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祝福》:從封建宗法制度,看祥林嫂悲劇命運的根源

導讀:《祝福》是魯迅先生在20世紀20年代的新文化運動時期創作的一篇小說。辛亥革命取得勝利,推翻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帝制。然而,這次革命並沒有取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地主階級依然統治著中國廣大的地區。

魯迅先生意識到,革命的勝利並沒有在根本上動搖封建社會的根基。對於貧苦百姓而言,他們身上依然揹負著封建禮教的沉重枷鎖,依然在封建宗法制度的壓迫下畏葸不前。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魯迅先生於1924年創作了小說《祝福》。


魯迅《祝福》:從封建宗法制度,看祥林嫂悲劇命運的根源

一、“祝福”的本義

祝福,是曾經盛行於江浙一帶的一種舊俗,是舊時大戶人家的年終大典。在辭舊迎新之際,有錢的人家門紛紛殺雞宰鵝,烹製“福禮”,以此供奉天神和祖宗,以求來年的幸福。

魯迅先生以此為故事素材,創作小說《祝福》。還原了舊時社會中,幾千年的封建宗法思想對勞動人民身心的持續殘害。

小說《祝福》以第一人稱的角度,講述了“我”,一個離鄉的知識分子,在舊曆年底回到故鄉魯鎮以後,寄居在魯四爺家的所見所聞。故事的發展圍繞魯四爺家的女傭——祥林嫂的波折命運展開。

底層婦女祥林嫂充滿悲劇和血淚的一生,反映了中國幾千年來,封建禮教對底層百姓的壓迫之深。“祝福”奏響了主人公祥林嫂的命運悲歌,同時這也是當時的人對於“禮教吃人”無動於衷、麻木不仁的輓歌。

小說以莊重的“祝福”舊俗作為開端,又以喜慶的“祝福”場景收尾,充滿了諷刺意味。一個人的死,在人們看來顯得如此無足輕重。尤其是這個人,是受盡了貧苦、壓榨,以及人們的嘲諷和奚落的祥林嫂。

祥林嫂是唯一不被祝福的人,那個封建宗法制度維持下的社會,拋棄了她。以致於祭祀的時候,她的“沾手”都是對神靈和祖宗的褻瀆;而她事後,也成了東家口中的一個“謬種”,不值得任何同情與可憐。

“祝福”在魯迅先生筆下,更像是一塊粗陋的遮羞布。隱隱約約,讓我們看到當時的社會本來面目——底層民眾深受封建宗法制度的束縛和迫害,但卻渾然無知。

魯迅《祝福》:從封建宗法制度,看祥林嫂悲劇命運的根源

二、祥林嫂之死,沒有人是無辜的

在這舊年年底“祝福”的喜慶氛圍中,魯鎮的人,是不大可能去關心祥林嫂之死的。祥林嫂只是一個無足輕重的人,而作為知識分子的“我”,也不過採取了一種迴避的態度,因為沒有告訴祥林嫂“陰司”是否存在而略感內疚而已。

“不早不遲,偏偏要在這時候——這就可見是一個謬種!”這是祥林嫂的東家魯四爺的話,在他眼裡,祥林嫂就是一個災星,只是死得“太不是時候”。因為不是“死得不是時候”,竟也是一種罪過了。

“怎麼死的?——還不是窮死的?”這是短工的話。在同樣是農民階級的短工眼裡,“窮”是一種原罪,“窮死”似乎是合情合理的。

是誰殺死了祥林嫂?魯鎮的人,看似個個無辜,但卻全都是兇手。

① 祥林嫂——封建宗法迫害的典型

祥林嫂是一位苦寒的農家女,她勤勞善良、踏實肯幹,渴望通過自己的雙手創造價值,獲得幸福。然而,從她出生的那一刻起,那個病態的社會就沒有給她哪怕一次自主選擇的權利。

祥林嫂的一生,卑微單薄。命運一共給了祥林嫂三次重擊,在這三起三落中,她一次次從希望走向絕望。

祥林嫂的第一次命運轉折,發生在她早年喪夫之後,婆婆強迫她改嫁,她只好外逃到魯鎮做工。在魯四爺家當幫傭的日子很辛苦,但是祥林嫂反而過得充實。那段時間,她“口角漸漸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

魯迅《祝福》:從封建宗法制度,看祥林嫂悲劇命運的根源

這次出逃做工,集中體現了祥林嫂身上的兩大美好品質:

