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打賞的“金瓜子”有啥用,為何妃嬪們接過後會欣喜異常?

茶與布朗


古代封建社會,皇帝擁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凡是能夠得到皇帝的打賞,那都是無上的殊榮,意味著恩寵。別說是像“金瓜子”這樣的特殊賞賜,即便是再普通的物件,通過皇帝之手賜下,“身價”也會飛漲。那麼“金瓜子”究竟是什麼東西呢?而古代皇帝的妃嬪們為何接過“金瓜子”會欣喜異常呢?

什麼是“金瓜子”?

咋一聽“金瓜子”這名字好像並不是什麼太高雅的東西,而實際上就是一些零散的小金子。因為古代沒有統一的模具以及相應的鍛造技術,工匠們通常憑藉自身的“手上功夫”將一些零散的小金子打造成型。這種被打造出來的“成型”金子因為外形酷似瓜子,又被稱作為“金瓜子”。就像我們吃的瓜子模樣沒有完全重複的,這些“金瓜子”也沒有一模一樣的。



“金瓜子”的價值。

金銀即便是在當今社會也是價值極高的物品,放在古代更是通用貨幣。當然,以黃金在古代的稀有程度來看,雖然可以用作通用貨幣,但在市面上其實並不常見。古代社會大眾用的最多的還是銅錢,再上點檔次的就是銀子,而且還是那種碎銀子。成錠的銀子一般都是官銀,是國家徵收稅收使用。那麼價值更高的金子顯然就更不是普通老百姓可以見到和使用的。

所謂的“金瓜子”實際重量為20-30克左右一顆,而從唐朝至清朝,一兩的重量約為37克左右,以清朝金銀兌換比例1:10計算(每個朝代兌換比例都不同,有些浮動較大),一顆“金瓜子”大致相當於8兩銀子左右。參照當時知縣一年俸祿45兩,一顆“金瓜子”的本身價值已經相當於一個知縣兩個月的工資。當然,因為金子的稀有性決定了其真實價值遠不止如此。



古代皇帝為何喜歡打賞“金瓜子”?

因為“金瓜子”的流通性和其本身較高的價值,導致它幾乎很難進入普通百姓的眼界,毫不誇張的說,“金瓜子”是頂層階級間才會出現的特殊品。

古代皇帝之所以喜歡用“金瓜子”打賞,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容易隨身攜帶。皇帝作為掌權者,經常會遇到許多需要打賞臣子的場合。雖然很多時候都會以“口頭表揚”的形式,但也免不了一些實物的賞賜,凸現出皇恩浩蕩。而體積小、價值高的“金瓜子”成為了皇帝的首選物品。當然,即便是皇帝也不可能一次性賞賜到太多數量的“金瓜子”,通常也就幾顆,最多不會超過十多顆,這取決於臣子的功勞大小。

到了清朝時期,“金瓜子”甚至成為了皇帝御用的賞賜之物。一個臣子擁有的“金瓜子”越多,就證明其所做出的貢獻和功勞越多,幾乎成了臣子的“功勞薄”。而後宮嬪妃如果得到皇帝“金瓜子”賞賜更是受寵的直接體現。除了“金瓜子”本身可觀的價值外,擁有“金瓜子”也是彰顯其後宮地位和拓展生存空間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因為一枚“金瓜子”引發的後宮鬥爭也並非稀罕事。她們甚至將這些賞賜下來的“金瓜子”製作成飾品佩戴起來,也會用來籠絡和賄賂太監為其辦事。可以說,“金瓜子”對於後宮之人來說極為好用和重要。



一顆小小的“金瓜子”不但自身極具價值,更是代表著榮耀和恩寵,還是用來提升、維護自身地位和利益的重要物品,這也難怪後宮嬪妃們收到“金瓜子”賞賜後會欣喜異常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