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試飛的圖160為什麼到現在還具有極大的威懾力?還能滿足未來空戰的要求嗎?

張老師說


1987年,圖160已經服役了。如今32年過去了,圖160依然擁有強大的威懾力,主要是下面兩個原因:

1、轟炸機的性能要求。戰略轟炸機之所以威力大,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航程很大(1.1-1.6萬公里),一個是載彈量很大(20-60噸)。儘管30多年過去了,但是,這兩項關鍵要求,其他“攻擊機型”依然無法相比,或者說差距巨大。

30多年過去了,地球也“還是那麼大”;新型隱身戰機在航程、最大速度方面並沒有進步。所以,在這兩方面,過去的轟炸機的對比優勢,並沒有減少多少。

2、對比效應。30多年過去了,這個世界上的轟炸機,除了10年後服役了一款B-2轟炸機外,並沒有什麼明顯變化(中國由轟6進化到了轟6K系列)。如果沒有B-2,圖160還是這個世界上的NO.1;即使是B-2,在航程、飛行速度、載彈量等方上面,與圖160也有著不小的差距。所以,圖160依然還有著“傲視”世界的權利。有人說,幸福是對比出來的,能力也是。

B-2其實體積不大

3、武器的進步。雖然相對於30多年前,雷達、戰機等平臺的探測能力大大增強,反應能力大大提高,圖160因為不隱身降低了突防能力,降低了威懾效果,但是,其武器進步了,作戰方式改變了。在現代戰爭中,即使是多用途戰機、攻擊機,其攻擊方式也改變為以“防區外打擊”為主;“凌空”攻擊的強擊機逐漸開始退出歷史舞臺。作為其中最大個的戰略轟炸機,當然也變成了以遠程攻擊為主。

大家所熟悉的美國“戰斧”巡航導彈,其常規型號最大射程約1500公里,我國“長劍”系列在2000公里左右,而俄羅斯的則不同,其X-555、X-101等型號的巡航導彈,最大射程近5000公里。這種攻擊距離,即使搭載平臺不隱身,對方又能怎麼攔截呢?

所以,即使是現在,圖160依然擁有著巨大的威懾力。當然,我們也要看到,“不隱身”還是在一定程度降低了圖160的威脅力度,並且有些作戰任務也難以再實施(比如防區內攻擊)。比如美國對新型的B-21轟炸機的要求就是,具備更強、頻譜更全面的隱身能力,在面臨防空能力比較強的對手時,能夠深入對方區域進行持續的攻擊,並且擁有強大的、全面的電子攻防能力。

對於我們來說,所面臨的環境比俄羅斯更加惡劣。俄羅斯緊鄰美國,圖160只需在遙遠的腹地,就能對阿拉斯加地區進行攻擊;即使是攻擊其他本土地區,也有一個不錯的通道。我國則不然,一個是距離遙遠(上萬公里),一個是中間有著重重偵察和攔截力量。如果轟20不具備隱身能力,突防就比較難。所以,我們應該根據自己的需求,來打造我們的新型轟炸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