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历史上的赵国如何灭掉了“心头大患”中山国?

皇甫毛毛丶


历史界一直有这样的说法,即春秋无义战。春秋时期,中原大地割据势力纷纷崛起,先后出现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和战国七雄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

历史上由于晋国爆发震烁古今的“三家分晋”,士大夫阶层发动兵变将原本富庶强大的晋国一分为三。即晋静公二年(前376),由晋国三大家族赵敬侯、魏武侯、韩哀侯将晋国坐地分赃变成魏国、韩国、赵国。三家分晋的结果使得中原大地原本5大诸侯国此消彼长的局势,演变成7个国家之间相互攻伐。

三家分晋原本就是一场谋朝篡位的不臣行为,自然在分赃上就显得不那么公平,特别是在版图疆域上,三国之间出现极其尴尬的局面。一是魏国地盘最大,但是从西北到东南走向的疆域被韩国横腰切断;二是赵国的版图相对完整,但是被中山国卡住咽喉;三是韩国的有着一块中规中矩的疆域,但只有别人一半大。最先魏赵两国最先看到这种版图弊端的是赵武灵王,他认为中山国将成为赵国发展壮大入主中原大地的最大障碍。

地理分布,直卡咽喉

最初赵国的疆域包括现在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四个省区以及河南部分地区,最为强盛的时期,一度将山东的西部和北部地区纳入其中。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赵国灭掉中山国之前,东边与燕国、中山国、齐国相接壤。中山国作为一个名不见传的小国,只能依附于三大政权之间生存。也正是由于中山国的存在,使得赵国与齐国接壤的区域几乎被阻断,这样的结果将会让赵国的邯郸地区失去与国都的交通联系,一旦发生战事,邯郸将处于孤立被动的位置,一代雄主赵武灵王洞悉局势的不稳定,开始谋划灭中山国的部署。

天赐良机,孤立中山

周安王二十二年(前381),中山桓公复国,重新建立父兄曾经一手建立的中山国基业,中山桓公是中山国第三代君主。此时的中山国经过第一次被晋国灭掉后,便开始一蹶不振,今昔不同往日,只能保持中立的态度,游走与各大诸侯国之间,看人脸色行事。

因为依靠低姿态的处世风格,使得中山国国力得到迅速提升。更是的马陵之战时,依靠齐国的支援,一举挫败强大的赵国,但此时的中山国已经开始有些骄傲自满。

燕易王哙在位期间,燕国发生子之之乱。齐宣王见到燕国大乱,赶紧联合中山国发兵攻打燕国,使得燕国彻底覆灭。虽然中山国在灭燕之战中取得丰硕的成果,但也使得中山国的名声彻底扫地,特别是之前保持中立低调的外衣被撕破。中原各国纷纷指责齐国的不义行为,逐渐地也就与中山国疏远起来。

房子战败,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十九年(前307),赵武灵王决定于信宫召集文武大臣,商量五日后,发动对中山国的进攻。等到赵国军队打到房子地时,被中山国的主力军队挫败,赵武灵王只好带兵撤回代国。这预示着赵国第一次伐中山以失败告终。

《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武灵王败退代国后,感慨说胡地中山,吾必有之,由此开始了历史著名的“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开始大规模推行改革,教导国民穿着胡服,练习骑射。虽然仅仅是不起眼的服装改革,却促进赵国经济和军事的极大增长。因为胡服是一种非常便利的服装,特别有利于在战场上拼杀。赵国的军队开始变成闲时为农,战时为兵的状态。

仅仅一年的时间,赵武灵王二十年(前306)。赵武灵王在军事上整顿胡服骑射后的赵国新型作战兵团,再次伐中山国。外交上为防其他国家干预,大量派遣使者到秦国、韩国、楚国、魏国、齐国进行广泛地外交活动,以安定周边邻国,为大举进攻中山国扫除外来障碍。

赵武灵王二十一年(前305),赵国开始大面积发动攻打中山国的战争,兵分南北二路,南路由赵武灵王带领赵袑、许钧、赵章统领,直击中山国中部地区;北路由牛翦统、赵希统领骑兵。北路两军会合曲阳,一连拿下丹丘、华阳、鸱之塞。南路军队一举得到鄗邑、石邑、封龙、东垣。顷刻之间,中山国失去30%的土地。

四邑求和,难逃灭国

赵国第二次伐中山国取得决定性胜利,中山国派人割让四邑之地求和,虽然赵国答应中山国的求和。但在赵武灵王二十三年(前303)、赵武灵王二十五年(前301)分别发动两次灭中山国的战争,终于在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前300),中山国彻底被赵国所灭,中山王奔走齐国,身死齐地。赵武灵王重新立一个中山国君作为傀儡,直到他的儿子赵惠文王登基后三年,彻底昭告天下,废除中山国君。享国255年的中山国从此在战国中除名。

