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短短十行字,能位列十大行书,原因或许在此

欢迎关注我们,每天更新各种书画资讯!

说起书法史上的行书经典,最有名的当然是大名鼎鼎的“十大行书”。它们分别是:

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寒食帖》、王珣的《伯远帖》、杨凝式的《韭花帖》、柳公权的《蒙诏帖》、欧阳询的《张翰思鲈帖》、米芾的《蜀素帖》、黄庭坚的《松风阁帖》、以及李建中的《土母帖》。


这短短十行字,能位列十大行书,原因或许在此


对大多数朋友而言,最陌生的就是位列第十位的《土母帖》。仅仅10行字的《土母帖》,凭啥位列书法史“十大行书”之一呢?下面,我们就来好好地探讨一下。

《土母帖》原文

所示要土母。今得一小笼子。封全谘送。不知可用否。是新安门所出者。复未知何所用。望批示。春冬衣历头。贤郎未捡到。其宅地基尹家者。根本未分明。难商量耳。见别访寻稳便者。若有成见宅子又如何。细希示及。(押字)。谘。孙号西行少车。今有旧车。如到彼不用。可货却也。

《土母帖》译文“ 你想要的土母,现在得到一小盒,包装完好送过去,不知道合用吗?是河南新安县西的缺门山那里做的。不知道你要这个做啥?希望能讲一下。又是冬尽春来,新的一年开始了。贤郎公子没头绪,家里的祖籍又不明白,无法商量。要是看到有合适的,但因为有成见,那又怎样派上用场呢?想知道你的意见。另外想问一声:孙号将要西行,但没交通工具,目前有一辆旧车,如果不想乘坐它去的话,就卖了它。”注:据推测应该是土母矿

承唐启宋的李建中。

李建中,经历了唐、五代、宋这几个历史时期,为宋初著名书法家,在书法史上是一个承上启下式的人物。《宋史》这么评价李建中:“善书札,行书尤工,多构新体。草、隶、篆、籀、八分亦妙,人多摹习,争取以为楷法。”


这短短十行字,能位列十大行书,原因或许在此


李建中学习书法,主要取法自唐代名家欧阳询。难能可贵的是,李建中并没有延续唐楷的那种工整严谨,下笔之际,带有唐法,同时也流露出一些魏晋的随性和潇洒,这对宋代尚“意”书风的形成,起到了一个引领性的作用。

规矩而又率性的《土母帖》。

《土母帖》是李建中的行书代表作,全文加上落款共计10行,一共104个字,现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短短十行字,能位列十大行书,原因或许在此


从字数上讲,这篇行书并不算多,章法布局上也并不算多有特色,和“十大行书”中的其他作品比较,真的多么有特色。

那么,这篇《土母帖》为啥能入选“十大行书”呢?其中一个关键就在于规矩而又率性。在其中,我们能看到唐人用笔的规矩和法度,就像元代书法家评价的那样:“西台书法去唐未远,犹有唐人余风。”


这短短十行字,能位列十大行书,原因或许在此


这还没结束,《土母帖》之所以精彩,不光体现在法度上,在其中,我们还能看到李建中自出新意的一面。这两者结合在一起,既有了唐人的法度,也体现出了魏晋的风流,最重要的,为宋代书风的成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指引。


这短短十行字,能位列十大行书,原因或许在此


在“十大行书”当中,还有一个帖和《土母帖》同属一个时代,那就是杨凝式的《韭花帖》。这两个帖之所以那么重要,自身的美是一方面,更为关键的是,它们是唐“法”和宋“意”之间的一个重要过渡。任何一个成熟书风的形成,都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李建中在书法史上的名气虽然没有那么的大,但他却像一座桥梁,将前后书风完美地融合到了一起。仅仅10行字的《土母帖》,凭啥位列书法史“十大行书”之一?关键就在这。

欢迎微信搜索"北京市中艺燕京书画院"关注我们的公众号,号内经常举办免费网络评选活动等各种活动,福利多多,欢迎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