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炮的发展历史是从明代开始的吗?

古梁镛


中国的火炮发展(这里指的是管状火器)应该是从元代开始,元朝人将宋代的突火枪改进成金属火铳之后,迅速的展开了新的研发之路。在元中期,管状火器便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火炮和火铳之间的区别,长度在90cm以上、口径超过10cm的大铳在当时已经算得上火炮级别的武器了。



在元末明初,因为战争的频发,天下大乱,群雄割据,火炮的发展在这一阶段进步迅速,当时在明军手中已经有了类似于洪武大炮一类的火炮,总长度超过1米,口径更是在20cm左右。后来从洪武年间一直到永乐年间,明代的火炮出现了很多种类,像什么百子炮、连珠炮等等,但是所有的火炮都逃不过轻型小炮的范畴,因为明军的敌人并没有坚城高墙,再加上大规模的战事比唐宋都要少得多,所以火炮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轻,越来越小,而且从永乐到正德,火炮的发展理念没有什么飞跃式的进步。


一直到嘉靖年间,随着欧洲殖民者的到来,才为中国的火炮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当时被西欧商船广泛应用的佛郎机火炮在大明一举成了神兵利器,取代了先前大铳在边军中的地位。

而明朝的本土火炮诸如大将军炮、二将军炮一类也是受到西方火炮和边境叛军的影响,开始变得更大更重。不过真正让中国的火炮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还是明末进入中国的红夷大炮,这种12磅舰载加农炮的装备直接原本陷入僵局的辽东战事一度出现转机。不过当清军装备了红夷大炮之后,明军的所有军事优势荡然无存,最后只能被清军一点一点击败。



在世界其他地区,火炮的起源时间和元代的大铳几乎同时起步,只不过因为欧洲的贵族城堡相比于中国庞大的夯土和砖石混和城墙要更加脆弱,这就催生了重型火炮的出现。可以说在1370年之前,东西方的火炮没有差距,而在1370之后,西方便一直占据着对东方的火炮发展优势。


火器工坊


01


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中国人便已经制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以抛石块杀伤敌人的兵器一"抛石机″。 从作战形式上看,它完全可以被认作是火炮的鼻祖,曾被称作“军中第一攻击利器”。


在古代中国出现的抛石机大多都是人力抛石机,由多人在远离投石器的地方一齐牵拉连在横杆上的梢(炮梢)。炮梢架在木架上,一端用绳索栓住容纳石弹的皮套,另一端系以许多条绳索让人力拉拽而将石弹抛出,炮梢分单梢和多梢,最多的有七个炮梢装在一个炮架上,需250人才能施放。

唐朝与高句丽作战时,使用的抛车能抛出300多斤的石料,对高句丽的木制城栅造成重创。


在宋代时出现了炮架可以旋转的炮,称为旋风炮。


而在宋末元初,蒙古攻打南宋重镇襄阳时使用的回回炮更是抛石机之集大成者。


“回回炮”又名西域炮,巨石炮,襄阳炮。抛石机的一种,用于战争攻守的武器。这种抛石机不过是在古代抛石机的基础上改良、改进、创新得更加先进、威力更加巨大。回回炮可以说是冷兵器时代巨炮的巅峰。

02


宋代是中国的抛石机使用的鼎盛时期,在一次作战中使用百具以上战例已屡见不鲜。但是也就是在这一时代,以火药喷射的火炮开始出现,石炮的时代逐步成为历史。


公元9世纪时,我国在世界上首先发明了火药,而火药的出现必然导致火药武器的诞生。火药用于军事后,人们把火药做成火药弹来代替石块,由抛石机发射出去,这便是原始的"火炮″雏形。这种原始的火药武器很快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并因此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发展。北宋曾公亮等人于1044年编著的军事名著《武经总要》里就已经记载了多种火药武器和相当复杂的火炮火药的配制方法。


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以火药燃烧形成的压力发射弹丸的管形火铳。据记载,宋代早期的火铳以竹为筒,内装火药弹丸。这种用竹筒做成的火器,在连续发射时容易烧毁,不能长期使用。


