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丽人生》为例,解读导演罗伯托·贝尼尼电影美学及观影方法

作为一名超级影迷,我喜欢收集一些知名导演的电影。@A姐说电影


《美丽人生》讲述了一对犹太父子被纳粹送进了集中营,父亲为了保护儿子童心不受伤害,在惨无人道的集中里,父亲一边干着脏活,一边跟儿子编织着他们正在身处一个游戏当中,最后父亲为了把谎言继续编织下去,却无情地被纳粹杀害了。

影片是1997年12月20日在意大利上映,由罗伯托·贝尼尼执导,该片在第71届奥斯卡奖获得了最佳外语片、最佳男主角、最佳配乐三项奖项。其豆瓣评分高达8.7分,这一数据相比其他温情片要高得多。伴随口碑的增高,该影片也融化了许多观影者的内心。

看到对于《美丽人生》这部经典影片,很多朋友都是从电影故事本身所呈现的主题来解读。那么今天就换种新方式,我会是结合电影内容,并结合的是罗伯托贝·尼尼电影元素与风格,进一步来解读他的整个电影美学的传承与发展。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我会结合自身的观影体验,分享看懂看透一部电影的三个方法。

以《美丽人生》为例,解读导演罗伯托·贝尼尼电影美学及观影方法

早在《不法之徒》中,罗伯托·贝尼尼的电影艺术风格就已形成,导演擅长用喜剧的手法记录痛苦与欢喜

从 1976 年处女座《贝林格,我爱你》开始,完成《约翰尼·斯泰基》、《不法之徒》这早期三部曲,罗伯托贝·尼尼就已经有了不小的名气,但是真正被世人认知到这位意大利新时代导演的还是 1994 年拍完《顽皮警察》之后,这部电影也标志着罗伯托贝·尼尼电影喜剧风格的形成。

那么罗伯托贝·尼尼独特的电影风格到底是怎样的呢?我将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①罗伯托贝·尼尼早年改编电视剧的经历,让他对喜剧表达方式来表达悲剧格外擅长

1971 年罗伯托贝·尼尼来到罗马,并于次年首度登台表演独角戏《乔尼·马里奥》。在 1976 年,他同朱塞佩·贝尔托卢奇一起将该剧改编成电视节目,在《自由波浪》栏目里播出。随后,又同他一起合作编导了电影《贝林格,我爱你》等多部作品。

有些人说,要了解一个导演的电影风格,最好就要去了解他小时候的成长经历。比如,拍摄出《盗梦空间》、《致命魔术》、《记忆碎片》等等一系列烧脑叫座的神片的克里斯托弗·诺兰,大家追溯起他的电影风格时,都会拿他早年的教育说事。

克里斯托弗•诺兰的这种反叛、裂痕、突破就是在与传统的刻板教育较劲。另外,作为一名优秀的工科生,克里斯托弗•诺兰当然也发扬了这个优点,那就是在他的电影中,我们能看到他对复杂世界、对物理数学等等做出了碎片化的剖析。

同理,追溯到罗伯托贝·尼尼成名之前的这段改篇电视节目的年月,我们能发现他后期很多影片中的喜剧元素运用都是源于他早年的经历。

另一方面,早年当魔术师的经历,也让他更懂得如何逗笑观众,魔术师的职业生涯也为他走上了“自编、自导、自演”的喜剧道路奠定了基础。

以《美丽人生》为例,解读导演罗伯托·贝尼尼电影美学及观影方法

②罗伯托贝·尼尼承认自己深受喜剧大师卓别林的影响:笑着讲悲剧比表演更重要

在拍摄《不法之徒》这部喜剧的过程中,他逐渐喜欢上了卓别林的电影风格。罗伯托贝·尼尼电影里面的用用喜剧手法表达悲悯的主题的就是源自卓别林电影中含泪式的微笑。

卓别林的影片通常都有这样的主题:鞭挞不公正不人道的资本主义社会、反抗剥削和压迫;歌颂底层“小人物”的真,善、美;针砭人性的弱点、警示人生的误区,因此在观众欢笑背后其实隐藏着人生的孤独与凄凉。

