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內心真的恨希特勒嗎,還是被迫?

問題青年


戰後60年來,德國對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內的納粹時期歷史的認識,經歷了一個痛苦的過程。通過反思歷史和戰爭賠償,德國贏得了國際社會的認可和尊重,從而走出了恥辱,走進了繁榮,成為當今國際舞臺上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德國人的反思真正觸及到了民族的靈魂。正如德國總理施羅德所說:“對納粹主義及其發動的戰爭、種族屠殺和其他暴行的記憶,已經成為我們民族自身認同的一個組成部分。”從學齡兒童到政治領袖,德國上下已經完成了深層意義的民族救贖。

  德國領導人的懺悔勇氣

  在莫斯科舉行的歐洲勝利日紀念儀式上,德國總理施羅德和英、美、俄、中等二戰的戰勝國首腦一道出席紀念活動,並向打敗本國軍隊的蘇聯陣亡將士鞠躬獻花圈,“以德國人的名義”請求俄羅斯人民和其他國家的人民原諒德國對他們所造成的傷害。

  事實上,自二戰結束以來,德國的歷任總統和總理都在不同的場合和時機代表德國人民進行了反思、道歉和懺悔,從來沒有為納粹的侵略和屠殺行徑進行過辯解。聯邦德國首任總理阿登納上任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宿敵”法國真誠道歉,從而為歐洲和平做出了貢獻。1970年,當時的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訪問波蘭,跪倒在華沙猶太人殉難者紀念碑前,表示自己要“替所有必須這樣做而沒這樣做的人下跪”。1995年6月,德國前總理科爾繼勃蘭特之後,雙膝下跪在以色列的猶太人殉難者紀念碑前,重申國家的道歉。

  德國政界對二戰的態度還可以從他們徹查納粹歷史的決心中看出。2005年7月11日,德國外交部長菲舍爾任命了一個獨立歷史學家調查委員會,以研究德國外交機構在第三帝國時代扮演的角色,清查外交部的納粹歷史遺留問題。

  委員會將對相關問題展開獨立和徹底的科學研究,特別是要查清德國戰後與納粹政權有牽連的外交官重新被接納進入外交部工作的情況,估計整個研究將耗時3到5年。

  菲舍爾任命獨立調查委員會的背景是今年春季在德國鬧得沸沸揚揚的“訃告風波”。德國外交部2003年在內部刊物上刊登了一名前外交官去世訃告,此人曾是納粹黨員並在二戰期間參與多起戰爭罪行,而訃告中卻對他那段歷史多有粉飾。此事曝光後,菲舍爾下令改革前外交官後事處理方式,停止在內部刊物上為一切曾有納粹背景的外交官員刊登訃告,只發出不做評價的死亡通知。

  德國教科書還原歷史真相

  德國:反納粹教育是法律

  在德國,承認、反省、銘記納粹黑暗統治和大屠殺那段歷史,絕不允許悲劇重演早已成為主流社會的共識。為了讓年輕一代牢記歷史,德國還制定了系統、完善的法律和規範,通過學校歷史教育,培養學生正視歷史、以史為鑑的人生觀。

  2004年1月26日生效的《柏林州學校法》第一章第一條明確規定:學校的目的是使培養出的人有能力堅決抵制納粹意識形態和其他追求暴力統治的政治學說,有能力塑造建立在民主、和平、自由、人類尊嚴、男女平等基礎上並與自然和環境相和諧的國家和社會生活。培養學生與納粹意識形態作鬥爭的思想觀已被明確列入學校教育的首要目的。據瞭解,德國其他聯邦州也都有類似的法律。

  德國的教育法明確規定歷史教科書必須包含足夠的有關納粹時期歷史的內容。1994年,德國議會通過的《反納粹與反刑事罪法》規定,不準以任何形式宣傳納粹思想,嚴格禁止使用納粹標誌的行為,即使是否認德國在戰時對猶太人進行大屠殺的言論與行為也將受到嚴懲。

