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如何混到"九千岁"?

李志慨


魏忠贤是历史上有名的奸宦。大多数人知道他在明末天启朝一手遮天,权倾天下,但是他如何从一个目不识丁毫无背景的市井无赖摇身一变成为“九千岁”的呢?他的“成功”除了当时明朝高度集权的体制因素和天启皇帝宠信依赖之外,魏忠贤本人的“素质和努力”起了多大的作用呢?

下面我们就结合魏忠贤的发迹史来了解一二。



自宫:男人就要对自己狠一点

魏忠贤进宫之前,是一个混迹街头的市井无赖,史载他平日里就是和一群恶少无赖厮混,同时还嗜赌好色,而且还经常输钱。据说有一次又输了钱之后,苦闷之余下了狠心,自阉入宫,并且改名李进忠。从这一段我们能看出些什么呢?

魏忠贤,肃宁人。少无赖,与群恶少博,少胜,为所苦,恚而自宫,变姓名曰李进忠。其后乃复姓,赐名忠贤云。 《明史魏忠贤列传》
  • 首先是魏忠贤的“狠”,说白了仅仅因为赌博输钱了就敢于自宫,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虽然古代有不少这种自阉入宫的人,但是往往都是有许多苦衷,或者实在是混不下去了,而魏忠贤能与恶少无赖厮混,也能隔三差五的赌赌钱,说明还没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他对自己能够如此之狠,说明他有很强的“上进之欲”

  • 像魏忠贤这样的市井无赖,目不识丁就不能通过科举作为进身之阶,参军入伍且不论其是否胜任,在当时耻为军户的风气下,他这样的市井无赖是不愿为之的。那么他能选择的路就不多了,而最适合他的无疑就是自阉入宫这一条了,因为这可能是回报率最高的一条路,作为赌徒的他当然喜欢高回报。



巴结:细想自古几人能做到

如今我们翻阅史书,对于奸佞之人往往会评价他们靠巴结谄媚作为向上爬的手段,同时还往往会嗤之以鼻的评价一句:“不就是靠巴结上位吗?”但是细想想,自古又有几人能仅靠巴结就能飞黄腾达,且不论做人的理念是否愿意去巴结,你就是愿意巴结,人家接受吗?特别是像魏忠贤这样没有背景的底层人士,他走上巅峰需要巴结多少人,人人都能巴结到位,这就是不简单的事情了。

  • 万历中期(约1589年),魏忠贤自阉入宫,他第一个巴结的对象是孙暹。为什么是巴结他呢?因为孙暹当时是掌管东厂的大太监,东厂负有监察职责,因此与市井无赖是有一定联系的。毕竟这也是东厂重要情报来源之一嘛,所以魏忠贤最先能够接近和搭上点关系的就是孙暹。通过他魏忠贤谋到了一个有点油水的差事,就是到皇家储藏布匹和颜料的甲字库做事,在这里魏忠贤开始有了一定的积蓄。

忠贤自万历中选入宫,隶太监孙暹,夤缘入甲字库《明史魏忠贤列传》
  • 此后,魏忠贤又求到了到当时的皇长孙朱由校的母亲王才人那里负责膳食的差事。这个选择也是很有意思的。以魏忠贤的条件和当时的资历,皇帝身边是不用想的,太子身边也有许多有心人盯着,选择去皇长孙那里显然就竞争小多了,毕竟当时太子地位都不稳固,谁还能顾得上皇长孙呢?由此可见魏忠贤有清醒的头脑和谨慎的心态,一步一步小心翼翼的往上爬。

  • 在皇长孙身边,魏忠贤很顺利的又巴结到了一个“贵人”,那就是他的“好兄弟”魏朝,这个魏朝是太子身边的大太监王安的手下,毕竟当时随着万历皇帝的年老,太子之位开始慢慢稳固,在太子朱常洛身边得宠的王安显然就是未来大明后宫最有权势的太监。而魏朝则是王安布置在皇长孙身边的接班人,如果魏朝能够得到皇长孙的宠信,那么将来王安之后内廷就会是魏朝的天下。而魏忠贤的巴结显然使他更进一步的接近了权力的核心。

