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醫生蔡毅迴應朋友圈刷屏:首次到抗疫一線,目睹戰友變患者心裡難受

武漢醫生蔡毅回應朋友圈刷屏:首次到抗疫一線,目睹戰友變患者心裡難受

↑蔡毅發的朋友圈被刷屏。圖為部分內容截圖

2月2日,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的武漢市中心醫院疼痛科主任蔡毅,將身邊同事被感染的經歷發到朋友圈,結果很快刷屏。

“希望武漢的市民配合工作,自覺隔離,不要辜負我們醫護人員的眼淚與犧牲。”2月3日蔡毅告訴紅星新聞記者,朋友圈裡被感染的同事小楊和她的爸爸病情突然加重,要準備入院治療。

“頭一天還在並肩作戰同事,現在卻將成為自己的病人,這種身份的轉變,讓我心情很難受,但這場戰爭還在繼續,我必須面對。”

……

“我知道我該繞開她,但我真的做不到”

紅星新聞:你朋友圈裡那位被感染的護士現在情況如何?

蔡毅:加重了,需要儘快把她收進醫院。之前,因為考慮到小楊才二十六七歲,症狀也比較輕微,所以我們也支持她居家隔離治療。但這兩天她告訴我,她和她爸爸的情況不大好,感覺有些衰竭,現在正在準備入院治療。而她,可能成為我病區裡的一名接管患者。

小楊是我們疼痛科第一批報名上前線的護士,跟我一起進駐發熱二區以來,一直很辛苦。

前幾天突然出現發燒、咳嗽等症狀,我便建議她去拍個CT。2月1日晚上,我剛查完房就接到她的電話。電話裡她什麼也沒說,就一直在哭,我就猜到結果可能不太好。果然,在她的CT單上,我看到了那塊熟悉的該死的肺部白塊。

再晚些時候,我們得知她的爸爸也被感染了,且情況比她更重。

武漢醫生蔡毅回應朋友圈刷屏:首次到抗疫一線,目睹戰友變患者心裡難受

↑右一為護士小楊

紅星新聞:大家知道後都是什麼反應?

蔡毅:很多都繞開她了,按制度我也應該繞開她,但我真的做不到。儘管我也很害怕,但我是老大,是我動員他們一起來“扛槍”的,也是我鼓勵他們衝上前線,輕傷不下火線的。

現在她被感染了,我就要繞開她,我真的做不到。

所以,我給自己加了層口罩後,就開始安撫她的情緒,並陪她去買口服藥和尋找租房進行自我隔離。當然,我並沒有忘記給組織上報她的情況和要求她之前的住所馬上消毒,也沒有忘記給自己立馬洗個熱水澡。

紅星新聞:她的事情有影響到你和你的團隊嗎?

蔡毅:說實話,當天晚上我睡不著,所以花了20多分鐘,我將這件事編輯成一條很長的朋友圈發了出去。我真的希望,武漢的市民可以配合工作,不要外出,自覺在家隔離,不要讓好不容易侷限化的疫情再次失控,不要對不起像小楊這樣的醫護人員的犧牲,不要辜負我們的眼淚。

我知道這條朋友圈可能表達有些過激,所以我把它刪了,也調整好自己的心情,重新進入抗疫戰鬥。至於團隊的其他人,我可能無法得知他們內心最真實的想法,但我能肯定,見慣生死、也做好犧牲準備的我們是不會在這個時候做逃兵。

這種昨天還和你一起並肩作戰的戰友,今天就可能變成你患者群裡患者的身份轉變,我是第一次經歷。心理很難受,也很難接受,甚至我有時候會懷疑自己,讓他們陪自己去戰鬥是不是害了他們,都還只是個孩子。

武漢醫生蔡毅回應朋友圈刷屏:首次到抗疫一線,目睹戰友變患者心裡難受

↑蔡毅朋友圈下的留言

“患者擔心感染我們,不舒服也忍著不按鈴”

紅星新聞:你是何時進入抗擊疫情的一線?

蔡毅:疫情爆發後,我們醫院被徵用為第二批定點醫院,因距華南海鮮批發市場不到3公里,這裡收治了大量的確診患者。1月23日,醫院下發了動員令,急需補充醫療救治力量,我和科室裡的同事就在那時率先報了名。

我清楚記得,在1月27日晚上10點,我與其他10名醫護同事進駐並接管了發熱二區,雖然很累很難,雖然還是有些擔心,但真的很興奮。

非典那會,我還在醫學院上學,沒趕上;汶川大地震的時候,因為一些原因我也錯過了,一直都很遺憾。現在有機會可以呆在一線,是挑戰,我只想全力以赴。

武漢醫生蔡毅回應朋友圈刷屏:首次到抗疫一線,目睹戰友變患者心裡難受

↑蔡毅身著防護服進駐發熱二區

紅星新聞:能介紹下你的前線團隊和後方情況嗎?