因而在宋朝后期或元代早期,古代中国人民制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金属管形火器,这种火器口径较大。发射前从管口装入火药和弹丸,管子的后端装入引线,发射时,用火点燃引线引着火药,火药在管内燃烧产生气压,将弹丸从管口喷射出去。

铳的头部象大碗,用来放置石弹,铳身放火药,并有火眼用以点火。铳尾为筒形空口,两边各有一孔,以便用销钉固定,表明它是装在木架上发射的。


03


明朝前期,欧洲火炮开始传入中国。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弗郎机铳和红夷炮。佛朗机铳即短管加农炮,约在正德末年(公元1521年)左右从葡萄牙传入中国,它有一母铳和若干子铳,母铳身管细长,口径较小,铳身铸有准星、照门,可瞄准射击。铳身后有“巨腹”,腹上开有长孔,用以装填子铳。子铳类似一小火铳,一般备有5到9个。可预先装好弹药,战时轮流发射,提高了火炮射速。由于子铳装药量小,母铳口径不大,因此威力有限。

红夷炮(亦称西洋炮)是一种大型火炮,在万历后期由荷兰传入中国。《明史·兵志》记载:“大西洋船至,复得巨,曰红夷。长二丈余,重者至三千斤,能洞裂石城,震数十里”(二丈约合6.22米,三千斤约合1600千克)。


红衣大炮在设计上确实有其优点,它的炮管长,管壁很厚,而且是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符合火药燃烧时膛压由高到底的原理。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可以调节射角,配合火药用量改变射程。设有准星和照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很高。


多数的红夷大炮长度在3米左右,口径110-130毫米,重量达两吨以上。

明末,明政府为了抵御后金军的进攻,重用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开始大量仿制红夷炮。


天启元年(1621),李之藻受命按西洋新法制造火炮;崇祯二年至三年(1629~1630)徐光启督造大小红夷炮400余门;两广总督王尊德也先后仿制大中型西洋炮 500门。


中国历史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等都收藏有当时的制品。其中首都博物馆收藏的一门崇祯十年铁铸“西洋炮”,口径100毫米,长233厘米。其身管的长度同直径的比值更大于万历二十年造的铁炮。


西方火炮的传入,促进了中国明朝后期火炮技术的发展,改善了军队的装备。据《练兵实纪·杂集》记载,戚继光的车营装备佛朗机铳 256门,辎重营装备佛朗机铳160门。天启六年,袁崇焕以红夷炮凭城固守宁远(今辽宁兴城),击退后金兵,毙伤敌数百人,后金统帅努尔哈赤也在该役中被虎蹲炮击中受重伤,不久死去。


在火炮技术发展的同时,明末孙元化集中明代制造火炮的成果,吸收西方先进的造炮经验,撰写成《西法神机》一书。其后,焦勖于崇祯十六年在汤若望的传授下,辑成《火攻挈要》。这两部书,是明末火炮制造的理论和工艺技术专著,对西方新式火器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产生了重大影响。


04


清朝前期,清政府为适应统一全国及平定三藩叛乱等战争的需要,进行了大量的仿制,大量制造火炮。主要有 3种类型:①红衣炮,即红夷炮;②子母炮型,类似佛朗机铳,如“子母炮”、“奇炮”等;③大口径短管炮,如“冲天炮”、“威远将军”炮等。

但是清朝对红夷大炮没有进行过任何技术革新,只是一味加大重量,以求增加射程,火炮的制造工艺远远落后于西方。在两次鸦片战争中,清军还使用这种两百年前的红夷大炮投入战争,在西方列强先进的火炮面前当然是班门弄斧,红夷大炮两百年后已然是老态龙钟,风光不在了。


综上诉述,中国最早的火炮应该是成型于宋末元初,至明代结合了西方火炮特点,制炮工艺逐渐成熟,并批量投入军队使用。


柚子爱历史


准确的说宋朝最早出现了大“石包”,南宋末年蒙古人使用的“回回炮”也是“石包”而非炮。

真正意义的炮,在中国出现于明中期,是铳的放大版,同时期日本制造的“大筒”也是此类。同时期仿制葡萄牙船只上搭载的火炮成功后,中国才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大炮,属加农炮。

