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郭說史之陝北長城

你所不知道的陝北長城

(長城系列之一)

秋冬時節,蒙古人騎著快馬,揮著彎刀,成群結隊,越過毛烏素沙漠,順著榆溪河、無定河、窟野河這些川道,呼嘯而來,深入內地,肆意劫掠。

蒙人,陝北人稱其為“韃子”。俗語:“一對韃子喝燒酒,一對壁蝨拜年,一根驢毬剁得兩圪截。”形容兩人關係好,臭氣相投,好得就像“一對韃子喝燒酒”,沒完沒了,好得天昏地暗。

韃子長驅直入,深入鎮川、米脂一帶搶劫,然後騎著馬,馱著財物,趕著牛羊,心滿意足地回到熟悉的草原。

為什麼秋冬季節劫掠呢?

一是秋天膘肥馬壯,是戰馬精神頭最好,最具戰鬥力的時候。秋天,牲口吃了草籽,這相當於糧食啊,馬啊、牛啊、羊啊最肥。你看我們陝北人殺羊,都是在秋天霜降以後開殺,這時候羊最肥,肉最香。春天羊最乏,夏天有青草氣,輕易不殺羊,初冬最肥。馬也如此。

二是蒙古人是來劫掠的,不是旅遊的。秋收後,農人家存儲糧食,蒙人來搶。五黃六月,揭不開鍋,你來搶甚?

三是冬天是蒙人最困難的時候。大雪封山,牧草被大雪覆蓋,羊不產奶,在飢餓的趨使下,蒙人結夥南下搶劫。這種劫掠不是軍事行動,就為搶東西,搶錢財,搶糧食,搶鐵鍋,搶菜刀,見甚搶甚。實在沒得搶,也搶婦女兒童。可以賣錢啊。三國時,才女蔡文姬就被匈奴搶去,還在草原生了孩子。問題是蔡文姬這樣的大才女,在野蠻的匈奴人眼裡,和普通女人沒什麼區別。真是暴殄天物,糟蹋好東西。

老郭說史之陝北長城


文姬歸漢

明初,延綏鎮駐綏德衛。蒙人進來在上面肆意劫掠,等消息傳到綏德,再集結隊伍抵禦,人家早跑得沒影兒了,非常被動。

這裡有個詞,“延綏鎮”,可不同與現在的某某鄉鎮,是軍事建制。中國北方有9個鎮,九邊重鎮,相當於9大軍區。每個鎮四五萬到十來萬兵力,鎮守一段長城,有的八九百公里,有的千數公里,長短不一。責任到人,包乾到戶,誰出了問題,拿誰是問,傳首九邊,讓各鎮都看看你的人頭。

邊重鎮總兵力在明朝各時期變化較大,永樂年間68萬,萬曆年間最多,88.5萬,崇禎時期59萬。

九邊重鎮,分別是遼東鎮、薊州鎮、宣府鎮、大同鎮、山西鎮、延綏鎮、寧夏鎮、固原鎮、甘肅鎮,大名鼎鼎的吳三桂、戚繼光就是鎮守九邊的將領。當時坐鎮延綏鎮的叫餘子浚,進士出身,以延綏巡撫的身份坐鎮陝北。

老郭說史之陝北長城


九邊重鎮分佈圖

大家知道,巡撫相當於今天的省長,一個省只有一個巡撫。比如,山東只有一個山東巡撫,河南只有一個河南巡撫。但陝西省卻同時有4個巡撫,分別是陝西巡撫、延綏巡撫、寧夏巡撫和甘肅巡撫

為什麼?

明朝還沒有甘肅和寧夏二省區,這一大片區域都是陝西省。面積過大,管不過來,又處邊塞,戰略位置重要,於是陝西一省設了4個巡撫。清朝,析出甘肅省;新中國,成立寧夏自治區。

九邊重鎮,陝西一省有4個,分別是延綏鎮、寧夏鎮、固原鎮、甘肅鎮。明朝的陝西,戰略地位非常重要。

老郭說史之陝北長城


明朝的陝西省

餘巡撫給憲宗皇帝寫信,說“寇以輕騎入掠,鎮兵覺而追之,輒不及。欲移延綏鎮治於榆林。”意思就是要把鎮治從綏德移到榆林。

榆林在綏德北200裡地,已入毛烏素沙漠,在戰略上處主動地位。憲宗皇帝准奏。1473年6月,延綏鎮移駐榆林,從此榆林成為邊防重鎮,全鎮之中心。延綏鎮亦稱榆林鎮

餘巡撫還不滿足,他又擬寫奏章,要修長城。

修長城,動用大量人力物力,談何容易?這時天下初定,國庫空虛,憲宗皇帝怕花錢,沒有同意。其實,有明一季,國家財政不及宋朝的十分之一,始終緊張。

餘子浚繼續上書,陳述厲害,皇帝勉強同意,一再嚀囑,可不敢亂花錢啊!

老郭說史之陝北長城


萬里長時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成化九年(1473年),餘子浚動用4萬役軍,用4個月時間,完成東、西兩路鏟山為牆工程。翌年春天,完成中路工程。這道長城東起府谷黃河畔的牆頭村,西止鹽池縣花馬池,長1760裡,橫穿府谷、神木、榆陽、橫山、靖邊、定邊6縣。

您說,修長城這麼容易,4個月就修好了?

這個長城不是磚砌的,也不是夯土的,是利用現有地型,依山形,隨地勢,在原秦長城、魏長城的基礎上,“鏟削而成”

是個土長城,當然快了,花錢還不多。

效果如果?

