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精心挑選的姜維最後為何不堪一擊?

靜靜觀天下


諸葛亮一生謹慎,在治理國家上很少會出錯。他掌權多年,隨著自己的年齡越來越大,他也開始培養接班人,畢竟蜀漢政權要一直延續下去,需要一個合適的接班人。 可他一開始看人的眼光卻不是非常好,他選擇的馬謖能力是有,可這個人太過高傲自大,在街亭之戰中毀掉全局。馬謖被殺之後,諸葛亮也在物色著其他人選。其中他在後來攻打天水的時候遇到姜維,打那以後,他就把姜維看作是自己的門生,將他一直帶在身邊來培養。



後來諸葛亮病死,姜維也成功掌握軍權,之後更是承擔起北伐的重任。一開始姜維打得還是非常不錯,和鄧艾等人交戰也是互有勝負,可在他的帶領下,蜀漢政權也失去了之前的優勢。

隨著鄧艾等人不斷集中軍力入侵,蜀漢從原本的戰略進攻轉變為戰略防守。姜維一開始還可以利用地勢擋住他們,可他還是丟掉漢中等地,自己退到劍閣來防守。由於他被鍾會壓制在劍閣等地,無法抽身,還集中了全國的軍隊,這就讓鄧艾有機會偷襲成都。

姜維在應對曹魏進攻的時候,表現得也是有些保守,他的幾次北伐和諸葛亮也有明顯的不同。自己不僅沒有什麼成果,軍力損失也非常大。其實從軍事能力來分析,姜維並不比鄧艾他們差多少,可問題是他的戰略能力實在是有些糟糕。這也是他後期越打越被動的主要原因。


當初諸葛亮起兵北伐,是由於曹魏並不重視西部的防禦,在雍涼地區沒有什麼防備,諸葛亮就抓住他們的防守漏洞,成功打下雍涼很多地方。可姜維掌軍的時候就不一樣,在鄧艾的建議下,他們已經更加重視雍涼的防禦。 隨後曹魏在這裡集中大量的資源,蜀漢全國的力量也沒有辦法與曹魏比。當他們在雍涼地區做好防備,姜維再想打就很困難。他的幾次出兵都沒有實際的戰果。他沒有看到這種局勢,自己還認為有機會奪取雍涼。

還有一點也很關鍵,姜維並沒有掌握國內的軍政大權。他雖然是得到諸葛亮的重託,可費禕這些人才是真正掌握國內大權的人,他們能夠節制姜維。 姜維幾次想趁著曹魏平定內亂的時候出兵,可他的幾次請求都被費禕給否決,這些人都不太同意姜維的戰術。國內有人掣肘,真的很難讓他去貫徹自己的戰略。


諸葛亮在當政的時候就沒有人可以阻止他,可李嚴還是有一次在後面牽制他,結果導致北伐的失敗。可見有人在內部掣肘,對北伐是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姜維在軍事能力上已經沒有辦法與諸葛亮去比,再加上他在國內也沒有辦法掌握所有的權力,在費禕等人死了之後,黃皓又出來牽制他,逼得他不得不到外部去屯田。 因此姜維掌兵的時候,蜀漢就這麼一點點喪失主動權。

不過我認為,不能說姜維真的就不行,而是到他當政的時候,蜀漢大勢已去,曹魏的實力本身就要比他們更加強大,只是他們一直無法解決內部的問題,這才給諸葛亮這麼多機會。 等姜維掌兵的時候,曹魏內亂已經被解決,司馬家開始掌握國內的權力,並且他們還不斷侵蝕著蜀漢的領土。失去漢中之後,曹魏滅掉蜀漢就是時間問題,當時的環境不要說姜維了,就是諸葛亮活著也很難再改變,這就是實力的差距。但在放棄漢中的問題上,姜維是犯下大錯,這也導致國家的最終滅亡。