清代学者王先谦评价中山国,这样写道:“晋屡伐而不服,魏灭之而复兴,厥后七雄并驱,五国相王,兵力抗燕而胜之,可谓能用兵矣。”这样一个顽强的小国能够在春秋战国当中存活255年实在是一个奇迹,虽然被赵国所灭,也非中山国无能臣无战将,实在是国力对比悬殊太大。


邓海春



中山国的覆灭离不开两个因素,一个是赵国的崛起,另一个是本身的不思进取。其中,当属自身的原因最大,在深忧外患之际,不思进取,贪图享乐,才是导致自己最终断送的罪魁祸首。


履历惊人的“小强”,数次霓凰重生



要说中山国的履历,你一定会被它那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所震撼到。一个从诞生之初,就被强邻环绕,一路被压制,一路被打压,甚至覆灭过,但依旧是霓凰重生,生生不息,甚至还一度跻身成为位列七雄之后的大国,更是名震天下,不容小视。

中山国的崛起和诞生,有着不平凡的经历,从诞生之初,就被刑侯压制打压,而后又被晋国给吞灭,但依旧生生不息,晋国覆灭后,又是奇迹般的重生。到了战国时期后,弱小的中山国,依旧逃脱不了被欺凌的下场,前脚离开了个晋国,后脚就跟来了个魏国,就这样稀里糊涂的又被覆灭了。但这次中山国也吸取了教训,再次沉寂后,又一次奇迹般的复了国,并且更加的强大,一跃跻身成为当时仅此于七国的大国。


天纵轿子赵武灵王的强势崛起



就像周瑜的哀叹一样“既生瑜何生亮”。中山国怎么都没想到赵国会出了个天纵轿子赵雍,并力挽狂澜的强势崛起,把连带周边的少数民族部落都强势整合收纳,并推行胡服骑射,不仅战力一跃飙升至与秦并肩,而且国力的强盛更是隐约都有要倾吞天下之势。

面对赵国的强势崛起,中山国视乎还沉浸在跻身七国之后的喜悦中,丝毫没有嗅到危机的意思,反观赵国的日益强大,中山国却开始沉浸在贪图享乐上,日益腐败之中。此消彼长之下,中山国也变得岌岌可危。


走向落寞,直到灭亡



终于一切全都尘埃落定,日益强盛的赵国,最终把剑刃指向了它,一根如鲠在喉的中山国。

公元前296年,退居幕后的赵武灵王,对中山国发起了最终的歼灭战,并一举端灭了中山国的根基。自此,中山国走向了灭亡。可以说中山国的覆灭,一方面离不开自身的堕落,另一方面也离不开赵国的强势崛起。而我们在深感惋惜的同时,也不得不佩服中山国的自强不息,在强邻环伺的处境下,依旧屹立不倒。虽然最终的结局依旧是走向了覆灭,但他那自强不息的精神,依旧值得我们所学习。



我是森蚁,喜欢用独特的视角,为你剖析不一样的历史风情。

如果你也喜欢我的文笔,欢迎点个关注吧,小森蚁在此先谢谢啦~

(不点关注也没关系,点个赞也可以。嘿嘿~😁谢谢啦~)


森蚁聊史


赵国灭亡中山基本上分了几个阶段,最终赵武灵王也成功的占领中山国。

内外情形

当时的战国国际形势,秦齐楚联合韩魏宋等国互相之间已经打的很混乱了,诸国没有多余的力气顾及中山国,再加上中山国参与公孙衍的五国相王活动彻底与自己的靠山齐国闹翻,又趁着齐国攻占燕国的时机趁火打劫,与燕国结下了死仇,这就意味着战国第八雄的中山没有了外援。而当时的中山王不像复国时候的桓公、武公,一心的崇文尊儒,甚至亲自跑到小巷子里拜访白衣的儒士,国家的风气已经慢慢转变,渐渐变得腐败和奢侈。

赵武灵王的试探

赵武灵王一直将中山作为人生目标,在支持中山国称王,挑拨了中山和齐国的关系后,派出使臣去中山国递交国书,其真实目的是派人探查中山国内情。使臣回来后,向赵武灵王提出了进攻中山的建议,关键理由就是中山国崇文尊儒,国家奢侈腐败,中山国必亡。

赵武灵王下定决心,于赵武灵王十八年派军试探进攻,经历了齐国攻占的燕国也趁火打劫,攻打中山国,但此时赵国国力还没有彻底的脱胎换骨,中山国国力尚存,先是打败了赵国,攻占了赵国镐邑,继而北上打退了燕国的进攻,中山国渡过了赵国的第一波进攻。