  納粹黑暗統治是歷史教學重點

  柏林市教育部門設有一個監督委員會,負責在《柏林州學校法》基礎上制訂柏林地區中小學歷史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按照教學大綱,為9年級學生歷史課編撰的《民族國家和世界大戰》一書中,把納粹這段歷史作為內容重點。學校為11年級至13年學生開設歷史和世界政治學這兩門課程,學生必須選修其中一門。有關當代史,教學大綱專門強調“納粹獨裁──問題和分歧”這一主題是必修內容,要求學生深入瞭解德國是如何由魏瑪共和國走向納粹獨裁的,探討和評價納粹是如何走上滅絕歐洲猶太人之路的,反思在人類文明發展到20世紀的時候德國社會為什麼會出現如此野蠻的狀態。而世界政治學第一學期的專題則是“德國的民主和獨裁”。

  在德國教科書中,第二次世界大戰從開始到結束,經歷了不到6年的時間。但德國中學的歷史教科書拿出了一整個章節和一個半學期的時間來處理二戰主題。在教科書有關“二戰”的章節內,又分了6個小節,從希特勒上臺講起,到希特勒動用宣傳機器和手段,蠱惑和引誘德國人民走上戰爭的道路,再到希特勒的軍事擴張、種族大屠殺、人民的反抗和抵制活動、盟軍的勝利、德國的解放,直到最後一個小節“綜述”。

  為了讓已經開始有獨立判斷和分析能力的中學生更深刻地領會“二戰”的有關內容,德國各中學還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其中,最為普及的做法就是安排歷史事件的見證人到學校做報告,與學生進行交流和座談。學校還經常安排學生參觀德國現存的集中營舊址,以及戰場遺蹟博物館。

  作為配合教學,在歷史課之外,老師還會在德語課上安排閱讀有關“二戰”的文章。學校還經常專門放映與“二戰”有關的優秀電影。眾所周知的《辛德勒的名單》、《浪潮》都是德國學校首選放映的影片。

  30年前,德國與波蘭就解決了教科書分歧

  在德國,儘管歷史教科書有許多不同版本,由於各出版社在編寫過程中都必須嚴格遵循各州教育部門頒佈的教學大綱,因此內容差別不大。學校一般根據老師們的意見,選擇合適的教材。

  上世紀80年代之前,德國和波蘭在教科書問題上也存在不少分歧。1972年成立的德國波蘭教科書委員會在推動雙方解決歷史和地理教科書分歧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1975年,德國波蘭教科書委員會促成雙方簽訂了《有關聯邦德國和波蘭歷史和地理教科書的建議》,終於解決了兩國關係史上的敏感問題。

  德國民眾對二戰歷史的認知轉變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幾十年來,德國人全面和深刻地反省了納粹犯下的滔天罪行,從而使德國贏得了國際社會的認可和尊重。國際輿論普遍認為,在對待歷史的態度問題上,德國人與日本人截然不同。但是,人們也許並不清楚,對於德意志這樣一個戰前千百萬人曾擁戴過希特勒、戰爭期間幾乎所有男人都上過戰場、戰後家家都失去親人的民族來說,要深刻反省戰爭,正確認識歷史,並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德國人曾忌談“大屠殺”

  戰爭結束後最初幾年,德國社會對二戰的反思主要還侷限在少數知識分子範圍內。聯邦德國首任總理阿登納1951年9月就發表聲明說:“大多數德國人民反對納粹針對猶太人的暴行,大多數德國人民與這種暴行無關。”但社會輿論很少揭露納粹罪行。

  提起戰後年代,許多經歷過二戰的德國人都對自己的經歷刻骨銘心。戰爭結束時,德國許多城市變成了廢墟。科隆、德累斯頓、維爾茨堡、多特蒙德和法蘭克福等城市幾乎被夷為平地。當時,德國各地出現了大批“流民”,數百萬原來生活在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的德裔居民被驅逐出境……因此,戰後初年,許多德國人認為自己只是“受害者”,而較少考慮本民族給其他國家造成了多大傷害,也較少思考這場人類浩劫的因果關係。在戰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德國人忌談“大屠殺”,一些書刊甚至無視這個史實的存在,許多中學的歷史教師也都對學生迴避這個題目。

