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中为什么有那么多中国汉字?

我真的没名


其实细心的人会发现,日本的文字中会有很多我们认识的中文,不难看出日本的文化与中国文化有很深的渊源。

带着这个问题,笔者深入探究一下,日本文字与中国文化的那些事儿。

△追溯历史

汉字传入于日本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至公元前1世纪(弥生时代中期后半)。考古学家在当时的墓葬中发掘出西汉时制造的直径为7.4厘米的连弧文镜,上有铭文“久不相见,长毋相忘”,同时还发现了王莽新政时传入的“货泉”、“货布”等刻有汉字的货币。

当时的日本并没有自己的文字,《隋书》中记载倭国“无文字,唯刻木结绳。敬佛法,于百济求得佛经,始有文字。”日方的史料也确认了这一观点。汉字是随佛教经朝鲜半岛正式传入日本的。虽然具体传入的年代如今已不可考,但是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汉籍最早在五世纪初流入日本。

汉字并非由中国本土直接进入日本的,而是通过日本所谓渡来人或称归化人(即朝鲜与中国来到日本的侨民)带入的。

△日本文字的演变:

汉字传入日本后,不仅成为公家用以记录史实,且为一般学者用以著作写书,而成为当时日本唯一的正式文字。不过汉字在日本的读法有训读及音读两种。前者即日本原来的语言,而后者则系外来传入之音。然音读又因传入的时地之异而复分为汉音、唐音、吴音。汉字传入日本后,不仅促进了日本古代文化的进步,同时亦因而促成了所谓片、平假名的日本文字的出现。

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多方引进西方文化,曾经进行文字改革,打算全部取消日文中的汉字,以假名全面取代汉字,在当时叫做“脱汉运动”。这么一来造成了混乱,重义词太多,不得不叫停“脱汉运动”,中止了文字改革,仍然在日文中保留两千多个汉字。

1946年,日本对日文中的汉字进行规范化,规定了1850个汉字为“当用汉字”。在这1850个之外的汉字不再使用。但是,还有人用惯了,还在使用许多“非当用汉字”。

1981年10月1日,日本内阁公布了《常用汉字表》,规范了日本中使用的汉字。《常用汉字表》“收录了法令、公文书、报纸、杂志、广播等日常社会生活场合所应使用的、在效率和普遍程度方面都具有较高水准的汉字,作为书写易解文章的汉字使用标准”,常用汉字总共为1945字,比1946年的规定有所增加。

这1945个汉字,在日本小学中教授1006个,在中学中教授939个。这样,当日本学生在中学毕业时,就全部认识了这1945个汉字。

此外,在现代日语中,假名共有71个,最基本的为46个。

在日文中,很多名词、动词是用汉字,这给我带来许多方便。比如,电梯上写着繁体汉字“開”、“閉”,一看就明白。日文中许多汉字的繁体字很容易理解,因为在唐朝、隋朝,日本人从中国输入汉字,当然是繁体汉字。

希望笔者的回答能够给想了解日本文字文化的人一些参考。


小说家我梦


文字的出现,对人类来说,是一项极大的发明创造,虽然中国古代有仓颉造字之说,但是大家应该知道,文字的演变其实是一项十分漫长的过程。

就拿你现在看到我写的这些文字,在民国时期,它们可都不是这个模样,而是“笔画很多”的繁体字。

但是不管怎么说,汉字都是一项极其伟大的发明,不敢说能影响全世界,但是对中国的周边国家,比如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等国的语言文字,都是有深刻影响的。

这就是为啥日语中有很多中国汉字的“根本原因”,说白了,就是从咱们这里学习过去的。

当然,这是一个漫长过程,日语也不是简单的“搬运汉字”,而是进行了“新创造”,才形成了今天的日语。

大家可不要低估了这些“新创造”,因为这些“新创造”,改变了近代日本和中国的命运。

1、远古时期,日本有自己的文字吗?