第二次的进攻

赵武灵王在失去镐邑后,痛定思痛,说服国内反对势力,开展了胡服骑射的改革,再次小试牛刀占领了中山国的宁葭。赵武灵王又北上林胡,取得了林胡的支持,同时赵国派出了几路使臣,继而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为接下来的大战夯实了基础。

在赵武灵王一系列动作的时候,中山国王也不傻,他看出了赵国的图谋,在向臣子寻求解决办法时,之前辅佐了三代中山国主却被冷落的司马赒自荐前往赵国,想办法通过外交得到和平,中山王同意了。司马赒到了赵国,向赵武灵王夸赞中山王宠姬的美丽,并说能够让中山王献出宠姬,从而让赵武灵王暂缓进攻,但回到国后中山王立马就封那位宠姬为王后,这个办法也就流产了,司马赒也因此事丧失了中山王的信任。要美女不成的赵武灵王已经做好了准备,发动了南北两路大军,这一次赵国在北边击败了中山国的军队,南边也攻占了中山国的四个郡邑,几乎是中山国三分之一的国土,中山国赶忙和赵国割地求和,赵国需要时间消耗这次的战争成果,也就同意了。

灭国之战

休息了两年的赵国再度发兵,进攻中山国,这次直接占领了中山国的首都灵寿,中山王逃往齐国,隔年之后赵国也占领了中山国的剩余地盘,但因为中山国实在重大,诸侯国在赵国占领中山时虽然没有做出反应,但对于这个结果还是施加了一定的压力,再加上中山人初期的反抗,赵国扶持了一个傀儡王尚,两年后赵惠文王废黜了中山王尚,并将其前往了陕西榆林一带,中山国彻底灭亡,而赵武灵王随着中山国的灭亡也很快就死在了赵国的内乱之中,完成了自己对于赵国和历史的责任。

中山国复国初期奋发努力,国家渐渐鼎盛,并在五国相王时达到顶峰,但正是五国相王意味着中山国的风气转变,从原先的务实转向了好虚名,一个千乘之国在得罪了自己的最大支持者齐国后,小国的下场便也注定了是灭亡。


天天故史汇


在战国时代,除了七雄之外,还有两个颇有实力的中等国家,一个是宋国,另一个就是中山国。赵武灵王吞并中山,与秦并巴蜀、齐并宋国一样,都是战国时代的大事件。下面我来略述一下赵武灵王灭中山之经过。

1、赵武灵王上台时,中山国之威胁

中山乃是狄人所建之国家,在魏文侯时被魏国灭亡。中山与魏国并不接壤,中间隔着赵国,故而三晋战争爆发后,中山摆脱魏国控制,二次复国,迁都灵寿。

中山复国后,赵敬侯乘其局势尚未稳固,在公元前377年与前376年两度大举进攻中山,捞了不少地盘。公元前369年,中山国修筑长城防线,以备赵国的突袭。随着秦、齐的崛起,公元前323年,韩、赵、魏、燕、中山五个国家互相承认王号,共同对付秦、齐。

赵武灵王上台时,赵国遭到魏、齐、秦等国的接连打击,几乎成为过街老鼠,屡战屡败。这时,中山国居然趁火打劫,于公元前314年突然发动侵略,在长子打败赵国军队。不仅如此,中山军队还向北挺进,击破燕国兵团。这个令人忽视的狄人国家突然发威,攻城略地,国土面积方圆千里,大小城池数十座,已成为赵国的劲敌。

赵武灵王痛定思痛,于公元前307年,开始“胡服骑射”的军事变革。

2、牛刀小试,三攻中山

中山国成了检验“胡服骑射”效果的试验场。

赵国的胡服骑兵一建立,就开始在实战中成长壮大。

公元前307年,赵国一伐中山。新骑兵牛刀小试,他们越过边境线,骚扰中山南部边境地区。赵武灵王给中山人传递了一个信号:漫长的战争开始了!

公元前306年,赵国二伐中山。这次进攻比上一次更加猛烈,深入到中山国的腹地,打到宁葭(河北石家庄西北)。长驱直入的奔袭,显示出新骑兵在机动作战上的优势。

中山国虽然是狄人国家,可是狄人并不以骑术见长,而是以步兵著称。据《吕氏春秋》的纪载,中山国多力士,“衣铁甲、操铁杖以战,而所击无不碎,所冲无不陷,以车投车,以人投人也”。打仗过程中,可以把对方的车子抬起来,当作炮弹去砸毁另一辆车。对付这么一群力大无比的野蛮人,可远攻又可近战的骑兵大约就是其克星了。

公元前305年,赵国三伐中山。


征伐中山的赵国兵团编制如下:右军司令赵袑,左军司令许钧,中军司令是公子赵章,总司令由赵武灵王亲任。突击的重任交给两支机动性强很部队:一支是由牛翦指挥的车骑部队,另一支是由赵希指挥的胡、代两地骑兵。

