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 魯迅《祝福》:年少不懂祥林嫂,讀懂已是書中人

隨著一部校園霸凌的電影《少年的你》熱播,更多的人關注到校園裡的“惡勢力”,施暴的人固然可恨,但讓受害人最心寒的是周圍人的冷漠。

“她們都欺負我,你們為什麼不幫幫我?”影片開頭跳樓自殺的女孩在死前絕望地問了這樣一句話。而當她躺在血泊裡的時候,周邊的人舉起手機各種拍攝,各種討論,女主陳念不過是去給她披上一件外套,就陷入了新一輪的霸凌中。

少年,本是熱情洋溢、朝氣蓬勃的,可電影裡的那些同學卻一個個選擇了冷眼旁觀,他們眼看著霸凌的發生卻無動於衷,甚至跟著冷嘲熱諷,看到這裡我不僅感嘆,連少年都如此,那等他們踏入社會,是否會變得更冷漠呢?

這種現象在社會心理學上稱為“旁觀者效應”。當社會中出現一種危險情境時,社會大眾所給予救助的可能性沒有一個人單獨遇到這種情境給予救助時大的現象,又稱之為“旁觀者效應”。

kittyGenovese案例一直被視為“旁觀者效應”的經典案例。Genovese小姐於1964年被一個系列強姦殺人犯用刀捅死。報紙報道38位目擊者目擊了兇殺過程,但是沒有一個人出來阻止或者打電話報警。這在當時引起了社會上很大的轟動。其實這個案例被過度渲染或是錯誤引用了,但這個案子之所以一直以來被作為“旁觀者效應”的經典案例,是因為對學心理學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很有代表性的案例。

在《少年的你》裡,引發的一系列悲劇無疑也源於“旁觀者效應”。而在魯迅的經典文學作品《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劇可謂也遭遇了“旁觀者效應”,但卻是升級版的,因為旁人不僅冷眼相看,還譏諷嘲笑,這一舉動也間接造成了祥林嫂的死亡。

祥林嫂的一系列變故中,有東家魯四爺對她的態度影響,有旁人對她的諷刺嘲笑,有柳媽對她的惡意引導,也有“我”對她含糊其辭的致命一擊。

魯迅《祝福》:年少不懂祥林嫂,讀懂已是書中人

以魯四爺代表的剝削階級旁觀者,一步步讓祥林嫂陷入恐慌

祥林嫂不是魯鎮人,在丈夫死後,她知道婆婆要把她賣到別家,就從家裡逃出來了,在魯四爺家裡做了女工。

魯四爺是何等人物呢?是一個講理的老監生,見了“我”之後就大罵新黨,所罵還是康有為,他的書房裡堆著《康熙字典》、《近思錄集註》和《四書襯》,可見他對新思想全然不知,稱他迂腐也不為過。他在文中扮演著封建就地主的角色,最初聽說祥林嫂是寡婦,就皺眉,當看到祥林嫂很能幹的時候,又暗自滿意,可見他地主剝削階級的本質。

當祥林嫂看到夫家來尋的時候,很是驚慌,魯四爺再次皺眉:不好,恐怕她是逃出來的。祥林嫂固然能幹得體,但東家卻怕惹上是非。之後的祥林嫂被賣到山裡,儘管她一直反抗,卻也改變不了命運的擺佈,生了兒子安了家,過了幾天安生日子,可終究命運不濟,丈夫病死,兒子又被狼刁了去,又被夫家趕出屋子,無奈下再次回到魯鎮當女工。

四嬸聽了她的悲慘遭遇,很是同情,於是默認了她回來,可她上工之後的兩三天,主人們就覺得她手腳沒有先前一樣靈活,記性也壞得多,死屍的臉上又沒有笑容,四嬸已經很不滿了,四爺更是皺眉,於是交代四嬸,

這種人雖然可憐,但畢竟是傷風敗俗的,祭祀的時候可不用她沾手,否則不乾不淨,祖宗是不吃的。

也是這段話,讓祥林嫂陷入了困局,本來最忙的祭祀,祥林嫂卻變成最清閒的一個,什麼都不讓她做。

“祥林嫂,你放著罷,我來擺。”

“祥林嫂,你放著罷,我來拿。”

祥林嫂第一次聽到這些只是疑惑,只能去灶下燒火。第二年的時候,柳媽來做幫手,她先是問祥林嫂額頭的傷疤,最後不懷好意地說:“你想,你將來到陰司,那兩個死鬼的男人還要爭,你給了誰好呢?閻羅大王只好把你鋸開來,分給他們。我想,這真是......”