  • 对魏朝的巴结使魏忠贤顺利进入两个人的视野,一个是刚才提到的王安,另一个是皇长孙的乳母客氏。正是这两个人使魏忠贤开始迅速崛起,首先是王安,经过魏朝的推荐,王安发现并开始赏识魏忠贤,最后甚至在王安心中已渐渐取代魏朝的位置。其次是客氏,这个朱由校的乳母同时也与魏朝是“对食”关系(也就是太监和宫女结成的假夫妻)。但是魏忠贤的出现,使得客氏抛弃了魏朝,转而与魏忠贤好了起来。

又求为皇长孙母王才人典膳,谄事魏朝。朝数称忠贤于安,安亦善遇之。长孙乳媪曰客氏,素私侍朝,所谓对食者也。及忠贤入,又通焉。客氏遂薄朝而爱忠贤,两人深相结。 《明史魏忠贤列传》

从万历中期入宫到万历驾崩前夕,将近三十年的时间一步步从身份地位的自阉入宫的小太监爬到了皇室重要成员的身边,也进入最有权势的大太监的视野。期间魏忠贤对各路神仙的巴结,以及对自己地位的审慎而清醒的认知,足可表面魏忠贤不仅有赌徒的搏命心态,同时也具备政客的谨慎耐心。



无情:与客氏结成权力联盟

1620年是明朝的一个很特殊的转折点,明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万历皇帝和在位时间最短泰昌皇帝(明光宗)都死在这一年。明朝后宫里包括魏忠贤在内的几个人的命运都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

  • 王安:这个泰昌皇帝身边最得宠的大太监在等了几十年之后终于迎来了自己的主子登基称帝,他也将如众人预料的那样开始执掌大明的内廷。但是泰昌皇帝仅仅在位一个月就突然驾崩,王安半生的心血眼看就将化为泡影,作为在后宫混迹多年的人物,他很清楚自己在新登基的朱由校那里感情投资不够,对于他而言最好的办法就是启用自己以前的布置,扶持和倚仗魏朝或魏忠贤这样长期在朱由校身边的太监,尽量为自己铺好后路。

  • 魏朝:这个本来王安看好并安排在朱由校身边的太监,他的任务是与朱由校建立良好的感情,以便在朱由校登基后,能够顺利接过王安的位置。但是显然他没有完成任务,与客氏和魏忠贤相比,朱由校显然对他没什么感情。

  • 客氏与魏忠贤:这两个人本来还没有马上上位的野心,毕竟朱由校还只是皇长孙,正常的做法应该是首先为朱由校争取尽快登上太子之位,然后再慢慢等待他们的时代到来,可是泰昌皇帝突然驾崩,朱由校跳过了太子之位直接成为了大明朝的皇帝,他们始料未及之余对上位的渴望也就开始抑制不住了。

  • 首先遭殃的是魏朝,在与魏忠贤的争斗中,他开始落于下风,据说朱由校登基不久,他俩人因为客氏的事情争吵并惊动了刚刚登基不久天启皇帝朱由校。结果朱由校直接干预了他们的争吵,年轻的皇帝知道客氏喜欢魏忠贤,于是直接将客氏指派给了魏忠贤。而王安在了解到这种情况后,在支持客氏与魏忠贤结为“对食关系”之余,果断抛弃了魏朝,转而寄希望于扶持魏忠贤来作为自己的后路。

  • 但是王安低估了客氏的狠辣,在假借皇帝的名义处理掉魏朝之后,客氏开始计划除掉王安这个还挡在他们上位路上的“恩人”。在魏忠贤还犹豫不决的情况下,客氏果断的促成魏忠贤下定决心清除王安。就这样魏朝和王安这两个魏忠贤上位路上的“引路人”都被无情的抹杀了。

