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往事:刘光第和泸州


泸州往事:刘光第和泸州

在过去一百多年前风起云涌,世界格局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而当时还属于清末的中国,也正在酝酿着一次次的大小变革,这当中涌现了许多风云人物,其中“戊戌六君子”尤为影响深远,今天沽酒客来给大家谈一谈其中以为刘光第先生,六君子之一,他跟泸州的渊源和关系。值得我们去了解,本文参阅了吴孟辉老书写的泸州名人相关史料,表示感谢,吴老已经过世多年,但是她是最早一批做泸州文史研究的先行者,值得我们致敬和怀念。

泸州往事:刘光第和泸州

刘光第(1859——1898年),字裴村,四川省富顺县人,(今天富顺是自贡,但是过去跟泸州是一块,不管怎么说,曾经也是一家人,泸州挨着富顺也近。)光绪九年(188年)进土,授刑部主事。同年,告假归省,从北京回川,就沿途所见写成《南旋记〉一卷。其中有一段至今犹发人深省的描写泸州的文字,现辑录如下:

十一月二十二日,晚宿(泸县)兆雅镇。二十三日,(见)泸(州所)属(地界内)种罂果甚稀,大为欣慰。二十四日,入富顺界,全无罂粟矣。殆知(鸦片)烟非不可以禁者,在有司之实力奉行,善处其弊而已。

刘光第说,只要地方职能部门和官长真正实力奉行,善处其弊,妥善解决和处理有关问题。毒品就可以禁绝。

泸州往事:刘光第和泸州


1895年,刘光第母亲去世。守制期间,他在家乡教书,提倡实学;1886年,他还曾到泸州到方山等地游览,写下《泸州登忠山感赋》七律二首,第一首:

到眼江沱会合才,登高怀抱转难开。

秋无燕雀嬉堂幕,夜有蛟龙泣风台。

南海艰危前局在,西山平远古愁来。

武侯遗恨知多少?且向高楼问老回。

诗后自注说:“(忠)山有武侯祠、吕祖阁。”西山平远就是说的忠山上的江山平远堂,可惜这些今天都没有了,保留下来多好,虽然平远堂已经重修,武侯祠,吕祖阁则不知所踪了。

泸州往事:刘光第和泸州

第二首:

仙子无情出世宜,吾曹多感且吟诗。

海天霹雳沉舟后,夕日牛羊下坂时。

山气在眉宜小坐,江流挥手障东之。

城头烟树昏鸦满,清听空寥鹤响迟。

泸州往事:刘光第和泸州

忧民爱国之情,溢于言表。1898年刘光第服满入京,受光绪帝召对,得授四品卿衔,任军机章京行走。晚清末年,政体颓废,外侮频仍。1898年,光绪帝立意变法维新,起用康有为、梁启超等革新朝政,不幸被袁世凯向慈禧太后告密,康、梁出逃日本。参与革新的谭嗣同、刘光第、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等六人被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4年底,刘光第灵柩从北京运回原籍高顺县,途经泸州,当时川南有识之士多在泸州,立即组织各界人士持白幡路祭,由周孝怀致悼词,巧妙地揭露了清王朝的腐败没落和黑幕统治,使泸州人民激发起强烈的爱国感情,更认清了清廷顽固派残酷、腐败的本来面目,懂得了要想清廷当权的顽固派走维新图强之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泸州往事:刘光第和泸州

惟一的出路,只有废八股、兴学校、培养人才,唤醒民众,积蓄进步力量,那オ是救国之本。于是泸州仁人志士邀请荣县人赵熙(字尧生,翰林院编修,官御史,时丁优在家)为学监(校长),开办川南经纬学堂。

以日本维新精神为办学思想,改革学制,设外语、数学、物理等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这所学堂在一批有志之士辛苦经营之下,对破除旧书院的陈腐规章,促进和引导青年革新思想方面,起了启蒙作用,很受向往新思想的青年们欢迎。

学生中,后来成为同盟会的骨干、对推翻清政府有卓越贡献的有:谢持、曹笃、黄方、陶楷、黄复生和后来成为共产党员的吴玉章等。正如“川南经纬学堂”建校80周年校庆时大门上对联所云:

遥山近水万千士,风雨桃花八十秋。

确实具有深远的意义。所以说刘光第的牺牲,激励了仁人志士在痛定思痛的情况下加深兴学救国的决心,对川南泸州废书院、兴学堂、求革新,是起了一定促进作用的。

泸州往事:刘光第和泸州

1921年,恽代英在川南师范学校任教务主任。寒假期间,由他带头组织了一支由6名教师和24名学生参加的旅行团(又称童子军宣讲团),他担任团长,步行隆昌、内江自流井、南溪、宜宾、江安、纳溪、合江、富顺等县,往返一月,行程二千余里。所到之处,向公众讲演二十余次,目的是深入社会,宣传革命。

