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祝福》解讀魯迅寫作密碼,跟著大師學寫作

通過思維方式上看作家,我一般會把他們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理性思維類型,一種是感性思維類型,我發現人是一個很奇怪的動物,在人身上,感性與理性是很難調和的兩項特徵,一般感性強的作家小說、詩歌寫得好,他們通過自己獨特的視角,看著一個雖然是不全面,但卻是一個具有鮮明色彩的世界;一般理性強的作家寫雜文、文學理論比較好,他們具有較強的概括性和理性思辨的能力,他們可以把單一的事件進行理性的歸類概括,從而找出現實世界裡任何“劇情”與其他劇情的相似之處。

讀《祝福》解讀魯迅寫作密碼,跟著大師學寫作

我們從其能力特徵來看,兩者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方向,自然調和起來是非常的難,以此,我們來看魯迅,雖然研究魯迅的人很多,但有些似乎都帶著不同深度情感而出發,最後歸於情感而結束,最後得出的結論大多就是偉大的。而出於實用的角度,在此我還是希望帶著理性的心態,真正的從他的作品中挖掘到我們想要的文學價值,這才是最重要的,因為魯迅就是這樣一個既可以保持理性,又可以隨時利用感性抒寫的作家,因此我們對於他的成就解讀,不如對其作品的解讀更具有意義。

很多人喜歡寫作,但不喜歡讀書,都知道讀書是一件很耗費時間的事,而寫作,如今是可以直接投稿變成一種勞動變現行為,因此很多人想繞過閱讀的過程和經歷,而直接進入寫作階段,我在此是持非常懷疑態度,我始終認為閱讀是寫作愛好者無法繞過的必經之路,今天我們通過對魯迅的《祝福》這篇小說的解讀,來分析魯迅的創作特點,從而獲得我們寫作的啟發。

  • 關於理性與感性的寫作參與思考

我們在魯迅的最早期小說裡看到“吃人”的批判,當時魯迅對於寫小說應該還處在探索期,當時的那篇《狂人日記》還帶有明顯的理性特徵,純理性角度是寫不好小說的,因此很多人對魯迅的雜文印象深刻,那簡直就是筆桿子當槍桿子用的效果,在《狂人日記》裡的第三小節裡最後那段內容:歪歪斜斜每頁上都寫這“仁義道德”幾個字……滿本都寫這兩個字是“吃人”!

在這篇小說裡其實是理性與感性不協調的,上面我挑出的這段內容,你會發現很像他的雜文,因此這篇小說相對他的其他作品來講,自然就不能算是一篇具有較高文學藝術價值的小說,為什麼理性太強會影響小說的文學藝術價值?因為理性指向的是實用價值,文學藝術的指向是超實用的,因此在魯迅的雜文裡更多的是體現其思想性,而在小說裡雖然表現出其思想價值,但我們應該尊重其首先具有的文學價值。

讀《祝福》解讀魯迅寫作密碼,跟著大師學寫作

不管文學理論裡對於理性與感性的解釋有多麼的複雜,其實歸結為最主要的就是我們理性的思考,引領的文學藝術創作往往是具有狹隘的視角,並且傾向於主觀的說教,而感性的視角往往就是一個作家感性所感知的世界,它不具有以說教和意識形態為主導,因此具有一定的超功利特性,就像過去,意識形態會隨著時代變遷而改變,比如口號,快的幾年一換,慢的也不會超過二三十年,而藝術性超功利的感性思維,卻關注的是一些普世的、人道的、真善美的永恆性價值,這些承載會影響很長時間。

  • 關於《祝福》的文學藝術思考

當到了魯迅創作《祝福》的時候,理性的說教內容已經完全沒有了,甚至連自己的情感也被深深的隱藏起來,他以第一人稱視角的“我”看到祥林嫂的人生命運,卻並沒有產生主觀性的悲憫情感表達,而是一種冷冰冰的看世界的眼神,然而恰恰是以這種方式,才具有了比《狂人日記》更有深度的藝術價值。

對於祥林嫂的死,作者通過了各層的禮教對人的戕害,造成了祥林嫂的靈魂逐漸的熄滅了生命之火,最後作者描述說,只有通過她的一雙眼睛才能確定她還活著,可見這種戕害的深度與過程的殘忍程度,各層的禮教本身表現出了一種矛盾讓祥林嫂走任何一條路都是絕路,比如夫權是要祥林嫂守貞,而族權又要把祥林嫂嫁給賀老六,最後連閻王爺這裡的神權,也要不分青紅皂白的把她劈成兩半才算完成她再嫁的懲罰。

讀《祝福》解讀魯迅寫作密碼,跟著大師學寫作

在這篇小說裡,如果僅僅是這些,還不足以肯定這篇小說的文學價值,因為對於禮教的批判是理性化的,只有在寫禮教與神權的多重錯位的矛盾,才是作者進行了文學的藝術化處理,但這顯然還不夠,我們會發現作者對於一些主要事件的過程都給特意的遮蔽了,而僅僅保留了第一人稱“我”所看到的,這個視角看到的內容其實極其有限。

作者是淡化了故事情節,放棄了全知視角敘述,完全不同於我們看過的那些以故事情節環環相扣的方式來寫的小說,

情節在作者的作品中已經基本的退出去了,如果大家對外國文學熟悉的話,在卡夫卡的作品裡會看到這種情節退出的藝術特徵,故事情節以前是我們小說的主要內容,在他們這裡卻刻意的被遮蔽,在魯迅的多篇小說裡都有這種現象。

如《孔乙己》的竊書和被打的情節都是主要情節,但卻被作者隱藏,祥林嫂的死也是被隱藏的,《風波》裡七斤的辮子被剪的情節也是被隱藏的,那作者在剩下的這些內容裡主要想表現的是什麼?目的又是什麼?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他們隱去情節,剩下的表達都是指向我們讀者的感受,一種情感的被錯位而引起的讀者的心理反應,可以說這種寫作發方式是不同於我們常規的情節表達方式。

讀《祝福》解讀魯迅寫作密碼,跟著大師學寫作

這種錯位的感受在祥林嫂這裡就表現的是夫權、族權與神權的矛盾錯位,讓祥林嫂無法做出一個可以避免矛盾的選擇,無路可走,不再嫁,婆婆不同意,再嫁就是不貞,神權和夫權不同意,於是就只有自己拯救自己,怎麼拯救,就如今天我們的人這樣,都不相信這些就可以了,然而祥林嫂畢竟不是當代人,她信了,她就必然走向悲劇的命運結局,同時作品裡描寫的節日與祥林嫂的死,形成了一喜一悲的反差,表現出了一種節日與命運悲劇的錯位

這樣的故事如果以理性的方式那就是通過雜文的方式告訴我們,如果進行藝術加工,就像《祝福》這樣以祥林嫂的方式告訴我們,而通過藝術化的小說,我們要理解就需要用感同身受的聯想體驗,同時這種體驗往往更能觸動我們的靈魂,這就是小說藝術的魅力,當然雜文也有藝術性,只是藝術更多的表現在文本結構與思想的結合,小說的藝術是給予我們一種立體化的聯想體驗。


透過魯迅的作品,我們看到理性在小說裡的應用,同時看到這種對於情節的淡化,用情節退出,讀者感受來代替的參與小說欣賞方式,帶來的更為直接、鮮明的藝術體驗,是我們值得學習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