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潮州特有的古建築藝術“嵌瓷”,中國瓷器的另一種魅力


潮州嵌瓷,一門獨特的建築形式,極具美感和藝術感,由藝人將瓷片經過創造性地純手工加工而成,是技藝,更是藝術,潮州嵌瓷是潮汕地區及閩南、臺灣特有的屋面(屋脊、簷下、垂帶)和照璧等建築裝飾藝術。

嵌瓷作為建築物的裝飾品或供欣賞的擺設,俗稱“貼饒”或“扣饒”。表現手法與石雕、木雕相似,有平嵌、浮嵌、圓嵌 (立體)等。潮州嵌瓷以繪畫為基礎,運用各種彩色瓷片剪裁鑲嵌表現形象的建築裝飾藝術。

潮州嵌瓷歷史悠久,明代萬曆年間就已經在民間使用。被譽為“永遠亮麗的藝術”。清代,潮汕各地盛行建造祠堂和“四馬拖車”等豪宅民居,促進了嵌瓷工藝的進一步的發展。2011年,潮州嵌瓷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嵌瓷的藝術特點是:構圖雄偉,色彩絢麗,形象生動,質地堅實,久經風雨或烈日曝曬而不褪色,與潮州木雕、潮州石雕並稱潮州古建築的三大裝飾工藝。也顯示了智慧的潮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希望和追求,嵌瓷的題材和形式都表達了吉祥祝福的意願。

潮州嵌瓷題材內容豐富多樣,有神話傳說、傳統戲劇和民間故事等,潮汕民間對內容的安排搭配極為講究,裝飾對象與裝飾內容相互統一。作為建築藝術的一種,嵌瓷深受同樣來自潮州傳統木雕、金漆畫、繪畫藝術、瓷器裝飾以及絲織品圖案的影響。


潮州的嵌瓷藝術能夠自成一派也是有原因的,一是潮汕地區經唐、宋、元、明歷代的發展變革,物產富庶、人文薈萃、文化昌盛,民俗風情日益豐富,為嵌瓷裝飾藝術的產生提供了必要條件。

二是潮汕平原的氣候對潮汕傳統的木雕有影響,木雕不宜暴冷暴熱和乾溼不勻,地方特色濃郁的潮州木雕在技法上嫻熟細膩,是民間建築裝飾最常見的,但是,只能作為室內雕刻,不適合室外裝飾,而嵌瓷就彌補了木雕的這一劣勢,不怕風吹雨淋。

第三是在明代以前,陶瓷的色彩比較單調,到明代嘉靖、萬曆時期,出現了“五彩瓷”,這就為陶瓷裝飾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因為嵌瓷需要瓷片有豐富的色彩,彩瓷工藝的進步是嵌瓷藝術發展的必備條件。

古代潮州的陶瓷名揚海內外,“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磬”,宋代筆架山的“百窯村”證明了潮州瓷器的昔日風采。明代萬曆年間,民間藝人慧眼獨具,變廢為寶,用廢棄的彩瓷片開始創造性地裝飾建築,把它們在屋脊上嵌貼成簡單的花卉、龍鳳等圖案,有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清代,瓷器作坊專門為嵌瓷藝人燒製各色低溫瓷碗,色彩濃豔而不褪色。嵌瓷藝人將瓷碗進行剪裁之後,把陶瓷片鑲嵌、粘接、堆砌而成人物、花鳥、蟲魚、博古等各種造型,寓意吉祥如意、長壽富貴等,主要裝飾祠堂、廟宇、亭臺樓閣和富貴人家的屋脊、垂帶、屋簷、門額、照壁等。

嵌瓷技藝日臻成熟,形成了平貼、浮雕和立體圓雕等多種藝術手法。裝飾廟宇或祠堂屋脊的正面,一般採用雙龍戲珠、雙鳳朝牡丹等題材。裝飾脊頭、屋角頭,多以人物為主。裝飾照壁則有麒麟、獅、象、仙鶴、鹿、梅花等。


清嘉慶《澄海縣誌》這樣描述:“望族喜營屋宇,雕樑畫棟,池臺竹樹,必極工巧。大宗小宗,競建祠堂,爭誇壯麗,不惜資費。”說的是潮汕地區的人們興建祠堂大宅,為了裝飾不惜花費巨資。在這樣的背景下,潮州嵌瓷藝術盛極一時,成為潮汕地區傳統建築的一大特色。

又因為潮汕人早年有很多到東南亞等國家發展,他們也把這種風尚帶到世界各地。現代建築的興起讓嵌瓷在民居裝飾方面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只有少數祠堂、廟宇以及古建築修復中會用到,偶爾見到還是覺得這些才是中華傳統建築藝術中最有魅力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