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苦耐勞的開封人,在沙土地上種出個“全國蔬菜馳援冠軍城市”

開封,一座頭頂光環的歷史名城,一座遠近聞名的旅遊城市,很少有人將其和“種菜”聯想到一起。但實則,開封如夢繁華的背後,也是一座蔬菜生產大市。

北宋之後,黃河多次改道,開封因地勢低平,成了最容易受洪水侵襲的地區之一。洶湧的洪水給開封帶來許多人間慘劇,漕運發達的開封變得無船可行。洪水退去,土地鹽鹼化的開封變身沙城。

吃苦耐勞的開封人,在沙土地上種出個“全國蔬菜馳援冠軍城市”

開封杞縣蒜農剝蒜

在這樣的困境下,開封人堅韌不拔,頑強治沙,靠自己的努力,在昔日的“沙城”上,種出一個“蔬菜生產大市”,也種出一個“全國蔬菜馳援冠軍城市”。這樣的開封,不得不讓人佩服!


王又又 | 文


吃苦耐勞的開封人,在沙土地上種出個“全國蔬菜馳援冠軍城市”

古都開封

摘得全國蔬菜馳援冠軍城市

1月29日早晨,天還矇矇亮,一輛裝滿1.6萬斤新鮮紅蘿蔔的卡車,便從開封出發,開往武漢。

卡車擋風鏡前“支援武漢,武漢加油”八個大字,在清冷的高速公路上顯得異常醒目。李甫光、李凱龍和丁小強坐在車內,逆行在通往疫區的路上。

李甫光是開封市祥符區範村鄉傳裡寨村的村民,春節期間,他看見武漢疫情如此嚴重,便聯繫同村跑運輸的李凱龍和務農的丁小強,兌了1萬元,收購了1.6萬斤新鮮胡蘿蔔,想給武漢送去。

吃苦耐勞的開封人,在沙土地上種出個“全國蔬菜馳援冠軍城市”


到武漢時,已是下午。後來,這1.6萬斤的蘿蔔被做成快餐,送到了火神山醫院和武漢市肺科醫院抗擊疫情第一線的醫護人員手裡。

這樣馳援武漢的故事,開封有很多……這些故事和前不久的一則新聞,讓許多人重新認識了開封。

新聞中說,“據滿幫貨運大數據顯示,2020年1月13日至2月12日,河南開封摘得全國蔬菜馳援冠軍城市,僅開封一地馳援湖北的蔬菜,就佔河南全省馳援總量的61%。”

吃苦耐勞的開封人,在沙土地上種出個“全國蔬菜馳援冠軍城市”

這著實打破了人們對開封的印象。

先不說在此次馳援武漢蔬菜的力度中,開封是如何把“菜都”壽光比下去的。要知道,馳援湖北蔬菜,首先得有菜;要想有菜,那肯定得種菜。

在人們的印象中,開封是“八朝古都”,曾是中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擁有著悠久的歷史,是河南遠近聞名的旅遊城市。可就是這樣一座擁有眾多光環的歷史名城,怎麼和種菜扯上關係?

其實,開封的發展史,也是一部與天鬥與地斗的奮鬥史。開封龍亭如夢繁華的景色,御河岸邊悠然閒適的生活,皆是從廣袤的黃土中長出來的。


吃苦耐勞的開封人,在沙土地上種出個“全國蔬菜馳援冠軍城市”

黃河給開封帶來的苦與難

開封的黃土,源於黃河。

眾所周知,北宋是開封的高光時刻,也是開封走向下坡的起點。

最初,北宋在選址建都時,開封因地勢平坦,無險可守,並非趙匡胤的首選。但好在那時開封水利發達:內有惠民河、汴河、五丈河和金水河四條河穿城而過;外有通濟渠溝通江南魚米之鄉。

所以,在北方政權十分依賴南方財力的當時,開封因可以“通舟車之繁,控河朔之咽喉,通淮湖之運漕”,被人稱為“天下之要”,也促使趙匡胤最終選擇了開封。

然而,從北宋開始,黃河攜帶的泥沙量逐漸增多,並在河道內堆積;開封稠密的水網,也成了黃河洩洪的最佳渠道。

從此,開封便常常遭到黃河水患威脅。

北宋初期,從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到太平興國九年(公元984年)25年內,黃河只有9年沒有明確的決溢記載。

到了中期,黃河中下游在幾十年內頻繁決口,每隔兩三年就有一次大決口,每三四十年就發生一次大改道。

1127年靖康之變後,因為打仗,南宋軍隊、蒙古軍隊先後三次扒開黃河,人為的促成黃河大的改道。到了1234年(南宋端平元年),開封與黃河的距離由最初200多里縮至僅20來裡。

此後,黃河氾濫更加肆虐,從南宋紹熙五年(1194年)至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的近700年間,黃河在開封及其鄰近地區決口氾濫達110多次,最多時每年一次,最少也是10年必泛。