光宗崩,长孙嗣立,是为熹宗。忠贤、客氏并有宠。未逾月,封客氏奉圣夫人,廕其子侯国兴、弟客光先及忠贤兄钊俱锦衣千户。忠贤寻自惜薪司迁司礼秉笔太监兼提督宝和三店。忠贤不识字,例不当入司礼,以客氏故,得之。《明史魏忠贤列传》安为人刚直而疏,又善病,不能数见帝。魏忠贤始进,自结于安名下魏朝,朝日夕誉忠贤,安信之。及安怒朝与忠贤争客氏也,勒朝退,而忠贤、客氏日得志,忌安甚。天启元年五月,帝命安掌司礼监,安以故事辞。客氏劝帝从其请,与忠贤谋杀之。忠贤犹豫未忍,客氏曰:“尔我孰若西李,而欲遗患耶?”忠贤意乃决,嗾给事中霍维华论安,降充南海子净军,而以刘朝为南海子提督,使杀安。刘朝者,李选侍私阉,故以移宫盗库下狱宥出者。既至,绝安食。安取篱落中芦菔啖之,三日犹不死,乃扑杀之。《明史王安列传》


树党:由内廷到外廷的权力扩张

凭借对朱由校的深厚感情投资,魏忠贤和客氏彻底掌握了天启朝的内廷事务,可以说在内廷已经说一不二了,能够挑战他们的只有外廷的那些文官集团们了。但是此时的明朝文官集团已经因为万历年间的混乱,形成了党争门户的弊病,同时文官集团中也有不少投机分子开始准备巴结曾经最喜欢巴结人的魏忠贤了。不识字的魏忠贤开始了与文官集团中的反对分子的斗争,并通过这样的斗争不断清洗朝廷官员,换上自己的党羽,权力逐渐扩大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所谓“阉党”。

  • 天启元年,魏忠贤对外廷权力的首次试探,因为叶向高、韩火广等辅政大臣已及左光斗、魏大中等激进派官员的反抗,未能得逞。

  • 天启三年,魏忠贤出任东厂提督,并让他的干儿子出任锦衣卫都指挥使,同时他还扩充了一支上万人的内操军,实质就是宦官武装。

  • 天启四年,在朝臣们针对魏忠贤的最猛烈弹劾被天启皇帝置之不理之后,魏忠贤更加肆无忌惮,并且展开疯狂的报复,朝臣中反对他的人基本被清洗一空。顺从他的都纷纷加官进爵,一时间所谓“阉党”把持大明朝政。

  • 天启六年之后,内外大权都由魏忠贤和他的“阉党”把持,世人开始纷纷巴结魏忠贤,为他请功求封,为他监生祠,甚至有的公开请求以魏忠贤配祭孔子,以魏忠贤的父亲配祭启圣公。

浙江巡抚潘汝桢奏请为忠贤建祠。仓场总督薛贞言草场火,以忠贤救,得无害。于是颂功德者相继,诸祠皆自此始矣。 《明史魏忠贤列传》海内争望风献谄,诸督抚大吏阎鸣泰、刘诏、李精白、姚宗文等,争颂德立祠,汹汹若不及。下及武夫、贾竖、诸无赖子亦各建祠。穷极工巧。攘夺民田庐,斩伐墓木,莫敢控愬。而监生陆万龄至请以忠贤配孔子,以忠贤父配启圣公。 《明史魏忠贤列传》
就这样,一个目不识丁游手好闲的市井无赖就成为了与孔圣人并列的“九千岁”。曾经需要不断巴结各路神仙的魏忠贤,成为了明末那个昏暗时代到处建有“生祠”的活神仙。

围炉品茗人


任何人要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都需要天时地利任何,魏忠贤也一样。

魏忠贤(1568年-1627年12月11日),河北沧州肃宁县人。自宫后改姓名叫李进忠,被天启皇帝朱由校赐名为魏忠贤。天启年间出任司礼秉笔太监,提督东厂,被称为九千九百岁,连天气皇帝自己都将魏忠贤并列为“朕与厂臣”。

魏忠贤和其他太监不一样,不是在幼年就阉割成太监,而是在20多岁后,因为穷得日子过不下去了,才自宫当了太监。其人不识字,早年喜欢赌博,迷恋酒色,长期混迹于灯红酒绿的场所。进宫后,一直混的并不如意,万历皇帝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有这个人,毕竟大内有几万太监,小人物魏忠贤不入万历皇帝的法眼很正常。

