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中医参与率”这个统计学新名词?

虫不知我心


中医参与率这个术语,是一个能充分说明中医药投机取巧的最好证明。

新冠病毒引起的大规模疫情,起初根本没有中医啥事儿。

从病因病由,到罪魁祸首,再到病毒特征,传播方式,如何作用于人体,中医一概不知。

迅速传播的疫情,使得现有医疗系统应接不暇,近乎崩溃。病患及家属焦虑不安,求助无门,加剧了社会公众情绪不稳。

这时候,可有可无的中医药才开始派上用场。有医总比没有医要好吧。治不了病,但起码可以安心,可以安抚躁动不安的社会情绪。中医药终于可以派上用场啦!于是中医开始出场。

久旱逢甘霖。被冷落已久的中医药终于可以堂而皇之的参与大疫治疗啦!

于是,压抑在心里的各种冤屈喷薄而出。一时之间,霸屏的超高有效率满世界横飞。中医药从长久的坐冷板凳,一下子成为光环璀璨的舞台主角。中医及粉喜极而泣,各种预防的治疗的方子如雨后春笋一般,一涌而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好像中医药的春天一下子到来了。

然而,狂欢热闹的背后,是中医药乏力的残酷现实。在真刀真枪治病救人面前,在真正治疗重症病人面前,中医药始终不敢面对现实。

截止今天(2.26日),世卫组织和中国卫健委、钟南山等多家权威机构和人员仍然认为,没有特效药物。

在卫健委最新的官宣中,竟然出现三个有效药物:中医药、磷酸氯喹、康复者血浆字样。请问,中医药是什么药?

连以前传的沸沸扬扬的肺炎一号也不提了。

中医药在轻症方面如何如何,广场舞太极拳八段锦如何如何,中西医结合如何如何,仅仅是自说自话而已。

中医药参与率,是个很神奇的名词。关键是如何参与,用什么参与,是中医药为主,辅以西医,还是西医为主,辅以中医药。这个永远会是个谜。

中医护士递水帮着患者把西药送服进去,算不算参与?

河南农民送白菜,山东农民送馒头,算不算参与?我在家里做隔离,算不算参与?

强调中医参与率,就是一个笑话。这个名词跟其他几个“全程发挥作用”“介入”名词一样,应该是中医的耻辱!

中医药如果真的有效,就靠真正的“双盲对照试验”结果说话吧。整这“参与率”之类的投机取巧,只能糊弄一时,终究靠不住的。


三月森林


前几天也对这个问题很迷惑。后来有人告诉我,参与率就是给每个病人都喝了中医汤挤。或者使用了中医的办法。至于效果因为根本无法检验证明,然后很多人就堂而皇之的说,中医力挽狂澜。起了重大作用。正在迷糊之时,有人连预防香囊都用上了。还有什么预防汤药。用这些东西对抗病毒。呵呵,从出了预防香囊和预防汤挤后突然明白了。这些东西和双黄连如初一折。不过是个笑话而已。个人看法。不喜欢勿喷。呵呵


散木z


病人输着液,输着血,吃着抗生素,插着管,吸着氧。然后来个老中医,送来两片双黄连,让病人吃了,然后病人痊愈出院了,然后就说这个病人让中医治好了,谦虚点的话,说是中西医结合治好了这个病人。感觉中医不参与的话这个病人是不会治愈的,参与率这么来的


義230312051


中医的叫法只有108年历史,以前叫旧医,和西方新医相对!中医形成于古代巫术,全世界各个地方都有这种传统医学。中医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东汉佛教传入中原以前,那时的医学基本上是巫医,迷信色彩浓厚,基本上治不了什么病,扁鹊是后人打造出来振奋民族情绪的产物;第二阶段是佛教传入中原以后,这时的印度医学传入随佛教传入中原,什么五行、气血、把脉、炼丹术等都是这一时期传进来的,医学有了很大的飞跃,这一影响一直持续到唐早期,孙思邈就是印度医学的崇拜者;第三阶段是唐朝中后期,中原医学受到波斯、阿拉伯医学影响很大,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波斯人李珣的海药本草就是这个时期所著,海外的各种药材、药方传入中原;第四个阶段是元朝,这时期有不少波斯随蒙古人来到中原,带来了包括手术等很多医术,但中国人只学到了皮毛,手术根本没学会,留下了回回药方,波斯医生死去,手术也就失传,当时的波斯医学很厉害,能做白内障手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就是抄袭回回药方写成的,要讲学术水平,回回药方远远高于本草纲目,后世的政治家出于民族自尊心,把本草纲目写到教科书里;第五阶段就是民国以后的中医,受到很大的冲击,逐渐向西医靠拢,但毕竟是旧的医学,保守力量太强大,发展的很慢,中医其实就是古代的西医,只不过人家发明创造了新的医学,而淘汰了旧的医学,我们中国人缺少发明创造,还特别顽固不化,就形成了一些中医粉和中医骗子,中医在现在是政治意义大于治疗意义,其实都是古代遗存下来的垃圾!


