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精心挑选的姜维最后为何不堪一击?

静静观天下


诸葛亮一生谨慎,在治理国家上很少会出错。他掌权多年,随着自己的年龄越来越大,他也开始培养接班人,毕竟蜀汉政权要一直延续下去,需要一个合适的接班人。 可他一开始看人的眼光却不是非常好,他选择的马谡能力是有,可这个人太过高傲自大,在街亭之战中毁掉全局。马谡被杀之后,诸葛亮也在物色着其他人选。其中他在后来攻打天水的时候遇到姜维,打那以后,他就把姜维看作是自己的门生,将他一直带在身边来培养。



后来诸葛亮病死,姜维也成功掌握军权,之后更是承担起北伐的重任。一开始姜维打得还是非常不错,和邓艾等人交战也是互有胜负,可在他的带领下,蜀汉政权也失去了之前的优势。

随着邓艾等人不断集中军力入侵,蜀汉从原本的战略进攻转变为战略防守。姜维一开始还可以利用地势挡住他们,可他还是丢掉汉中等地,自己退到剑阁来防守。由于他被钟会压制在剑阁等地,无法抽身,还集中了全国的军队,这就让邓艾有机会偷袭成都。

姜维在应对曹魏进攻的时候,表现得也是有些保守,他的几次北伐和诸葛亮也有明显的不同。自己不仅没有什么成果,军力损失也非常大。其实从军事能力来分析,姜维并不比邓艾他们差多少,可问题是他的战略能力实在是有些糟糕。这也是他后期越打越被动的主要原因。


当初诸葛亮起兵北伐,是由于曹魏并不重视西部的防御,在雍凉地区没有什么防备,诸葛亮就抓住他们的防守漏洞,成功打下雍凉很多地方。可姜维掌军的时候就不一样,在邓艾的建议下,他们已经更加重视雍凉的防御。 随后曹魏在这里集中大量的资源,蜀汉全国的力量也没有办法与曹魏比。当他们在雍凉地区做好防备,姜维再想打就很困难。他的几次出兵都没有实际的战果。他没有看到这种局势,自己还认为有机会夺取雍凉。

还有一点也很关键,姜维并没有掌握国内的军政大权。他虽然是得到诸葛亮的重托,可费祎这些人才是真正掌握国内大权的人,他们能够节制姜维。 姜维几次想趁着曹魏平定内乱的时候出兵,可他的几次请求都被费祎给否决,这些人都不太同意姜维的战术。国内有人掣肘,真的很难让他去贯彻自己的战略。


诸葛亮在当政的时候就没有人可以阻止他,可李严还是有一次在后面牵制他,结果导致北伐的失败。可见有人在内部掣肘,对北伐是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姜维在军事能力上已经没有办法与诸葛亮去比,再加上他在国内也没有办法掌握所有的权力,在费祎等人死了之后,黄皓又出来牵制他,逼得他不得不到外部去屯田。 因此姜维掌兵的时候,蜀汉就这么一点点丧失主动权。

不过我认为,不能说姜维真的就不行,而是到他当政的时候,蜀汉大势已去,曹魏的实力本身就要比他们更加强大,只是他们一直无法解决内部的问题,这才给诸葛亮这么多机会。 等姜维掌兵的时候,曹魏内乱已经被解决,司马家开始掌握国内的权力,并且他们还不断侵蚀着蜀汉的领土。失去汉中之后,曹魏灭掉蜀汉就是时间问题,当时的环境不要说姜维了,就是诸葛亮活着也很难再改变,这就是实力的差距。但在放弃汉中的问题上,姜维是犯下大错,这也导致国家的最终灭亡。


岁月是一条河流


说姜维不堪一击有点严重了,姜维作为诸葛亮精心挑选出的继承人,虽然智不如诸葛,但以其才智继承诸葛亮的遗愿,为后蜀鞠躬尽瘁,但最后蜀国还是灭亡,但是这其中有姜维的原因,但大部分是后主刘禅的问题。

诸葛亮智收姜维

1.姜维所处的阶段蜀国实力已大不如从前,刘备出征东吴,让蜀国元气大伤,诸葛亮五次北伐又耗费国力,这让原本就脆弱的蜀国雪上加霜,而曹魏政权此时正处于快速上升阶段,占据中原经济富庶,综合实力强,蜀国以弱对强可想而知结局是如何。