万历皇帝在位48年,万历十年(1582年),万历皇帝打倒了死去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也清算了司礼监秉笔太监冯保,此后,万历皇帝不再培养大权臣,也不培养大太监,宁可管不过来,也不需要强势的帮手。以至于荒废朝政30余年,国家到了崩溃的边缘。

万历皇帝去世后,15岁的天启皇帝继位,魏忠贤才逐渐受到重用,天启四年(1624年)56岁的魏忠贤开始担任司礼监秉笔太监,提督东厂,算是大器晚成。

魏忠贤为什么会受到天启皇帝的重用?三个原因:

一是魏忠贤和天启皇帝的乳母客氏关系很好。

两人是大内的“对食”(皇宫大内的假夫妻,宫廷默认的)。天启皇帝从小丧母,对乳母客氏是很有感情的。这是魏忠贤能靠近天启皇帝的直接原因,否则就算魏忠贤有点能耐,也不可能被天启皇帝认识并信任。

二是天启皇帝急需要有能干的助手帮助应对危机。

明末烂到什么程度,我们从史料的只言片语中已经觉得不可思议了,皇帝无权威,大臣各行其是。万历皇帝说一句,大臣们已经准备了十句来反击;皇帝批示一句,大臣们有十句等着反驳;而正事批下去又拖拖拉拉得不到很好的执行。此时,内忧外患,军队缺军饷,军心不稳,辽东的努尔哈赤逐步强大。天启皇帝知道自己一个嘴上没毛的少年管不好他们,为此必须找一个代理人。

三是魏忠贤有点真本事。

魏忠贤早年在民间生活过,对世态炎凉,人心险恶比较熟悉,对社会的潜规则也熟悉,对时局也有相对清醒的认识,加上做事风格果断,对皇帝忠诚不二,比那些光是耍嘴皮子添乱的东林党好多了,所以正好符合天启皇帝的需要。天启皇帝经过观察比选后,认定了飞魏忠贤不能整顿纲纪,非魏忠贤压不住东林党乱政。从此,天启皇帝遇到难办的事就交给魏忠贤去办,比如杀人、筹款等,这样天启皇帝自己就去做做木匠。

实际上,天启皇帝和魏忠贤真是黄金搭档,天启皇帝对魏忠贤算是用人不疑,魏忠贤对天启皇帝衷心耿耿,两人一起努力,扫清了东林党,稳住了辽东局势,基本平定了西南少数民族叛乱。可惜,明朝的国运到头了,天启皇帝仅仅当了7年皇帝就去世了,年仅22岁。天启皇帝去世前几天,专门找弟弟信王朱由检谈心,告诉弟弟,我快死了,你要做个尧舜之君,魏忠贤责任很忠臣,又能办大事。崇祯皇帝朱由检上台后,先是迅速驱逐了魏忠贤,把天启皇帝和魏忠贤精细搭建的朝廷新班子几乎扫除干净,把东林党的真君子、伪君子几乎全部请回来了。明朝灭亡从此注定。


坐看东南了


小小小百科全书观点!

太监这个畸形的“物种”并不只存在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实际上欧洲一些国家在古代也是存在太监的。太监属于一个畸形的权利的产物。他们依附于皇权,但又有的时候会祸乱皇权。实际上古今中外的太监从不缺乏一些能人。而这些非常有能力的太监在掌权之后要么是对这个国家产生了感情,极力的维护这个国家。要么就是长期的压抑而变态开始祸乱国家。实际上他们的性格是非常极端的两类。有句话说的好“不再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变态”。这句话形容太监非常的合适。


原本按照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设计,太监只能是一个奴才为皇家服务的。并且朱元璋对于太监十分的警惕。甚至还在皇宫中用铁牌刻下“太监不得干政”的字样。那个时候的太监可以说是整个明朝时期最苦的阶段。但到了朱棣时期,朱棣开始大力的赋予太监权利。比如设置了司礼监,设置了厂卫提督,还有掌印、秉笔、随堂等太监。实际上这个时候太监的权利已经是非常大了,甚至与内阁的权利是差不多的。虽然这个时候太监的权利非常大,但毕竟离朱元璋时期并不远。所以太监们也不敢过分专权。直到后来明英宗时期出现了第一个干政太监王振。这个时候的太监们把朱元璋立下太监不得干政的铁牌藏了起来开始大肆专权。虽然王振没有嚣张多久就被杀了。但是太监们的欲望之火已经被引起。