现存世界上最早的火炮是元朝的铜火铳。所以中国最晚应该是元朝拥有火炮的。历史记载元宋襄樊战役的时候,元朝用了一种叫做“佛朗机”的火器,应该是火炮的雏形(虽然我没有查到确凿证据证明其是火炮,但是这种东西杀伤原理和火炮一样,都是通过弹丸远距离杀伤)。到了明朝的时候有一种火炮也叫佛朗机,我据此认为,佛朗机其实实质至少是火炮雏形。因此,中国最早应该在元朝就有火炮。

现在存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最早火炮是元朝至顺3年(1332年)所造,是世界上已知现存最早的被认定的火炮(给你找了一幅图)长35.3厘米,口径10.5厘米,尾底口径7.7厘米。重6.94公斤。1935年发现于北京市房山云居寺,中国历史博物馆藏。这是中国也是世界现存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火铳。铳口外张似酒盏,故名盏口铳或盏口炮。铳身刻有“至顺三年二月十四日,绥边讨寇军,第三百号马山”19字。此铳形体较大,应置于架上发射。

此外,在我国出土了西夏时期的火铳,但是由于结构简单,口径较小,目前还不能认定为火炮


谈历史儿


火药大约在唐朝出现,而火炮应该在宋代就出现了!

火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丹过程中,常常用硝石、硫磺、雄黄、雌黄等原料。而这些原料放在一起加热的过程中,就有可能发生猛烈的燃烧甚至发生爆炸。在这过程中,人们就发明出了火药。在《诸家神品丹法》所引《孙真人丹经》内的“伏火硫磺法”,一般认为是现存最早的火药配方。但是,在这一时期人们关于火药的还只停留在对其性质的认识和对其危险性的防避上。到唐末五代时期,火药才成为人们自觉的和有意识的研究对象,并从炼丹家的丹房里传入军事家的手中,成为战争的工具。

北宋前期,人们主要是利用火药的燃烧性能,制成燃烧性火器,如《宋史·兵志》记载,宋太祖开宝三年,“兵部令史冯继升等进火箭法,命试验”。开宝八年,宋军用火箭、火炮与南唐作战。这一时期的火器虽以燃烧性为主,但人们对火药的爆炸性也有一定的了解。如霹雳火球是火药拌和瓷片装入二三节的干竹节,然后用纸壳包住,这样在燃烧的同时能产生出霹雳般的响声。北宋后期又制成威力更大的霹雳炮。据《宋史》记载,宋与金的战争中就多次使用这种霹雳炮。这一时期,更具代表性的是还出现了管型火器。南宋绍兴二年,陈规用“火炮药造下长竹竿枪二十余条”。这种长竹竿枪,用竹子做枪筒,内装火药,临阵点放,可喷出火焰,烧毁目标。


小虫读史


所谓的火炮,其基本的原理就是一头封闭的管状器物,能够装填火药和子弹,利用火药燃烧后产生的气压将子弹推出管去。

火炮在中国的历史并不是从明朝开始的,早在宋朝就出现了原理和火炮接近的武器,即火炮的雏形,称为“突火枪”,用竹子当炮/枪管,里面装填火药和子弹。

在宋代的“突火枪”基础上,后来又演变出了火铳一类的小口径火器,但是直到明朝,中国的管状火器的发展并不明显,而且口径小、威力小,和同一时间欧洲世界的管状火器相比,可以说是非常的落后。

到了14世纪,随着欧洲航海术的发展,葡萄牙人开始进入东方世界,随之欧洲火炮开始出现到东亚,这一事件在日本称为“铁砲传来”,感受到西方火器的巨大威力,中国开始仿造西洋式的“佛郎机”,使得中国管状火器的发展得以提升。