歲月是一條河流


說姜維不堪一擊有點嚴重了,姜維作為諸葛亮精心挑選出的繼承人,雖然智不如諸葛,但以其才智繼承諸葛亮的遺願,為後蜀鞠躬盡瘁,但最後蜀國還是滅亡,但是這其中有姜維的原因,但大部分是後主劉禪的問題。

諸葛亮智收姜維

1.姜維所處的階段蜀國實力已大不如從前,劉備出征東吳,讓蜀國元氣大傷,諸葛亮五次北伐又耗費國力,這讓原本就脆弱的蜀國雪上加霜,而曹魏政權此時正處於快速上升階段,佔據中原經濟富庶,綜合實力強,蜀國以弱對強可想而知結局是如何。



2.姜維的持續北伐讓蜀國更加貧瘠。本來國力就衰弱,此時正是需要與民休息,恢復國力的時候,但姜維為了實現丞相的遺願,一意孤行堅持北伐,造成勞民傷財,國家貧困,雖然取得一定的成績,但是其加速了蜀國的滅亡。



3.劉禪政治的昏庸。自諸葛亮死後,劉禪用人不善,親小人,遠賢人,重用黃皓等奸人,完全聽不進去姜維等忠臣的建議,所以,在黃皓從中作梗,導致迎敵失去做好時機,使敵人深入,劉禪未做任何抵抗投降。



4.姜維所處的階段,蜀國除經濟衰敗外,人才的匱乏也是導致其迅速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曹魏政權大將謀士眾多,而蜀國謀士,大將都十分匱乏。戰爭如果沒有優秀的將才和謀士,只靠一兩個人怎麼可能奪得戰爭的勝利,所以,姜維即便有三頭六臂也改變不了蜀國滅亡的態勢。

所以說,不是姜維不堪一擊,而是綜合因素導致姜維不堪一擊,多數錯誤還不在姜維身上,怎奈其處於蜀國滅亡的時期,又是諸葛亮親自培養和選定的接班人,大家就把這個黑鍋讓姜維背,這實際上是錯誤的。

以上就是我對此問題的一點看法,如有不妥歡迎參與討論。



諸葛不死,漢室不亡,姜維不倒,蜀國不滅,這不是一句空話。不堪一擊的不是姜維,而是那時的蜀國。



在諸葛亮七次北伐之後,蜀國幾乎已經耗盡了國力,那時候的蜀國軍事實力大大受挫,就連人口都不會超過兩百萬。同時內有黃皓亂政,費偉爭權,外有司馬氏巨大壓力。姜維就在這種情況下依然是前前後後進行了12次北伐,並且輸少勝多,給魏國造成了極大的損失,可以說縱然諸葛亮在世,也不一定能做的比姜維更好。


姜維伐魏的戰績如下:

1戰:公元238年姜維和蔣琬率偏師出隴右,在南安與魏軍相持不下 姜維率少量軍隊向西進攻,一度擊破郭淮,後郭淮整軍反擊,姜維及時撤退。

結論:小勝



2戰:公元244年曹爽率十數萬大軍進攻漢中 都督王平興兵據勢,姜維和費禕等率軍前去支援,曹爽大敗。

結論:大勝

3戰:公元246年魏國邊境地帶眾多羌族首領叛亂,姜維率兵前往響應,出兵至為翅時,郭淮率軍來救,與夏侯霸會師,姜維及時撤退。隨後魏軍平滅了其中一部分羌族首領,但還有些叛亂尚未解決。

結論:平手

4戰:公元247年姜維趁魏國境內羌族叛亂仍然未決之時 出兵在洮西正面擊敗郭淮、夏侯霸軍,成功收納了涼州胡王治無戴部眾回蜀。

結論:小勝

5戰:公元249年姜維出兵攻打雍州各地 聯合羌、胡,出兵攻打周邊多個郡縣郭淮意圖立刻向西攻打羌人,鄧艾則提議反對,認為姜維撤軍距離不遠,需要防備姜維回師襲擊,郭淮聽從。姜維回師,派廖化率分隊在白水南岸紮營,牽制鄧艾,而親自率軍進攻白水北岸離鄧艾駐防點有六十里遠的洮城。鄧艾識破姜維計謀,連夜趕回洮城駐守,姜維進軍後見洮城有所防備,立即撤軍。

