都攜帶贈送死者的衣被,並在上面用別針掛上用毛筆書寫的"某某致"字樣的紙條

6. 入斂儀式: 入殮有"大斂"和"小斂"之分。小斂是指為死者穿衣服,"大殮"是指收屍人棺,漢族民間俗稱為"歸大屋"。

7. 喪服儀式: 在喪禮中,晚輩給長輩穿孝主要是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這本來是出自周禮,是儒家的禮制,後來,又被人們引申成為亡人"免罪"。

8. 出喪擇日儀式: 按照迷信的說法,人在剛日死,應選在柔日下葬;柔日死,應選在剛日下葬,剛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9. 哭喪儀式: 哭喪是中國喪葬禮俗的一大特色。哭喪儀式貫穿在喪儀的始終,大的場面多達數次。而出殯時的哭喪儀式是最受重視的,所以有些地方有請人幫哭的習俗。

10. 下葬儀式: 這是死者停留在世間的最後時刻了,一般都非常鄭重其事。


趣味小說屋


一方水土一方俗,各地辦白事的習俗也有多種。拿陝西安康地方來說,辦白事的講究和湖北,重慶一帶相似,卻跟陝北和關中不同。

1.要打“夜鬧鼓”,即民間樂隊唱的一種地方戲曲,整夜轉喪,所有親人陪守,並按規矩做很多的事項流程。。

2.孝子頭帶孝布,但一般不是穿孝衣。

3.請村裡的一位長者或懂禮之人做“執客”,也就是司儀之類。

4.辦酒席一般都是八涼八熱,五葷四素八大件。

5.要請風水師相地擇吉。

6.傳統墳頭就地取材用石頭砌成,形如鼻子,是標準的“鼻子墳”,和南方的“椅子墳”不同。


尉正


武漢:清明掃墓奇觀

每當清明前後,一向冷清寂靜的石門峰、扁擔山、九峰等公墓區頓時熱鬧起來。車聲、鞭炮聲、哭聲、嬉笑聲以及小商販叫賣香燭、紙線、食品的吆喝聲遍於四野。只見滿山煙霧繚繞、火光點點,從山腳到山頂佈滿了人群,形成了武漢地區獨特的祭掃習俗景觀。


遊吟客


喪葬習俗,是文化,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因地制宜的喪葬習俗很多種,但百變不離其中,就是我們的先祖認為死是另一種存在的開始,所以以活著時的條件,儘量滿足另一種更好的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