从这一点说,明朝不是中国火炮历史的开端,但明朝是中国火炮向欧洲式变道的开始。


海研会


据《明会典》记载,弘治(1488~1505) 以前,明政府军器局所制造的各种火炮中,大碗口铳的数量为每3年造3000门。

大碗口铳的敞口虽大于身管口径,但实际上并不能增加火炮的威力。明初,又制造了身管较长的直筒形火炮。河北省宽城县出土的洪武十八年(1385)造的一门直筒形铜火炮,口径 108毫米,全长52厘米,重26.5千克,药室处有宽厚的箍。此外,山西省博物馆还收藏有3门洪武十年(1377)造的铁炮,口径210毫米,全长100厘米,两侧有双炮耳,用于调整火炮的射击角度。炮身铸有“大明洪武十年丁巳季月吉日平造”铭文(见彩图[明朝洪武十年(1377)造铁炮])。这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带有炮耳的铁铸火炮。这种大口径直筒形火炮,显然会增大火炮威力,表明早在14世纪下半叶中国古代火炮已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明朝前期,火炮已成为军队的重要装备,军器局和兵仗局所制造的火炮,有盏口炮、碗口炮、神机炮、旋风铜炮、将军炮(“将军”一词常作为具有较大威力火炮的封号)等十余种。 永乐十二年(1414),明成祖第二次征漠北,曾用火炮击溃敌军;正统十四年(1449),于谦守卫北京,曾用火炮和其他火器大败瓦军的进攻。

明朝后期的火炮 从16世纪20年代开始,中国火炮仍有发展。嘉靖年间制造的虎蹲炮,长1尺9寸(约合0.6米),重36斤(约合21.5千克),配有铁爪、铁绊,发射前可用大铁钉将炮身固定于地面,形似虎蹲,这种炮克服了发射时后坐力大、跳动厉害的缺点。《明会典·工部》记载,嘉靖四年(1525)制造的“毒火飞”,炮筒用熟铁制成,装火药十多两,炮弹由生铁熔铸,弹内装“砒硫毒药五两”,点火后“将飞打于二百步(约330米)外,暴碎伤人”。这是中国古代以火炮发射爆炸弹的最早记载。 万历年间还大量制造了身管较长的火炮。万历二十年(1592)在杭州制造的“天字一百三十五号大将军”铁炮,口径113毫米,全长143厘米,身管的长度同直径的比值明显增大。炮身有九道箍,铸有炮耳,安有两个铁环。万历年间,明军援朝作战时曾使用过这种铁炮。

康熙时比较重视火炮,仅据《清文献通考》记载,从康熙十三年至六十年,共造大小铜铁炮约900门。随着火炮的大量生产,康熙三十年,清政府成立火器营,专习枪炮。雍正五年(1727),清政府又规定各省绿营兵每千名设炮10位,火炮成为清军的主要装备之一。清朝中期以后,火炮的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直至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为抗击殖民主义者的侵略,各地军民又造了一些重型火炮,广东省虎门、江苏省镇江市等地至今仍保存有当时的抗英火炮(见彩图[清朝道光十五年(1835)造虎门沙角炮台炮])。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清政府大量购买西方近代火炮,同时创办了一些近代军事工业,制造近代火炮,中国古代火炮逐渐被近代火炮所取代。


