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苦耐劳的开封人,在沙土地上种出个“全国蔬菜驰援冠军城市”

开封,一座头顶光环的历史名城,一座远近闻名的旅游城市,很少有人将其和“种菜”联想到一起。但实则,开封如梦繁华的背后,也是一座蔬菜生产大市。

北宋之后,黄河多次改道,开封因地势低平,成了最容易受洪水侵袭的地区之一。汹涌的洪水给开封带来许多人间惨剧,漕运发达的开封变得无船可行。洪水退去,土地盐碱化的开封变身沙城。

吃苦耐劳的开封人,在沙土地上种出个“全国蔬菜驰援冠军城市”

开封杞县蒜农剥蒜

在这样的困境下,开封人坚韧不拔,顽强治沙,靠自己的努力,在昔日的“沙城”上,种出一个“蔬菜生产大市”,也种出一个“全国蔬菜驰援冠军城市”。这样的开封,不得不让人佩服!


王又又 | 文


吃苦耐劳的开封人,在沙土地上种出个“全国蔬菜驰援冠军城市”

古都开封

摘得全国蔬菜驰援冠军城市

1月29日早晨,天还蒙蒙亮,一辆装满1.6万斤新鲜红萝卜的卡车,便从开封出发,开往武汉。

卡车挡风镜前“支援武汉,武汉加油”八个大字,在清冷的高速公路上显得异常醒目。李甫光、李凯龙和丁小强坐在车内,逆行在通往疫区的路上。

李甫光是开封市祥符区范村乡传里寨村的村民,春节期间,他看见武汉疫情如此严重,便联系同村跑运输的李凯龙和务农的丁小强,兑了1万元,收购了1.6万斤新鲜胡萝卜,想给武汉送去。

吃苦耐劳的开封人,在沙土地上种出个“全国蔬菜驰援冠军城市”


到武汉时,已是下午。后来,这1.6万斤的萝卜被做成快餐,送到了火神山医院和武汉市肺科医院抗击疫情第一线的医护人员手里。

这样驰援武汉的故事,开封有很多……这些故事和前不久的一则新闻,让许多人重新认识了开封。

新闻中说,“据满帮货运大数据显示,2020年1月13日至2月12日,河南开封摘得全国蔬菜驰援冠军城市,仅开封一地驰援湖北的蔬菜,就占河南全省驰援总量的61%。”

吃苦耐劳的开封人,在沙土地上种出个“全国蔬菜驰援冠军城市”

这着实打破了人们对开封的印象。

先不说在此次驰援武汉蔬菜的力度中,开封是如何把“菜都”寿光比下去的。要知道,驰援湖北蔬菜,首先得有菜;要想有菜,那肯定得种菜。

在人们的印象中,开封是“八朝古都”,曾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河南远近闻名的旅游城市。可就是这样一座拥有众多光环的历史名城,怎么和种菜扯上关系?

其实,开封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与天斗与地斗的奋斗史。开封龙亭如梦繁华的景色,御河岸边悠然闲适的生活,皆是从广袤的黄土中长出来的。


吃苦耐劳的开封人,在沙土地上种出个“全国蔬菜驰援冠军城市”

黄河给开封带来的苦与难

开封的黄土,源于黄河。

众所周知,北宋是开封的高光时刻,也是开封走向下坡的起点。

最初,北宋在选址建都时,开封因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并非赵匡胤的首选。但好在那时开封水利发达:内有惠民河、汴河、五丈河和金水河四条河穿城而过;外有通济渠沟通江南鱼米之乡。

所以,在北方政权十分依赖南方财力的当时,开封因可以“通舟车之繁,控河朔之咽喉,通淮湖之运漕”,被人称为“天下之要”,也促使赵匡胤最终选择了开封。

然而,从北宋开始,黄河携带的泥沙量逐渐增多,并在河道内堆积;开封稠密的水网,也成了黄河泄洪的最佳渠道。

从此,开封便常常遭到黄河水患威胁。

北宋初期,从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到太平兴国九年(公元984年)25年内,黄河只有9年没有明确的决溢记载。

到了中期,黄河中下游在几十年内频繁决口,每隔两三年就有一次大决口,每三四十年就发生一次大改道。

1127年靖康之变后,因为打仗,南宋军队、蒙古军队先后三次扒开黄河,人为的促成黄河大的改道。到了1234年(南宋端平元年),开封与黄河的距离由最初200多里缩至仅20来里。

此后,黄河泛滥更加肆虐,从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至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的近700年间,黄河在开封及其邻近地区决口泛滥达110多次,最多时每年一次,最少也是10年必泛。