直到万历时期的太监魏忠贤,这个时候的太监权利可谓是达到了权利的顶峰。魏忠贤当时在大明朝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所以被称为九千岁。也就是只比皇上的万岁小一点罢了。而在民间百姓们只知道有魏忠贤而不知道有皇帝。由此可见魏忠贤势力是多么的庞大。



魏忠贤此人并不像很多太监一样自幼就进宫当了太监,魏忠贤是再少年的时候烂赌成性。后来赌品又差,输了钱后一气之下就把自己给阉割了,所以找关系进宫当了太监。魏忠贤这个人没当太监之前混迹于市井之中。所以很有点小手段,而且人又聪明,又贪婪。他进宫之后先是通过关系巴结上了皇长孙的母亲王才人。后来又勾引了皇长孙的乳母。虽然魏忠贤是太监,但是宫中自古就有对食这么一说。也就是太监和宫女搭伙过日子。



之后的魏忠贤就开始在宫中左右逢源开始四处借势为自己营造势力。明神宗朱翊钧时期皇帝逐渐的和朝臣开始了矛盾冲突。也就是皇帝看大臣不顺眼,大臣又对皇帝有意见。所以皇帝和大臣之间关系极为紧张。而魏忠贤趁机网罗党羽对抗大臣之中的东林党。虽然魏忠贤被大臣们视为奸佞。但是皇帝非常中意魏忠贤。因为他认为魏忠贤对他很忠心。后来魏忠贤势力越发庞大,什么开始扩张东厂组织内卫禁军。也就是以太监组成军队。之后魏忠贤更加肆意妄为也更加嚣张跋扈。最后魏忠贤出行时候别人都要行跪拜礼高呼九千岁。甚至是九千九百岁。此时魏忠贤虽然没有皇帝之名,但已经具有了皇帝之实。



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继位后准备重振朝纲。而魏忠贤就是第一个“祭品”。魏忠贤虽然权倾一时,但毕竟他所依附借助的是皇权。朱由校死后魏忠贤权势一落千丈。一朝天子一朝臣对于太监来说再恰当不过了。所以面对崇祯的怒火魏忠贤没有丝毫的办法。最后魏忠贤走投无路只能上吊自杀。大名鼎鼎的“九千岁”也就落得个身死族灭的下场。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支持一下。欢迎大家留言探讨发表自己的观点。


小小小百科全书


魏忠贤,原名魏进忠,字完吾;历史上第一个以太监身份自称“九千岁”还被历史以“九千岁”的身份存档留案至今的阉人;也是以宫内阉人身份在历史上留下“挂名夫妻”的太监,更是历史上第一个以宦官身份独权朝纲专断国政的太监,其专横程度至世人只知有魏忠贤,却不知有皇上。

魏忠贤混到“九千岁”因从小品性有很大关联

我个人对魏忠贤能混到“九千岁”有几个小观点:

第一个小观点,魏忠贤从小品性并不佳,为人大字不识几,而且常年耍闹,结交的都是一群地痞流氓,随着年岁日益渐大更是吃喝嫖赌无师自通,生平最喜爱的就是市井赌博,成人后的他即便娶了马氏依旧改变不了在市井落下的这些品性毛病,但,正因为其人从小到大混出的品性为他在宫中斗智斗勇,泼皮无赖的混到“九千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地步。

为什么这么讲,《明史》相关文字记载,宫中尔虞我诈动辄人头落地,是乃最为险恶之地,你永远不知道害你的人是谁,这就是宫中;那这样一个混子又是如何混上“九千岁”的呢,还要从我个人的第二个小观点谈起。

魏忠贤混到“九千岁”因市井赌博缘起

魏忠贤成也赌博,败也赌博,有一日魏忠贤面对赌瘾泛滥前去市井赌博,结果自诶赌运不佳,不仅将自己仅剩的银钱输光后,还倒欠一屁股赌债,后因还不起,被债主带人抓住百般羞辱,还被对方要求将自己的妻子作为抵资给抵债,魏忠贤面对这样的事情羞愤难平、无地自容,随流浪出走,至此后,这位未来的“九千岁”开始迎来历史转折点。