路遥9564


火炮发展简史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已使用一种抛射机。公元10世纪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后,这种抛石机便用来抛射火药包、火药弹。宋代在12世纪30年代,出现了以巨竹为筒的管形喷射火器——火枪;13世纪50年代,又出现了竹制管形射击火器——突火枪。这种身管射击火器的出现,对近代火炮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至迟在元代,中国已经制造了最古老的火炮——火铳。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的元代至顺三年(1332)制造的青铜铸炮,重6.94公斤,长35.3厘米,炮口直径105毫米,炮身上有“至顺三年二月吉日绥追讨寇军第叁佰号马山”等铭文。炮的尾部有两个方孔,可装耳轴。中国明朝政府设有“兵仗”、“军器”二局,分造火器,仅在正德到嘉靖年间(1506~1566)制造的火炮就有数十种。“虎蹲炮”用铁爪限制后坐,射击时后坐不过五寸,能装小铅弹百个以上。“攻戎炮”装在车上发射,便于骡马挽曳,用铁锚限制后坐。“无敌大将军炮”重千斤,装在车上,能装铁子500个,击宽二十余丈,“毒火飞炮”、“飞摧炸炮”能发射爆炸弹。这种炮弹为铁铸空心体,内装火药及其他药剂,并装有将药线安放在竹管内的引信。发射时将弹丸装入炮管,先点燃引信,后点燃炮管内发射药,弹九到达目标后爆炸。中国的火药和火器西传以后,火炮在欧洲开始发展。14世纪上半叶,欧洲开始制造出发射石弹的火炮。16世纪前期,意大利人N.塔尔塔利亚发现炮弹在真空中以45度射角发射时射程最大的规律,为炮兵学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16肚纪中叶,欧洲出现了口径较小的青铜长管炮和熟铁锻成的长管炮,代替了以前的臼炮(一种大口径短管炮)。还采用了前车,便于快速行动和通过起伏地。16世纪末,出现了将子弹或金属碎片装在铁筒内制成的霰弹,用于杀伤人马。1600年前后,一些国家开始用药包式发射药,提高了发射速度和射击精度。17世纪,伽利略的弹道抛物线理论和牛顿对空气阻力的研究,推动了火炮的发展。瑞典王古斯塔夫二世在位期间(1611~1632),采取减轻火炮重量和使火炮标准化的办法,提高了火炮的机动性。1697年,欧洲用装满火药的管子代替点火孔内的散装火药,简化了瞄准和装填过程。17肚纪末,欧洲大多数国家使用了榴弹炮。18世纪中叶,普鲁士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和法国炮兵总监J.B。v.格里博沃尔曾致力于提高火炮的机动性和推动火炮的标准化。英法等国经多次试验,统一了火炮口径,使火炮各部分的金属重量比例更为恰当:还出现了用来测定炮弹初速的弹道摆。19世纪初,英国采用了榴霰弹,并用空炸引信保证榴霰弹适时爆炸,提高了火炮威力。从火炮出现到19世纪中叶以前,大炮一般是滑膛前装炮,发射实心球弹,部分火炮发射球形爆炸弹、霰弹和溜霰弹。最初的线膛炮是直膛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前装弹丸方便。这种火炮发射速度慢,射击精度低,射程近。为了增大火炮射程,19纪初欧洲各国进行了线膛炮的试验。1846年,意大利G.卡瓦利少校制成了螺旋线膛炮,发射锥头柱体长形爆炸弹。螺旋膛线使弹丸旋转,飞行稳定,提高了火炮威力和射击精度,增大了火炮射程。在线膛炮出现的同时,炮闩得到了改善,火炮实现了后装,发射速度明显提高。线膛炮的采用是火炮结构上的一次重大变革,直到现在,线膛炮身还被广泛而有效地使用。滑膛炮身则为迫击炮等继续使用。反后坐装置的创制19世纪末叶前,炮身通过耳轴与炮架相连接,这种火炮的炮架称为刚怜炮架。刚性炮架在火炮发射时受力大,火炮笨重,机动性差,发射时破坏瞄准,发射速度慢,威力提高受到限制。19世纪末期出现了反后坐装置,炮身通过它与炮架相连接,这种火炮的炮架称为弹性炮架。1897年,法国制造了装有反后坐装置(水压气体式驻退复进讥)的75毫米野炮,后为各国所仿效。