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成功的书家都“背临”出了自己的理解与气质

经过以上三重境界的熔炼,习书者既凝结了前代的艺术精华,又摆脱古人的窠臼,将自身的内在个性与精神意蕴熔铸于艺术创作之中,秀骨天成,乃成自家……就是

将“背临”置于书法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来说的。

2 何为“背临”?如何背?

那么何为“背临”呢?就是指在实临基础上的强化训练过程,有助于对已学知识的记忆和熟习。实临表现为“学”,背临则表现为“会”。此中力求准确、熟练、自如、轻松。此过程, 作为临习取法的熟练程序,意在 由生到熟,准确灵活。简单来讲,就是记住碑帖中的笔法和结构。

首先, “背临”一定要背“点画形态”。点画形态主要是由笔法决定的,不同的用笔方法决定形状各异的点画。因而在背临时候,不仅要背出字帖上的点画,更要揣摩用笔的方法,起笔藏锋,收笔回锋。

其次, “背临”还要背“字形结构”。《荀子》曾云:“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临摹古人的书法时,需要研究字形的结构,手摹其形,心究其理,心手并用。这个过程最忌讳的就是“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因而,在“背临”时候,要背字点画穿插的位置,疏密聚散关系,重心的安排,更要思考结构处理的奥妙所在和独到之处。

3 如何让背临更深入?

既然明白了“背临”的重要性,那么我们 在“背临”碑帖的时候应当要注意哪些原则,从而使得“背临”的意义更加深化呢?

每一位成功的书家都“背临”出了自己的理解与气质

▲ 明代 王铎临《兰亭序》

1.不忘法度

千百年流传下来的笔法系统,是中国书法的根脉, 即使是在“背临”的过程中,同样也不能忽视对书写法度的理解和思考。

每种字体的笔法、结构、章法都有严格的法度,点画、钩弋、撇捺所构成的长短正斜、俯仰向背、外形轮廓等等。尽管不需做到如临帖般完全精准,但仍需字形字态有法度,笔笔有规范,严谨不逾矩。正如苏轼有言:“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创作如此,背临也应当如此。

每一位成功的书家都“背临”出了自己的理解与气质

▲ 唐代 欧阳询临《兰亭序》

2.注意角度

经典书法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有一套极高的形式法则。从点画、点画组合、笔法、结构、字组合、行气、节奏、墨法、神采等诸多方面,都有系统而共性的法则。然而每一个碑帖之所以能流传千古不衰,时临时新,又在于其个性的笔墨表现、章法构成与情感传达。

我们必须要明白:“背临”其实是介于临摹与创作的过渡阶段,尽管脱胎于临摹,但其目的意义仍旨归于创作。就如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那般,自魏晋以至明清民国,从冯承素到褚遂良,从虞世南到欧阳询,从薛绍彭到米芾,从俞和到赵孟頫,从董其昌到唐寅,从王铎到祝允明,从文征明到八大,从傅山到郑板桥,从沈尹默到沙孟海…… 每一位书家都“背临”出了自己所理解的王羲之与兰亭精神。

每一位成功的书家都“背临”出了自己的理解与气质

▲ 明代 董其昌临《兰亭序》

“背临”一定是有指向性的,它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将所背临碑帖的笔法技巧与形式特征精简化与熟稔化,内化于胸中,方能外化于指尖笔端。

这就要求,在“背临”时,并不是完全的照搬硬套,全盘吸纳,而是有角度地去取舍,强化某些特征(比如背临米芾,要背他的笔法技巧和章法错落),弱化某些因素(这里弱化的主要是书家不太好的书写习惯),为此阶段之后的书法创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可作为创作材料)。

每一位成功的书家都“背临”出了自己的理解与气质

▲ 唐代 褚遂良临《兰亭序》

3.放松适度

我们在背临时往往会有这样的困惑,由于没有平时熟悉的书写范本傍身,就像突然离开了老师指导的学生一般手足失措。

这时大多数的书友会尽力去回想碑帖的原貌,边回想边背临。结果 愈是小心谨慎,写得愈是拘谨,愈达不到理想的书写效果。其实这就是“惨淡经营,刻意求之”与“信于挥毫,无意于佳”的客观实际产生相反的效果。

从汉代蔡邕的“ 书者,散也。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到宋代苏轼的“ 书初无意于佳乃佳”的书写精神来看,正如梁同书说:

“日书三五百字不可间断,至半年一年之后,自然渐熟。熟则骨力强、步伐齐、心胆大、性灵出来然后以心之所好,无论晋、唐,把玩之、领会之,略得其趣。”

渐熟胆大,不是下笔鲁莽,而是笔笔中鹄,箭不虚发,举手皆成家数。


每一位成功的书家都“背临”出了自己的理解与气质

▲ 明代 文征明临《兰亭序》

“背临”毕竟不是精准临摹,这时不妨适度放下心理负担、思想顾虑与胆怯拘谨,以放松的心态,将临摹所学,自然地表达出来。千万不要出现如宋曹《书法约言》中所讲的“ 但拘于小节,畏惧生疑,迷于笔先,惑于腕下,不成书矣”的情况哦。

感悟了了,且分享之,不当之处请多包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