2.姜维的持续北伐让蜀国更加贫瘠。本来国力就衰弱,此时正是需要与民休息,恢复国力的时候,但姜维为了实现丞相的遗愿,一意孤行坚持北伐,造成劳民伤财,国家贫困,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其加速了蜀国的灭亡。



3.刘禅政治的昏庸。自诸葛亮死后,刘禅用人不善,亲小人,远贤人,重用黄皓等奸人,完全听不进去姜维等忠臣的建议,所以,在黄皓从中作梗,导致迎敌失去做好时机,使敌人深入,刘禅未做任何抵抗投降。



4.姜维所处的阶段,蜀国除经济衰败外,人才的匮乏也是导致其迅速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曹魏政权大将谋士众多,而蜀国谋士,大将都十分匮乏。战争如果没有优秀的将才和谋士,只靠一两个人怎么可能夺得战争的胜利,所以,姜维即便有三头六臂也改变不了蜀国灭亡的态势。

所以说,不是姜维不堪一击,而是综合因素导致姜维不堪一击,多数错误还不在姜维身上,怎奈其处于蜀国灭亡的时期,又是诸葛亮亲自培养和选定的接班人,大家就把这个黑锅让姜维背,这实际上是错误的。

以上就是我对此问题的一点看法,如有不妥欢迎参与讨论。



诸葛不死,汉室不亡,姜维不倒,蜀国不灭,这不是一句空话。不堪一击的不是姜维,而是那时的蜀国。



在诸葛亮七次北伐之后,蜀国几乎已经耗尽了国力,那时候的蜀国军事实力大大受挫,就连人口都不会超过两百万。同时内有黄皓乱政,费伟争权,外有司马氏巨大压力。姜维就在这种情况下依然是前前后后进行了12次北伐,并且输少胜多,给魏国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可以说纵然诸葛亮在世,也不一定能做的比姜维更好。


姜维伐魏的战绩如下:

1战:公元238年姜维和蒋琬率偏师出陇右,在南安与魏军相持不下 姜维率少量军队向西进攻,一度击破郭淮,后郭淮整军反击,姜维及时撤退。

结论:小胜



2战:公元244年曹爽率十数万大军进攻汉中 都督王平兴兵据势,姜维和费祎等率军前去支援,曹爽大败。

结论:大胜

3战:公元246年魏国边境地带众多羌族首领叛乱,姜维率兵前往响应,出兵至为翅时,郭淮率军来救,与夏侯霸会师,姜维及时撤退。随后魏军平灭了其中一部分羌族首领,但还有些叛乱尚未解决。

结论:平手

4战:公元247年姜维趁魏国境内羌族叛乱仍然未决之时 出兵在洮西正面击败郭淮、夏侯霸军,成功收纳了凉州胡王治无戴部众回蜀。

结论:小胜

5战:公元249年姜维出兵攻打雍州各地 联合羌、胡,出兵攻打周边多个郡县郭淮意图立刻向西攻打羌人,邓艾则提议反对,认为姜维撤军距离不远,需要防备姜维回师袭击,郭淮听从。姜维回师,派廖化率分队在白水南岸扎营,牵制邓艾,而亲自率军进攻白水北岸离邓艾驻防点有六十里远的洮城。邓艾识破姜维计谋,连夜赶回洮城驻守,姜维进军后见洮城有所防备,立即撤军。

结论:小败



6战:公元250年,姜维出兵攻打西平(今青海西宁),没有攻陷西平城池,但俘虏敌将郭修,撤还回蜀

结论:小规模战役 平手

7战:公元253年,姜维响应诸葛恪北伐,率数万大军,从石营进军,攻打南安,在南安城下设围。陈泰率军救援,行军至洛门时,姜维军粮草耗尽,不等进一步交战,主动撤兵退还

结论:平手

8战:公元254年,魏国狄道守将李简率众投降,姜维出兵陇西接应,进围襄武。魏将徐质带兵迎战,蜀军前锋将领张嶷战死,但魏军伤亡是蜀军的两倍。姜维大军后至,斩杀徐质,大破魏军。姜维率军降服周边地区,然后班师,将河间、狄道、临洮三县居民全部迁移入蜀国。