应该没有。

你想想,日本当年是一个很“遥远”的小岛,想要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文字,是“难于登天”的。

《隋书》中记载倭国“无文字,唯刻木结绳。敬佛法,于百济求得佛经,始有文字。”日方的史料也确认了这一观点。汉字是随佛教经朝鲜半岛正式传入日本的。

具体传入的年代,现在已经很难考证了,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汉字最早在五世纪初流入日本。

因为中国是大国,很多周边国家都来中国学习,比如日本的遣唐使。

2、《万叶集》是汉字日语化的“开创性”事件

因为《万叶集》发明了一种新的汉字——万叶假名

《万叶集》是日本的一本诗歌总集,在日本的地位,大概相当于《诗经》在中国的地位。

我们的汉字,既有读音,也有形状,要是说相声的在我身边,肯定会说,这不是废话嘛,多新鲜!


但是,这真不是废话,对文盲来说,只靠读音也能和你交流,而有些汉字,你或许不知道怎么读,但是你明白是啥意思,不神奇吗?

日本人就是看中了这一点,进行了“新创造”。

所谓的万叶假名,不是新创造了一种汉字,而是用来发音和释义。

这就是日语的两种读法:一种“音读”,一种“训读”。

音读就是,不管你这个汉字是什么意思,我只用你的发音,这是中国古代用来翻译佛经的做法。

比如“释迦”、“菩萨”等等佛教名词都采用这种方法翻译。

从纯汉字角度来说,是没有“菩萨”这个词汇的,要是强行翻译成汉字,或许会叫“神仙”之类的。

所以说,“音读”其实是个“伟大”的发明,因为可以创造大量的新词汇。

上面图片是《万叶集》的部分文字

《万叶集》还创造了日语中的“训读”,训读的意思就是,只借助汉字的“形状”和“意思”,不用你的读音。

训读,是日文所用汉字的一种发音方式,是使用该等汉字之日本固有同义语汇的读音。所以训读只借用汉字的形和义,不采用汉语的音。

这样大家就明白,汉字分为“形状”和“读音”对日本人来说是多么重要的事情。

但是,有一句说一句,日本人可真能折腾,好端端的汉字,硬是让他们“玩出”了两种方法。

总之,日本人就是“铁了心”,就是要创造属于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日本人的这种“折腾”,或者说“创新”精神,或许是他们近代崛起的关键原因。

3、片假名、平假名的出现是汉字日语化的“成熟”阶段

上面讲到,《万叶集》创造了万叶假名,也把大量的汉字带入了日语当中。

虽然日语把汉字的形状和读音硬生生的拆开了,但是这种“玩法”不怎么高级,怎么看,都觉得和中国的汉语太像了。

所以,日本人对这种改进不太满意,他们要继续“创新”。

日本人虽然把汉字的读音拿去标注他们的“土语”,但是日本人没有学习汉字的四声,这就造成了很多词语,都是同一个音节,只用耳朵听,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比如“家庭”和“假定”在日语中就是同一个读音,要是见面,你说“家庭着火了”,对方还以为你说的是“假定着火了”,这区别可就大了。

所以汉字的引入还需要继续改良。

这个时候,日本人就发明了“平假名”和“片假名”,这是现代日语的基础,现代日语其实就是汉字语和“假名日语”混和而成的。

而“平假名”和“片假名”就是在万叶假名上面改良而来的。

片假名产生于9世纪初期,据说是来源于佛经的训读。“片”意为片段、部分的意思。

就是当初佛经传入日本的时候,他们这里的和尚为了解读佛经的意思,就在经文上标注,一开始用的是“万叶假名”,但是后来发现,万叶假名的笔画还是太多,还有再精简的余地。

所以他们就借用“万叶假名”的“偏旁”或者“有特点”的一部分来简化标注,估计一开始是为了方便自己使用,就像“做记号”一样,肯定是怎么简单怎么来。

大概演化过程,就是下图中的样子。

但是,随着佛经的流传,这种简化的字体,逐渐被日本人认可。

但是不管怎么说,都要承认,这些片假名都是来自汉字的一部分,不过日本人也是“够聪明”,那个时候就已经开始简化汉字了,而我们简化汉字也都是建国以后的事情了。

所以单纯从文字来看,日本在近代能比中国强大,不是没有原因的。

只不过日本人简化的太彻底了,这些字看起来怪怪的。

如果说“片假名”还能看出汉字的痕迹,那么“平假名”就是日本人“登峰造极”的创新了。

有人猜测,“平假名”可能是女人发明的,因为“平假名”被称为“女手”,在日本的平安时代为女人专用。

可不要小看“女人”,《源氏物语》就是女人通篇用“平假名”写出的来的,据说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小说。