罗伯托贝·尼尼受到卓别林电影的启发后,他就开始着力转型做喜剧导演。

卓别林说:

“所谓幽默,不仅仅是来自只有玩笑性质的痛苦,而是我们在貌似正常的现象中看出了不正常的现象,在貌似重要的事物中看出了不重要的事物。幽默还增强了我们生存的意义,使头脑清醒。由于幽默,我们在变化无常的人生中可以较少受到打击。幽默促进了我们调和的意识,同时让我们看到,那些夸大了事态严重性的话中含荒谬可笑的成分。”

在我看来,罗伯托贝·尼尼正是卓别林在电影中加入喜剧,使电影变得受到观众喜欢的启发,从而在内心深处扎下了一颗做喜剧导演的种子。从此之后,罗伯托贝·尼尼正式踏上喜剧电影的学习与制作之路。对于用幽默来表达痛苦的手法也是在这个时候埋下的种子。

以《美丽人生》为例,解读导演罗伯托·贝尼尼电影美学及观影方法

结合《美丽人生》中的一些镜头,谈谈罗伯托贝·尼尼电影艺术的具体表现形式

《美丽人生》这部电影讲的是一对犹太父子被送进了纳粹集中营,父亲利用自己的想像力扯谎说他们正身处一个游戏当中,最后父亲让儿子的童心没有受到伤害,而自己却惨死的故事。

这部电影的关键词可以概述为战争、屠杀、纳粹等等一些黑暗负面的词汇,但是整部电影看完我们却很难生发出悲伤的情绪,这是由于电影里面没有流露出任何的批判与指责。整部电影都是在展示一个用温柔来对抗侵略者的残暴这一主题。

在他们那种处境中,我们很难用我们社会的一套是非观来评判。因为,他们没有更多的选择,他们的选择都是自然而然的行为。

所以说,罗伯托贝·尼尼的电影中最珍贵的就是,他在电影中向我们展示的战争的残酷以及犹太人对纳粹仇恨的处理方式,也就是不带预设角度的记录。

在罗伯托贝·尼尼的电影里,他总能以一种超越常规的新鲜的角度,通过黑色幽默侧面来描写人们的痛苦。

比如说,《美丽人生》对战争的残酷却只字未提,却把温情不动声色地藏在了细节当中。比如在丈夫圭多、儿子被纳粹逮捕送往集中营后,没有犹太血统的朵拉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被关在女劳里。在惨无人道的集中营里,圭多没有放弃找寻妻子都拉,他千万百计地跟妻子报平安。甚至,他为了不让让儿子幼小的心灵从此蒙上战争的阴影,他把残酷的战争编造了游戏的谎言。

通过这些细节情景化再现了悲剧情境营造喜剧效果,没有大肆渲染战争中的杀戮,没有按传统的方法处理,而是用寓言的方式写实。我想这就是罗伯托贝·尼尼电影里面所展现出来的喜剧式的真实。

以《美丽人生》为例,解读导演罗伯托·贝尼尼电影美学及观影方法

再来说个《美丽人生》这部电影中最为感人的罗伯托贝·尼尼的特色,那就是“父子诀别”的场景画面所传达的意义。

在电影的最后,父亲在纳粹准备深夜逃走之时,他把儿子藏在铁柜子,并骗儿子这是 1000 分的闯关游戏,千万别出来,否则得不到坦克。然后,他趁乱去女牢找妻子,但是很快他便纳粹抓住了。当纳粹押着父亲经过乔舒亚的铁柜时,他还乐观地、大步地走去,暗示儿子不要出来,但不久,就听见一声枪响, 历经磨难的父亲惨死。

天亮了,儿子从铁柜里爬出来,站在院子里,这时一辆真的坦克车隆隆地开到他的面前,上面下来一个美军士兵,将他抱上坦克。最后,儿子跟母亲团聚 。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美丽人生》看作是一部关于“用温柔对抗坚硬”的电影,因为罗伯托贝·尼尼导演只是想通过这部影片告诉所有真正热爱生活的人们,噩梦是暂时的,相信美丽的人生才是永远的。

以《美丽人生》为例,解读导演罗伯托·贝尼尼电影美学及观影方法

作为一名超级影迷,结合我上面分析《美丽人生》的角度,我分享三点真正看懂看透电影的方法:

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系统学习过专业的电影知识,因此我们看电影常常只是记故事,被导演的情绪带着走。那么如何能够看懂电影更深层次的含义呢?