结论:自损8百伤敌1千 大胜

9战:公元256年因胡济失约 姜维在段谷被邓艾击败遭受重创。

结论:大败



10战:公元257年,姜维趁诸葛诞在淮南叛乱之时,率数万人从骆谷进军攻克沈岭,兵力推进至渭河畔,邓艾司马望坚守不出 ,双方僵持 ,后因诸葛诞兵败 ,姜维引兵退还。

结论:平手

11战:公元262年,姜维于秋冬时节,再度率兵,围攻洮阳,邓艾率兵防守,姜维军于侯和败退,回军至南方的沓中。

结论:小败

11次北伐,共计大胜两次,小胜三次,平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



之后就是姜维在剑阁牵制钟会,邓艾偷渡阴平蜀军涪城守将马邈投降,诸葛瞻父子战死,后主投降。


总结:除了以上邓艾表现略显不堪,其余战绩不枉称大将军之能力,毕竟国力差距摆在这,换谁有几个能比他做得更好呢?诸葛亮也不过如此。


小姐姐讲史


为什么说姜维不堪一击呢?姜维出战的第一站,因为失败而成名,从此一举成为诸葛亮的座上宾,青云直上。后来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表面上看,姜维继承的诸葛亮之志,九伐中原。而当时的形势魏国日渐昌盛,蜀国日渐衰落。

实际上蒋维主持蜀国已经是诸葛亮病逝19年以后了。当时的蒋维从33岁到52岁,经历这么长时间的磨难,姜维是一个勇敢而纯粹的军人。而不是一名政治家。虽然在和郭淮,邓艾等魏国主将的较量中,他几乎始终处于下风。不过那也是当时蜀兵少将寡的现实是分不开的。(至于后主的昏庸我认为这里没有办法证实)

姜维的失败并不是输在军事才能上。而是政治上他几乎没有任何作为,心思基本都放在北伐中原上。在政治斗争中出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错误,竟然会为了躲避黄浩那样的小人物。而对蜀国朝政不管不问。他根本没有能力和条件,像诸葛亮那样把蜀国搞的政通人和同仇敌忾。

恰恰就是这样的原因姜维才是三国时代备受争议的人物。他的生命充满了波折和无奈,但却从未放弃对未来的渴望,无论是为了自己的名声与事业,还是为了报答。诸葛亮的知遇之恩,他依旧利用手中不足万人的部队,多次与魏军较量,以弱小的蜀国对抗强大的魏国,而且基本上都是主动出击从未怯懦。就是这样一个常败将军,是值得我们崇敬和钦佩的。古往今来,又有多少人能从一而终,失志不渝的坚持自己一生的信念呢?


小贤历史解说


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

这是诸葛亮对姜维的评价。

这句话里的永南指的是李邵,丞相府西曹掾,死于诸葛亮南征孟达时期。季常指的是马良,诸葛亮最为倚重的外交使者。死于夷陵之战。李邵和马良都是前期诸葛亮很看中的人才,但是诸葛亮在考核姜维的才能后认为,姜维比李邵和马良都要厉害。

诸葛亮死后,蒋琬继任。蜀国这时候攻伐魏国的大方针开始变化。

诸葛亮时期,攻伐魏国的战略是攻祁山,出陇右,然后进兵关中(雍州)。

蒋琬继任后开始有所调整,开始蒋琬考虑的是由水路进攻,经汉水直达上庸。后来经过费祎和姜维的劝阻,更改为占领陇西,切断雍州和凉州的联系,然后以凉州为根据地,进攻雍州。

于是蒋琬入住汉中,以姜维为凉州刺史,率领蜀军进攻陇西诸地。

可惜的是蒋琬很快病逝了,费祎接任。姜维是卫将军,费祎是大将军,两人共同录尚书事。这时两人在是否继续伐魏的问题上产生了歧义。

费祎认为以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也不能出汉中,攻取魏国一寸土地,你姜维就更不行了。因此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防守,能防住魏国的进攻就算功劳一件。