因为这部小说的流行,很多男性也开始使用“平假名”。

《古今和歌集》中收录的大部分和歌的作者都是男性,也都用平假名书写。平假名也被用作官方文书的书写,平安中期(平安时期794-1192)的《延喜式》等文书都使用的平假名。

而所谓的“平假名”,也是来自“万叶假名”。

平假名中“平”的意思,就是“拼音”中的“拼”,来自上面介绍的“音读法”。

当时可能是女人太喜欢“汉字拼音”得到的词汇,估计觉得很时髦吧,就好像当年大家都不会英语,你对大家说一句“古德貌宁”会非常的时髦。

但是别忘记,这是“爱折腾”的日本人,他们觉得万叶假名的音读词汇,还可以改良,他们觉得这些音读词汇的草书书写起来更加“快”和“美观”。

所以他们就开始用“草书”书写,形成了今天日语的“平假名”,演化过程,就是下图中的样子。

可见,日本人是真的能“折腾”,“把汉字当拼音”,给你草书化,还能用这种文字写出诗歌和小说,不服不信。

但是不管是“偏旁化”的“片假名”,还是“草书化”的“平假名”,这些简化后的汉字,加上日本当时的读音和语法,严格来说,已经不是汉字了,属于全新创造的“日语”。

经过这么一系列的“折腾”,日语基本上和汉语没啥关系了,这就是人家重新创造的一门语言和文字。

当然,不管日本人怎么折腾,都不可否认,日语的根源是来源于汉语。

但是通过上面的这一系列操作,大家也看出了,日本人的性格就是“求真务实”,怎么简单和方便,就怎么改,完全不顾条条框框。

这或许就是人家为啥搞“明治维新”迅速强大起来,而中国“闭关锁国”,在近代屡遭屈辱。

因为不创新,就不会有未来。

4、汉文训读体和镰仓时代的变体汉文——候文

大家也看到了,日本人“一顿操作猛如虎”,硬生生的从汉字里面,提炼出了一种全新的语言。

无论“平假名”还是“片假名”,日本人都可以很自豪的说,这就是我们的语言,这就是我们的文字。

本来到这里,一门完全告别汉语汉字,由日本人自己创造的语言诞生了。

但是我们的汉字文化,可不仅仅只有“读音”和“形状”这两个功效,更重要的是,我们用汉字书写出了很多经典著作,这些都是我们文化的基石。

日本人虽然有心创造自己的“文字”,但是却没办法创造“文化”的。

所以他们还是会乖乖的学习咱们的经典著作,比如《论语》《法华经》、《礼记》、《史记》等著作,在很多抗日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能看见,日本的军官会很娴熟的引用中国的“古典名句”。

日本人在翻译这些名著的时候,就是用的汉文训读体。

所谓的汉文训读体,其实就是咱们的古文“直译”。

只不过日语给咱们的汉字加上“拼音”,加入返点、乎古止点、送假名等训点后,然后按照日文语序和读音来读,具体例子看下面的图片。

日本人就是这样学习咱们的“古文”,这种文体,如果对日语语序和读音有点浅显的了解,加上咱们一些古文知识,很容易看懂这些文字的。

汉文训读体保留了大量的“汉字”,这对中国人来说是很友好的,但是这种文体和日本人的口语相差太大,所以后来日本人又改良出了更加适合自己的语言。

不过,汉文训读体一直使用到二战结束,到了明治时代,汉文训读体甚至成为官方文体,二战时天皇颁布的《终战诏书》就是用这种文体写成的。

可见,汉字汉语对日本的文化影响是很大的,因为我们学习的都是“同一篇”古文。

虽然汉文训读体到二战结束的时候停止了使用,但是这不影响汉语训读体在日语中的地位,这就相当于日本的“古文”,依然有研究的价值。

其实日本在文字创新上,也有走“回头路”的时候。

虽然他们发明了“片假名”和“平假名”,但是发现还是离不开中国文化。

所以日本人就重新发明了一种,全部使用汉字的变体汉文,以及混合使用汉字和片假名的汉字片假名文。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镰仓时代(1192-1333)的变体汉文——侯文。