吃苦耐勞的開封人,在沙土地上種出個“全國蔬菜馳援冠軍城市”

開封柳園口懸河


元明清以來,開封城曾7次被黃河水所淹。僅就清代,黃河在開封轄區就決溢78次,其中有16次還發生在開封城郊。

以至於清道光之後,曾經因漕運而興的“天下之要”,變得無船可行,許多家庭在洪水中家破人亡。後來張之洞修建京漢鐵路,地形平坦的開封,也因黃河決堤太過頻繁而錯失良機。

當然,黃河給開封帶來的苦與難並未就此結束。


吃苦耐勞的開封人,在沙土地上種出個“全國蔬菜馳援冠軍城市”

昔日“水城”變“沙城”

開封人吃苦耐勞

在沙城上種出一個蔬菜生產大市

洶湧的黃河水退去,給開封及其周邊留下大量泥沙。“昔之饒腴裕,鹹化鹼滷”,原本肥沃的平原農地,被黃河泥沙逐漸鹽鹼化。

昔日的“北方水城”開封,也成為一座沙城。

至今開封仍有許多老人記得“進了開封府,一天兩遍土,白天吃不夠,晚上還得補”這樣的順口溜。

吃苦耐勞的開封人,在沙土地上種出個“全國蔬菜馳援冠軍城市”

清末,開封城牆就被風沙問題嚴重困擾,城牆外側的西北邊、整個北邊和東北邊被沙土擁沒大半,沙土堆積深達10餘米


特別是蘭考西部,杞縣北部、東部,通許縣北部,尉氏縣西部,祥符區南部、北部等五大區域,土地沙化尤其嚴重。

1995年,全國風沙化土地統一詳查結果,開封縣是河南省風沙化土地面積最大的縣份之一。

但開封人並未被洪水、風沙嚇怕。

1996年春天,開封成立了軍民綜合治沙指揮部,近萬名解放軍、武警部隊官兵、民兵在茫茫沙區,與沙土鏖戰。

治沙期間,大家常常凌晨5點鐘就上了工地,一干就幹到大晚上,每日能幹十幾個小時。 7年時間裡,治沙大軍中有8000多人次推遲婚期、假期,3000多人次帶病帶傷苦戰。

還有的直接在沙場結婚,很多人把“治沙”當做了自己這輩子的最高使命。

因治理風沙內澇,開封蘭考還誕生了著名的“焦裕祿精神”。

1962年12月,焦裕祿被調到河南蘭考縣,先後任縣委第二書記、書記。為防風固沙,焦裕祿帶領全縣大規模種植泡桐;同時,帶領群眾將淤泥翻上來,蓋住沙塵,並修水利,引水灌溉,改變沙地土質。

幾十萬人經過年復一年的栽種、治理,蘭考才有了今天的局面。

杞縣、通許、尉氏也是一樣,長久以來,人們一邊防沙治沙,一邊利用沙地尋求發展,大力發展農業種植,這才有了今天的蔬菜生產大市——開封。


吃苦耐勞的開封人,在沙土地上種出個“全國蔬菜馳援冠軍城市”

開封的蔬菜生產實力

不容小覷

2019年,開封全市種植大白菜11.46萬畝,產量40.7萬噸;種植白蘿蔔7.04萬畝,產量26.9萬噸;種植胡蘿蔔16.4萬畝,產量54.1萬噸。

不僅滿足了本地需求,還遠銷國內多地。

尉氏還形成了“東棉菜、西油菜、南糧、北瓜菜”的種植格局,尉北的千畝蔬菜基地是開封首個直供港澳和東南亞的蔬菜基地。

至於杞縣,這個著名的“中國大蒜之鄉”,其大蒜在2001年便已經遠銷海外了。當年“金杞”牌大蒜幾乎壟斷了俄羅斯的大蒜市場。到2018年,杞縣大蒜種植面積達41.53萬畝,產量在63萬噸左右,幾乎佔全國的十分之一。

通許擁有河南省最大的無公害黃瓜、無籽西瓜以及食用菌生產基地,也是河南省供港蔬菜基地縣,其汴南翠黃瓜,金澳牌花生等綠色食品也走出省門,遠銷全國。

吃苦耐勞的開封人,在沙土地上種出個“全國蔬菜馳援冠軍城市”


還有蘭考紅廟鎮夏武營村,全村400餘戶人家基本上都種蔬菜。全村蔬菜種植規模達2000餘畝,其中蔬菜大棚300餘座,年產蔬菜3萬餘噸,年產值4000多萬元,是“全國蔬菜種植一村一品示範村”。

……

眾人見識過“氣象宏偉,平廣四達”的開封,也見識過“青樓畫閣,繡戶珠簾”的開封,但“頑強治沙,蔬果飄香”也是開封。

今年,開封人用善舉,打破人們的傳統印象,讓我們看到開封的頑強和開封的善。而有實力做後盾的開封,能讓善意的花開得更加燦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