結論:小敗



6戰:公元250年,姜維出兵攻打西平(今青海西寧),沒有攻陷西平城池,但俘虜敵將郭修,撤還回蜀

結論:小規模戰役 平手

7戰:公元253年,姜維響應諸葛恪北伐,率數萬大軍,從石營進軍,攻打南安,在南安城下設圍。陳泰率軍救援,行軍至洛門時,姜維軍糧草耗盡,不等進一步交戰,主動撤兵退還

結論:平手

8戰:公元254年,魏國狄道守將李簡率眾投降,姜維出兵隴西接應,進圍襄武。魏將徐質帶兵迎戰,蜀軍前鋒將領張嶷戰死,但魏軍傷亡是蜀軍的兩倍。姜維大軍後至,斬殺徐質,大破魏軍。姜維率軍降服周邊地區,然後班師,將河間、狄道、臨洮三縣居民全部遷移入蜀國。

結論:自損8百傷敵1千 大勝

9戰:公元256年因胡濟失約 姜維在段谷被鄧艾擊敗遭受重創。

結論:大敗



10戰:公元257年,姜維趁諸葛誕在淮南叛亂之時,率數萬人從駱谷進軍攻克沈嶺,兵力推進至渭河畔,鄧艾司馬望堅守不出 ,雙方僵持 ,後因諸葛誕兵敗 ,姜維引兵退還。

結論:平手

11戰:公元262年,姜維於秋冬時節,再度率兵,圍攻洮陽,鄧艾率兵防守,姜維軍於侯和敗退,回軍至南方的沓中。

結論:小敗

11次北伐,共計大勝兩次,小勝三次,平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



之後就是姜維在劍閣牽制鍾會,鄧艾偷渡陰平蜀軍涪城守將馬邈投降,諸葛瞻父子戰死,後主投降。


總結:除了以上鄧艾表現略顯不堪,其餘戰績不枉稱大將軍之能力,畢竟國力差距擺在這,換誰有幾個能比他做得更好呢?諸葛亮也不過如此。


小姐姐講史


為什麼說姜維不堪一擊呢?姜維出戰的第一站,因為失敗而成名,從此一舉成為諸葛亮的座上賓,青雲直上。後來成為諸葛亮的接班人,表面上看,姜維繼承的諸葛亮之志,九伐中原。而當時的形勢魏國日漸昌盛,蜀國日漸衰落。

實際上蔣維主持蜀國已經是諸葛亮病逝19年以後了。當時的蔣維從33歲到52歲,經歷這麼長時間的磨難,姜維是一個勇敢而純粹的軍人。而不是一名政治家。雖然在和郭淮,鄧艾等魏國主將的較量中,他幾乎始終處於下風。不過那也是當時蜀兵少將寡的現實是分不開的。(至於後主的昏庸我認為這裡沒有辦法證實)

姜維的失敗並不是輸在軍事才能上。而是政治上他幾乎沒有任何作為,心思基本都放在北伐中原上。在政治鬥爭中出現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錯誤,竟然會為了躲避黃浩那樣的小人物。而對蜀國朝政不管不問。他根本沒有能力和條件,像諸葛亮那樣把蜀國搞的政通人和同仇敵愾。

恰恰就是這樣的原因姜維才是三國時代備受爭議的人物。他的生命充滿了波折和無奈,但卻從未放棄對未來的渴望,無論是為了自己的名聲與事業,還是為了報答。諸葛亮的知遇之恩,他依舊利用手中不足萬人的部隊,多次與魏軍較量,以弱小的蜀國對抗強大的魏國,而且基本上都是主動出擊從未怯懦。就是這樣一個常敗將軍,是值得我們崇敬和欽佩的。古往今來,又有多少人能從一而終,失志不渝的堅持自己一生的信念呢?