候文使用汉字,几乎不用假名,只是按照日语的语序和语法书写而成,这种文体因句尾多使用助动词“候”(そうろう读作sourou),而得名。这种文体自镰仓时代开始普遍在官方文书中使用,到了江户时代(1603-1867)成为日本最常用的书写文体。

如庆应三年(1867年)颁布的《王政复古大号令》就由候文撰写,长啥样,看看下图就明白了。

可见侯文大部分都是汉字,咋一看好像是咱们熟悉的古文,其实读完之后发现,比古文难懂多了,因为这里面涉及到日语的语序和语法。

要是按照侯文这种趋势发展,日语中估计90%以上都是汉字。

变体汉文是日本人在汉文与和文(自己折腾出的日文)之间找的一种“平衡”,但是这次改良,貌似汉字太多了,日本人还是要继续“折腾”的。

所以,明治之后,候文被官方的汉文训读体、民间口语体所取代。

5、日本人创造和制汉字,“教”中国如何“现代化”

要说日语来自于汉字,这个不假,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我们现代汉语中70%的词语来自“日语”,所以网上有人说,如果没有“日语”,我们中国人都不知道如何思考,更不可能实现现代化。

这种说法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因为日本人在“改良”汉字的时候,发现只用读音(平假名),或者只用形状(片假名),或者干脆用汉字(侯文),效果都不是很好。

所以他们要自己创造“汉字”,这就是日本人创造的“和制汉字”。

“和制汉字”最大的贡献就是现代化,这些汉字,对中国来说的确是很重要的。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学者利用大量中国古籍中的词,赋予它们新意翻译西方传入的词汇,这些词汇后来又经中国的留日学者带回现代汉语。比如“民主”、“科学”、“电话”、“哲学”、“美学”、“经济”、“政治”、“社会”等等。

是的,你没看错,上面的这些词语,都是咱们今天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词汇,我敢说,要不是专门研究这些词汇的来源,99%的人以为这些词语都是“中国造”。

比如,“电话”这个词就是日本造,大家知道,英语中电话叫Telephone,按照当初中国人的音译,我们叫“德律风”,后来跟着日本叫“电话”,至于为啥要跟着日本叫,因为日本强大,咱们要向人家学习。

流入中国的日语词汇一般分为三大类:日本创造的汉字词汇,如场所、保健、美学等;借用中国古籍创造的词汇,如宇宙、学术、封建等;音译西方术语产生的词,如瓦斯、俱乐部等。

下面给大家看一些日本造的“和制汉字”,就知道,这些词语对中国现代化的意义。

看见日本创造的这些新词汇,我只能说“不服不信”,可见人家日本人不是“白折腾”的。

6、汉字对日本,以及中国有什么重大意义?

首先,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近代化、现代化的国家,这里面汉字起着关键性作用。

因为明治时代,日本并没有把西方概念翻译成当地的语言——日语,而是翻译成了汉语,这就是咱们上面列举的“和制汉字”,在当时也被称作“新汉语”。

为啥会翻译成汉语?