弹性炮架火炮发时时,因反后坐装置的缓冲,作用在炮架上的力大为减小,火炮重量得以减轻,发射时火炮不致移位,发射速度得到提高。弹性炮架的采用缓和了增大火炮威力与提高机动性的矛盾,火炮结构趋于完善,是火炮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19纪末期,相继采用缠丝炮身、筒紧炮身、强度较高的炮钢和无烟火药,提高了火炮性能。采用猛炸药和复合引信,增大弹丸重量,提高了榴弹的破片杀伤力。20世纪初,一般75毫米野炮射程为6500米,105毫米榴弹炮射程为6000米,150毫米榴弹炮射程为7000米,150毫米加农炮射程为10000米,火炮还广泛采用了周视瞄准镜、测角器和引信装定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对隐蔽目标和机枪阵地射击,广泛使用了迫击炮和小口径平射炮。为了对付空中目标,广泛使用高射炮。飞机上开始装设航空炮。随着坦克的使用,出现坦克炮。机械牵引火炮和自行火炮的出现,对提高炮兵的机动性有重要的影响。骡马挽曳火炮仍被大量使用。当时交战国除大量使用中小口径火炮外,还重视大口径远射程火炮的发展。一般采用的有203~280毫米榴弹炮和220~240毫米加农炮。法国1917年式220毫米加农炮,最大射程达22公里。德国1912年制成的420毫米榴弹炮,炮弹重1200公斤,最大射程9300米。各国还采用过在铁道上运动和发射的铁道炮。20世纪30年代,火炮性能进一步改善。通过改进弹药、增大射角、加长身管等途径增大了射程。轻榴弹炮射程增大到12公里左右,重榴弹炮增大到15公里左右,150毫米加农炮增大到20~25公里。改善炮闩和装填机构的性能,提高了发射速度。采用开架式大架,普遍实行机械牵引,减轻火炮重量,提高了火炮的机动性。由于火炮威力增大,采用自紧炮身和活动身管炮身,以解决炮身强度不够和寿命短的问题。高射炮提高了初速和射高,改善了时间引信,反坦克炮的口径和直射距离不断增大。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飞机提高了飞行高度,出现了大口径高射炮、近炸引信和包括炮瞄雷达在内的火控系统。由于坦克和其他装甲目标成了军队的主要威胁,出现了无后坐炮和威力更大的反坦克炮。正当西方国家火炮技术得到迅速发展时,西方国家火炮制造上的先进技术也开始传播到中国。在中国明代时期,火炮发展的规模和作战效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明以前的火炮多为前装炮,这种炮身管短,口径和弹药没有严格的标准,射程较近;发射和装填速度都较慢,命中率低,威力小。明代开始换成了后装炮,并且出现了巨型火炮,部分火炮安装了炮架,能装在特制的炮车上转战疆场,有些炮甚至已装备了较为完善的瞄准装置。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部分炮弹由实心弹刃发展为爆炸弹,炮弹弹种也呈现多样化,发烟弹、毒气弹、燃烧弹和爆炸弹等在作战中相继使用。经过改进后,加长了火炮炮管,增大了射程,加快了射速,火炮的威力和机动性能都明显提高。明朝时期,明军在加紧制造大炮的同时,也从西方开始购进火炮。明天启三年(1623年)购买了26门火炮。因明廷官员称荷兰人为红夷,又在联系购买时误认为是荷兰人制造的,故而将西洋炮称为红夷炮。其实这26门火炮是英国在16世纪后期经过火炮改造和统一炮制后的一种早期加农火炮。该炮口径为80~130毫米左右,有准星、照门,便于瞄准,中部增设了炮耳,架炮时可以保持炮身的平稳,高速射击角度,控制火炮的射程,是当初威力最大的火炮。另外一种名为佛朗机炮的洋炮也是明军在与侵犯广东的葡萄牙人作战时缴获的。葡萄牙的佛朗机同当时明军装备的火炮相比,在结构和性能上更有优越性。佛朗机都安装有照门和准星等瞄准装具,因而提高了命中率。佛朗机的后部一般安有炮耳,以便将炮安置在架座上,转动炮耳,可以调整火炮的俯射角,控制射程,并借以提高命中率。而在此之前,中国古代早期的火炮通常不带瞄准装置。到从欧洲引进佛朗机后,才开始安装瞄准具,从而使火炮的命中率大大提高。明朝时期,仅大型火炮就有天字炮、攻戒炮,叶公神铳、千子雷炮、百子连珠炮、红夷炮、虎蹲炮、神飞炮、佛朗机炮等,数量多达几十种。到了清朝,火炮装备经历了由古炮到洋炮的变化。