小賢歷史解說


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

這是諸葛亮對姜維的評價。

這句話裡的永南指的是李邵,丞相府西曹掾,死於諸葛亮南征孟達時期。季常指的是馬良,諸葛亮最為倚重的外交使者。死於夷陵之戰。李邵和馬良都是前期諸葛亮很看中的人才,但是諸葛亮在考核姜維的才能後認為,姜維比李邵和馬良都要厲害。

諸葛亮死後,蔣琬繼任。蜀國這時候攻伐魏國的大方針開始變化。

諸葛亮時期,攻伐魏國的戰略是攻祁山,出隴右,然後進兵關中(雍州)。

蔣琬繼任後開始有所調整,開始蔣琬考慮的是由水路進攻,經漢水直達上庸。後來經過費禕和姜維的勸阻,更改為佔領隴西,切斷雍州和涼州的聯繫,然後以涼州為根據地,進攻雍州。

於是蔣琬入住漢中,以姜維為涼州刺史,率領蜀軍進攻隴西諸地。

可惜的是蔣琬很快病逝了,費禕接任。姜維是衛將軍,費禕是大將軍,兩人共同錄尚書事。這時兩人在是否繼續伐魏的問題上產生了歧義。

費禕認為以諸葛亮的雄才大略也不能出漢中,攻取魏國一寸土地,你姜維就更不行了。因此現階段的主要任務是防守,能防住魏國的進攻就算功勞一件。

從此蜀國自皇帝到大臣都開始以防守為中心,不再遵循諸葛亮以往的政策,以攻為守。

維自以練西方風俗,兼負其才武,欲誘諸羌、胡以為羽翼,謂自隴以西可斷而有也。

姜維仍然堅持諸葛亮以攻為守的戰略方針。

於是費禕為了制裁姜維,每次給姜維的兵力都不超過一萬。這就造成了姜維沒有兵力去實現自己的計劃。

四年之後,費禕遇刺身亡,姜維終於有機會按照自己的思路和魏國開打。公元253年圍南安,雍州刺史陳泰前來救援,姜維糧盡而撤。

公元254年,姜維出隴西,經狄道圍攻襄武,斬魏將徐質,攻破河間、河關、臨洮等地,遷走當地居民數萬。

公元255年,姜維率軍攻佔狄道,大破魏軍雍州刺史王經。後魏國徵西將軍陳泰前來結尾,姜維撤軍。

公元256年,姜維和蜀國鎮西將軍胡濟約定會師上邽,胡濟失約,姜維被魏國將領鄧艾擊敗,死傷甚多。

後來,姜維又於公元257年、258年、262年數次攻佔隴西,有勝有敗。

再後來,蜀中權臣黃皓以姜維數年征戰,寸功未見,損兵折將,虛耗國庫為由請求劉禪罷免姜維的大將軍職位,姜維則要求劉禪清除身邊小人,處死黃皓。最後劉禪和稀泥,沒有處死黃皓,也沒有罷免姜維,而是讓姜維留在沓中種麥,不要再回成都了。

於是,蜀中防守態勢發生了大變局,姜維滯留沓中,既不在漢中也不再成都,漢中兵力空虛,給了魏國可乘之機。

公元263年,司馬昭制定三路伐蜀大計,以鄧艾和諸葛緒各領三萬人,分為左右兩軍圍剿姜維,將姜維堵在沓中。以鍾會為右路軍,領兵十萬人作為主力攻取漢中,進而威脅成都。

最後什麼結局?

劉禪發佈誥令,命令守在劍門關的姜維投降,姜維氣的拔劍砍石。

這就是三國後期的蜀國情勢,即使下面有如姜維者,無奈上面懦弱,一團和氣,終是英雄難有作為。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姜維並非不堪一擊。

諸葛亮為什麼會選姜維作為接班人呢!諸葛亮曾說: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姜維忠厚勤懇,思維縝密,我考察之後覺得,永南、季常都不如他。這裡的永南指的是李邵,季常則指的是馬良,這兩位都是諸葛亮很看重的人才,但是在考察過姜維之後,說出了此一句話。足以看出諸葛亮對姜維的人可。
那麼被諸葛亮如此看重的姜維,最終沒有能夠北伐成功,最終在劍門關投降呢?