从此蜀国自皇帝到大臣都开始以防守为中心,不再遵循诸葛亮以往的政策,以攻为守。

维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

姜维仍然坚持诸葛亮以攻为守的战略方针。

于是费祎为了制裁姜维,每次给姜维的兵力都不超过一万。这就造成了姜维没有兵力去实现自己的计划。

四年之后,费祎遇刺身亡,姜维终于有机会按照自己的思路和魏国开打。公元253年围南安,雍州刺史陈泰前来救援,姜维粮尽而撤。

公元254年,姜维出陇西,经狄道围攻襄武,斩魏将徐质,攻破河间、河关、临洮等地,迁走当地居民数万。

公元255年,姜维率军攻占狄道,大破魏军雍州刺史王经。后魏国征西将军陈泰前来结尾,姜维撤军。

公元256年,姜维和蜀国镇西将军胡济约定会师上邽,胡济失约,姜维被魏国将领邓艾击败,死伤甚多。

后来,姜维又于公元257年、258年、262年数次攻占陇西,有胜有败。

再后来,蜀中权臣黄皓以姜维数年征战,寸功未见,损兵折将,虚耗国库为由请求刘禅罢免姜维的大将军职位,姜维则要求刘禅清除身边小人,处死黄皓。最后刘禅和稀泥,没有处死黄皓,也没有罢免姜维,而是让姜维留在沓中种麦,不要再回成都了。

于是,蜀中防守态势发生了大变局,姜维滞留沓中,既不在汉中也不再成都,汉中兵力空虚,给了魏国可乘之机。

公元263年,司马昭制定三路伐蜀大计,以邓艾和诸葛绪各领三万人,分为左右两军围剿姜维,将姜维堵在沓中。以钟会为右路军,领兵十万人作为主力攻取汉中,进而威胁成都。

最后什么结局?

刘禅发布诰令,命令守在剑门关的姜维投降,姜维气的拔剑砍石。

这就是三国后期的蜀国情势,即使下面有如姜维者,无奈上面懦弱,一团和气,终是英雄难有作为。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姜维并非不堪一击。

诸葛亮为什么会选姜维作为接班人呢!诸葛亮曾说: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姜维忠厚勤恳,思维缜密,我考察之后觉得,永南、季常都不如他。这里的永南指的是李邵,季常则指的是马良,这两位都是诸葛亮很看重的人才,但是在考察过姜维之后,说出了此一句话。足以看出诸葛亮对姜维的人可。
那么被诸葛亮如此看重的姜维,最终没有能够北伐成功,最终在剑门关投降呢?

其实看待这个问题我们要结合当时的情况!在诸葛亮当权期间,军政一体化,诸葛亮是即掌政,又掌兵,虽然不是皇帝,但却行驶着皇帝的权力。然而当姜维接任之后,蒋琬接任丞相,此时攻伐魏国的计划有所改变,蒋琬欲由水路进攻,经汉水直达上庸。但因为费纬和姜维的劝阻改为:占领陇西,切断雍州和凉州的联系,然后以凉州为根据地,进攻雍州。这个时候就可以看出来此时的姜维没有绝对的领导权力。但尽管如此,蒋琬和姜维两人的配合还算默契,最起码有进取关中的打算。
可惜蒋琬很快病逝了,费纬接任了,此时姜维和费纬在是否继续攻魏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在《三国志.姜维传》里有这么一句话:

费祎谓维曰:「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以为希冀徼倖而决成败於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大概的意思就是费纬认为以诸葛亮的雄才大略都不能出汉中攻取魏国的一寸土地,你姜维更不可以了。因此现阶段的任务就是防守,防住魏国进攻就算成功。

其实这个时候蜀中君臣已经不再遵循诸葛亮的政策了,开始以防守为中心了。并且费纬为了制约姜维,每次给姜维的兵力都不超过一万。这也造成了姜维因为兵力不足不能有所作为。此时的姜维真的是

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四年之后,费纬遇刺身亡。姜维终于可以放开手脚了。公元254年,姜维出陇西,斩魏将徐质,攻破河间、河关、临洮等地。公元255年,姜维率军攻占狄道,大破雍州刺史王经。