在这次战争中,骑兵的重要性得到了证明。牛翦与赵希的两支骑兵,分两路出击,穿越山隘,在曲阳会师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连续攻取丹丘(河北曲阳西北)、华阳(河北唐县西北)、鸱之塞(又称为鸿之塞,河北涞源南)。在骑兵打开局面后,赵武灵王率中军、左军、右军攻取鄗城(河北高邑东南)、石邑(河北石家庄西南)、封龙(河北石家庄西南)、东垣(河北石家庄东北)等地。

赵国兵团高歌猛进,中山举国震惊。在这种情况下,中山国只能委曲求全,以割四城为条件,向赵武灵王求和。赵武灵王考虑到中山的军事力量虽然遭到重创,实力仍不可低估,赵国在短时间内还难以吞并其国,便见好就收,答应中山人的条件,把中山四城收入自己的地盘,并撤回军队。

3、中山国的灭亡

仔细研究这一时期的史料,就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赵武灵王进攻中山的时机,都选择在秦国无暇干涉的时候。秦国若无事,则赵国也按兵不动。赵武灵王显然一直没有忘记,秦国是最可怕的对手,他可不想在攻略中山时,秦国兵团出其不意地杀入自家后院。在攻略中山这件事上,赵武灵王不急不躁,保持着“稳扎稳打”的风格。

公元前303年,赵国四伐中山。赵武灵王趁秦国出兵攻打魏国及韩国之际,敏锐地抓住机会,攻打中山,捞足了好处后才返回。

在攻打中山国的同时,赵武灵王对林胡、楼烦两个胡人部落进行军事打击。公元前302年,赵国从林胡人手中夺取黄河北岸的九原,这样,河套平原基本上落入赵国之手。随着赵国不断蚕食游牧胡人的地盘,获得更多的牧场,拥有更多的马匹,赵国骑兵的优势也随之得到加强。“胡服骑射”后的军事优势开始体现,灭中山的时机已然成熟。

公元前301年,赵国五伐中山。该年秦、齐、魏、韩四国围猎楚国,南方战事不休,这给了赵武灵王在北方大展拳脚的机会。赵国的铁骑又一次践踏中山的土地。中山国被打得大败,首都被赵军攻破。有一些史书把是年当作赵亡中山之年,比如《战国策》的《魏策》中说:“中山恃齐、魏而轻赵,齐、魏伐楚,而赵亡中山。”

不过对照其他史料,赵国并没有完全吞并中山,但中山国的军事力量已经几乎被赵师所摧毁。中山王战败逃亡到齐国,据《战国策》中《秦策》所载:“赵破中山,其君亡,竟死齐。”中山王逃往齐国后不久,病死在齐国。此后中山国人另立君主,继续抵抗赵师的侵犯,但这只可视为残余势力。

公元前296年,赵武灵王率领精兵猛将对中山发动最后一战。尽管中山军队在新君主的领导下拼死抵抗,也只不过是以卵击石。曾经以步兵闻名天下的中山国,已经无力挽回自己的命运。双方的决战毫无悬念可言,中山军队全军覆没,国王成为赵国军队的俘虏。赵武灵王没有杀害中山王,而是把他放逐到了肤施(陕西米脂西北)。

至此,中山国的历史被终结了。

赵灭中山,是战国一大事件。进入战国中期后,经过不断的兼并战争,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最终形成九国割据之局。赵武灵王灭中山,开启了战国后期更大规模兼并战争的先河。在此之前,秦略巴蜀,楚灭越国,都属于弱肉强食,而赵国吞并中山,则是强并强的战争。


回望五千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守护大中华纵横捭阖的血脉精魂。欢迎关注“君山话史”。


君山话史


公元前323年,来自北方草原的白狄,在中原建立了自己的王国,这就是中山国。从此这个少数民族政权在中原活跃了数个世纪。

中山国是战国七雄之外的又一强国,位于今天河北省的中部,其南、西、西北部与赵国为邻,北部与燕国接壤,东部连接齐国的领土。它方圆虽然只有五百里,却能长期纵横捭阖于大国之间,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山国原称鲜虞,后称中山。公元前5世纪,由于周王朝统治的日惭衰落,中国进入了烽烟四起,诸侯纷争的战国时代。就在这一时期里,一个在北方的大山深处的古老民族一鲜虞,逐步壮大起来了,该部族善骑射、骠悍骁勇。他们由陕西绥德地区进入内地,翻越太行山以后很快兼并了鼓、肥两个小国组成了部落联盟。

公元前562年灭掉了卫、邢两国占领了太行山以东、黄河以北、燕国以南地区,公元前530年称鲜虞,定都新市并击败晋军,扩疆获土。公元前515年至510年楚昭王大举进兵,连年征伐,鲜虞族君死国灭,四处逃亡。不久又很快组织起来于公元前506年向北至中人建中人城,因城中有山,故名中山。又在经历了无数年的苦斗后,鲜虞族终于建立起了自己的国家一中山国。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率领他的子民越过太行山,向东部平原迁徙,并定都在诸侯国势力薄弱的地带。



