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騙我放棄繼承遺產的親哥,我還能不能認?

花哥你好,我想讓你聽聽我們家在疫情前發生的事,幫我評評理。

我和我的哥哥在安徽鄉下的祖屋一起長大,小時候在感情很好。我們剛出生不久後,父母便離了婚,母親獨自一人到大城市尋求新生活,父親一個人帶我們兩個孩子,很是辛苦。

有一次我割豬草的時候不小心把食指割傷了,當時我只覺得傷到了骨頭,緊捂著傷口跑去找父親。然而父親以為那只是普通的小傷,沒有怎麼管我,只有哥哥非常緊張,看出了我異常的痛苦。

當時的他只比我高一點,吃力地揹著我飛奔到鎮裡的衛生院,拿著他僅有的一點買書的錢給我看病。果然,我傷到了骨頭,多虧了哥哥反應迅速,我的食指才勉強保住,直到現在還有一點後遺症。幾十年過去了,我總是想起那天他臉上的神情,心疼但堅定,和讓我這輩子都忘不了的那句話:“不哭,哥哥帶你去醫院。”

萬萬沒想到的是,這樣的哥哥居然在父親離世之際,騙我簽下了放棄遺產繼承權的文件。

這個騙我放棄繼承遺產的親哥,我還能不能認?

年齡稍大一些,我離開了家鄉,在深圳打拼,哥哥留在安徽鄉下看顧祖業和二老,這些年雖然我只是每年見他一兩回,但在我心裡,手足情誼不曾改變。

這兩年父親病重,輾轉多處求醫都沒有好轉,父親的醫藥費、看護費大部分都是我出的。我自認為這些年一直在外,沒有盡到孝順父親的義務,對父親有所虧欠,所以每次我哥哥開口問我要父親的醫藥費時,我都從不推脫。

可惜的是,我們的努力並沒有挽留住父親的生命。父親彌留之際握著我的手說,這祖宅和他少得可憐的存款都有我的一份,當時哥哥也沒有說什麼。

父親頭七後,哥哥說要將祖宅的地賣掉,要與我商量一下。我雖然心裡不捨,畢竟這個地方有我童年的許多回憶,但是既然哥哥決定了,我也長期不在這裡居住,我就同意了。當時他讓我籤的是把這塊地託付給他賣的同意書,我表示理解,便乖乖簽了。

簽完後,我接了個工作電話。為了給父親辦喪事,我向公司請了十多天的假,堆積了很多事務沒有處理,領導急促地催促我回去辦公,我當時的心情也是焦急萬分,想盡快處理好家事,趕緊復工。

一切妥當,正在我準備離開家時,哥哥突然叫住了我,說有個合約漏簽了,不是什麼重要的文件,只是一個委託中介幫忙尋找買家的委託書。說著,他拿其他文件擋住了這張紙的上半部分,只露出了最下端需要簽字的地方。我也沒有多想,自己的親哥哥有什麼不信任的?就草草地簽了字,出了門。

這個騙我放棄繼承遺產的親哥,我還能不能認?

“你主動放棄了祖宅和父親其他遺產的繼承權,我怎麼分配遺產你就別操心了。”這是當我幾個月後問哥哥祖宅處理得怎麼樣時,他給我的答覆。

我很難形容我哥說這句話時臉上的神情,像是努力隱忍但又露出端倪的竊喜,我震驚又納悶,我也是父親的親兒子,為什麼我沒有繼承權?直到看到那張白紙黑字寫著我簽名的文件,我才明白了一切。原來,我那天出門前急急忙忙簽字的文件,竟然是一份自願放棄父親遺產的聲明。

我已經無法把哥哥的嘴臉和小時候那張堅定的小臉重疊在一起了。我不知道哪裡出了錯,這樣的哥哥讓我覺得陌生又。他再也不是小時候那個總是努力護著我的哥哥了,我第一次有了這樣清晰的認識。

據說老家那片要建旅遊區,祖宅這塊地會很值錢,這也是我後來才聽說的。再聯想到上回吵架時他說我沒有贍養父親,家裡以後建起的房子也沒有我房間,沒有我的份。那時我以為這只是他在氣頭上說的沒過大腦的話,現在回想起來,也許氣話才是他的心裡話吧。

事到如今會有這樣的結局,大概是心底的貪念大於血親之情吧,又或是他一個人照顧重病的父親過於辛苦而對我有所怨恨,無論如何,打算紮根在深圳的我都不願意再追究了。

我心裡仍敬重這個哥哥,顧念著親情,不願意在父親剛走不久,就把這個事情拿出來鬧。可朋友都說我蠢,他們說事情還有迴旋的餘地,我應該好好坐下來和哥哥談一談,或者直接質問他為何如此冷血、見利忘義。可是在我眼中,家人的感情難道不比這幾個錢貴重嗎?我們的家庭已經支離破碎,只剩下我和哥哥兩個人了,我不願意為了錢與他傷了和氣。

這件事雖然是他故意騙我簽字在先,但我自己也有一部分責任,是我沒有仔細看合約,而且在父親走前的最後幾年,自私地把全部的照料責任都推在哥哥一人身上。我到底該怎麼辦?我現在很苦惱,我還該不該認這個哥哥?下一次回去我該拿出什麼樣的態度對待他?

這個騙我放棄繼承遺產的親哥,我還能不能認?

花哥說:

今天這位傾訴人的故事暴露出兩個普遍又現實的社會問題。一是子女在外打拼不能在老人身旁盡孝,二是多胎家庭的遺產分配問題。令我們欣慰的是,傾訴人在重大利益面前,還能夠靜下心來反思自己,從自己身上找尋爭執原因和不足,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隨著大城市發展和規模越來越具備優勢,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從家鄉到一、二線城市打拼,這難免會造成老人留守家鄉,或子女因客觀因素對父母盡孝不對等,從而導致家庭矛盾發生的情況。花哥認為,任何事都無法做到絕對的公平,為了避免這類矛盾發生,全體家庭成員應該在事情初期,就共同制定好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相對平衡的方案。

比如在老人身邊負責照料的兄弟姐妹,就出力不出錢,遠在他鄉的其他姊妹弟兄就多多在物質給予付出,最重要的是,這個方案要獲得每一個人的認可,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忍氣吞聲、拒不交流,矛盾總有一天會爆發,從而影響珍貴的親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