费纬死后,董允继位,但是董允只干了两年就去世了,接着陈祇接班。这个时候蜀中的政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陈祇勾结黄皓把持朝政,污蔑在外作战的姜维,并请求刘禅罢免姜维的大将军职位,最终刘禅没有罢免姜维,而是让姜维留在了沓中。

公元263年,钟会聚兵长安,此时的姜维就给刘禅上书,请求刘禅尽早调廖化,张翼等前往汉中防守,但是刘禅听了黄皓的谗言,没有及时调兵,导致关中失守。听到关中失守的姜维,立即率军摆脱邓艾和诸葛瞻的纠缠,千里奔袭来到剑门关防守,终于在钟会赶到之前,守住了剑门关。这时的邓艾率军从小道偷渡阴平,攻占了涪城,在绵竹击败了诸葛瞻,这时的成都成了一座空城。刘禅最终投降,并且向剑门关的姜维下诏书,让其投降。

姜维投降后,策反了钟会,不料事情败露被杀。

可乐说:姜维并非不堪一击,诸葛亮也没有看错人,只是时不与人。诸葛亮时期大权在握可以随心所欲,但是姜维受到了太多制约,不仅要面对外面的敌人还要防止蜀中的人使绊子,纵使诸葛亮在世遇到这种情况也是无能为力啊!姜维在蜀中最危急的时刻,力挽狂澜,千里奔袭,守住了剑门关,可惜的是不能分身乏术,再加上刘禅的软弱,姜维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就算已经失败,姜维还在试图策反钟会再复蜀国,无奈事情败露被杀!惜哉、惜哉......


飞常可乐


姜维不堪一击?这句话真的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啊!

姜维到底有多牛,我来告诉你。



诸葛亮对于姜维的评价

诸葛亮给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写信,对姜维赞赏不已,信中说:“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李邵)、季常(马良)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信中还说:“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

诸葛亮是非常器重姜维的,“亮辟维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时年二十七。”大家看看,姜维二十七岁就被封侯了,这个待遇,是诸葛亮对他能力的肯定。

而后来的事实表明,诸葛亮没有看错姜维,姜维也没有辜负诸葛亮的重托。



姜维的武力

姜维的武功非常高,在《三国演义》里面也是排的上号的。

三国武将排名顺口溜:

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

黄许孙太两夏侯,二张徐庞甘周魏。

神枪张锈与文颜,虽勇无奈命太悲。

三国二十四名将,打末邓艾与姜维。

这个排名是三国二十四将,而在部分排名里面,姜维的排名在第九位。

姜维的武功到底如何呢?我们可以通过他的战绩来看看。

姜维战赵云

姜维战赵云的时候,虽然赵云年龄大了,但是大家想一想关羽战黄忠、庞德战关羽,就知道在赵云这样的高手面前,年龄的影响不会太大,而赵云战姜维原文是“战不三合,维精神倍长,云大惊,暗想‘谁知此地有这般人物?!’”


最终的结果是姜维和赵云战平。

魏延可以说是后期三国第一高手,但是根据广大网友的综合投票,魏延和姜维的武功在伯仲之间,因为姜维武功不弱,同时更加年轻一些。

关于姜维的武功,在后世隋唐题材系列小说中,隋唐好汉罗成的枪法,就是源自于姜维,因为罗成的父亲罗艺曾经娶了姜维的后代为妻,学习了姜家枪法,但是最后罗艺做了负心汉,后来姜松挑战罗成,罗成根本不是对手,而姜松更是四绝之一,一枪分开了李元霸和罗士信,可见姜家枪法的厉害。

所以说,姜维的武功也是非常高超的。


姜维的功绩

三国志 记载,238年-262年之间,姜维共进行了十一次北伐。其中,胜利3次,失败3次,5次打平,互有胜负。

很多人觉得姜维北伐是劳民伤财,空耗国库,那么,姜维北伐有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呢?答案是肯定的。

姜维数次北伐,总的来说还是胜多败少,并且大部分都是以少胜多,在不利于蜀军的情况下,依然小胜或者战平,军队损耗也是魏重蜀轻。同时姜维北伐的基点已经从诸葛亮时秦岭西县和子午谷一线推进到西县以北金城和渭水南岸的芒水一线了。正是因为姜维多次挫败曹魏大将曹爽,王经,才使得魏军一直被卡制在秦岭一线。而魏国对于蜀国的策略,数十年以来也是防御为主。