其實看待這個問題我們要結合當時的情況!在諸葛亮當權期間,軍政一體化,諸葛亮是即掌政,又掌兵,雖然不是皇帝,但卻行駛著皇帝的權力。然而當姜維接任之後,蔣琬接任丞相,此時攻伐魏國的計劃有所改變,蔣琬欲由水路進攻,經漢水直達上庸。但因為費緯和姜維的勸阻改為:佔領隴西,切斷雍州和涼州的聯繫,然後以涼州為根據地,進攻雍州。這個時候就可以看出來此時的姜維沒有絕對的領導權力。但儘管如此,蔣琬和姜維兩人的配合還算默契,最起碼有進取關中的打算。
可惜蔣琬很快病逝了,費緯接任了,此時姜維和費緯在是否繼續攻魏的問題上產生了分歧。在《三國志.姜維傳》裡有這麼一句話:

費禕謂維曰:「吾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夏,況吾等乎!且不如保國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業,以俟能者,無以為希冀徼倖而決成敗於一舉。若不如志,悔之無及。」大概的意思就是費緯認為以諸葛亮的雄才大略都不能出漢中攻取魏國的一寸土地,你姜維更不可以了。因此現階段的任務就是防守,防住魏國進攻就算成功。

其實這個時候蜀中君臣已經不再遵循諸葛亮的政策了,開始以防守為中心了。並且費緯為了制約姜維,每次給姜維的兵力都不超過一萬。這也造成了姜維因為兵力不足不能有所作為。此時的姜維真的是

心有餘而力不足啊!

四年之後,費緯遇刺身亡。姜維終於可以放開手腳了。公元254年,姜維出隴西,斬魏將徐質,攻破河間、河關、臨洮等地。公元255年,姜維率軍攻佔狄道,大破雍州刺史王經。

費緯死後,董允繼位,但是董允只幹了兩年就去世了,接著陳祇接班。這個時候蜀中的政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陳祇勾結黃皓把持朝政,汙衊在外作戰的姜維,並請求劉禪罷免姜維的大將軍職位,最終劉禪沒有罷免姜維,而是讓姜維留在了沓中。

公元263年,鍾會聚兵長安,此時的姜維就給劉禪上書,請求劉禪儘早調廖化,張翼等前往漢中防守,但是劉禪聽了黃皓的讒言,沒有及時調兵,導致關中失守。聽到關中失守的姜維,立即率軍擺脫鄧艾和諸葛瞻的糾纏,千里奔襲來到劍門關防守,終於在鍾會趕到之前,守住了劍門關。這時的鄧艾率軍從小道偷渡陰平,攻佔了涪城,在綿竹擊敗了諸葛瞻,這時的成都成了一座空城。劉禪最終投降,並且向劍門關的姜維下詔書,讓其投降。

姜維投降後,策反了鍾會,不料事情敗露被殺。

可樂說:姜維並非不堪一擊,諸葛亮也沒有看錯人,只是時不與人。諸葛亮時期大權在握可以隨心所欲,但是姜維受到了太多制約,不僅要面對外面的敵人還要防止蜀中的人使絆子,縱使諸葛亮在世遇到這種情況也是無能為力啊!姜維在蜀中最危急的時刻,力挽狂瀾,千里奔襲,守住了劍門關,可惜的是不能分身乏術,再加上劉禪的軟弱,姜維只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啊!就算已經失敗,姜維還在試圖策反鍾會再復蜀國,無奈事情敗露被殺!惜哉、惜哉......


飛常可樂


姜維不堪一擊?這句話真的是語不驚人死不休啊!