在参观和访问中,作了广泛的爱国主义宣传和新文化运动的启蒙工作。当恽代英率队到达富顺县时,特别多停留一天,迁道去赵化镇普安寨刘光第墓前悼念默哀。在刘光第墓前,恽代英向大家讲述戊戌维新变法的历史进步性,讲戊戌政变中刘光第在西太后屠刀面前正气凛然、毫不畏惧的爱国精神值得学习,教育青年要学习刘光第敢于坚持真理、勇往直前,虽死不惜的高尚气节。

泸州往事:刘光第和泸州

新中国初期,川南行署文教厅在泸州期间给后人做了不少大好事,特别在保护和弘扬古代文化遗产方面,趁农村土地改革之前发布《通告》,要求各地征集文物、图书,一船船地运来泸州,交由川南图书馆(今泸州市图书馆)保存,这确是一件大好事。

1982年春天,四川省文化厅、宜宾地区文化局组织书画鉴定专家一行二十余人来到泸州,在泸州市图书馆一连鉴定了好几天。当时,宜宾地区文化局老同志丁天锡由衷喜悦地说:川南文教厅到宜宾收古书画,当时我意见很大,赶快去高县、珙县等地收捡、阻挡。殊不知去迟了一步,被运走了。对此,我还长期耿耿于怀。今天,看见收到泸州来的东西得以完好保存,而留在各县的损失殆尽了特别是富顺刘光第的遗墨、遗著在泸州保存得这样完好,实在令人高兴万分,保存文物的泸州同志立了大功。

泸州往事:刘光第和泸州

泸州馆藏书中,有刘光第著作《介白堂诗集〉、《刘杨合刊)、《衷圣斋文集》等线装书,以及当年刘光第读过的经史子集书,共有300多册。从他的诗文看,他确是一位认真读书,有真才实学、令人饮佩的有志之士。泸州图书馆还藏有刘光第亲笔写的条屏4幅,内容是一首小诗:

短墙骑马客难遮,栽竹嫌窥寂寞家。

戴笠吟身蒇(chǎn完成)日下,闭门生意满天涯。

残蔬雨过还新绿,老树春迟得久花。

剩有销沉今古意,夕阳庭院数归鸦。

后有小跋:“京寓小园诗,应心斋同年雅命,即乞两政。”笔力苍劲雄浑,不失其为一代书法家也。刘光第在京做官十多年,除供职之外,闭户读书,埋头著作,不与当时权贵相往还。他洁身自好的高尚思想,从这首《小园》诗中充分流露出来。

泸州往事:刘光第和泸州

泸州馆藏有一幅拓片,标题“龙潭石室诗”,落款是“里人谢家莊题,刘光第书,光绪丙成年夏至。”刘光第《富顺赵化镇山水志〉载:“龙潭洞,在(赵化镇)龙王潭上。洞中有石灶石窗,久湮于土。光绪丙戌,镇中九老治之,颜日:“壶中日月。”别得一洞通焉,为石床、石枕,宴游其中。各有诗文镌壁,刻题名碑嵌之,复镌龙潭石室”四字于潭崖之腹,字大盈三尺,刘光第书。”

刘光第死后,泸州人高楠为之作传,并且作诗悼念,其词云:

粹白光明一伟人,浸淫简册谢风尘。

居嫌近市深韬晦,祸至如天重累身。

谁使维新偏荐汝,徒令思旧屡怆神。

冤沉万古何由雪,吁诉苍冥听不真。

刘光第自幼喜爱文学,著有《衷圣斋文集》和《衷圣斋诗集》。"衷圣斋"为刘光第自命之名。经后人增补,共收录有包括家传、墓志、游记、杂感等在内的散文54篇,诗歌260首。据说刘光第常常是"积稿逾尺厚",他自己生前也说"新诗满竹树,未肯与人传",可知其作品散佚者甚多。

刘光第最喜读杜甫、韩愈的诗,也擅长于作诗,其风格在韩、杜之间,题材以咏诵自然风光和感慨时事为多。他热爱故乡。巴蜀的津渡、幽林、古松、寺阁,以及生长在那里的蜻蜓、松鼠、八哥等,都成了他歌咏的对象。

泸州往事:刘光第和泸州

他留下的描写号称天下独秀的峨眉山的诗就有四十余首,其中《峨眉最高顶》写道:"白龙地上走轻雷,万瓦如霜日照开。诗客人天争秀骨,神僧埋地结真胎。三秦鸟道衣边接,六诏蛮云杖底来。南北风烟通一气,雪山西望是瑶台。"他漫游过许多地方,在他的眼底,瑰丽的山河就是祖国的化身,而祖国河山,处处使他激动。面对大好河山被帝国主义的侵略所蹂躏,他的心在痛哭。

他在《上鲍爵帅春霆时方大修第》诗中写道:"将星耿耿钟夔岳,时局艰难待枕戈。臣子伤心在何处?圆明园外野烟多。"深沉地表达了在祖国危难之际的一颗与祖国同呼共吸的"臣子"之心,他的《梦中凡》《遗愤》等诗,既对国外反动派的侵略本性以无情揭露,又对导致祖国倍受凌辱的国内反动势力以诅咒,无不洋溢着他的拳拳爱国之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