  德國民族救贖的心路歷程

  戰後幾十年來,德國人在認識歷史問題方面經歷了一個痛苦的過程。可以歷數一些重要事例:

  1945年4月1日,駐魏瑪美軍組織當地1000多名居民參觀了臭名昭著的“布痕瓦爾德集中營”。許多德國人受到了極大的震動。他們沒有想到,就在自己家門口,曾發生過那麼慘絕人寰的悲劇。

  1945年至1946年,“紐倫堡國際戰犯法庭”對納粹戰犯進行了審判,德國舉國關注。

  1946年10月,德國導演沃爾夫岡·施陶特斯執導的影片《殺人犯就在我們中間》上映,該片首次反映了德軍在蘇德戰爭中犯下的滔天罪行,在德國引起了巨大反響。

  1958年11月,德國建立了“追查納粹罪行總部”,開始對數以10萬計的案件進行調查……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德國全社會開始討論自己的歷史問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發生在70年代的兩個事件,它對德國民族正確認識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1970年12月7日,聯邦德國總理維利·勃蘭特訪問華沙。在納粹受害者紀念碑前,勃蘭特突然雙膝跪下。這一舉動震撼了全世界。另一個事件是美國電視連續劇《大屠殺》在德國上映,引起了巨大反響。2000多萬德國人含著熱淚在電視機前觀看了這部片子。由此,德國社會開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大討論:我們每個普通人是不是也有罪責?德國年輕一代人開始提出疑問:我們的父母在納粹時期幹了些什麼?

  經過公開和廣泛的討論,德國社會真正意識到了德國在二戰中的罪責。轉折性的標誌是,在1985年紀念二戰結束40週年之際,聯邦德國總統魏茨澤克明確表態:“5月8日是解放之日,我們大家(在這一天)從納粹獨裁統治下解放出來。”從“戰敗”到“解放”的認知轉變,是一個重要的飛躍,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德國沒有納粹紀念物

  德國對二戰的反思並沒有僅僅停留在認罪、懺悔和道歉上,它在戰爭賠償問題上態度也很明確,先後向波蘭、俄羅斯、原捷克斯洛伐克等受害國家和受害的猶太民族進行了鉅額賠償。到2002年,德國賠償金額達到1040億美元,它每年還繼續向10萬受害者賠償6.24億美元的養老金。

  德國人的反思真正觸及到了民族的靈魂。正如德國總理施羅德所說:“對納粹主義及其發動的戰爭、種族屠殺和其他暴行的記憶,已經成為我們民族自身認同的一個組成部分。”上世紀90年代以來,德國社會各階層每年都要在集中營舊址、主要戰場、博物館、西方盟軍和蘇軍的墓地舉行各種各樣的紀念活動,提醒德國人不要忘記和忽視納粹犯下的罪行。同時,政府還採取積極措施,通過修訂歷史教科書等方式教育青少年。

  1994年,德國議會通過了《反納粹和反刑事犯罪法》,在法律上限制了納粹的死灰復燃。

  1995年,德國政府在柏林市中心修建了“恐怖之地”戰爭紀念館,專門揭露納粹的種種暴行,今年又在柏林修建了大屠殺紀念碑和紀念館。在德國境內的主要二戰戰場遺址,都有蘇聯紅軍、西方盟軍的紀念碑和墓碑。每年德國領導人都會出席在這些地方舉行的紀念活動,悼念當年在與德軍作戰中犧牲的英雄們。

  而希特勒及其助手們在德國已經被釘上了恥辱柱,德國領土上沒有他們的墳墓,也沒有他們的任何紀念物。

  德國民眾警惕新納粹

  在全世界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週年之際,德國新納粹分子5月8日卻企圖在柏林聚眾鬧事,他們的倒行逆施引發眾怒,被當地群眾堅決制止。