姜維到底有多牛,我來告訴你。



諸葛亮對於姜維的評價

諸葛亮給留府長史張裔、參軍蔣琬寫信,對姜維讚賞不已,信中說:“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李邵)、季常(馬良)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信中還說:“須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畢教軍事,當遣詣宮,覲見主上”。

諸葛亮是非常器重姜維的,“亮闢維為倉曹掾,加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時年二十七。”大家看看,姜維二十七歲就被封侯了,這個待遇,是諸葛亮對他能力的肯定。

而後來的事實表明,諸葛亮沒有看錯姜維,姜維也沒有辜負諸葛亮的重託。



姜維的武力

姜維的武功非常高,在《三國演義》裡面也是排的上號的。

三國武將排名順口溜:

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

黃許孫太兩夏侯,二張徐龐甘周魏。

神槍張鏽與文顏,雖勇無奈命太悲。

三國二十四名將,打末鄧艾與姜維。

這個排名是三國二十四將,而在部分排名裡面,姜維的排名在第九位。

姜維的武功到底如何呢?我們可以通過他的戰績來看看。

姜維戰趙雲

姜維戰趙雲的時候,雖然趙雲年齡大了,但是大家想一想關羽戰黃忠、龐德戰關羽,就知道在趙雲這樣的高手面前,年齡的影響不會太大,而趙雲戰姜維原文是“戰不三合,維精神倍長,雲大驚,暗想‘誰知此地有這般人物?!’”


最終的結果是姜維和趙雲戰平。

魏延可以說是後期三國第一高手,但是根據廣大網友的綜合投票,魏延和姜維的武功在伯仲之間,因為姜維武功不弱,同時更加年輕一些。

關於姜維的武功,在後世隋唐題材系列小說中,隋唐好漢羅成的槍法,就是源自於姜維,因為羅成的父親羅藝曾經娶了姜維的後代為妻,學習了姜家槍法,但是最後羅藝做了負心漢,後來姜松挑戰羅成,羅成根本不是對手,而姜松更是四絕之一,一槍分開了李元霸和羅士信,可見姜家槍法的厲害。

所以說,姜維的武功也是非常高超的。


姜維的功績

三國志 記載,238年-262年之間,姜維共進行了十一次北伐。其中,勝利3次,失敗3次,5次打平,互有勝負。

很多人覺得姜維北伐是勞民傷財,空耗國庫,那麼,姜維北伐有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成果呢?答案是肯定的。

姜維數次北伐,總的來說還是勝多敗少,並且大部分都是以少勝多,在不利於蜀軍的情況下,依然小勝或者戰平,軍隊損耗也是魏重蜀輕。同時姜維北伐的基點已經從諸葛亮時秦嶺西縣和子午谷一線推進到西縣以北金城和渭水南岸的芒水一線了。正是因為姜維多次挫敗曹魏大將曹爽,王經,才使得魏軍一直被卡制在秦嶺一線。而魏國對於蜀國的策略,數十年以來也是防禦為主。

由此可見姜維的戰績確實漂亮。

姜維的不幸

姜維最大的不幸是跟隨了劉禪這樣的昏庸之輩,當前線將士拼死浴血奮戰的時候,劉禪居然投降了,但是姜維依然沒有放棄,他設計了一個計謀,讓鄧艾和鍾會起了內訌,目的就是趁亂恢復蜀國,延續蜀國的國運,但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最終姜維被魏國兵士分屍,其“膽大如雞卵”,作者如此描述姜維的膽,目的有兩個,一是說姜維有膽識,二是說姜維對蜀國赤膽忠心。

可嘆一代英雄人物姜維,最終死於亂兵之手,讓人惋惜。


古梁鏞



諸葛亮為什麼要選姜維作為接班人呢?應該說諸葛亮的眼光是非常準的。姜維,人稱小諸葛。他是諸葛亮死後蜀國最傑出的軍事家。當初諸葛亮在收姜維後對他有一番考評,結果是蜀中諸人無敵:

“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

費禕認為以諸葛亮的雄才大略也不能出漢中,攻取魏國一寸土地,你姜維就更不行了。因此現階段的主要任務是防守,能防住魏國的進攻就算有功了:

費禕謂維曰:“吾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夏,況吾等乎!且不如保國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業,以俟能者,無以為希冀徼倖而決成敗於一舉。若不如志,悔之無及。”

這其實是一個信號,說明蜀國自皇帝到大臣都開始以防守為中心,不再遵循諸葛亮以往的政策,以攻為守。但是姜維不這麼認為,姜維認為自己從小就生長於涼州,對於涼州的羌、胡等少數民族非常的熟悉,可以以羌胡為援,斷了隴西和隴右的聯繫,將涼州納入蜀國國土,然後伺機進取關中。

“維自以練西方風俗,兼負其才武,欲誘諸羌、胡以為羽翼,謂自隴以西可斷而有也。”

費禕為了制裁姜維,每次給姜維的兵力都不超過一萬。這就造成了姜維因為兵力不足的原因不能有大的作為。

四年之後,費禕遇刺身亡,姜維終於有機會按照自己的思路和魏國開打。公元253年圍南安,雍州刺史陳泰前來救援,姜維糧盡而撤。

公元254年,姜維出隴西,經狄道圍攻襄武,斬魏將徐質,攻破河間、河關、臨洮等地,遷走當地居民數萬。

公元255年,姜維率軍攻佔狄道,大破魏軍雍州刺史王經。後魏國徵西將軍陳泰前來結尾,姜維撤軍。

公元256年,姜維和蜀國鎮西將軍胡濟約定會師上邽,胡濟失約,姜維被魏國將領鄧艾擊敗,死傷甚多。

後來,姜維又於公元257年、258年、262年數次攻佔隴西,有勝有敗。

費禕死後,董允即位,董允只幹了兩年就去世了。接著侍中陳祗接班,從此時起蜀國的政局開始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陳祗勾結黃皓把持朝政,詆譭在外作戰的姜維。

“維本羈旅託國,累年攻戰,功績不立,而宦官黃皓等弄權於內,右大將軍閻宇與皓協比,而皓陰欲廢維樹宇。維亦疑之。故自危懼,不復還成都。”

黃皓以姜維數年征戰,寸功未見,損兵折將,虛耗國庫為由請求劉禪罷免姜維的大將軍職位,姜維則要求劉禪清除身邊小人,處死黃皓。最後劉禪和稀泥,沒有處死黃皓,也沒有罷免姜維,而是讓姜維留在沓中種麥,不要再回成都了。 於是,蜀中防守態勢發生了大變局,姜維滯留沓中,既不在漢中也不再成都,漢中兵力空虛,給了魏國可乘之機。

在局勢最危急的時刻,姜維千里奔襲扼守劍門關,抵擋住了魏軍的進攻。但是由於鄧艾的奇襲和劉禪的懦弱,最終蜀國還是亡國了。


姜維投降後試圖策反鍾會,事情敗露,姜維被魏軍殺死,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高老莊的那隻豬


不請自來

幼麒姜維是年輕人的典範,本是魏國的,被諸葛亮降服,投靠蜀國,諸葛亮死後,姜維繼承諸葛亮遺志,起初北伐,打的魏國節節敗退,哪知碰到了口吃哥鄧艾,這小子從小喜歡考察險地,種田也有一手,司馬懿發掘了他,拜他為徵西先鋒將軍,偷渡了陰平,一腳踢開了蜀國大門,鍾會率先攻入成都,姜維連忙回到成都,與老友鍾會相見,分外激動,姜維與鍾會談判,在蜀國自立為我蜀國建功立業,蜀國二把椅你來坐,鍾會心動了,但鄧艾不同意,鍾會要自立的消息洩露了出去,鍾會,鄧艾,姜維三人都被處死,如果真的自立,鍾會鄧艾投靠蜀國,蜀國得到兩位人才,結局可能會發生大反轉,但是,計劃失敗了,鍾會臨死前曰:伯約,吾,對不起你。