特别是洋务运动,使中国得以引进和生产了相当数量的洋炮,完成了向洋炮的转变。中国火炮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从线膛炮到专用火炮的发展19世纪开始,随着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火炮迅速发展起来。最明显的标志就是线膛炮的采用以及迫击炮、自行火炮等专用火炮的产生。从火炮出现到19世纪中叶以前,火炮一般是滑膛前装炮,发射实心球弹,部分火炮发射球形爆炸群、霰弹和溜霰弹。最初的线膛炮是直膛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前装弹丸方便。这种火炮发射速度慢,射击精度低,射程近。为了增大火炮射程,19世纪初欧洲名国进行了线膛炮的试验。1846年,意大利G·卡瓦利少校制成了螺旋线膛炮,发射锥头柱体长形爆炸弹。螺旋膛线使弹丸旋转,飞行稳定,提高了火炮威力和射击精度,增大了火炮射程。在线膛炮出现的同时,炮闩得到了改善,火炮实现了后装,发射速度明显提高。在火炮的发展史,线膛炮的采用是火炮结构上的一次重大变革,直到现在,线膛炮身还被广泛而有效地使用。滑膛炮身则为迫击炮等继续使用。19世纪末叶前,炮身通过耳轴与炮架相连接,这种火炮的炮架称为刚性炮架。刚性炮架在火炮发射时受力大,火炮笨重,机动性差,发射时破坏瞄准,发射速度慢,威力提高受到限制。19世纪末期出现了反后坐装置,炮身通过它与炮架相连接,这种火炮的炮架称为弹性炮架。1897年,法国制造了装有反后坐装置(水压气体式驻退复进机)的75毫米野炮,后为各国所仿效。弹性炮架火炮发射时,因反后坐装置的缓冲,作用在炮架上的力大为减小,火炮重量得以减轻,发射时火炮不致移位,发射速度得到提高。弹性炮架的采用缓和了增大火炮威力与提高机动性的矛盾,火炮结构趋于完善,是火炮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19世纪末期,相继采用缠丝炮身、筒紧炮身、强度较高的炮钢和无烟火药,提高了火炮性能。采用猛炸药和复合引信,增大弹丸重量,提高了榴弹的破片杀伤力。20世纪初,一般75毫米野炮射程为6500米,105毫米榴弹炮射程为6000米,150毫米榴弹炮射程为7000米,150毫米加农炮射程为10000米,火炮还广泛采用了周视瞄准镜、测角器和引信装定机。20世纪初,随着一代又一代专家的研制,火炮的品种逐步增加,出现了专用火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对隐蔽目标和机枪阵地射击,广泛使用了迫击炮和小口径平射炮。为了对付空中目标,广泛使用了高射炮。飞机上开始装设航空炮。随着坦克的使用,出现坦克炮。机械牵引火炮和自行火炮的出现,对提高炮兵的机动性有重要的影响。骡马挽曳火炮仍被大量使用。当时交战国除大量使用中小口径火炮外,还重视大口径远射程火炮的发展。一般采用的有203~280毫米榴弹炮和220~240毫米加农炮。法国1917年式220毫米加农炮,最大射程达22公里。德国1912年制成的420毫米榴弹炮,炮弹重1200公斤,最大射程9300米。各国还采用过铁道上运动和发射的铁道炮。20世纪30年代,火炮性能进一步改善。通过改进弹药、增大射角、加长身管等途径增大了射程。轻榴弹炮射程增大到12公里左右,重榴弹炮增大到15公里左右,150毫米加农炮增大到20~25公里。改善炮闩和装填机构的性能,提高了发射速度。采用开架式大架,普遍实行机械牵引,减轻火炮重量,提高了火炮的机动性。由于火炮威力增大,采用自紧炮身和活动身管炮身,以解决炮身强度不够和寿命短的问题。高射炮提高了初速和射高,改善了时间引信。反坦克炮的口径和直射距离不断增大。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飞机提高了飞行高度,出现了大口径高射炮、近炸引信和包括炮瞄雷达在内的火控系统。由于坦克和其他装甲目标成了军队的主要威胁,出现了无后坐炮和威力更大的反坦克炮。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工艺的改进,火炮在射程、射速、威力和机动性各方面都有明显提高。被誉为“战争之神”的火炮进入了一个更为辉煌的发展时期。