这就是汉语最有魅力的地方,就是“兼容并蓄”,有强大的造字能力。

日本人利用汉字的这个特点,创造出了很多近现代词汇,有了这些近现代的词汇,日本才能更好的学习西方的先进知识,率先完成近代化。

而晚清时代的清政府,被日本打败,内心是十分“吃惊”的,因为和泱泱大国相比,日本就是一个“小弟”,而且这个“小弟”,曾经是向我们学习和“纳贡”的。

怎么现在变得如此强大?原来是进行了明治维新,进行了变法。

所以清朝末年,很多中国人都去日本留学,一看这些“先进的西方概念”,都是汉字,所以啥也不说了,就当是自己家的东西,直接就拿来用了。

所以中国很多现代词语,都是从日本“学习”过来的,只不过这些字本来就是汉字,让大家误以为,这些词汇都是“中国造”。

中国用日本创造的这些词汇,迅速学习到了西方知识,这让中国和西方之间,没有了“语言障碍”,直接拿来就能用,还是现成的。

这些思想传回中国之后,也可以迅速的被普及,并且被接受。

可见,汉字对日本和中国快速“近代化”“现代化”,是很重要的。

总结:

到这里,基本上就能明白,为啥日语中有很多中国汉字了,因为如果没有汉字汉语汉文,日本人就不能创造自己的日语,就不能翻译西方概念,就不能思考,不能吃饭,也不会有近代快速崛起的日本。

汉字是日语的根基,而且已经完全融入到日本的语言文化之中。

1946年日本内阁发布《当用汉字表》确定了1850个常用汉字,奠定现代日语汉字使用的基础,当然这个数字比二战前日本人使用的汉字数量要少得多,但依然改变不了汉字的地位。


太行山下小小强


因为日本文字是汉字传入于日本的。

历史:

汉字传入于日本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至公元前1世纪(弥生时代中期后半)。考古学家在当时的墓葬中发掘出西汉时制造的直径为7.4厘米的连弧文镜,上有铭文“久不相见,长毋相忘”,同时还发现了王莽新政时传入的“货泉”、“货布”等刻有汉字的货币。

当时的日本并没有自己的文字,《隋书》中记载倭国“无文字,唯刻木结绳。敬佛法,于百济求得佛经,始有文字。”日方的史料也确认了这一观点。汉字是随佛教经朝鲜半岛正式传入日本的。虽然具体传入的年代如今已不可考,但是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汉籍最早在五世纪初流入日本。

汉字并非由中国本土直接进入日本的,而是通过日本所谓渡来人或称归化人(即朝鲜与中国来到日本的侨民)带入的。应神十五年(404年)百济国(朝鲜半岛一国家)派阿直岐赴倭教太子菟道稚郎子汉文,次年王仁来日本,成为太子师傅。这说明当时社会上层已注重汉字、汉文的学习。

扩展资料

日本文字的演变:

汉字传入日本后,不仅成为公家用以记录史实,且为一般学者用以著作写书,而成为当时日本唯一的正式文字。不过汉字在日本的读法有训读及音读两种。前者即日本原来的语言,而后者则系外来传入之音。然音读又因传入的时地之异而复分为汉音、唐音、吴音。汉字传入日本后,不仅促进了日本古代文化的进步,同时亦因而促成了所谓片、平假名的日本文字的出现。

日本自海禁开放与欧美交通往来后,日本语言中复混有许多外来语(日人称为「舶来语」),早在公元1866年则有前岛密(日本邮政制度创始人),其人发表所谓「废止汉字意见书」,倡导全部用假名而不用汉字,其后彼自由民权论大师福泽谕吉亦在1873年发表「文字之教」一文,主张不用生僻的汉字把常用汉字限制为两三千字,为政府当局所采用。

迨及昭和五年(1930年)前后时,富有急进的教育家高唱「禁用汉文,废止汉字」,甚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更有主张「废止汉字,改用罗马字」,如盟军总司令部(CHQ )所聘请的教育使节团亦曾建议日本政府限制汉字之使用,俾能使有更多时间以学习其它分野的事物,以提升教育效果。日本政府接受此建议,规定在国民义务教育期间的教育汉字为八百五十字。

现有状况:

自前岛密逾1866年提倡废止汉字到今年将近130 年,百余年来汉字仍未在日文中废掉,后来鉴于 850字的教育汉字无法用以表达日常的文章,日本政府遂发表「常用汉字表」,规定常用汉字1850字,但日本的国语审议会后来又建议改为常用汉字1945字,由此可见汉字目前在日本还有其根深蒂固的力量。



colorchina


日本人的祖先是徐福 当年徐福东渡带过去了好多人 有一部分是安徽人 现在安徽省有一个县说的方言就和日本语几乎一样! 日本也是墨家文化 典型的就是日本的忍者。日本有个家族老大也公开承认日本人的祖先就是中国人