出奇得好。

韃子是騎馬的,一道高牆,雖然是土的,那也是牆啊,擋住了去路。等他們下了馬,艱難地翻牆,明軍用棍子往下戳。再說,即使人爬上去了,馬爬不上去啊,很困難。

長城附近都是荒地,老百姓不敢種啊,怕蒙人來搶、來殺,幾百年了,就那麼荒著。現在有牆擋著,餘巡撫招募農民耕種,“當年的南泥灣,成了陝北的好江南”,糧食有了,人口多了,還能供應軍糧,防禦力量增強了,不僅沒多花錢,還為朝庭節省了開支。憲宗皇帝很高興,逢人就誇獎,說餘將軍這事辦得好。

餘子浚趁熱打鐵,說:“那就再修道長城吧,這次修個結實的,江山永固。”

憲宗皇帝琢磨了一上午,咬咬牙,說:“那就修吧,可不能亂花錢啊。”

餘子浚在土長城北又修一道長城,是

把原來的瞭望墩臺串聯而成。這道長城大部分填土分層夯實而成,但重要關隘、城堡、邊寨、墩臺,用城磚單面包砌。

老郭說史之陝北長城


挖在城牆上的窯洞

陝北人把這道牆稱作“大邊”,把南邊那道土牆稱作“二邊”,也叫“夾牆”。大邊、二邊大體上並列平行,相距30裡左右,最寬處60裡,最窄處10米。中間地帶叫“夾道”,有大路相通。大邊1770裡零123步,東起府谷縣清泉營,西止鹽池縣花馬池。

大邊、二邊都是長城,我們今天遊玩的是大邊,二邊不見蹤跡了。

據傳,築長城用的黃土,經篩選後,放在青石板上,在烈日下暴曬,使土中草籽不能發芽,才夯築牆體。用箭射牆,箭頭碰牆落地合格,箭頭射入牆體,懲罰責任人,返工重築。

陝北人把長城叫“邊牆”。你到陝北看長城,問:“大爺,長城在哪兒?”

大爺不懂,不知你說甚。你問:“大爺,邊牆在哪兒?”

大爺用放羊鏟指指遠處的土圪塄,說,“那不是?”

你順著放羊鏟指引的方向看去,結果會大失所望。就一道時斷時續的土圪塄,殘破不堪,隱隱約約。巍峨呢?宏偉呢?牆磚呢?

都沒有。牆磚讓老百姓拆去,蓋了廁所,壘了豬圈。

這才是真實的長城,它橫臥在曠野裡,讓你感受到歷史的滄桑。

老郭說史之陝北長城


“三邊”地區長城

前年,我們高中同學到銀川聚會,當地人拿出長城模型,煞有介事地讓我們參觀,大夥就笑了。

我們都是長城腳下長大的,透過教室窗口,就能看到山脊蜿蜒曲折的長城,對長城再熟悉不過。真的不看了,千里迢迢跑來看假的?

榆林號稱“長城博物館”,是全國長城最多、最集中的地方,境內有秦長城、魏長城、趙長城、漢長城、隋長城、金長城,當然更有明長城。

“明修長城清修廟。”歷史到了清朝,滿人不修長城了,他們給韃子修廟,讓他們唸經,從心靈上愚昧他們,麻木他們。你看能征善戰的蒙古人,曾經縱橫歐亞大陸,建立了人類歷史上最為遼闊的汗國,現在消沉到何種地步?國家都不能統一,中原割了一塊,俄羅斯割了一塊,剩下那塊,連個出海口也沒。這個民族徹底沉倫了,再也起不來了。

這就是滿人愚昧的結果。

老郭說史之陝北長城


陝北秦長城走向示意圖

長城是“三個分界線”。

一是毛烏素沙漠和黃土高原的分界線。

二是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的分界線。

三是400毫米降水分界線。

長城把榆林從中一割兩半兒。長城以北,降水不足400毫米,只能長草,不能種莊稼,是牧區;長城以南,降水大於400毫米,可以種莊稼,是農耕區。就這麼怪。

榆林地區,長城以北佔總面積的42%,1.83萬平方公里,是大漠草灘,是毛烏素沙漠。長城以南佔58%,2.83萬平方公里,是黃土高原,溝壑縱橫。南部人口比北部略多,北邊是放羊的,南邊是種糧的,幾千年了,一直這樣。

不僅陝北如此,河北、山西、甘肅、寧夏,只要有長城的地方,都這樣,北邊是放羊的,南邊是種糧的,像上天安排的一樣,很神奇。

老郭說史之陝北長城


明長城

中國長城是東北西南走向,像傾斜在中國大地上的一張弓,箭頭呢,由西北射向東南。巧合的是,這個方向,與凜冽的西北風的方向是一致的。中原地區,歷朝歷代都要承受西北來的高壓,時不時就有草原民族由大漠突然殺入,給羸弱的農耕民族帶來災難,也給中華民族帶來新鮮血液,帶來陽剛、血性和活力。

相傳,長城從西往東打,打到安邊的時候,官員說“朝端打”,騎著馬走了。負責打牆的將軍聽錯了,聽成“朝南打”,於是長城在安邊拐了個彎,朝南打去,打了一百多里,一直打到延安吳起

長城鎮

過了段時間,那個官員又巡察到安邊,一看,大驚失色,急忙問:“我讓你朝端打,怎麼朝南打了?”

將軍一聽,估計當場就嚇癱了。

這是嚴重的工程事故,將軍被砍了腦袋,將士們把他埋在長城拐彎處。

也不知故事真假,今天您去安邊,將軍墳還在,背後就是長城,在這兒轉了方向,朝南延伸去。(末完,待續)


這個文章很重要!看完懇請轉發。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