其一是熱愛勞動,踏實肯幹。作為一個底層小人物,祥林嫂的工作卑微而艱苦,但是對勞動的信仰和熱愛依然讓她覺得踏實、滿足。

其二,祥林嫂喪夫以後雖然被迫再嫁,但是她不願意任人擺佈,而是選擇出逃。可見她是一個自強獨立,有反叛覺悟的婦女。

後來她的婆婆找上門來,祥林嫂被強行帶回家中,她對命運的第一次反抗最終宣告失敗。回到婆家以後,她便被婆婆強行嫁給賀老六。好在賀老六是個勤勞本分的好人,祥林嫂的命運又一次迎來曙光。

好景不長的是,命運很快給與了她第二次重擊。隨著丈夫染上風寒去世,兒子被狼叼走,祥林嫂陷入了巨大的絕望。命運的急轉直下讓祥林嫂不得不求助於生命中永恆信仰——勞動。這個信仰支撐著她再次來到魯鎮。只是這一次,她沒有在這裡找回自己的價值。

因為再嫁和二度喪夫,魯鎮上的人都視她為不潔之人。舉行祝福典禮的時候,大家不敢讓她觸碰祭品;當她傾訴命運悲劇的時候,人們疲於傾聽;後來,她為了“贖罪”,千辛萬苦捐了一條“門檻”,卻依舊無法改變人們對她的偏見。

她失去了認同,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如同無用之物。無用的祥林嫂被趕出魯家,被人們徹底拋棄的人,在對鬼神的恐懼中走向了生命的終結。

她一生都在和命運抗爭,但卻沒有一次獲得成功。她就像一個溺水的人,想要緊緊抓住最後一根稻草,但是這個社會沒有給她一刻喘息的機會,那些旁觀者們只是一群等待著她溺斃的看客。

一個祥林嫂,照見眾生相。魯迅先生以窺一斑而知全豹的手法,塑造了祥林嫂這一典型的悲劇性性人物。

② 魯四爺——特權階級的施暴者

魯四爺是地主階級的代表,典型的封建衛道士,特權階級的施暴者。他大罵新黨、反對改革,頑固而迂腐,不願意接受任何形式的改革,只為維護自己的特權和地位。

作為地主階級的典型,魯四爺剝削底層勞動人民,自私偽善、冷酷無情的形象被刻畫得入木三分。

祥林嫂第一次上門幫傭時,魯四爺嫌惡她是寡婦;祥林嫂的婆婆找上門來,勒令她回去時,魯四爺沒有表現出半分的同情;祥林嫂第二次回來以後,魯四爺更是認為她再嫁有罪,視她為不潔的罪人,不讓她碰祭祀的任何物品。

最終,沒有任何事做的祥林嫂在魯四爺等人的嫌惡下,成為無用之人,失去了存在的意義。魯四爺把她打發走了,失去了特權階級的“恩惠”,祥林嫂淪為乞丐,最後在飢寒中死去。

魯迅《祝福》:從封建宗法制度,看祥林嫂悲劇命運的根源

③ 祥林嫂的婆婆、魯四嬸和柳媽——無情幫兇和看客

除了魯四爺之外,還有一群人,諸如祥林嫂的婆婆、魯四嬸和柳媽等,她們是舊社會中的無知者,有的同樣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卻在無意識之中做了迫害祥林嫂的

幫兇和看客

祥林嫂的婆婆精明能幹,自私貪婪。兒子死後,她將兒媳婦視為牟利錢財的工具。不顧祥林嫂的反抗,將她嫁到偏僻的村莊。她遏制了祥林嫂的第一次反抗,迫使她走上一條絕路。

魯四嬸和魯四爺則是一丘之貉。作為既得利益的地主階級,魯四嬸對祥林嫂最初的“體諒”和“同情”,全部出於對自身利益的考量。

當祥林嫂二次上門,顯然不如以往能幹之後,她的地主階級嘴臉也原形畢露。魯四嬸逐漸開始表現出不滿、厭惡,還對她進行警告,最終將祥林嫂趕出家門。她和魯四爺一樣,只是將祥林嫂作為一個勞動的工具,對她沒有真正的憐憫之心。