下面就结合我多年观影经验,结合《小偷家族》中的情节,谈谈我对于如何看懂一部电影的看法:

①用整体的目光去了解电影的内涵,就要先了解导演的成长、教育背景

首先,问你一个问题,电影的灵魂人物是谁?

我想你肯定要说是演员了。其实导演才是一部电影的灵魂。因为电影里面所有的镜头和设计都是根据导演个人的思路和表达来设定的。就像姜文电影里为什么有那么多硬汉,这都是因为他本人就是一个硬汉的形象。

因此,想看的一部电影就要先了解导演的成长、教育背景,当你正真地了解了导演整个职业生涯后,那么你就会用整体的目光去了解这部电影正真要表达的更加深层次的东西,甚至在你看到导演其他作品时,你也会在他整个作品里面找到相类似的地方。

比如,将《美丽人生》放到罗伯托贝·尼尼其他作品中比较,你就会发现像之前的《不法之徒》、《约翰尼·斯泰基诺》。其中,《约翰尼·斯泰基诺》其实是在为这部影片做准备。因为在《美丽人生》中集合了更多的元素:战争、善意的谎言、伟大父爱、死亡等等话题。

②要想跳出电影中设置的情绪,就要明白导演的良苦用心,客观地评判电影。

看完《美丽人生》,大多数人都会被感动到哭,甚至痛骂纳粹的惨无人道。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会为这部电影哭的稀里哗啦、气愤填膺、甚至还会为在战争中惨死的人们打抱不平呢?

其实很简单,我们大家都被电影的情绪牵着走,被故事所营造的氛围感染着。这就很难跳出电影中设置的情绪,白导演的良苦用心,客观地评判电影。因此,当我们看完一部电影后,发泄完情绪后,最终我们还要用客观理性的思维把电影再分析一遍。

比如说,如果你沉湎于《美丽人生》中各个人物的悲惨经历,你就会被导演设置的悲悯情绪所包裹,你很难跳出电影看到为什么我们感动要比悲伤多呢?电影中的纳粹是那么地凶残,那么不讲人道主义,为什么我们就没有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战争这一主题上呢?

如果你能想到这些问题,你就能理解导演罗伯托贝·尼尼这么做的良苦用心,那就是我在前面讲过的:罗伯托贝·尼尼只想呈现用温柔对不幸这一主题,而不仅仅是让我们看到战争残忍无情的一面。


以《美丽人生》为例,解读导演罗伯托·贝尼尼电影美学及观影方法

③用故事角度来分析电影中的情节是如何发展的

所有的电影都离不开故事,而所有的故事都是由一个个情节发展串联起来的。这种情节的发展其实是有"模式”的。

比如,很多人物获得新生、走出困境,往往会淋一场雨,就想《肖申克的救赎》里面男主逃出监狱之后,跳进了一条小河;当这个人物要遭遇某种不幸之前,他往往会运气比较差,遗忘东西或者摔碎东西等等。这些都是设置好情节发展必要的元素之一。

在《美丽人生》中,“父子游戏”就是一个罗伯托贝·尼尼典型的喜剧的元素。是“游戏”将父爱跟战争联系起来,从而凸显出用温柔对抗战争残酷这一主题。

写在最后:

想要真正看懂《美丽人生》,我认为就不能仅仅从故事的情节分析。如果只从故事情节分析我们只会看到电影画面所呈现出来的人性的善恶、人们在战争中的挣扎等等,我们看不到为什么我们没有感觉悲伤,看不到为什么导演要用喜剧的手法来展现战争的残酷无情。

因此,今天这篇文章就介绍了一下我对《美丽人生》故事之外的一些思考,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我也结合了电影介绍了真正看懂一部经典影片的方法。@A姐说电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