弱小的白狄一直受到强敌的侵扰,公元前407年,中山国被魏国所灭,成为魏的附属国。逃避到大山之中的桓公经过20多年的抗争,再度复兴了自己的国家。此后,中山国逐渐国富兵强,逐步发展成为了"千乘之国"。此时的中山国土含现在的石家庄、邢台、保定三地。国势达到鼎盛时期,参与了“五国相王",开疆拓土,但同时也埋下了招人嫉恨的种子。

赵武灵王北巡时,目睹了中山及胡人的兵卒衣襟灵便,骑射娴熟,战斗力极强,触动很大。于是他下令举国上下"胡服骑射"。这一重大军事变革导致了中山国的再度灭亡。

赵武灵王北出,中山首当其冲。此时的中山国,多变无信的外交策略使其陷入了寡助的窘境,再加上连年用兵,国势已衰,公元前296辛,当赵国的铁骑隆隆开来的时候,第六代中山王出逃别国,客死他乡。随着这位中山王的离去,一个曾经在动荡不安中放射异彩的国家消亡了。



中山国几经兴起和消亡,正是春秋、战国社会大动乱、大融合的反映。


行云流水1437995


很多人感觉赵国胡服骑射后轻松灭中山 但事实并非如此:

赵国灭中山国之战从公元前307年一直持续到公元前296年,合计用了12年时间。赵国能够灭中山取决于下面几个原因:

1、赵国在公元前306年开始的胡服骑射改革。没有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强大赵国军队,是没有机会击败中山国军队的——因为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率军攻打中山国就以惨败而归结束。

2、中山国外来越来越孤立。在马陵之战后中山国采取和魏国、齐国结盟的策略,以抗拒赵国。但中山国:公元前323年,在犀首公孙衍的五国相王推动下称王,得罪了齐国;公元前314年,又趁齐国因子之之乱灭燕时,攻打燕国意图扩地,得罪了燕国;

3、中原争霸无暇理会中山国。公元前299年孟尝君成为齐相后一心合纵攻秦,齐宣王于是要求楚怀王共同联盟攻秦;但之后,楚怀王在张仪的劝说下,抛弃楚齐联盟,和秦国结盟;受到秦国进攻的韩国、魏国于是和齐国结盟,并在公元前301、前298年分别进攻秦楚联盟;随后秦楚交恶,导致楚怀王被扣押、楚国丢失土地而内外交困,实力大损;公元前298年后又形成了秦赵宋三国联盟对抗齐韩魏三国局势。总之,秦、齐、楚、韩、魏、宋等国都忙着合纵,根本没有多余的经历去干涉赵国灭中山。

楚国的衰落,是造成中山国被灭的一个重大条件。《战国策 赵收天下且以伐齐》中苏秦对赵王说:


昔者,楚人久伐而中山亡。

4、齐国为了拉拢赵国加入反秦联盟,以默许赵国灭中山为条件换取赵国加入反秦联盟。

《战国策 富丁欲以赵合齐魏》中司马浅劝赵武灵王脱离秦联盟加入齐联盟时说:


我约三国而告之秦,以未构中山也。三国欲伐秦之果也,必听我,欲合我。中山听之,是我以王因饶中山而取地也。中山不听,三国必绝之,是中山孤也。三国不能和我虽少出兵可也。我分兵而孤乐中山,中山必亡。我已亡中山,而以余兵与三国攻秦,是我一距离而两取地于秦、中山也。

这说明赵国之所以加入齐国的反秦联盟,是以齐国默许赵国灭中山的。

赵灭中山之战过程

1、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率军攻打中山国房子(今河北高邑西南),同时燕国也从北方夹击中山国;但中山国也强悍,先是集中兵力在南方击败赵武灵王率领的赵军,并占领赵国鄗邑(今河北省柏乡县北),后挥师北上击败燕军,斩杀燕军大将。

2、公元前305年,在夺取了林胡地后,又在公元前306年外交秦、韩、楚、魏、齐等国避免其干涉后,赵武灵王率领20万胡服骑射改革的赵军,以南北二路夺取了中山国三分之一土地;在中山国割让四邑求和后,赵国因为齐国的威胁,不得不归还所占的中山国土地。

3、公元前301年,赵国再次进攻中山国,攻破中山国国度灵寿(今河北灵寿),中山国王逃跑到齐国。

4、公元前300年,赵国基本夺取了中山国土地,而中山王也死在了齐国,但赵国依然不能灭中山国,只能通过扶立傀儡中山国王、逼迫中山国王割让国土的方式来侵占中山国土地,中山国不同意就攻打。史称“中山数割数伐”。