明隆庆年间,进宫做太监可是一件很“得体”且时髦的事情,魏忠贤经过一番“出人头地”的思考后,找上熟人将自己净身到一颗睾丸后成功沦为最下等的太监(据谣传,未净干净全身,也是后来受客氏待见的原因之一),进宫后的他犹如鱼得水,从小泼皮无赖的品性与不要脸行径在宫中吃得很开,阿谀奉承客氏,与极力巴结魏朝,让这位大字不识几的太监在宫中迅速走上“开门红”,后因客氏、魏朝将魏忠贤推荐王才人,又因王才人逝世后转折到客氏,魏忠贤开始崭露头角,这也是为什么说他,成也赌博,败也赌博,如果不是这场赌博,魏忠贤的“九千岁”转折点可能至今未知。

最终这位阉人走上“九千岁”还要从客氏、熹宗说起,也是魏忠贤能混到“九千岁”最终的因素,更是我个人觉得魏忠贤能混到“九千岁”的第三个小观点。

客氏即熹宗朱由校的奶妈,朱由校的母亲王才人逝世后,这位皇子一直由客氏喂奶,而客氏正是看中了这一点与魏忠贤加以利用让熹宗百般依赖,最后朱由校登基后客氏地位水涨船高,作为客氏的跟前红人魏忠贤地位也相继拔高,并且因为诸多因素还促进一对“挂名夫妻”,也是历史上第一对阉人不公开的挂名夫妻,古代俗称“对食”即太监与宫女结成挂名夫妻的称呼,而且这对“对食”还是熹宗亲自许配客氏给魏忠贤的。

这以上因素造就魏忠贤后期在宫中“无法无天”,独揽政权,后期的魏忠贤因为备受熹宗宠信,开始排除异己,大肆扩充阉党,成就了历史上第一个以阉党身份左右朝纲的阉人,后续更是猖獗到“世人只知魏忠贤,不知皇上”的地步,被誉为“九千岁”。

以上是我个人浅谈看法,欢迎各位有不同点评的下方处留言。


探索历史奇闻


魏忠贤之所以能从一个街头混混混到“九千岁”,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得利于当时的政局以及明熹宗朱由校的“大力支持”。可以说是朱由校成就了魏忠贤的“九千岁”。虽说魏忠贤自身也善于投机钻营、逢迎巴结,但这些伎俩本不可能让他成就“九千岁”的地位,说到底主要还是明熹宗成就了魏忠贤。

魏忠贤此人善于巴结逢迎之术。纵观魏忠贤的发迹史,无论是初为太监时通过巴结孙暹、魏朝、王安等太监头目以获得职务升迁,还是后来私交熹宗乳母客氏等人,他都展现出很好的逢迎之术。也就是说魏忠贤起初的发迹主要就是靠巴结靠逢迎这类手段来打通关系、获得人脉的,这是他后期得到皇帝宠信的基础,因为他在这个阶段“结交”的都是熹宗的身边人,我个人认为这点挺关键的。

明熹宗朱由校自身怠政而又极力宠信、袒护魏忠贤。魏忠贤能得到熹宗的宠信绝对有因为客氏(熹宗乳母)的缘故,熹宗似乎对这位乳母有特殊的情感,而魏忠贤作为客氏的“男人”也因此得到了熹宗的宠信。但是此二人毕竟是心术不正、奸淫凶狠之辈,得势后先是赶走了客氏原先的“男人”魏朝,其次又因嫉恨王安的正直而谋杀了他,然后又在宦官集团中遍插党羽,以此掌控了宦官集团。在言官弹劾魏忠贤之时,熹宗多是置之不理,甚至到了后来魏忠贤都能通过假传圣旨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要是熹宗没有百般宠信袒护魏忠贤,他哪敢这么干啊。

