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路趙國,另一種悲涼和悵惘

長平之戰,戰國軍事實力最強的兩大諸侯國,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狠狠的碰撞了一場。雙方共計投入百萬大軍,在上黨天險展開決戰。

戰鬥持續了三年,才告一段落。趙國付出了四十多萬精壯的年輕人,慘敗而歸。而秦國,也付出了二十萬的傷亡。

令趙國沒有想到的是,原以為秦國元氣大傷,已經無力繼續進攻,卻不想強悍的秦軍再次出現在邯鄲城前。一場邯鄲保衛戰就此爆發。

趙國舉國上下男女老少,拼死抵抗,魏國信陵君帶領魏軍,也向秦軍發起進攻。強大的秦軍終於認慫,留下了超過十萬具屍體,慘敗而歸。

從長平之戰到邯鄲保衛戰,短短几年間,趙國和秦國兩個超級大國,幾乎同時衰落。兩個重傷的猛獸,一面舔舐著自己的傷口,一面殺氣騰騰的窺探對方。整個中原,也在這兩個猛獸的相互窺探中,瑟瑟發抖。

兩敗俱傷?對於秦國來說,傷在外,對於趙國來說,內外俱傷。趙國又該如何選擇?

末路趙國,另一種悲涼和悵惘

趙武靈王點將臺

不割地,不帝秦,趙國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一千多年以後,大文學家蘇洵,在他的文章《六國論》中,寫到了割地賂秦的危害,“以地賂秦,尤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一千多年後,宋朝面對著遼國鐵騎的進攻,武備鬆弛的宋朝沒想到了割地來獲得和平,蘇洵堅決反對。而一千多年前,趙國面臨的問題,似乎更加艱難。

邯鄲保衛戰結束後,趙國損失了晉陽,上黨大片的土地,這些土地雖然都不是平原,卻是趙國的門戶,這些天險的失守,讓趙國從此無險可守,邯鄲全部暴露在秦國的鐵騎之下。於是割地來保證趙國國祚的延續,成為趙國急需要做的。

但事實證明,這種事情已經不是趙國的事情,而是六國的事情,所有國家,都緊張的看著趙國的態度。

從長平之戰到邯鄲之戰,趙國的態度異常明顯,那就是全力抵抗秦國。當此之時,韓國、魏國、楚國,多迫於強大秦國的威脅,紛紛割地賠款,臣服於秦國。

看似六打一的局面,逐漸變成了秦國聯盟和反秦聯盟之間的對抗。各國的策士紛紛行動起來,趙國成為雙方爭取的對象。

這種困局,就好像薛定諤的貓一樣,你不拍板決定,永遠不知道這種決定的後果是什麼。

面對樓緩提出割地的建議,趙孝成王表現出不知可否的態度。在歷史記錄中,往往把趙國最終的決定,歸功於虞卿或者魯仲連的強大的辯論才幹以及敏銳的洞察力。但就從實際看,趙國的選擇不言而喻,之所以要辯士們進行各種辯論,只是因為趙國的君王,要讓各國都知道,趙國做出這樣的決定,是下得多大的決心,付出了多大的代價。

趙國雖然不能完全瞭解秦國的全部實力,但邯鄲保衛戰的勝利,讓趙國看到了一線生機。

這一線生機,來自於趙國百姓,在國家危難之際,爆發出來的強大戰鬥力和必死的決心。

這是趙國的底氣,也是趙國不割地,不帝秦的根本原因。

趙國的態度,讓山東諸國長鬆了一口氣。在山東諸國看來,現在趙國已經衰落無比,只要不和秦國結盟,依然是一個重要擋箭牌。而這個擋箭牌,對於其他國家的威脅,簡直可以忽略不計。

末路趙國,另一種悲涼和悵惘

趙王城遺址

一場突如其來的戰爭,改變了趙國

不割地,不帝秦,讓趙國再次站在了強大秦國的對立面,這對於趙國來說,沒有任何意義。其他國家不會因為趙國的選擇,而對於趙國產生友好態度。只能做到,不趁火打劫罷了。趙國想要恢復國力,只能靠自己。

趙國依舊沒有用最壞的想法去判斷對手,如果從戰略角度來說,趙國拼盡所有精銳,換掉了秦軍三十萬人,讓秦國元氣大傷。這是趙國的功勞,是趙國讓山東六國繼續存在。

但沒有人會在意趙國的死活,一頭重傷的獅子,在鬣狗的眼中,就是一坨美味無比的肥肉。這時候,深謀遠慮的策士開始不斷的縱橫捭闔,只有這些人明白趙國存在的重要性。魏無忌留在趙國,雖然他已經失去了權力,但他的身份足以讓魏國保持中立。魯仲連則匆匆在趙國和齊國間奔走,讓齊國不再對趙國出手。只可惜,事情還是向著不好的情況發展。