由此可见姜维的战绩确实漂亮。

姜维的不幸

姜维最大的不幸是跟随了刘禅这样的昏庸之辈,当前线将士拼死浴血奋战的时候,刘禅居然投降了,但是姜维依然没有放弃,他设计了一个计谋,让邓艾和钟会起了内讧,目的就是趁乱恢复蜀国,延续蜀国的国运,但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最终姜维被魏国兵士分尸,其“胆大如鸡卵”,作者如此描述姜维的胆,目的有两个,一是说姜维有胆识,二是说姜维对蜀国赤胆忠心。

可叹一代英雄人物姜维,最终死于乱兵之手,让人惋惜。


古梁镛



诸葛亮为什么要选姜维作为接班人呢?应该说诸葛亮的眼光是非常准的。姜维,人称小诸葛。他是诸葛亮死后蜀国最杰出的军事家。当初诸葛亮在收姜维后对他有一番考评,结果是蜀中诸人无敌:

“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

费祎认为以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也不能出汉中,攻取魏国一寸土地,你姜维就更不行了。因此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防守,能防住魏国的进攻就算有功了:

费祎谓维曰:“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以为希冀徼倖而决成败於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

这其实是一个信号,说明蜀国自皇帝到大臣都开始以防守为中心,不再遵循诸葛亮以往的政策,以攻为守。但是姜维不这么认为,姜维认为自己从小就生长于凉州,对于凉州的羌、胡等少数民族非常的熟悉,可以以羌胡为援,断了陇西和陇右的联系,将凉州纳入蜀国国土,然后伺机进取关中。

“维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

费祎为了制裁姜维,每次给姜维的兵力都不超过一万。这就造成了姜维因为兵力不足的原因不能有大的作为。

四年之后,费祎遇刺身亡,姜维终于有机会按照自己的思路和魏国开打。公元253年围南安,雍州刺史陈泰前来救援,姜维粮尽而撤。

公元254年,姜维出陇西,经狄道围攻襄武,斩魏将徐质,攻破河间、河关、临洮等地,迁走当地居民数万。

公元255年,姜维率军攻占狄道,大破魏军雍州刺史王经。后魏国征西将军陈泰前来结尾,姜维撤军。

公元256年,姜维和蜀国镇西将军胡济约定会师上邽,胡济失约,姜维被魏国将领邓艾击败,死伤甚多。

后来,姜维又于公元257年、258年、262年数次攻占陇西,有胜有败。

费祎死后,董允即位,董允只干了两年就去世了。接着侍中陈祗接班,从此时起蜀国的政局开始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陈祗勾结黄皓把持朝政,诋毁在外作战的姜维。

“维本羁旅讬国,累年攻战,功绩不立,而宦官黄皓等弄权於内,右大将军阎宇与皓协比,而皓阴欲废维树宇。维亦疑之。故自危惧,不复还成都。”

黄皓以姜维数年征战,寸功未见,损兵折将,虚耗国库为由请求刘禅罢免姜维的大将军职位,姜维则要求刘禅清除身边小人,处死黄皓。最后刘禅和稀泥,没有处死黄皓,也没有罢免姜维,而是让姜维留在沓中种麦,不要再回成都了。 于是,蜀中防守态势发生了大变局,姜维滞留沓中,既不在汉中也不再成都,汉中兵力空虚,给了魏国可乘之机。

在局势最危急的时刻,姜维千里奔袭扼守剑门关,抵挡住了魏军的进攻。但是由于邓艾的奇袭和刘禅的懦弱,最终蜀国还是亡国了。


姜维投降后试图策反钟会,事情败露,姜维被魏军杀死,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高老庄的那只猪