這幾句立馬讓祥林嫂陷入恐怖之中,此處可見“吃人”的封建迷信依然深入人心。第二天兩眼就圍著大黑圈,隨後她攢到十二千,聽了柳媽的話,去廟上捐門檻,當作替身,讓千人踏,萬人跨,贖了這一世的罪名。

魯迅《祝福》:年少不懂祥林嫂,讀懂已是書中人

到了再次祭祖的時候,祥林嫂表現得很賣力,她覺得自己已經捐了門檻,就不算不祥之人了吧,可是依然聽到“你放著罷,祥林嫂。”這次她的反應有了很大的變化,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縮手,臉色變得灰黑,只是失神的站著,第二天的時候,她的眼睛竊陷了下去,連精神也不行了,而且很膽怯,怕黑夜,怕黑影,漸漸變成一個木偶人。

最終,她被魯四爺趕出了,成了乞丐。

自從她第二次來魯鎮的時候,魯四爺對她就很不滿,說她是傷風敗俗的,可見舊思想的危害有多大,她不過是嫁了兩次人,還是在不情願的情況下,卻被一個“傷風敗俗”壓得透不過氣。

魯四爺代表著舊思想,也算一個有權力的“旁觀者”,他不僅不同情祥林嫂的遭遇,還各種嫌棄她,最後把她趕出家門,也讓祥林嫂失去了最後的藏身之地。

而柳媽呢,和祥林嫂一樣是女工,可謂是同一階層的,文中還說她是善女人,吃素,不殺生的,然而她又善在哪呢?她先是譏笑祥林嫂為何不反抗到底,哪怕是撞死也好,後來又用陰間之說來嚇唬她,讓祥林嫂終日恐慌,最終變得痴傻。在柳媽的心中,丟了命也比現在好,可見舊思想的侵蝕太重。

魯迅《祝福》:年少不懂祥林嫂,讀懂已是書中人

以“我”為代表的大眾旁觀者,嘲笑和譏諷讓祥林嫂倍感蕭瑟。

文中還有一種旁觀者,就是以“我”為代表的大眾。祥林嫂第二次回到魯鎮時,無疑成為鎮上的輿論中心,大家都趕著來聽她的悲慘故事。

“我真傻,真的,我單知道雪天是野獸在深山裡沒有食吃,會到村裡來,我不知道春天也會有......”

人們最初聽到這個故事的時候,都會陪著傷心,還會搭上一兩滴眼淚來。但漸漸的,當祥林嫂反覆講的時候,人們就厭煩了,祥林嫂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經過大家的咀嚼,早已變成了碎渣,但從人們的笑影上,也覺得又冷又尖,自己再也沒有開口的必要了。

其實,自從祥林嫂回來,人們心中早就對她有了鄙夷:鎮上的人們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調和先前很不同;也還和她講話,但笑容卻是冷冷的了。和第一次她來鎮上的時候,反差很大,那時候人們都忙著誇她勤快。

為什麼會有了這些差別呢?只是因為她改嫁了,舊思想裡,女人守寡是美德,一旦再嫁就是傷風敗俗,不僅魯四爺這樣認為,連其他女人也這樣認為,他們猶如一層層枷鎖,圍繞在祥林嫂身邊,暗地嘲笑她、諷刺她、鄙視她,讓她陷入冰冷的漩渦裡。

她從沒有獲得同情,獲得的不過是他人滿足的好奇心和進一步諷刺挖苦她的談資。

她久已不和人們交口,因為阿毛的故事是早被大家厭棄了的;但自從和柳媽談了天,似乎又即傳揚開區,許多人都發生了新趣味,又來逗她說話了。“祥林嫂,我問你,你那時怎麼竟肯了?”

這些問話無疑是往傷口上撒鹽,祥林嫂再蠢笨,也知道是大家的嘲笑,往往一言不發就走了。這群看似熱心的大眾,卻比寒冰都要冷,比刀子都要硬,生生把祥林嫂變成一個沉默寡言的人。

魯迅《祝福》:年少不懂祥林嫂,讀懂已是書中人

那麼,作為一個讀書人的“我”,是否和大眾不一樣呢?

“我”回到魯鎮過年,遇到了祥林嫂,那時她依然是個乞丐了。五年前的花白的頭髮,今已經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只是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她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拄著一直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她分明已經純乎是一個乞丐了。

她看到“我”,很是激動,說我是識字的,又是出門人,見識得多,要問一件事。

“一個人死了之後,究竟有沒有魂靈的?”

“也許有罷,我想。”

“那麼,也就有地獄了?”

“啊!地獄?論理,也該有的,然而也未必......”

“那麼,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見面的?”