5、公元前296年,赵国废除中山国王,将中山国王迁徙到肤施,中山国正式被灭。

赵国之所以能够在战国中后期组织五国伐齐并取代齐国地位,和秦国抗衡,根本原因就在于赵国灭了中山,扩大了土地又免去了后顾之忧。就如同齐国灭宋后,齐国顿时达到全盛时期。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战国七雄之外,其实还有第八雄,那就是鲜虞中山国,中山国前期是个很励志的诸侯国,在大国夹缝中顽强的生存、发展、壮大,又复国,一度是中原各诸侯国的心腹大患。

然而在变法图强的战国时代,中山国最终平庸下来,重文轻武,为赵国所灭,这其中始终有司马家族的身影。

刑侯搏戎

中山国的前身是狄鲜虞部落,在西周末期就开始活动,当时为部落联盟,鲜虞、肥、鼓、仇由等部落组成,长期活跃在刑国周边,最开始势力较弱,多次被刑国打败,但随着春秋时候的攻打和兼并,刑国逐渐衰落,公元前652年,鲜虞出兵打败刑国,之后又出兵攻打卫国,卫懿公战死,卫国灭亡,齐桓公率诸侯国联军将鲜虞赶走,卫国才得以复国。

晋伐鲜虞

春秋末期,鲜虞和晋国为敌,从公元前530年开始,晋国意在拆毁鲜虞部落联盟,灭掉肥、鼓,将其纳为属国。

公元前507年,鲜虞攻打晋国,俘虏晋国勇士观虎,第二年在中人城建国,史称中山国,接下来的两年,晋国又两次攻打中山国。

公元前494年,中山国联合齐鲁卫攻打晋国,中山国夺晋之棘蒲。不过从公元前489之后的三十多年里,中山国以至于遭到晋国的攻打,未有胜绩,损失惨重,仇由被灭,坐人城和中人城被占领。

魏灭中山

晋国本可以一举灭中山,不过这个时候晋国已经顾不上中山国,晋国国内风云变幻,韩、赵、魏三家灭智,进而分晋,与齐、楚、燕、秦争雄。

这给了中山国复兴的时间,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率部落向东迁移,在顾建立新都,武公算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君主,他仿效中原各国的礼仪规制,建起了一个像模像样的国家,武公去世后,桓公继位,桓公继位之初不理国政,给了魏国机会,魏国先后派出吴起和乐羊攻打中山国,历时三年,终于在公元前406年占领了中山国。

赵灭中山

中山国被魏国灭亡后,桓公率残余势力撤离,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终于在公元前380年在赵国东北部复国成功,建都灵寿。成了赵国的心腹大患。

赵国在公元前377年和公元前376年两次攻打中山国,都以失败告终。几年后桓公命国人修筑长城以阻隔赵国的进攻。桓公在位期间,中山国的疆域最大,国际最为强盛,成为千乘之国。不过情势很快发生变化。赵国赵武灵王继位,赵武灵王是战国时期最为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先后扶立燕昭王和秦昭襄王继位,在外交上占据主动,又在国内进行“胡服骑射”的改革,意在打造一支强军。与赵国不同的是,中山国的中山衅王继位后,却在司马憙的建议下重文抑武。中山国的决策一次次失误。

公元前323年,在魏国公孙衍的游说下,发生“五国相王”事件,即韩、赵、魏、燕、中山五国互相承认对方是王,公孙衍此举是要合纵孤立齐、楚、秦三大强国,齐国首先不认同,认为中山国太小不能称王,当初,中山国复国,齐国是出过力的,算是盟国,结果中山国此举惹怒了齐国,失去了齐国这一盟友。

后来,齐国攻打燕国,中山国也去攻占燕国的土地,只是后来燕国重新夺了回去。中山国试图在国际上寻找影响力,却没有在国内进行改革变法。中山衅王和中山姿王被司马憙玩弄于股掌之间,司马憙在赵国的帮助下三次成为中山国的相国,成为赵国的内应。

赵国想要称王,就必须灭掉中山国,中山国卡在邯郸和代郡之间,使代郡和邯郸阻隔开来。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攻打中山国,取得阶段性胜利,第二年,再次攻打中山国,围攻灵寿,中山献出四邑结束。公元前300年,赵武灵王再次攻打中山国,中山国彻底被赵国包裹在赵国国境内。

公元前296年,赵武灵王举重兵攻打中山国,中山王投降,中山国灭亡,赵武灵王扶立中山王尚,并迁往肤施,之后,楼烦残部联合中山王尚试图反赵,被赵武灵王所杀。中山国彻底灭亡。


尚宫女史


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后的一段时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算作是春秋的延续,但是也有所区别。春秋时代的战争是以争霸为主,而战国时代的战争则要残酷得多,十几万乃至几十万的死伤比比皆是。