  報道說,當天約3300名德國極右翼組織成員聚集在柏林東部亞歷山大廣場,揮舞著納粹德國使用過的紅色、白色和黑色旗幟,抗議其他國家“逼迫德國陷入狂熱悔過”。

  見到這種情景,大約6000名當地群眾自發進入亞歷山大廣場周圍街道,制止新納粹分子鬧事。一些群眾打出了“再不要法西斯”和“再不要戰爭”的橫幅。為防止衝突,德國當局勒令國內最大極右翼黨派“國家民主黨”支持者只能在廣場後面由路障和警察組成的緩衝區內活動。對峙兩小時後,“國家民主黨”決定放棄遊行計劃。聽到警方在喇叭中宣佈新納粹遊行取消的消息,在場群眾發出歡呼。

  德媒體: 德國因堅決反省歷史才獲得今天的地位

  在二戰結束60週年之際,德國之聲網站發表文章指出,正是由於德國堅定地承擔了歷史責任,才贏得了今天在世界上的地位。文章摘要如下:

  二戰結束至今已有60年,戰爭的親歷者也在日益減少。值得慶幸的是,下一代的德國人將牢記國家歷史中最黑暗的一頁,因為沒有哪個國家能像戰後德國那樣,如此全面和深刻地反省歷史。

  正是由於德國堅定地承擔了歷史責任,才在歐洲獲得今天的地位,而不是像日本在亞洲那樣處境尷尬。今天,在中日因歷史問題齟齬不斷之時,德法之間卻建立了深厚的友誼。為了推動歐盟憲法在法國公投中獲得通過,希拉剋總統還請求施羅德總理伸出援助之手,這表明了法國政府對德國的信任。即使在10年前,這都是無法想象的。在慶祝二戰結束50週年的慶典上,德國官員受到了冷落。而今天,德國總理施羅德與其他國家領導人一樣,出現在莫斯科紀念衛國戰爭勝利60週年的慶典上,這也充分說明歐洲融合的趨勢不可逆轉。

  10年的改變是巨大的,這不僅表現在世界如何看待德國的問題上,也表現在德國人如何看待自身方面。1995年,剛剛統一的德國還是個畏縮的經濟大國,不敢確認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10年後,德國已經成為不斷擴大的歐盟軸心國,在世界舞臺上,柏林在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德國電影《帝國的毀滅》對二戰的誠懇反思

  從歐洲戰場、北非戰場到太平洋戰場,從空戰、陸戰到海戰,從集中營、佔領區到敵後戰場,從戰役記述到人物生平,從商業片到藝術片,觀眾耳熟能詳的二戰題材經典影片可以說不勝枚舉,很多都已成為不朽的經典。二戰被一代代電影人從不同角度進行解讀,而德國電影人更以一種負責任的態度對二戰進行誠懇的反思。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德國電影《帝國的毀滅》。

  “第三帝國將是一個充滿藝術和文明的樂園,並將綿延千年”。這是《帝國的毀滅》中希特勒給人印象最深的一句臺詞,這個神經質的德國人說話時總是喜歡用誇張的手勢配合富有感染力的表情。

  作為第一部正面描繪希特勒的紀實性歷史反思影片,2004年問世並引起轟動和爭議的德國電影《帝國的毀滅》從希特勒身邊最後一任速記員榮格的視角出發,以平實、客觀的立場展現了這個戰爭狂人在掩體中度過生命最後12天的情景。影片還再現了蘇聯紅軍攻克柏林,希特勒同新婚妻子愛娃·布勞恩自殺於地下掩體等歷史事件。

  影片以榮格的口吻講述了納粹德國滅亡前夕,即1945年4月20日至5月2日間,發生在總理府花園地下掩體裡的故事。希特勒是這段歷史的主角,在那裡他過了自己最後一個生日;面對納粹德國的失敗,他歇斯底里,痛哭流涕;他與情婦愛娃·布勞恩舉行了婚禮,然後同她一起自殺;他發給身邊的士兵氰化鉀針劑,命令他們即使給敵人留下屍體,也必須面目全非……執導該片的是德國著名導演奧利弗·西斯貝格,希特勒的扮演者是曾出演過獲獎影片《柏林蒼穹下》的德國傑出演員布魯諾·岡茨。