“唉唉,見面不見面呢?......其實,有沒有魂靈,我也說不清。”

這段對話中,祥林嫂問得異常堅決,而“我”的回答卻是含糊不清,模稜兩可的,雖然“我”心裡覺得不安,但依然給自己找好了藉口。

覺得偶爾的事,本就沒有什麼深意義的,而我偏要細細推敲,正無怪教育家要說是生著神經病;而況明明說過“說不清”,已經推翻了答話的全局,即使發生什麼事,於我也毫無關係了。

但“我”仍覺得不安,過了一夜,越發有了不詳的預感,於是決定明天就要走了。

看到這裡,“我”又和那些人們有什麼區別呢?在明白自己的回答有可能不妥的時候,既沒有去補救,還一味給自己找藉口,甚至想著走為上策。然而,事實卻是,他的回答是壓倒祥林嫂的最後一根稻草,她一直被地獄之說所困,在一個讀書人含糊地告訴她可能有魂靈之後,她終於絕望而亡。

“我”偶然有點負疚,但那些以取笑祥林嫂為樂趣的人們,卻從不覺得自己過分,絲毫沒有愧疚之心,在她們心中,祥林嫂不過是塵世中被厭倦了的陳舊玩物,趕在新年之際,終於銷聲匿跡,不復存在了。

祥林嫂之死,是因為舊禮制下對女性的壓迫和約束,但少不了旁觀者的冷漠和嘲笑卻殺人於無形,她被人們逼到無路可走,無路可退,無話可說,實在是一個悲劇清冷之角色。

魯迅《祝福》:年少不懂祥林嫂,讀懂已是書中人

“旁觀者效應”的根源

冷漠不止那個時代有,如今的我們一樣會遇到“旁觀者效應”,有些時候同樣冷漠。那麼,“旁觀者效應”的根源是什麼呢?

  • 社會的快速發展

如今我們的社會處於快速發展階段,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生活要忙,當遇到其他弱勢的個體或者群體遭受困難的時候,人們首先考慮的是自己的利益關係,如果沒有利益關係會自動繞開。

就像魯四爺,當祥林嫂再次回來的時候,他首先想到的是現在女工難找,加上她之前手腳麻利,是不錯的女工,儘管心裡不情願,但考慮到利益關係,還是收留了她,而後來,祥林嫂漸漸呆傻,魯四爺就覺得她礙眼,影響到自家的名聲,毫不留情地把她趕了出去。

  • 社會從眾心理

想起早幾年的“扶人”事件,幫助老人的人卻被反咬一口,受到經濟和心理的雙重傷害,在這類事件下,人們對一些困難和災禍多了很多提防心理。個體在面對緊急情況下,即使意識到有責任上前幫助,但若別人沒有行動的話,個體往往會遵從大家一致的表現。“這麼多人都沒幫忙,不是我的錯。”

祥林嫂在遭受人們的冷嘲熱諷的時候,沒有一個人覺得是不妥的,大家心裡都是一樣的想法,既然你能這麼說,我也可以。於是乎,幾乎所有人以取笑她為樂趣,相反,如果有那麼一兩個人跳出來對祥林嫂施於同情和理解的話,局面定然是不一樣的。

  • 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這些古訓是中國人的傳統處事哲學,在這些哲學的影響下,人們並不想關心他人的疾苦,只想著自保,只要不影響我就行啦。

文章中的“我”就是如此,回答了祥林嫂的魂靈之說後,雖然覺得不安,但並不去補救,而是忙著幫自己找藉口,以撇清關係。

  • 大眾的受教育程度

受教育程度決定著人們的行為準則,也直接間接影響了他們的選擇。

在《祝福》一文中,上到魯四爺,下到柳媽,都有著嚴重的封建殘留思想,一致認定一女不能嫁二夫,祥林嫂什麼錯都沒有,就單是這一條,就不被接受和容忍,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他們的迂腐和愚昧。

年少時候認為祥林嫂是咎由自取,誰讓她成天抱怨呢,如今再讀,卻讀出了很多深意,也許我們並沒有變成自怨自艾的祥林嫂,但我們一定成為了那個“旁觀者”。

魯迅《祝福》:年少不懂祥林嫂,讀懂已是書中人

魯迅的作品價值

“祝福”是魯鎮最熱鬧的時候,是新年前的祭祖,祥林嫂因忙碌祭祖出場,也在這個最熱鬧的時候死去,前後形成鮮明的對比。人們非但沒有可憐她,還都罵她是一個謬種。

祥林嫂雖說是一個農婦,沒有文化,但可以看出她是有反抗精神的,因不滿婆婆把她賣到深山,而逃到魯鎮做工,依靠著自己雙手生存,這讓她很欣慰,那段時光祥林嫂胖了,臉色也更紅潤了,可見她內心是嚮往這種依靠自我的生活。

而後她被逼改嫁到深山裡,丈夫死了,孩子也沒了,她依然沒有尋死覓活,而是回到魯鎮,想繼續依靠自己的能力去生活。然而,她的反抗最終沒有抵過封建社會殘餘思想的毒害,也沒有逃過“吃人”的迷信理念。

《祝福》通過描述祥林嫂悲劇的一生,表現了作者對受壓迫婦女的同情以及對封建思想封建禮教的無情揭露。也可以看出“旁觀者”的自私冷漠對人的深遠影響。

年少不懂祥林嫂,讀懂已是書中人,她何嘗做錯過什麼呢,不過是命運悲慘罷了,卻逃不開被殘餘舊思想毒害的宿命,可悲可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