不请自来

幼麒姜维是年轻人的典范,本是魏国的,被诸葛亮降服,投靠蜀国,诸葛亮死后,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起初北伐,打的魏国节节败退,哪知碰到了口吃哥邓艾,这小子从小喜欢考察险地,种田也有一手,司马懿发掘了他,拜他为征西先锋将军,偷渡了阴平,一脚踢开了蜀国大门,钟会率先攻入成都,姜维连忙回到成都,与老友钟会相见,分外激动,姜维与钟会谈判,在蜀国自立为我蜀国建功立业,蜀国二把椅你来坐,钟会心动了,但邓艾不同意,钟会要自立的消息泄露了出去,钟会,邓艾,姜维三人都被处死,如果真的自立,钟会邓艾投靠蜀国,蜀国得到两位人才,结局可能会发生大反转,但是,计划失败了,钟会临死前曰:伯约,吾,对不起你。


剑鞘解说


提起姜维,大家肯定不会陌生,诸葛亮的继承者,蜀汉后期最大的依仗,他身上的闪光点太多了。他这一生为蜀汉鞠躬尽瘁,所付出的心血不低于师傅诸葛亮。

人们对姜维最大的印象就是在诸葛亮死后扛起了对抗魏国的大旗,和邓艾两人斗得难解难分。但是可惜姜维没有遇到刘备这样一个明君,而是跟着刘禅这个饭桶,最后君主都把国家给拱手相让了,只剩下姜维一人苦苦支撑。

姜维见自己已经没有办法通过自己的力量复兴蜀汉之后,曾装投靠魏国的钟会,想要挑拨钟会和邓艾的关系,引起魏国内斗,无奈此计想要成功的几率太过渺茫。最后姜维虽然成功策反钟会,也借助钟会之手杀掉了死对头邓艾,但是钟会因为造反计划败露而死于乱军之中,姜维因为不能实现复国的愿望怒气攻心而亡。

姜维死之前所设计的离间计,让包括他在内的三位名将一齐殒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一计害三贤。那么为何姜维精心设计的这次计谋会失败呢?小编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原因之一,是姜维有猪队友在坑他。姜维的合作对象钟会,早就已经表露出来了想要造反的念头,而他心里面这些小算盘也被司马昭看在眼里,所以司马昭对钟会有很大的防范之心。并且姜维曾经把自己假装投降,暗中准备复国的打算告诉过刘禅。但是刘禅这个软骨头,在投降了魏国以后马上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司马昭。司马昭知道消息以后派出了大量的士兵,为镇压叛乱做好充分准备。

原因之二,是姜维选错了合作对象。当初是邓艾带着大军占领了成都,姜维知道邓艾和钟会二人有很深的矛盾,所以才选择和钟会合作。但是钟会和邓艾表面上二人的实力相差无几,实则邓艾在军中的号召力比钟会高出了几个等级。

姜维联合钟会谋反,钟会有谋反的心思,不代表他能够叫得动手下的人跟着他一起谋反,所以后来二人密谋造反的消息泄露以后会被乱军包围。要是姜维选择和邓艾合作,凭借着邓艾在军中的威望,只要邓艾大手一挥,手下的人绝对会二话不说跟着邓艾闹革命。

原因之三,是姜维的造反时机不正确。当时钟会手下的士兵刚刚打完仗,根本不想继续打下去了,但是姜维强行命令钟会在邓艾死后没多久开始造反,结果激发了士兵们的逆反心理。士兵们不想打仗,更不想当叛徒,所以直接选择发动兵变,反过来围了姜维和钟会。最终姜维被自己给活活气死,钟会则死在自己的士兵手上,还有许多跟着刘禅一起投降的旧蜀臣子也死于这场兵变。

三条原因,证明了姜维要想复国,天时地利与人和他没有其中之一,所以他的计谋失败是注定的结局。但是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姜维成功完成了他的离间计,又能否复兴蜀国呢?

假若姜维成功,想要借此机会复兴蜀国还是不可能完成的。因为当时的蜀国已经人心涣散,后主无能,人才凋零,蜀国除了姜维以外已经没有能够撑起国家的人了。并且仅凭姜维部下的五万士兵,又怎么能够在复国完成之后,抵挡住司马昭十万大军的进攻呢?

所以蜀国的灭亡只能说气数已尽,仅仅靠姜维一人,是完全不可能阻止亡国的。还是能够看出,姜维虽然是诸葛亮最好的继承人,但是还是和诸葛亮差太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