  《帝國的毀滅》表現出德國在對待二戰歷史的心態上日趨成熟,在對那段歷史的藝術文化表現方面有了更多的自信。評論普遍認為德國人能夠通過藝術形式來檢討自己的過去,這部電影拍出了德國人痛苦的自省,沒有虛飾和隱瞞,讓世人瞭解為何一個政治狂人會導致600萬猶太人被殺、各國共計5000萬人罹難的悲劇。

  德國法西斯給世界帶來的災難永遠無法被遺忘,但德國人勇於正視這段歷史。經過幾十年不斷地反省自責,德國主流社會開始形成一種共識,那就是永遠銘記這段恐怖的歷史,永遠記住納粹法西斯的罪行,並要把這種認識世世代代傳下去。

  德國人認罪態度為什麼好於日本

  德國的真誠反思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也為德國贏得了朋友。此間專家和學者們普遍認為,一個最典型的例子是,如果不是德國對二戰的認罪比較徹底,如果德國仍被認為構成軍事威脅,美國、原蘇聯和德國的鄰國當年也不會答應德國統一,統一至少要比現在艱難得多。那麼德國的認罪態度為什麼比較好?德國人為什麼對二戰能進行比較徹底的反省?

  首先,較之日本,戰後德國法西斯主義受到了比較徹底的清算。反法西斯同盟徹底摧毀了納粹德國的軍事、政治、司法等體系,這是德國能夠徹底否定納粹、完全認罪的基礎。

  二戰結束後,盟國吸取了一戰之後未能剷除德國軍國主義禍根使之死灰復燃的歷史教訓,主張對德國進行徹底的“非納粹化”改造。不僅解除了德國的武裝,對戰犯進行了嚴厲的制裁,改造了國家機器,而且還制定了相關的法律,禁止宣傳納粹思想。有個統計:戰後盟軍起訴德國戰犯7萬人,其中3.6萬人被定罪,對大批所謂脅從者則予以解職。其結果是,“第三帝國”的高官全部被清除出了軍隊和政府部門。

  德國一家報刊最近有一篇分析說:戰後,德國和日本的情況在很多方面都十分相似:二者都是戰敗國,都被戰爭打得一敗塗地,後來都被異國佔領,又都在一片瓦礫中重建了自己的國家,並創造出經濟奇蹟。但是有一點,德國與日本有明顯區別:德國建立了一個嶄新的共和國。而在日本,美國出於其在亞洲利益的需要,保留了日本最高的國家代表——天皇,也容忍了不少有歷史汙點的日本政客重登政治舞臺。美國當年的實用主義態度是造成今天日本在對待“歷史問題”上麻煩甚多的一個重要因素。

  再者,德國政治領導人在解決歷史問題上具有遠見卓識。戰後,德國領導人認真地吸取了歷史教訓。他們認識到,數百年來,德國與鄰國之間發生的戰爭帶來的只有災難。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不僅造成別國數千萬人的犧牲,而且也使德意志民族遭受了滅頂之災。

  戰後,德國被宿敵所包圍,德意志民族要想重新自立、生存和發展,首要前提是要實現與歐洲各國的睦鄰友好。為此,戰後德國曆屆政府都不遺餘力地通過實際行動化解了德國與法、英之間的世仇,與以色列建立了正常關係,消除了與東歐各國之間的歷史積怨。正是因為德國政治家在歷史問題上表現出了勇氣和智慧,使德國贏得了歐洲乃至世界人民的信任,也使德國在歐洲合作的框架下“突出重圍”,重新成為世界上一個有影響的國家。

  當年勃蘭特的一跪,對德國的反省,進而走出恥辱走進繁榮,成為當今國際舞臺上一個負責任的大國,起了關鍵性的推動作用。以致有人說:“德國總理跪下去,德國人民站起來。”

  正是在德國政府和領導人的影響和帶動下,正確的歷史觀在德國民眾中擁有了廣泛基礎。如今,反對種族主義已成為德國社會的主流思想,煽動極端民族主義的思想言行一旦出現,就會形成群起攻之、人人喊打的局面。


德益智


誰說德國人恨希特勒?我們自己臆想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