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不是鸟,不是鹿,也不是鸭嘴兽,那它究竟是什么?

哈喽,大家好,我是小崔,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山海经》

山海经中记载了一种怪兽,它是是鸟和兽的结合体,还可以生活在水中,让人惊奇,这种怪兽叫做蛊雕,今天我们来看一下这蛊雕究竟是什么来头。

《山海经》不是鸟,不是鹿,也不是鸭嘴兽,那它究竟是什么?

《山海经南山经》

鹿吴之山,上无草木,多金石。泽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水有兽焉,名曰蛊雕,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音,是食人。

再往东走五百里就是鹿吴山。山上虽然不生草木,但蕴藏着许多丰富的黄金和玉石。有条叫泽更水的小溪流出,向南流入滂水。山上有种野兽,名叫蛊雕。这种野兽身形像雕,头上长角,叫声像婴儿在哭。这种野兽吃人。

怪不得鲁迅翻遍了中国的史书,上面就写着吃人,估计鲁迅看得是《山海经》,开个玩笑,不过山海经中吃人的怪兽实在是太多了。从这一段中我们不难发现,蛊雕生活在水中,外型像雕,但是长着角,叫声像婴儿哭。现代大自然中,菲律宾的国鸟食猿雕,从外形上看跟蛊雕有几分相似。

食猿雕(学名:Pithecophaga jefferyi),也称作菲律宾雕。体型大,喙和爪均强健,上喙边端具弧形垂突,适于撕裂猎物吞食;基部具蜡膜或须状羽;翅强健,翅宽圆而钝,扇翅及翱翔飞行,扇翅节奏较隼科慢;跗跖部大多相对较长,约等于胫部长度,腿部羽毛一直覆盖接近至脚爪。雌鸟显著大于雄鸟。其主要猎物是各种树栖动物,如猫猴、蝙蝠、蛇类、蜥蜴、犀鸟、灵猫、猕猴及野兔等,在村庄附近,它们还经常捕杀狗、猪等家畜,在啄食猴子时十分凶残,所以有“食猴鹰”之称。仅存不到500对,主要集中分布于棉兰老岛的雨林中,是菲律宾的国鸟。

《山海经》不是鸟,不是鹿,也不是鸭嘴兽,那它究竟是什么?

食猿雕,体型接近一米,经常捕杀猪狗等家畜,在啄食猴子时非常凶残,最喜欢吃猿猴,估计这也是它名字的由来,也有人说吃人。不过纵然有一点相似,但食猿雕是鸟而不是兽,头上也没有角,也不生活在水中。《山海经》中明确说,蛊雕是一种长得像雕的兽。那么有没有一种兽长得像鸟呢?曾经有证据可考的,只有鸭嘴兽了,但是鸭嘴兽看起来是人畜无害的。那么蛊雕是不是一种灭绝的生物呢。

《山海经》不是鸟,不是鹿,也不是鸭嘴兽,那它究竟是什么?

在汉代发现的墓室壁画中,发现了大量鸟首兽身的动物形象,有的有角,有的没有,其中有的跟我们今天的主角蛊雕非常相似,这不禁让人怀疑。难道真的有这种生物存在过么?

1957年,我国考古学家,曾在我国陕西省神木县,战国晚期的匈奴王族墓中发现了一只纯金的鹿身鹰嘴的怪兽。头上长有双角,每个角又分四叉。

《山海经》不是鸟,不是鹿,也不是鸭嘴兽,那它究竟是什么?


另外在巴比伦文献即记载中,有一种鸟和兽混合体的生物叫做狮鹫。狮鹫最早出现在马尔都克,在斩杀妖兽的传说中,狮鹫就是被斩杀的第三只神兽。这算是最接近我们蛊雕的生物了,虽然也是虚构的生物。

狮鹫(Griffin)是一种传说中的生物。长有狮子的躯体与利爪、鹰的头和翅膀,是相当有名的奇幻生物。因为狮子和鹰分别称雄于陆地和天空,狮鹫被认为是非常厉害的动物。

《山海经》不是鸟,不是鹿,也不是鸭嘴兽,那它究竟是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