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零售,“诈尸”还是复活?

抗疫已经进行了两个多月。在这段时间里,所有人和新鲜空气被一层薄薄的口罩隔开许久,人与人也都自觉拉开了够远的距离,很多地方正在流行机场安检般的“一米远”欧式排队法则。


在这样的特殊时期,“无接触”成了被提到的最高频的词汇之一。在商业上,“无接触”意味着大家开始告别过去那种做生意一定要摩肩接踵,热闹的转不过身的思维,转而接受静默式的、有距离感的购物方式。


消费行为中最终触达消费者的那个瞬间,已经发生了变化——2月2日,火神山医院里火速上线了一家没有服务员的“无人超市”,雷神山紧随其后。

与此同时,在更大范围里,超市里的自助购设备发挥出了前所未有的作用,快递、外卖、生鲜到家纷纷推起无接触配送,甚至设起临时取货柜,社区、写字楼里的无人货柜也再一次迎来了高光时刻。


近日,刷身份证限购的无人售货口罩机也开始被投入市场,无人零售全面开花。

无人零售,“诈尸”还是复活?

时间退回到2017年前后,被资本快速推出的无人零售被称为“人傻钱多速来”的风口之一。根据彼时媒体统计,仅2017年,全国无人超市落地超200家,无人货架落地2.5万个;截至2017年底,无人零售领域融资规模超过40亿元。


不过热潮很快黯然落下,曾站在浪尖上的“无人”创业公司陆续被曝出亏损、裁员甚至倒闭的消息,其中不乏单次融资过数亿的企业,都早没了声量。2018年6月以后,整个二级市场证券投研方面再没有出现过针对无人零售的分析报告,但此前的18个月,各类文章报告汗牛充栋。


无人零售1.0时代,留下了一地鸡毛。


正所谓“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无人零售就是这样的一个状态,我们看到2019年无人零售可谓是冷的不能再冷的寒冬,大量的企业关门倒闭、裁员歇业,然而谁也没想到时过境迁,不到几个月之后,受到当前防控影响,无人零售可以说遇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大风口,如果能抓住这次风口对于无人零售来说,可谓是又一次风再起。


在这个时期下对于无人零售来说,虽然风口很美好,但是实际上难题相当多,最大的难题就是第一货源相对不足,在整体物流尚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因为物流中断导致货源不足极易让用户体验非常低下,这对于一家企业来说,特别是打着互联网经济旗号的企业来说都会是巨大的影响。


第二则是人员的相对不足,虽然无人零售在销售的时候并不需要人,但是当前无人零售是销售高峰,在如此的销售高峰期,无人零售企业需要不断补货才能够保证业务的不中断,但是实际上当前大量人员难以正常到岗,对于无人零售来说,虽然火却也面临着较大的困局,如何能够在当前好好抓住这个风口实在是摆在各家面前巨大的挑战。


在疫情结束后,“无接触”的特殊场景消除,无人零售的一些短板还会陆续显露出来。


首先,是经受不住大爷大妈“买菜更便宜了吗”的灵魂拷问。


无人零售的卖点是更节约人力物力,提高效率。然而,对无人店本身来说,前期店面几十个监控设备和后台大量云端部署都是不小的投入。虽然线下的人流成本比线上低很多,但相比传统店面,无人店仅仅少了收银员的成本,补货、整理、清洁、运营照样需要人工进行。基本可以说是“表面无人,背后都是人”。


同时,无人零售的货损率很高,因为它所处的环境是开放的,商品很容易被拿走。而无人店内的技术也并不算成熟,经常会遇到用户无法识别、无法结算、无法开门等bug,用户体验也说不上特别好,一些老年人因不会使用手机支付更是被拒之门外。


但祸兮福所倚,时势造英雄,灾难之中总是并存着危机和机遇。


在2003年的“非典”疫情中,零售业是受其影响最深、最直接的领域之一,但非典病毒也启发了一批企业家对线上零售和供应链的认识,加快催熟了淘宝、京东、国美等线上购物平台。


如今在国外,亚马逊最近也准备在西雅图总部附近的国会山推出规模更大的Amazon Go;当地时间2020年2月18日,日本连锁便利店罗森在日本川崎市开设首家无人商店。零售老玩家的入场,或许会为这个行业带来新的格局。


新金融记者 王雅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