蔡毅:我們科室裡的人基本上都報名了,考慮到年輕人的抵抗力相對較好,我就讓一些年紀大的同事留在後方守家,其餘的則全力投入到抗疫一線。因此,在我們發熱二區的12名醫生、30多名護士中,疼痛科的同事是最多的,其他一小部分則來自其他科室。

因為人員充足,我們的工作分配和以前並沒有多大的差別,一樣是早晚查房,一樣是半夜手術後第二天照常上班。不同的,大概也只是在接觸患者的前後準備的更多了一些,畢竟穿、脫一套防護服就要花去半個小時的時間。

在接管患者方面,我們病區一共接管了33名,多為重症患者。與他們接觸,雖然也擔心被傳染,但更多的還是被他們給感動到。

紅星新聞:能介紹一下當時的場景嗎?

蔡毅:團隊是臨時組建的,病房是剛開的,患者和疾病也是陌生的,很多困難都是剛碰到的。一開始,真的手忙腳亂,這些患者看我們辛苦,給予了我們最大的支持與諒解。為了不麻煩我們,也擔心將病傳染給我們,甚至忍受著疾病帶來的不適和恐懼,也不去按呼叫鈴。後來,還是我們去查房,挨個挨個問身體狀況才間接知道的。

紅星新聞:你們和患者之間相處是怎樣的?

蔡毅:其實最開始接管時,我與患者之間的交流很少,一是因為剛接觸新的工作內容,要忙於適應;二是因為穿著又厚又重的防護服在汙染區里根本無法交流或查看病例。我在進入病區前,要戴上4層帽子、2層口罩,身上再穿1層隔離服和1層防護服……

密不透風的情況下,護目鏡經常起霧阻擋視線,三米外基本上就完全看不清了;耳朵也被遮擋著聽不清外面的聲音,想要交流只能靠喊,但我連病歷上的字都看不清,想喊給患者聽都不行。

紅星新聞:溝通困難的問題後來是怎麼解決的?

蔡毅:這就要感謝武漢市協和醫院疼痛科的楊東教授了,是他教我高效的微信患者分組管理模式。讓患者們分成5人小組,每個小組都有相應的醫護人員,有什麼問題和困難就可以及時在微信上聯繫我們。這樣一來,我們因防護服等造成的工作不便也得到了有效彌補。

武漢醫生蔡毅回應朋友圈刷屏:首次到抗疫一線,目睹戰友變患者心裡難受

↑“微信患者分組管理模式”醫生與病人利用微信溝通

紅星新聞:有想過給自己或團隊裡的醫護人員們進行心理疏導嗎?

蔡毅:沒有。我們確實對陌生的患者和疾病感到莫名的恐懼和不安,也確實難受身邊的同事變成患者。但難受歸難受,我們整體上還是樂觀的,畢竟我們在上前線前,也經歷過無數次的手術,見證過無數次的生離死別,早就習慣了。

“沒有不怕的,只是戰鬥還在繼續”

紅星新聞:聽說你剛剛接送了一名患者的家屬?

蔡毅:在我們剛接管病區不久,一個60多歲的患者就自己開車到醫院治療,他當時已經挺嚴重了,呼吸都衰竭了,今天早上我們一直在搶救他,最終還是沒能救回來。

由於他的遺體需要家屬簽字後才能統一處理,所以我電話聯繫上他的家人。但他的家人知道後一直在哭,哭得不行,完全無法獨自前往醫院,加上他家的車又停在了醫院。出於不忍,我只好給自己戴上口罩和手套,開著患者的車將家屬接到了醫院,辦完事情再送回去。

這樣的近距離接觸確實會讓我感到一些害怕,任誰被感染上心裡都會不痛快的。家屬都哭成那樣了,我不上誰上。這時候,如果還人人自危、只顧自己,那麼這場抗疫之戰也就沒必要繼續了。

紅星新聞:如果不幸被感染了呢?

蔡毅:既然穿上了這身白大褂,我就做好了各種準備,如果不幸中招,我會第一時間隔離自己。而且我相信自己的抵抗力,只要我積極鍛鍊,配合治療就肯定沒事。

其實新型冠狀病毒並不可怕,它只是傳染率比較高,其致死率相對SARS來說是很低的。如果不幸被感染,症狀也比較輕微的話,建議大家首選居家隔離,配合相關治療是沒有問題的。希望大家可以相信醫護人員,相信自己的免疫力。

武漢醫生蔡毅回應朋友圈刷屏:首次到抗疫一線,目睹戰友變患者心裡難受

↑蔡毅與同事們身著防護服進駐發熱二區

紅星新聞:抗擊疫情還在繼續,你們的物資充足嗎?

蔡毅:基本的防護裝備是足夠的,只是類似N95口罩這樣符合質量要求的高標準裝備還是比較少的。一般我們在前線工作,都是把口罩戴2層,儘可能保護好自己。

目前,我們最緊缺的是無創呼吸機這樣的儀器設備,希望可以通過媒體得到社會的愛心捐助。

紅星新聞記者 李文滔 羅夢婕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