我们所熟知的战国七雄,就算战国时代的七个军事强国,战国时代的故事也多围绕他们展开,但是,战国时代的神州大地组成极其复杂,除了这几国名声在外,还有实力逐渐衰败故而记载甚少的春秋强国越国,血脉正统继承周朝王室的宋国,边疆游牧民族在太行山附件建立的政权中山国等等。虽然后来被七雄歼灭或者吞并,这些国家仍然有着极其丰富的历史。

中山国是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

这其中的中山国就是一个典型的小国却也是强国的例子,中山国,是由北方游牧民族在围绕着太行山建立的国家,国土夹在燕赵两强之间,春秋时代曾和强晋交锋不落下风,是华夏诸国的心腹大患。据赵武灵王赵雍在位期间,曾多次亲自带兵出战该国,终于将其灭国,以此为契机,赵国从此也走上了强国之路。那么,这个小强国家,是怎么被灭亡的呢?让我们走进历史的记载,来探寻其中的蛛丝马迹。

战国时代的战车

首战中山,出师不利丢掉鄗邑

在文章开篇,首先要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战国时代的军事评定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国家才算是军事强国?

相信很多读者都听过一个词语叫"万乘之国"吧,万乘之国的字面意思就是有一万辆战车的国家,在战国时代,凡是能称得上是万乘之国的国家就是公认的军事强国。那么万乘之国的军事力量大概有多强呢?我们可以做一个大致的参考。据《史记·三十世家·陈涉世家 》中记载: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馀,卒数万人。"

可以看出,陈胜和吴广有车六七百辆的时候,军事力量就已经很强大了,可以攻下城池。而这个时候骑兵和步兵数量更多。按照这个比例,万乘之国大约有一万辆战车,三到五万骑兵,十五万到三十万步兵。

战国七雄毋庸置疑,都是万乘之国。而我们今天文章中的主角之一中山国,虽然国土小,但是却是个军事小强国,因为其号称九千乘之国,仅仅比万乘之国差一点而已。而且中山国是以游牧民族为主体的国家,民风彪悍,在和中原大国百年间斗争不落下风,战斗力可见一斑。

赵灭中山之前的地图

中山国是一个国中国,将赵国的国土几乎分割成两块,为了更好的展开对国家的治理,赵武灵王赵雍决定攻打中山国,将国土合二为一。赵雍是一个说干就干的尚武之人,于是他向大臣们征求意见。据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

"赵主父使李疵视中山可攻不也。还报曰:'中山可伐也。君不亟伐,将后齐、燕。"

于是赵雍亲自率领大军出动,北上攻打中山;同样和中山接壤的燕听到消息后,也想分一杯羹,于是也派军队一起进攻。

可是没想到的是,我们的军事小强国双线作战,不仅挥师北上大败燕军,还击杀了燕国的主将;另一线和北上的赵军在房子大战,挫败赵军的进攻,并且顺势追击,攻占了赵国的鄗邑地区。由于齐国有想利用中山国牵制赵的计划,所以赵军担心齐军发难,不得不退回赵地,首战中山以失败告终。

战国青铜器

再战中山,完成改革利刃出鞘

赵雍失败后,心中自然愤懑不甘,但是苦于眼下的危机局面,不得不暂时隐忍,他也意识到了目前赵的综合实力不可以和其他国家同日而语,于是痛定思痛,决定在国内实行改革。据据《东周列国志》中记载:

"乃身自胡服,革带皮靴,使民皆效胡俗,窄袖左衽,以便骑射,国中无贵贱,莫不胡服者,废车乘马,日逐射猎,兵以益强。"

战国胡人青铜俑

比起地处中原的华夏民族,游牧民族更擅长在马背上作战。由于战国时代的武器和铠甲普遍落后,所以步兵的伤亡率偏高;而骑兵凭借快速的移动能力和强大的远程作战能力,对步兵形成了碾压的状态。赵地北部有大量的游牧民族,多年来摩擦不断,赵雍清楚地了解游牧民族骑兵的强大,于是决定胡服骑射,模仿敌人,建立自己国家强大的骑兵部队。

在经过多年的改革建设后,赵雍成功打造了强大的骑兵部队,公元前305年,他再次亲自率领大军进攻中山国。在出征前,国内对于他的改革存在反对的声音:反对派认为骑兵部队会消耗大量的资源,对于百姓来说是巨大的负担;而且骑兵部队的战斗力强悍仅限于理论上,在不同环境未必能发挥出来。

