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心理过载,别让同理心变得麻木


警惕心理过载,别让同理心变得麻木

橙全心理

越关注疫情,就变得越害怕 就在被肺炎消息刷屏的同时,一则关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的新闻也出现在大家面前。 越刷手机越丧的状态,不只是一种悲观情绪。 当自己所居住的城市确诊第一例肺炎患者时,多少人对着手机屏幕捂住了疯狂加速跳动的心脏。 对着热搜看到确诊人数不断刷新时,多少人一面冒着冷汗、惴惴不安,一面产生着世事无常、自己做什么都于事无补的无力感。 传染病让大家变得战战兢兢。 面对重大疫情、灾难时,长期传播与接收负面信息与情绪,人的心理状态很容易发生改变。

心理学家樊富珉教授曾说,灾难后大量白领工作者找到空闲时间就看灾害信息,看的时候伤心难过,不看又忍不住,完全无法集中注意力工作。 他口中当年的白领,又何尝不是今年守在热搜旁边一遍遍刷着新闻的我们?

人都是会换位思考的动物,当我们透过新闻文字与画面与疫情中的当事人建立了情感互动,代入他们的处境思考,就会对灾难中的人们产生同理心。 同理心帮助我们与在艰苦条件下的人们共情,紧接着便产生了“共情痛苦”。 这种痛苦包括对灾情的恐惧、不安、委屈等等,导致人们面对自己的现实生活时所持有的安全、可预测、受保护的信念受到了威胁与挑战,出现了受伤害假设与不良期待,间接承受着替代性创伤。 我们刷着微博、读着新闻,每一条沉重的信息其实都在击打着生活信念。 一旦负面情绪的堆积量过大,会在某个时候突然决堤。 没有发烧感冒的我们开始早晨很早醒来,夜里睡不好觉,工作难以集中,习惯性感到疲惫…… 这些其实都是身体在提醒我们,媒介传递来了太多我们承受不及的共情痛苦。

心理过载之后的“麻木” 与面对灾难之后“过度反应”相反的是,也有另外一群人,因为输入过量的讯息而变得“冷漠”和“麻木”。 新闻中不断增加的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无法再激起他们的同情心,疫情人民的悲伤和痛苦渐渐变得“与我无关”。 事实上,这也是同样是在同理心过载之后产生的心理保护机制,叫“同情疲劳”:即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减少同情心。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里断言,大众媒介迅速发展,彻底改变了“信息:行动”的速度比。 信息的传播速度快、传播量大,相比起来,我们的行动则变得远远滞后。 面对纷至沓来的信息,会被动地扛起一层心理负担,进而产生无能为力的感觉。 换言之,疫情的消息以极快的速度传来,接二连三的消息让人无法接受,甚至根本不知道该如何着手。 可与此同时,新的信息、新的问题、新的不幸还在不停地涌来。

同情是一种消耗巨大的心理活动。 对于大多人来说,不管ta是否有主动理解他人的意愿,总会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 通常来说,如果能够通过行动对情况做出一些改变或者帮助对方,是能够解决自身的精神压力并且恢复情绪的。 但现在信息的传播的速度和广度让我们面临了许多无可奈何的不幸,我们根本没办法通过行动造成任何改变。 有限的情感不断流失。 一旦接近枯竭,大脑自然会拉起警报,制造防御机制,促使我们远离这些刺激。 许多人决定干脆就关闭自己的感官,放弃对这些不幸者的同理与同情,变得麻木。 当你面对疫情,开始感到冷感时,不要过于自责和愧疚。 试着从过量信息之中将自己抽离出来,用更合适的方式去应对这场肺炎 ——槽植《被新型肺炎锁住的成年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