吃苦耐劳的开封人,在沙土地上种出个“全国蔬菜驰援冠军城市”

开封柳园口悬河


元明清以来,开封城曾7次被黄河水所淹。仅就清代,黄河在开封辖区就决溢78次,其中有16次还发生在开封城郊。

以至于清道光之后,曾经因漕运而兴的“天下之要”,变得无船可行,许多家庭在洪水中家破人亡。后来张之洞修建京汉铁路,地形平坦的开封,也因黄河决堤太过频繁而错失良机。

当然,黄河给开封带来的苦与难并未就此结束。


吃苦耐劳的开封人,在沙土地上种出个“全国蔬菜驰援冠军城市”

昔日“水城”变“沙城”

开封人吃苦耐劳

在沙城上种出一个蔬菜生产大市

汹涌的黄河水退去,给开封及其周边留下大量泥沙。“昔之饶腴裕,咸化碱卤”,原本肥沃的平原农地,被黄河泥沙逐渐盐碱化。

昔日的“北方水城”开封,也成为一座沙城。

至今开封仍有许多老人记得“进了开封府,一天两遍土,白天吃不够,晚上还得补”这样的顺口溜。

吃苦耐劳的开封人,在沙土地上种出个“全国蔬菜驰援冠军城市”

清末,开封城墙就被风沙问题严重困扰,城墙外侧的西北边、整个北边和东北边被沙土拥没大半,沙土堆积深达10余米


特别是兰考西部,杞县北部、东部,通许县北部,尉氏县西部,祥符区南部、北部等五大区域,土地沙化尤其严重。

1995年,全国风沙化土地统一详查结果,开封县是河南省风沙化土地面积最大的县份之一。

但开封人并未被洪水、风沙吓怕。

1996年春天,开封成立了军民综合治沙指挥部,近万名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民兵在茫茫沙区,与沙土鏖战。

治沙期间,大家常常凌晨5点钟就上了工地,一干就干到大晚上,每日能干十几个小时。 7年时间里,治沙大军中有8000多人次推迟婚期、假期,3000多人次带病带伤苦战。

还有的直接在沙场结婚,很多人把“治沙”当做了自己这辈子的最高使命。

因治理风沙内涝,开封兰考还诞生了著名的“焦裕禄精神”。

1962年12月,焦裕禄被调到河南兰考县,先后任县委第二书记、书记。为防风固沙,焦裕禄带领全县大规模种植泡桐;同时,带领群众将淤泥翻上来,盖住沙尘,并修水利,引水灌溉,改变沙地土质。

几十万人经过年复一年的栽种、治理,兰考才有了今天的局面。

杞县、通许、尉氏也是一样,长久以来,人们一边防沙治沙,一边利用沙地寻求发展,大力发展农业种植,这才有了今天的蔬菜生产大市——开封。


吃苦耐劳的开封人,在沙土地上种出个“全国蔬菜驰援冠军城市”

开封的蔬菜生产实力

不容小觑

2019年,开封全市种植大白菜11.46万亩,产量40.7万吨;种植白萝卜7.04万亩,产量26.9万吨;种植胡萝卜16.4万亩,产量54.1万吨。

不仅满足了本地需求,还远销国内多地。

尉氏还形成了“东棉菜、西油菜、南粮、北瓜菜”的种植格局,尉北的千亩蔬菜基地是开封首个直供港澳和东南亚的蔬菜基地。

至于杞县,这个著名的“中国大蒜之乡”,其大蒜在2001年便已经远销海外了。当年“金杞”牌大蒜几乎垄断了俄罗斯的大蒜市场。到2018年,杞县大蒜种植面积达41.53万亩,产量在63万吨左右,几乎占全国的十分之一。

通许拥有河南省最大的无公害黄瓜、无籽西瓜以及食用菌生产基地,也是河南省供港蔬菜基地县,其汴南翠黄瓜,金澳牌花生等绿色食品也走出省门,远销全国。

吃苦耐劳的开封人,在沙土地上种出个“全国蔬菜驰援冠军城市”


还有兰考红庙镇夏武营村,全村400余户人家基本上都种蔬菜。全村蔬菜种植规模达2000余亩,其中蔬菜大棚300余座,年产蔬菜3万余吨,年产值4000多万元,是“全国蔬菜种植一村一品示范村”。

……

众人见识过“气象宏伟,平广四达”的开封,也见识过“青楼画阁,绣户珠帘”的开封,但“顽强治沙,蔬果飘香”也是开封。

今年,开封人用善举,打破人们的传统印象,让我们看到开封的顽强和开封的善。而有实力做后盾的开封,能让善意的花开得更加灿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