柳媽作為魯四爺家的另一個傭人,也是一個典型的被剝削者。她本該對祥林嫂同病相憐,然而封建迷信思想對她荼毒頗深,導致她間接成了害死祥林嫂的幫兇。

柳媽崇尚封建女德,認為女性的貞潔至高無上,而祥林嫂在她眼裡就是一個不潔的女人。同時她迷信鬼神,給祥林嫂講陰司的故事,教她尋求所謂的“救贖之道”。然而,這種毫無“療效”的方法,也恰恰成了壓死祥林嫂的最後一根稻草。

④ “我”——無能為力的旁觀者

小說中的“我”,是一個愛憎分明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我身上,既有對祥林嫂這樣的底層婦女的深切同情,也有對魯四爺這種地主階級偽善面孔的憎惡。

然而,在整個社會麻木、冷漠的氣息之下,我縱然在矇昧中有所醒悟,但是對眼前的這一社會現狀依然無力改變。

魯四爺自私醜惡,可是他依然高高在上,享用著地主階級的特權,我不敢做出任何正面的回擊。同時“我”作為一個知識分子,依然沒有在真正意義上脫離愚昧,或者有逃避責任的嫌疑。

當祥林嫂問“我”,人死之後是否有靈魂?地獄是不是真的存在?

究竟有沒有靈魂,我也說不清。對於祥林嫂的追問,我選擇了逃避。含混不清地給了一個“也許有,也許無”的答案。我雖然同情祥林嫂,然而也不願去聽她的絮叨,不願瞭解事情背後的原委。

我本是祥林嫂唯一抓住的救命稻草,然而正是我“也許有”的回答,讓她在對鬼神的驚悚和恐懼中,含恨而死。

魯迅《祝福》:從封建宗法制度,看祥林嫂悲劇命運的根源

三、封建宗法制度的“吃人”本質

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對人的殘害,主要體現在四大封建權力:階級特權、族權、夫權與神權。《祝福》主要體現了在舊時代,四種封建權力對一位普通農村婦女的殘害。

封建宗法制度樹立了森嚴的階級界限。小說中,以魯四爺為代表的地主階級,極盡各種剝削手段,壓榨著以祥林嫂、柳媽為代表的農民階級。而祥林嫂、柳媽以及其他僱傭工,卻把在魯四爺家當幫傭視為一種恩惠。

地主階級對農民階級的壓迫與剝削,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規矩。對於被剝削者而言,沒有人會想到反抗,想到不公平,他們默默地忍受著這一切;而對於剝削者而言,他們理所當然地享受著這一切,並盡力維持著這一切。

而小說中,祥林嫂在婆婆的逼迫之下改嫁,無法選擇個人的幸福和命運,則體現了封建族權對人,特別是對女性的迫害。祥林嫂在夫家,被當成了一件“財物”來看待。她婆婆抓她回去,是要用她換來的“彩禮”為小兒子娶媳婦。

祥林嫂對族權的反抗,不過是“逃跑”或“自殺”。然而她都沒有取得成功,被夫家的人逼迫著,摁著頭拜了堂,嫁到了山裡去。一個女人,在沒有孃家人可以依靠的情況下,只得接受這樣的命運。

對於祥林嫂的掙扎和反抗,沒有人站出來為她說話,指責她的婆婆,這就是族權體現出來的威勢。封建族權執行了千百年,哪怕它是猙獰可怕的,所有人也都默認了其合理性。

魯迅《祝福》:從封建宗法制度,看祥林嫂悲劇命運的根源

祥林嫂兩度喪夫,在他第二任丈夫死後,人們認為她的再嫁是不貞,她成了一個不潔的女人。甚至連祭祀的用品,也不許她碰。夫為妻綱,好女不侍二夫的觀念,則體現的是夫權對婦女的桎梏與戕害。

從古至今,人們要求女人要從一而終。古時候,如果一個婦女死了丈夫,那麼她的最佳選擇便是守寡。自古以來,人們一直視貞潔為女性最重要的美德。明清時期,社會上也曾流行著為為夫守節,冊立牌坊的病態風氣。可見,夫權在封建統治倒臺之後,仍然在民間擁有強大的威懾力。

小說中,夫權和族權顯然相互牴觸。祥林嫂是要為第一任丈夫守寡的,然而她夫家的人,則逼迫她再嫁以換取錢財。祥林嫂在夫權和族權的夾縫中,藉著地主階級的“恩惠”苟延殘喘。

