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旬老人靠“絕活”給兒子買車買房,卻說就算失傳我也不傳給他倆

6旬老人靠“絕活”給兒子買車買房,卻說就算失傳我也不傳給他倆

中國有句古話:好漢不幹打鐵活,懶漢幹不了。說到打鐵,你們會想到什麼呢?想必想的最多是熾熱與黝黑。看那長燃的爐火和滾燙的鐵錘,還有身經百戰的鉗子,在打鐵師傅和徒弟的輪番操作下,叮叮噹噹,火星四濺,終於捶打成了剪刀、劍、菜刀等等。儘管現在工藝發達了,但還是有一些身懷絕技的打鐵匠以此謀生。今天咱們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一位打鐵匠。

在以前還有一種說法,那就是“開過藥鋪打過鐵,給個縣官都不換”。因為這兩個行當在古代是非常賺錢的,賣藥的自然不必多說,打鐵的在古代也相當受歡迎,因為沒有現代機器工藝,人們要用鐵器必須去打鐵鋪。

6旬老人靠“絕活”給兒子買車買房,卻說就算失傳我也不傳給他倆

在史料中,靠打鐵發家也是有記載的,據說漢朝一位名叫卓王孫的人就是靠打鐵發家,他的女兒就是典故“文君當壚”中的卓文君,當年卓文君和司馬相如一見鍾情,但司馬相如家徒四壁窮的叮噹響,卓王孫自然不希望自己心愛的女兒嫁給他,可卓文君不顧反對,與司馬相如私奔了,卓王孫即便有萬貫家產,但沒有給女兒一分錢。而當時卓王孫的打鐵坊規模非常大,光是童僕就有八百多人。可見打鐵行當在古代還是頗有錢景。

早年喪父,拜師學藝

今天咱們的主人公和愛人一生以打鐵為生,大家不要小看這個生計,通過努力,他們給兩個兒子在縣城買了房子,且娶了媳婦。不過,大家問起有沒有把這門手藝傳給兩個兒子的時候,老漢立馬搖頭說,就算失傳,也堅決不傳給兒子。這位匠人的名字叫樊三醜,由於家境貧寒,從小喪父,他又是家裡的老大,迫於無奈,很小的時候就外出謀生。

16歲的時候,有幸跟了一位打鐵師傅,隨後就開始學習打鐵,那個年代我國農業主要用的工具都是鐵匠完成,且在當時生產隊組織農業生產需要的工具比較多,所以打鐵在當時非常受歡迎。

6旬老人靠“絕活”給兒子買車買房,卻說就算失傳我也不傳給他倆

樊三醜深知學習一門技藝的重要性,最直接的好處就是有錢賺有飯吃,

不僅能補貼家用,說不定他還能靠此娶妻生子,所以他非常刻苦,每天早上四點就起床了,晚上十點才睡覺,他認真學習鑽研打鐵技術,不管是選料還是具體操作,他都全心投入,用了僅僅一年半的時間就出師了。

喜結連理,與愛人一起打鐵謀生

隨後,他便日夜不停努力工作,十幾歲的樊三醜有幹不完的力氣,一想到多打點鐵就能賺更多的錢,他更有精神。儘管皮膚被火烤的黝黑,但通過打鐵他也練就了好臂力。他每天除了和鐵打交道,還與爐火打交道,所以也練就了火眼金睛。爐中的鐵溫度達到多少,無需測量便能知一二,除了溫度,還有尺寸,他也是技藝超群,僅憑眼力,便能分毫無差。

在打鐵人們中流傳著一句話,那就是打鐵匠從來不打老婆,雖然乾的活很粗,但對老婆他們細心著呢。樊三醜努力了兩三年,經人介紹,認識了自己的妻子,二人一見鍾情不久後便喜結連理,據說當時花了40塊錢的彩禮就娶到老婆。他的老婆不僅長相漂亮,關鍵是很能幹,

當時有鄰居戲稱樊三醜“鐵屋藏嬌”,樂的他幹起活來更是有使不完的力氣。

6旬老人靠“絕活”給兒子買車買房,卻說就算失傳我也不傳給他倆

婚後的樊三醜幹勁十足,和老婆一起開了一家打鐵鋪。這對夫妻配合的非常默契,樊三醜掌鉗,老婆打大錘。他用強壯的左手拿鉗子將加熱好的鐵器夾緊,再進行90度或者180度的大反轉,接著用右手錘來指揮大錘進行擊打,這期間的輕重緩急,全部用手錘指揮,這雖然聽起來簡單,但操作起來非常難,中間需要很多技術成分。

女的任務則是拉風箱,等鐵燒好的時候,她再拿起大錘進行捶打。此時會響起有節奏的錘點,這種長年久月的操作使他們配合地天衣無縫堪稱絕技,雖然他們打鐵只是為了生計,但讓人不由得想起古代鍛造寶劍的場景,比如干將和莫邪,這麼一想更增添了浪漫的文藝氛圍。

除此,一位女人幹這樣的活兒,讓人不忍心生憐意,不過也讓人肅然起敬,不管什麼行當,都有巾幗不讓鬚眉之勢。

六旬老人給兩個兒子買房買房娶媳婦,但絕不傳授打鐵技術

後來他們生育了兩個兒子,通過一生積蓄,他們給兩個兒子在縣城各買了一套房子,一人還配了一輛車,同時還娶到了兒媳婦。兒子們雖然沒有考上大學,但是也學了新手藝。

大兒子在汽車修理4S店當修理工,二兒子則是學的修理電腦的技藝。為什麼不想讓孩子們學打鐵技術呢?

6旬老人靠“絕活”給兒子買車買房,卻說就算失傳我也不傳給他倆

樊三醜說現在機械化程度非常高,工廠流水線生產出來的鐵器質量也非常好,不僅效率高,且不需要多少人力,雖然現在依然有人需要手工鐵器,但是需求比以前少了很多,如果再讓兒子們繼承這門手藝,不一定能有錢賺,關鍵是這個行當非常辛苦,皮膚被烤的黝黑,冬天的時候滿手都會皴裂,別提多難受。

樊三醜還說“打鐵還需自身硬”,打鐵是一種對體力有著高要求的活兒,工作環境差,火烤煙燻,而打鐵師傅的脖子極黑,和烏鴉作比較都毫不誇張,所以一般的人都不願意幹這個行當。更不願自己的孩子再去幹這一行。

的確如此,老人們常說人生最苦的三大行當是乘船、打鐵、磨豆腐。爐火將打鐵匠的臉龐映地通紅,火星與汗珠夾雜在一起飛濺開來,有的漢子們還會在擊打的時候發出呼哈的聲音,雖然荷爾蒙十足,但著實辛苦。

樊三醜作為父親,自然是替兒子們的未來考慮,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過,不管他的選擇如何,在曾經的打鐵坊裡,有著曾經奮鬥的身影和不眠的希望,而那時火紅的鋼鐵,在他們的眼裡,時而像一條火龍,時而又像一團火球,在激動人心的鍛錘轟鳴的伴奏下,在他們手中翻騰、飛舞,如此壯觀、震驚的場面,光是聽一聽都覺得很厲害,若在去現場旁觀,定會令人瞠目結舌。

而正是樊三醜這類人一生的堅持和專注,才鑄就了富有中國特色的匠人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