夏焱心


日本文字中夹杂的汉字的意义与在中国语境中的意义相关吗?我们来看下面这组词:非常口、激安、老婆、放题、人参、注文。而在日文中,这些词的含义则如下:

“非常口”是紧急出口的意思;

“激安”是非常便宜的意思;

“老婆”是老年女性的意思;

“放題”是自由不受限制的意思;

“人参”是胡萝卜的意思;

“注文”是预定、点菜的意思。

从推古朝(公元6世纪到7世纪)开始,日本正式从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接受儒释道等思想,汉字正是其媒介。中国文字传入日本之前的许多年,当地人已经生活了很久并有自己的语言,只是没有文字。中文传去以后,他们用汉字的发音来标他们说的话,他们对于汉字的理解也是按照他们自己的习惯来的。

明治时期,日本学者用汉籍翻译西欧语言,创造出“经济”“劳动”“取缔”“场合”这些词语,如今在汉语中广泛使用。汉字被用于记录日语,在日本人的手中,逐渐发展出不同于中文汉字的特点。有些汉字按照古汉语发音,有些按照日语发音;有些字写法与汉语相同,意义却不同;日本人为了方便书写、表义,甚至创造出新的汉字,称为“国字”。

日本汉字的源头虽然在中国,但汉字漂洋过海千年后,从模仿到取舍再到创造,本土与舶来之间互相碰撞,不断拓展着文字的体系。

最近,日本学者笹原宏之的作品《日本的汉字》出中文版,作者谈道,在日本,汉字的形态丰富多样,有广为流传的错字,有无人看懂的“幽灵文字”,有特定阶层使用的语相文字,也有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个人造字,还有广告招牌上的艺术字……日本汉字学家通过大量的数据统计、资料搜集和田野调查,以具体而微的案例进入,探讨日本文字中的“汉字问题”。

5月19日下午,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晓峰、北京大学日语系副教授孙建军在京举办讲座,讲解汉字在日本的发展历程,探寻中日文化的异同。

活动现场

从汉字看日本

文字是窥探不同文化体系的线索。基督教文化圈用罗马字、希腊正教用希腊文字、俄罗斯正教地区用西里尔文字、犹太教文化圈用希伯来文字、伊斯兰教文化圈用阿拉伯文字、儒家文化圈用汉字,可见世俗世界多有套用“圣典”文字的意识。

自战国时代起,汉字逐渐传播到境外。有调查显示直到今天,越南语约90%的词汇、韩语约70%的词汇来自汉语。在越南和朝鲜半岛,汉字均已经先后被取代,甚至汉字20世纪在中国的遭遇也是一波三折。而日本仍在本民族文字体系中保留着汉字。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东亚汉字圈的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等共享着汉字书写系统。而现在仍在国家层面上使用汉字的,只剩下中国和日本。

“从4世纪汉字传入日本到今天,汉字在日本列岛使用了1700多年。但我们需要认识到,汉字在日本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生长出许多新的内容,它已经就是日本人自己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实际上不仅是日本汉字,整个传入日本的中国古代文化都是如此。”刘晓峰说。

经过千百年的吸收、发展,汉字早已在日本生根发芽,并且成为了日文文化的一部分。笹原宏之注意到:汉字在日本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出现了很多俗字。他认为,这些变化显示了汉字富有演进可能性,展示了汉字内在的多样化品质。更重要的是,日本的汉字展示了日本人的思维方式。

笹原宏之被称为“汉字博士”,他经常以汉字为话题演讲、座谈、活跃于媒体,撰写了《汉字的现在》《汉字中的“日本心”》《日本人与汉字》《汉字与社会》等多部著作。

根据笹原宏之的自述,他从小就痴迷于字源,上学时攒着零花钱买到了世界上最大的汉和辞典《大汉和辞典》。他对日本汉字的实际使用方法、汉字变化所反映出的社会变迁尤其感兴趣,经过三十多年的学术研究,辑录出版了《假借字·假借读音:汉字表现辞典》。