趙孝成王十五年,一直被人們所忽視的燕國,突然向趙國發動了大規模進攻。這次進攻,燕國準備的非常充分,而且,勢在必得。

燕國內部,反對聲一直不斷,樂毅的兒子樂乘,就是反對派的代表。只是樂乘的反對理由非常牽強,那就是現在趙國雖然看起來衰落,民風彪悍,燕國依然沒有勝算。

樂乘的反對意見,沒有誰在意,燕國君王不相信,自己用五倍的兵力去攻打趙國,怎麼可能失敗。其實,我覺得,樂乘如果把秦國的邯鄲之敗亮出來,也許更有說服力。

無論樂乘如何反對,燕國大軍還是浩浩蕩蕩出發了,史料記載,燕國兵分兩路,一路由大將慄腹率領,另一路由卿秦為將領,共同進攻趙國。

燕國的突然翻臉,再次激起了趙國的同仇敵愾,大將廉頗,臨危受命,帶領趙軍主力,一舉擊潰燕軍,殺死慄腹,俘虜卿秦和樂間。憤怒的趙軍沒有滿足眼前的勝利,而是繼續進攻,前進五百多里,直接圍困燕國都城,迫使燕國求和。

大獲全勝的趙國,卻不料後院起火,秦軍突然進攻,連續攻陷趙國四十二座城池。這一戰,讓趙國再次陷入被動,在孝成王十六年的時候,趙國和燕國交換領土,再次握手言和。

末路趙國,另一種悲涼和悵惘

趙王城遺址

末路趙國最後的悵惘

燕國的突然發難,讓趙國痛心疾首,也讓趙國再次認清了殘酷的現實。無論趙國是和秦國結好,還是和秦國對立,都無法改變事實。因為,沒有人可以戰勝秦國,而卻依然有人可以或者想要戰勝趙國。

趙國悲哀的發現,真正想讓趙國死的國家,也許並不是秦國,而是其他五國。

曾經中原最強悍的大國,曾經胡服騎射,威震八方,曾經傾國之力和強秦對決。而這一切,都成了過眼雲煙。沒有人再會在意,趙國的過去,而所有人,都願意看到趙國繼續衰落。

這對六國有什麼好處?沒有任何好處,沒有任何人能夠解釋,這其中的緣由。也許,這就是為什麼六國會敗,而秦國會勝的原因吧。

如果說,山東六國滅亡之時,哪個國家最不甘心,不是三戶能亡秦的楚國,而是這個曾經和秦國拼了數十年,拼光最後一滴鮮血的趙國。

也許,趙國不該恨秦國,而應該恨的是,其他國家,那些趁火打劫的國家。

如果趙國註定滅亡,也許,更想要報復的,不是秦國,而是其他國家。

從燕趙兩國講和開始,一直到趙國滅亡,趙國一直處於戰爭狀態,而主動攻打秦國的戰爭,只有一次,剩餘的全都是被動防禦的戰爭。

趙國沒有主動對秦國下手,那趙軍到底去了哪裡?史料記載了趙軍的動態。

悼襄王元年,大備魏。

二年,李牧將,攻燕,拔武遂,方城。

三年,龐暖將,攻燕,擒其將劇辛。

九年,趙攻燕,取狸陽城。

據統計,最後時期,趙國主動發起進攻,一共是五次,三次攻燕,一次攻秦,一次攻齊。被動防守作戰,一共六次,全都是對戰秦國。

從孝成王死後到秦國佔領邯鄲,短短十年間,趙國幾乎無年不戰,而且幾乎所有主動出擊的戰鬥,都面向了燕國。

最後關頭的趙國,到底在想什麼,我們不得而知。我們似乎可以猜測,如果趙國明知道自己已經時日不多,與其說是漫無目的的四面開戰,倒不如說是一種心灰意冷的無力無力反抗。也許,這時候的趙國已經不知道到底誰才算是朋友,而誰又是敵人。

漫無目的的戰爭,尤其是當秦國還在威脅國家安全的時候,趙國依然在和其他國家作戰。我感受到了一種哀莫大於心死的絕望。一種臨近末路的枉然無措。

這種枉然來自於何處,來自於何時,也許,一切的一切都源於長平之戰過後,山東諸國的表現和態度。

有時候,我們應該理解一個王者的無奈,面前是強敵,背後是一群只會打冷槍的坑貨。誰還願意好好的打一場戰鬥,索性一起滅亡吧。趙國再也不想和這幫坑貨一起作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