劍鞘解說


提起姜維,大家肯定不會陌生,諸葛亮的繼承者,蜀漢後期最大的依仗,他身上的閃光點太多了。他這一生為蜀漢鞠躬盡瘁,所付出的心血不低於師傅諸葛亮。

人們對姜維最大的印象就是在諸葛亮死後扛起了對抗魏國的大旗,和鄧艾兩人鬥得難解難分。但是可惜姜維沒有遇到劉備這樣一個明君,而是跟著劉禪這個飯桶,最後君主都把國家給拱手相讓了,只剩下姜維一人苦苦支撐。

姜維見自己已經沒有辦法通過自己的力量復興蜀漢之後,曾裝投靠魏國的鐘會,想要挑撥鍾會和鄧艾的關係,引起魏國內鬥,無奈此計想要成功的幾率太過渺茫。最後姜維雖然成功策反鍾會,也藉助鍾會之手殺掉了死對頭鄧艾,但是鍾會因為造反計劃敗露而死於亂軍之中,姜維因為不能實現復國的願望怒氣攻心而亡。

姜維死之前所設計的離間計,讓包括他在內的三位名將一齊殞命,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一計害三賢。那麼為何姜維精心設計的這次計謀會失敗呢?小編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原因之一,是姜維有豬隊友在坑他。姜維的合作對象鍾會,早就已經表露出來了想要造反的念頭,而他心裡面這些小算盤也被司馬昭看在眼裡,所以司馬昭對鍾會有很大的防範之心。並且姜維曾經把自己假裝投降,暗中準備復國的打算告訴過劉禪。但是劉禪這個軟骨頭,在投降了魏國以後馬上就把這件事情告訴了司馬昭。司馬昭知道消息以後派出了大量的士兵,為鎮壓叛亂做好充分準備。

原因之二,是姜維選錯了合作對象。當初是鄧艾帶著大軍佔領了成都,姜維知道鄧艾和鍾會二人有很深的矛盾,所以才選擇和鍾會合作。但是鍾會和鄧艾表面上二人的實力相差無幾,實則鄧艾在軍中的號召力比鍾會高出了幾個等級。

姜維聯合鍾會謀反,鍾會有謀反的心思,不代表他能夠叫得動手下的人跟著他一起謀反,所以後來二人密謀造反的消息洩露以後會被亂軍包圍。要是姜維選擇和鄧艾合作,憑藉著鄧艾在軍中的威望,只要鄧艾大手一揮,手下的人絕對會二話不說跟著鄧艾鬧革命。

原因之三,是姜維的造反時機不正確。當時鍾會手下的士兵剛剛打完仗,根本不想繼續打下去了,但是姜維強行命令鍾會在鄧艾死後沒多久開始造反,結果激發了士兵們的逆反心理。士兵們不想打仗,更不想當叛徒,所以直接選擇發動兵變,反過來圍了姜維和鍾會。最終姜維被自己給活活氣死,鍾會則死在自己的士兵手上,還有許多跟著劉禪一起投降的舊蜀臣子也死於這場兵變。

三條原因,證明了姜維要想復國,天時地利與人和他沒有其中之一,所以他的計謀失敗是註定的結局。但是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姜維成功完成了他的離間計,又能否復興蜀國呢?

假若姜維成功,想要藉此機會復興蜀國還是不可能完成的。因為當時的蜀國已經人心渙散,後主無能,人才凋零,蜀國除了姜維以外已經沒有能夠撐起國家的人了。並且僅憑姜維部下的五萬士兵,又怎麼能夠在復國完成之後,抵擋住司馬昭十萬大軍的進攻呢?

所以蜀國的滅亡只能說氣數已盡,僅僅靠姜維一人,是完全不可能阻止亡國的。還是能夠看出,姜維雖然是諸葛亮最好的繼承人,但是還是和諸葛亮差太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