祥林嫂為了贖罪,聽從柳媽的建議拿出全部積蓄捐門檻,則體現了神權對人的支配。

祥林嫂作為一個底層婦女,沒有受過教育。當別人告訴她關於陰司報應和鬼神一說時,她深信不疑。在祥林嫂生命的後期,她的精神世界已經完全被神權的可怖所威懾。

神權是壓垮祥林嫂的最後一根稻草。她在路上遇見“我”,便認真地追問是否存在陰司。可見,祥林嫂的恐懼達到極點,神權對未受教化的民眾的支配非常成功而且徹底。

除了農民階級以外,沿襲了幾千年來尊神敬神的傳統。也讓諸如魯四爺這一類地主階級不敢怠慢,所以在祭祀的時候,他一再囑咐不能讓祥林嫂碰祭祀的東西。

舊社會的所有人都難逃“四權”對精神的戕害。而祥林嫂的悲劇核心,正是因為她同時受到階級特權、族權、夫權與神權這四大繩索的捆綁與束縛,無力掙扎,唯有一死。

在封建社會中,諸如魯四爺的樣的特權階級們永遠站在頂端,左右著大多數的底層民眾。而底層的農民階級,則習得性地接受了這種受壓迫、被剝削的命運。除了壓迫者與被壓迫者,剩下那些無知的幫兇和看客們。

底層的弱勢群體在這樣的社會陰影之下,見不到一點光亮,沒有絲毫反抗的餘地。縱然也會出現一些像“我”這樣尚存良知的知識分子,但是他們勢單力薄,能力有限,還無法撼動維持了幾千年統治的封建宗法制度。

魯迅《祝福》:從封建宗法制度,看祥林嫂悲劇命運的根源

四、《祝福》的現實意義

《祝福》是魯迅筆下最具代表性的反封建小說之一,意義深遠。

在魯迅所處的年代,《祝福》體現的是封建宗法制度對人的殘害。在一個“階級特權、族權、夫權和神權至上”的社會里,看似施暴者和受害者涇渭分明。但是事實上,每個人都已經深陷於封建宗法制度的囹圄。

身在其中的人們如同風箱裡的老鼠一般,奮力飛奔,渴望掙脫枷鎖,但卻永遠在做無用功。只有從根本上改革封建社會的本質,人們才能打開枷鎖,獲得真正意義的解脫。

同時,文章也通過“祥林嫂的不斷傾訴”從人文關懷的角度,向我們闡述了信仰的的意義,以及人類對訴說的渴望。

在封建禮教吃人的社會里,底層的老百姓身心都受到了極大的壓迫和摧殘。人們渴望訴說、渴望被傾聽。然而封建社會的可怕之處就在於,它不僅帶給人們肉體上的苦難,還有精神上的摧殘。在肉體和精神的雙重壓迫之下,底層民眾疲於應付現實生活加諸的苦難,更無暇顧及精神生活的空虛和內心信仰的崩塌。

在小說中,祥林嫂的信仰是依靠勞動改變自己的命運。然而,隨著她的勞動價值逐漸不被認可,她的勤勞也隨之失去意義。從此,她由一個社會所需的勞動力,淪落為處處被眾人排斥無用之人。

也許是從魯四嬸第一次不讓她碰祭品開始,也許是魯四爺對她投以鄙夷眼光的那一刻開始,祥林嫂的生命信仰逐步瓦解。直到她被趕出魯家的那一刻,註定了她必死無疑的悲劇命運。

其實,在封建“四權”的步步緊逼之下,祥林嫂也曾發出過“求救”的信號。她曾經跟柳媽、魯四嬸,還有魯鎮上的其他婦女們傾訴過她的苦難。她傾訴自己被迫改嫁、兒子如何被狼叼走的慘景,不厭其煩地複述自己多舛的命途。

正如魯迅先生所言: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但是,人類對信仰的維護和對被傾聽的渴望又何其相似!

祥林嫂渴望傾訴,也曾經將傾訴作為面對生活苦難的一劑止疼藥。然而,無休無止的傾訴,已經無法換來人們的同情,取而代之的是奚落和嫌惡。傾訴只是她最後的無謂掙扎,最終,祥林嫂最後的傾訴渴望也在人們的冷漠之中消失殆盡。

END.

我是博書君,更多精彩內容,關注我的賬號:博書。看完文章,記得點贊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