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中國西部邊疆的第二大城市

喀什舊稱喀什噶爾,幾百年來一直是新疆南部的第一大城,它是古代絲綢之路北、中、南線的西端總交匯處,歷來就是中西交通樞紐和商品集散地,貿易非常發達,擁有“五口通八國,一路連歐亞”的地緣優勢。

喀什-中國西部邊疆的第二大城市

截至2018年底,喀什地區戶籍人口總戶數120.14萬戶,總人口463.38萬人,城鎮人口106.53萬人,佔總人口比重(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22.99%。漢族人口27.85萬人,佔總人口比重為6.01%;維吾爾族人口428.92萬人,佔總人口比重為92.56%;塔吉克族人口4.36萬人,佔總人口比重為0.94%;其他民族人口2.24萬人,佔總人口比重為0.48%。喀什地區主體民族為維吾爾族,次為漢、塔吉克、回、柯爾克孜、烏孜別克、哈薩克、滿、錫伯、蒙古、藏、俄羅斯等民族。

喀什-中國西部邊疆的第二大城市

清朝自1760年在喀什設參贊大臣之後,作為天山以南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喀什城人口激增,舊城區居住不下,開始向今解放路以西拓展。1762年築徠寧城,與舊城只隔不足1公里。到1839年,徠寧城與舊城之間的地帶已全建為民居,清朝駐喀什阿奇木伯克郡王祖赫爾丁(即史書中所稱“阿肯木伯克早敦”)主持了擴城工程,將城西牆移至今尤木拉克協海爾路,與原徠寧城相連,在今老郵電局處新闢南門,稱“庫木代爾瓦扎”(沙門),南關一帶成為繁華的手工業區,形成了以艾提尕大清真寺為中心的一座新城。

喀什-中國西部邊疆的第二大城市

1867年,經前來與阿古柏偽政權會談的沙俄大尉庫羅帕特金實地測定,喀什城周邊為8里長的不規則多邊形,外有護城河與炮臺,比清朝初年已擴展兩倍有餘。1898年,原徠寧城(後稱“月城”)也納入城圈之內,城圍周長已達12裡7分,比同時的新疆首府烏魯木齊城圍還長1裡2分,其規模堪稱全疆之冠。此時,原東城牆未動,北部從今亞瓦格路西口的市九小向西沿今色滿路延伸至今喀什海關處,設有一座城門,稱英代爾瓦扎(即新門);之後偏南從今公安處西牆繞過,到今農三師四十一團招待所北側,然後沿今人民西路直達今市委大樓處與舊城南門相接,這一段城城至1949年左右還保持完好,當時的舊喀什城“規模宏大,氣象雄偉…城內街市縱橫,樓房層列;市場林立,猶如省垣(烏魯木齊)南關”(《新疆概觀》)直至1952年建市之際,在城牆外四周雖有零星擴展,但還是基本保持了1898年的形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