在面对文官的弹劾、指责时,魏忠贤及其党羽甚至动用廷杖进行威胁,从相关记载可以看出被杖打过、甚至被杖死的就有多人。此外,被罢黜或者不堪其辱辞归的朝臣也不在少数,然后魏忠贤趁机在各司扁插自己的人马,一时之间权倾天下,归附者甚多,“九千岁”也因此成就。


历史守望者



明熹宗朱由校的乳母叫客氏,她是京城一个姓侯的普通百姓的妻子,入宫时只有26岁。她虽然不识字,但是很精明。因为缺乏生母的慈爱,朱由校自小就对母亲的依恋全部寄托给了这位容貌端正、态度亲切的奶娘身上,而且这种依恋之情直到他当上皇帝之后仍然有增无减。他不但封客氏为奉圣夫人,给客氏的兄弟、儿子全部加官进爵,而且不顾朝臣的强烈反对,一直让乳母留在宫中,极尽孝敬之情,几乎是言听计从。 依照明朝宫廷里的传统,几乎每一个宫女都有一个相好的太监,宫中俗称“菜户”。这些“菜户”虽然有致命的残疾,但到底曾经是男儿之身,在深宫这个缺少须眉男子的天地里就成了宫女们寄托感情的对象。他们还帮助相好的宫女料理各种外勤事务,而宫女们则为自己的“菜户”操持内务,其中感情深厚的真像世间的伉俪那样,缠缠绵绵,因此这种关系又被称为“对儿”。 客氏在宫中待久 了,自然也有了“菜户”,最初是一个主事的太监,叫作魏朝。但魏朝通常很忙,难得照顾客氏,另外有一个专门负责管理朱由校伙食的办膳宦官叫魏忠贤,他却同客氏接触比较多,照拂殷勤。时间久了,客氏同魏忠贤的感情反而更深。

魏忠贤是肃宁人,家境贫寒,迫于债务的压力于万历十七年(1589)自行阉割入宫。当时他已经22岁,娶了妻子,还有一个女儿。这样的年龄入宫通常意味着没有发展前途,而且他没有文化,不识字,只好干些看门守夜之类的杂物, 地位十分低下。他在宫中混了多年,一直没有起色,由于表面憨直老实,还得到了一个“傻子”的绰号。直到万历三十几年,他在魏朝的帮助下谋得了一个在皇长孙房中办膳的差事,才算大小有了一份执掌,进入了庞大太监群体的中间层。所以,才遇到了他的命中贵人客氏。 “对儿”这种事情毕竟不是真正的夫妻关系,魏朝和魏忠贤原本是好朋友,也没有为了客氏的事情争风吃醋,大家长期和平共处。但随着明熹宗朱由校的继位,客氏也跟着一步登天,哪一位是奉圣夫人的相好就成了关系权利利益的生死大事,两个姓魏的朋友就不那么礼让为先了。 两个人先是在宫中暗中斗劲,后来终于发展成公开冲突。
在泰昌元年(1620)冬天的一个晚上,两个昔日的好友一起在乾清宫的暖阁里喝酒,微醺之后就为了客氏的归属问题发生了争执,而且越吵越凶,最后居然把皇帝朱由校惊动了。明熹宗朱由校了解了争吵原因之后,请出客氏问她:“客奶奶,你只说你真心要谁替你管事,我替你断决。”客氏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魏忠贤。 从此奉圣夫人先后两位相好就有了截然不同的命运。魏朝就流放到凤阳去看守皇朝祖陵,最后被魏忠贤的爪牙害死;而魏忠贤则从此飞黄腾达,成为了宫中最有权势的大太监。


焉能无情


首先是他个人的善于钻营,逢迎与见风使舵。其次就是他牢牢地拉拢住了天启眷恋的乳母客氏。再次就是天启个人的懒政不作为。


行业大爆炸


任何人的兴起都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只知道是个大奸臣,没了解过,但他能从一介草民混到九千岁必有其过人之处,必定善于借力,足够聪明,足够狠毒。


神采奕燃


关键是夺取了皇帝赏识,说他行的人真行,因为这人是皇帝


阳光沐浴大道


关键是夺取了皇帝赏识,说他行的人真行,因为这人是皇帝正如和珅贪财不贪权,就做经济管理者没什么不妥,关键还是皇帝放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