夹谷东


拿参与率当有效率的人不是蠢就是坏。告诉你吧,马桶的参与率100%。


王志刚7559


医学的分类 -并不只是中医和西医

每一个文明,或者种族皆有其对应的医学。医学并非只有中医和西医,其基础假设和医学理论有着完全意义上的差别,中医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假设,中医强调的整体观念、治未病,针灸理论天下无双。藏医认为龙、赤巴、培根三者的非平衡状态而产生了疾病,而西医以唯物机械论为基础假设,主流体系部分是以疾病的治疗为目的,因此也被称为“对抗医学”。印度传统医学由阿育吠陀学、尤纳尼医学、西达医学、瑜伽功组成。古埃及医学从目前流传下来的“埃伯斯纸草卷”、“史密斯纸草卷”、“拉洪纸草卷”、“柏林纸草卷”、“伦敦纸草卷”和“赫斯特纸草卷”中,我们发现古埃及的医学认为心脏是核心器官,而且可以制造木乃伊,非洲巫医认为一切不好的命运都是一种疾病。玛雅文明认为光是生命的起源,并基于玛雅的创世说 波波乌(PopolVuh)的《谏言书》(Bookofadvice)发展出特有的医学体系…

其它不同文明不同民族的医学限于篇幅就不一一举例了。医学简单分类可以分为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而医学领域知识的信息量非常大。不要对自己不了解的领域妄下结论,传播愚昧和偏见。当你深入了解才会发现自己多么无知。

你们已知的一切不过是虚假的真理

现代医学,即我们对疾病和人体的研究和认识都是不完备的。有些疾病我们现在仍不知道致病原因和机制,有些疾病即使我们知道原因和致病机制(即使是这一部分大多也只是我们对这个现象的解释),仍然束手无策。当你深入了解任意一种疾病,就会真正发现我们真实认知水平处于一个非常低下的状态。不是中医西医谁更优秀的问题,而是两者总体都处于一个非常落后的状态。或者说对于某些问题各有优劣长短的问题。

即使是以“科学”著称的西医,医学教材上仍然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假设,有些假设甚至十分荒诞。经过一系列“科学”流程,双盲,随机弄出来的西药,绝大部分效果都只是概率性的,而非确定性必然性的,西药包装盒上写有“尚不明确”字样的品种比比皆是。

客观的实相只有一个,对现象的解释理论必须是自洽的,而且可以兼容很多现象的理论会被我们认为是对的。听起来不错,但我们现有的很多理论都是建立在很多的假设基础上的。

从发展的眼光来看,我们今天认知的一切终将被颠覆。

我们并未到达终点,而是走在探索的路上。

你们当远离偏见

清朝中后期,由于没有主动积极吸取其它文明的优秀成果和其它原因,导致百年屈辱。理想化的操作是兼中外之长,但实际上那个时候国学已渐成衰微之势。今天部分人对中医国学之偏见,原因之一是百年屈辱带来的创伤后遗症。文明的局部缺陷和暂时劣势并不是等同于总体缺陷。

我们的文明历史悠久,在和疾病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和研究。批判的继承,充分的挖掘,积极的利用,才是最好的选项。

专注富有建设性的事情

若确有兴趣可以多深入了解相关专业领域。

避免传播偏见和愚昧,或者被其影响。


而有鉴于认知的局限,我们对人体和疾病的研究都是不完美的,不是究竟的,确定的。仍然是在探索的路上。

面对疾病,各种医学都应该积极参与,因为医学的发展实际上是由疾病推动的。


思慕青山


全国中医机构就诊人次占比约10%出头,2017年中成药销售额5400多亿,占整个医药市场的27%,是不是可以理解为看中医的人均中成药花费是看西医吃医药的2倍??中成药的研发费用是医药的零头,是不是说明净利润中成药高于大部分西药??还有中药饮片,中药保健品(光阿胶就有400多亿的市场)也是符合中医治未病的概念,背后有着巨大的利益群体,也就不难理解舆论疯狂炒作中医药疗效了


可乐1103835


一百个确诊病例,其中92人喝了一包中药汤,然后继续用医院的制氧机呼吸机,集中各种优势资源,中医参与率92%!如果最后治愈了97人,中医治愈率就是100%


姜昊良一直在


我与科比合砍82分,但是我不告诉科比得了多少分,也不让你查,你只要知道我俩得了82分就行



不搞笑那就太搞笑了


所谓参与率,也就是在所有治疗的患者中使用中医疗法的比例,这并不代表啥,但中医反复使用这个词的目的在于营造一种气氛,那就是你看,现在越看越多的人在使用中医,说明我们中医有效啊,说白了,这还是中医的惯技忽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