Ivan跟你唠移民


唐朝开始发展,宋朝出现火炮。


全之眼


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已使用一种抛射机。公元10世纪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后,这种抛石机便用来抛射火药包、火药弹。宋代在12世纪30年代,出现了以巨竹为筒的管形喷射火器——火枪;13世纪50年代,又出现了竹制管形射击火器——突火枪。这种身管射击火器的出现,对近代火炮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至迟在元代,中国已经制造了最古老的火炮——火铳。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的元代至顺三年(1332)制造的青铜铸炮,重6.94公斤,长35.3厘米,炮口直径105毫米,炮身上有“至顺三年二月吉日绥追讨寇军第叁佰号马山”等铭文。炮的尾部有两个方孔,可装耳轴。中国明朝政府设有“兵仗”、“军器”二局,分造火器,仅在正德到嘉靖年间(1506~1566)制造的火炮就有数十种。“虎蹲炮”用铁爪限制后坐,射击时后坐不过五寸,能装小铅弹百个以上。“攻戎炮”装在车上发射,便于骡马挽曳,用铁锚限制后坐。“无敌大将军炮”重千斤,装在车上,能装铁子500个,击宽二十余丈,“毒火飞炮”、“飞摧炸炮”能发射爆炸弹。这种炮弹为铁铸空心体,内装火药及其他药剂,并装有将药线安放在竹管内的引信。发射时将弹丸装入炮管,先点燃引信,后点燃炮管内发射药,弹九到达目标后爆炸。

明朝时期,明军在加紧制造大炮的同时,也从西方开始购进火炮。明天启三年(1623年)购买了26门火炮。因明廷官员称荷兰人为红夷,又在联系购买时误认为是荷兰人制造的,故而将西洋炮称为红夷炮。其实这26门火炮是英国在16世纪后期经过火炮改造和统一炮制后的一种早期加农火炮。该炮口径为80~130毫米左右,有准星、照门,便于瞄准,中部增设了炮耳,架炮时可以保持炮身的平稳,高速射击角度,控制火炮的射程,是当初威力最大的火炮。另外一种名为佛朗机炮的洋炮也是明军在与侵犯广东的葡萄牙人作战时缴获的。葡萄牙的佛朗机同当时明军装备的火炮相比,在结构和性能上更有优越性。佛朗机都安装有照门和准星等瞄准装具,因而提高了命中率。佛朗机的后部一般安有炮耳,以便将炮安置在架座上,转动炮耳,可以调整火炮的俯射角,控制射程,并借以提高命中率。而在此之前,中国古代早期的火炮通常不带瞄准装置。到从欧洲引进佛朗机后,才开始安装瞄准具,从而使火炮的命中率大大提高。明朝时期,仅大型火炮就有天字炮、攻戒炮,叶公神铳、千子雷炮、百子连珠炮、红夷炮、虎蹲炮、神飞炮、佛朗机炮等,数量多达几十种。

到了清朝,火炮装备经历了由古炮到洋炮的变化。特别是洋务运动,使中国得以引进和生产了相当数量的洋炮,完成了向洋炮的转变。中国火炮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从线膛炮到专用火炮的发展

19世纪开始,随着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火炮迅速发展起来。最明显的标志就是线膛炮的采用以及迫击炮、自行火炮等专用火炮的产生。


东北傻狍子噢唔


火炮发明于中国,可惜发扬光大的不是中华。最早出现按资料是南宋的霹雳炮。实物出土的明证,最早是元朝大德年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