在汉字研究上的建树,让笹原宏之获得了“日本国字研究第一人”的称号,参与日本常用汉字表、人名用汉字、日本国语辞典、日本国语教科书等的制定工作。岩波书店出版的《日本的汉字》是笹原宏之最为人熟知的作品。

日本人的名字

现场大家也谈到日本人的名字的问题。刘晓峰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要按欧美的国家体制建立近代民族国家,近代的国民每一个人都要有自己的姓,有自己的名。当时很多人没有自己的姓,只有一个名字,比如叫十三郎,那得有个姓怎么办?正好他家有棵松树,那就叫松下。”

孙建军说:“从前日本人没有姓,只有名字,后来慢慢有了姓,因为他们有了户籍制度,但是后面的名字从前是什么太郎或者花子比较多,男的叫太郎、二郎、三郎、四郎,顶多前面加几个他们认为比较好的字,龟、鹤,还有松等等表达长寿的字眼。21世纪以后,有一些字他们觉得非常好,比如飞翔的翔,还有太,或者大。有的父母亲可能在起名字的时候正好有一个著名棒球选手的名字里有翔字,就决定用这个字。女生就找声音好听的,比如sakura,是樱花的意思。”

现场学者们也谈道,名字跟时代的关系确实很强。每一个时代都有流行的字,比如流行“文”的时候正好是大正时代,讲究民主;到了昭和时代,前期军国主义盛行,就流行纪律的“纪”字,后期战争结束了,就强调“和”。从每一个汉字里的意思,你隐隐约约可以看到时代的影子。

出国的汉字能否归来?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日本学者的研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角度,不是从中国内部,而是在整个汉语文化圈里关照汉字。汉字在东亚各国的发展和相互影响,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也是颇具启发性的一课。

笹原宏之强调要从正面看汉字的演变,他在《前言》中写道:“我们固然要从字源、熟语和故事成语中学习古代中国,但绝不应受其束缚,被其捆绑。”而作为中国人,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作为汉字故乡的中国,该如何认识和接受这些变化?

孙建军研究的是幕末到明治初期这段时间的语言变化。“特别是集中在吸收西方文明之后产生的新的汉语词汇当时在日语中是怎么形成的,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同时,在它们形成的过程中,中国元素对它们有什么影响。”孙建军说。

日本的汉字有很多反哺故国的现象,其中最经典的例子,是“腺”。这个字从发音来看,很像是诞生于中国的汉字,但事实上,它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日本人造的字。18世纪后期,日本人通过荷兰人接触到了西洋知识,1774年日本“兰学”医者杉田玄白最初将“klier”翻译成“機里爾”。但这种译法很不方便,比如扁桃腺被翻译成“巴旦核機里爾”。后来杉田玄白的弟子榛斋造出“腺”字,这个“腺”字又和西洋医学一起传入中国,如今成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字。



用户53172346449


这要说到语源,日语本身源于中文,除了发音用的五十音,这些音字形都是取自汉字的一部分,自然语言中也大量使用了汉字。

而且日语发音分为音读,训读,而音读的“音”即是中文的发音。

在汉语圈,中国是历史最深厚的一个国家,不论是日文还是韩文,语源都是来自中文。查看历史就可知道,中国对于周边小国的文化输出可以追溯到千年以前。日本除了现代对于美国的崇拜以外,就是对于千年前的中国唐朝文化有着无限的尊崇。不论是语言,文化,服装,佛学,料理,茶学等等都与唐朝文化有着千丝万万缕的联系。众人所熟知的京都即是仿造洛阳而建,而京都的分布也是分为,洛东,洛西,洛南,洛北,洛中。


比如:あ 取自“安”字下面的女字,发音为“a”,中文发音“啊~~”长音,日语发短音“啊”

五十音中的其它音,也基本上都是如此类似的来由。

あいうえお

かきくけこ

たちつてと

なにぬねの

らりるれろ

まみむめも

はひふへほ

やいゆえよ


要了解日语的由来,日本文化的由来,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联,大约从中国的唐朝的文化输出开始了解,就能得到许多信息。也可以对于中国唐朝的盛世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奈落何


中国和日本两国文化是相互影响,毫无疑问的是中国当了日本1800年的老师,对于最近的100多年,对于现在的中国,不管语言,思想还是历史记忆,不管好与坏,都有直接影响日本这个国家。它们国家的文字就是我们汉字的偏旁、部首拆分而成的,因为古代日本没有文字,他们最开始直接用汉字作记载,但是因为日语跟汉语完全不同,表达起来不方便,后来根据汉字发明了假名,就用假名跟汉字夹杂在一起表达日本民族的语言,这就是日文。


睿为企业法务


1、汉字传入日本和佛教有很大的关系。中原秦汉时期,日本刚刚开启了农耕文明,进入奴隶制社会,当时东亚地区最强盛的只有一个汉朝,日本起初与汉朝的交往并不多,进入东汉以后,日本多次派人前往中原,光武帝刘秀曾经赏次给了日本“汉倭奴王金印”这枚金印最近刚刚被发现,日本视之为国宝,其实很长一段时间内,日本文明非常不开化,没有文字的年代,一直使用原始的结绳记事,这种情况直到隋唐时期才逐渐消失,当时正值佛教兴起,尤其是在东亚地区盛极一时,佛教经由新罗传至日本。不久以后,佛教开始在日本风靡起来,是许多贵族的信仰,然而佛教经典教义都是汉字,为了更好地理解其中含义,许多贵族前往中原学习先进文化。

唐朝中期以后,日本派出了大量遣唐使和留学的僧人,这些人深受唐朝文化影响,唐朝是封建王朝诗歌文化达到鼎盛的时期,间接影响了许多日本僧人,由于天生的发音方式不同,为了更好地学习文字,日本人采取音读和训读两种方式。训读就是了解汉字的含义而不追求其正确读音,这种方式对文化底蕴要求非常高,通常只有那些贵族人士才能做到,另一种音读则相对简单,只是学习汉字的发音方式,对于其中的含义则不需要过多深究,这种方式适合绝大多数人。

日本人学习汉字的方式主要由这两种,并且随着时间演变出了自己的文字,就是著名的万叶假名。

2、汉字已融入了日本的基本生活。

3、日本文字中至今还保留了1000多个汉字。

可见中国发展数千年,不仅孕育出了中华文化,对于周边的国家也产生了促进作用,帮助他们提高了本国的文化知识素养,不得不感叹,中华文明是世界高度发展的文明,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值得骄傲哦事情。


筷樂寳鋇


日本古代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到了我国隋唐时代,汉字大量传入日本,日本才开始系统地利用汉字记载自己的语言。但日本最初是把汉字,作为表音的符号使用的,就是日语有几个音节,就用几个汉字。

日本奈良时期的《日本书纪》《古事记》用的是汉式和文,平安时期连朝廷的公文和官方文件,都是用汉式和文写的。

后来这些汉字后来逐渐演变成假名,“假”即“借”,“名”即“字”。只借用汉字的音和形,而不用它的意义,所以叫“假名” ;而那些直接沿用其音、形义的汉字,叫真名。

就说这些吧!


苍岩吹雪


日语中的的汉字是从我国唐代时期开始大量传入日本的,那个时期日本为了学习先进的唐代文化,派遣谴唐使来我国,学习佛教和诗文,我国也曾经有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在日本奈良弘扬佛法,这个过程中有大量的我国的佛典和经卷都被传入日本,开始日本皇宫内翻译佛教经典,学习汉文汉诗,那个时候日本还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刚开始的时候直接在佛教典籍和汉诗上面标注日语的发音,后来皇宫后院女流为了方便书写,从复杂的汉字笔画,特别是汉字书法的草书中间逐渐演变出日语自己的文字系统,即片假名,于是形成了现在的日语中间汉字和假名共存的文字系统,今天,由于片假名表意不清晰,汉字还不能禁用,所以日语里面有大量的汉字的现象将会长期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