影视剧中的赵国军队

可是当赵军铁骑踏上战场,反对派不免噤声了。由于赵军骑兵的移动能力极其强大,往往能在敌军落位前就将对方的阵型冲散,分割成小块逐一消灭,而且由于赵军骑兵部队善于骑射,避免了和敌军的正面肉搏,大大降低了伤亡率。和赵国多年敌对的中山军猝不及防,溃败在这种新战法之下。赵军连战连捷,中山王心中畏惧,提出割地求和。据《资治通鉴·卷三·周纪三》中记载:

"赵王伐中山,取丹丘、爽阳、鸿之塞,又取鄗、石邑、封龙、东垣。中山献四邑以和。"

赵雍思考良久,考虑到中山国和齐、燕有复杂的利益关系,而且自己国内政坛仍不算十分稳定,无力对中山地展开治理,认为现在不是最合适的消灭中山国的良机。于是欣然接受。

赵国灭中山国后的地图

此战过后,赵国上下欢声雷动,首先是胜利一举奠定了赵雍改革成功的结果,让人民品尝到了改革带来的甜头,其次是夺得的土地和属民对国家国力是良好的补充,增加了综合实力。从此,赵地人民放下成见,进一步深化了赵雍的改革,使赵国具备了和中原各国一较高下的实力和信心。

决战中山,消除隐患剑指中原

在得到中山王的四邑割地后,赵雍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相反,他清楚地意识到,中山国就像百足之虫一样,死而不僵,如果不能彻底消灭它,就无法巩固自身的统治,继而和中原大国们去掰手腕。而在中山王方面,他也意识到了赵的崛起,为了预防国家的灭亡,他愿意亲自做攻赵的马前卒,开始寻求外界的帮助。

影视剧中的中山国

接下来,双方都暗自蓄势,寻求破局之道,这注定了是一场你死我活的决战。不过,经过了前两次战斗,胜利的天平已经隐隐向赵雍倾斜。

公元前303年,距离中山王割地求和仅仅过去了两年,赵雍又一次带兵亲征中山,之所以选择这个时间段,是因为他想趁天时彻底消灭中山。何谓天时?在国内,经过前一次大捷,赵人的信心空前高涨,并且一致认为赵雍是天选的中兴之主,军民同心,士气高昂,利于作战。而在国外,诸侯国受秦苦矣,决定联合攻秦,无力顾及赵地风波,而齐、燕两家又爆发战争,使得赵军失去了后顾之忧。

斗志昂扬的赵国骑兵

此战一举奠定了赵军对中山军的绝对优势,赵军打通了进入太行山的通道,从此兵马粮草在中山境地内畅通无阻,被分割的赵地也合二为一,政令畅通。并且在接下来几年的战斗中,赵军连续作战,简直是将中山国变成了赵军练兵的演习基地。据《史记·三十世家·赵世家》中记载:

"二十六年,复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

但是,多年对中山的兴兵,赵国虽然取胜,也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财力资源,赵武灵王虽然征服了中山,不过为了让国家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扶植了中山王尚作傀儡,将绝大多数部队调到了国境西北部。公元前296年,西北部的赵军和游牧民族的战斗中大获全胜,赵雍才放心地废除了中山国君,此时,九乘的军事小强国,宣告灭亡。

中山国遗址


中山国自春秋时期以来,敢于和晋齐等大国发生战争,并先后经历百余年战乱而屹立不倒,其军事实力在各诸侯国之中也是有一席之地的,可谓是一块难啃的骨头,而且因为其地理位置特殊,容易陷入大国之间的复杂纠葛,容易被牵制联合,所以令赵国头疼不已。

但是之所以后世人人称赞赵雍,皆是因为他敢为天下先,行常人所不能之事,让国家在犬牙交错的中原大地上立于不败之地。他在华夏文明作为根基的国家学习游牧民族的优势,以雷霆万钧之势推动改革,势必遭到旧贵族的打压,不过他没有知难而退,反而越挫越勇,坚定完成了胡服骑射的改革。

而征灭中山国,对赵雍和赵国来说都有非常重要的政治意义,对内,让国民看到改革的成效,展示出强大的军事力量,消除了国内的分裂隐患。对外,打通赵国境内的兵马粮草通道,以应对外部势力的威胁,并且试探东方各国的态度,加以震慑。所以说对中山国多次兴兵,不光是最好的练兵机会,而且消除了最大的内部隐患,从此以后,赵国一致对外,成为了令秦国胆颤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史记》 司马迁

2《韩非子》 韩非

3《东周列国志》 冯梦龙

4《资治通鉴》 司马光


钧儒说史


姬姓的白狄鲜虞建立了中山国,时间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在西周初年,一说是在春秋后期。中山国几经迁徏,中间也曾经被灭国,后来在赵国和魏国的纷争之下得到机会复国,成为战国时期赵国的国中之国,大致地理位置在现在石家庄市、灵寿、平山、晋州一带,以灵寿为都城。

中山国复国之后,成为赵国的心复之患,赵国也同样成了中山国最大的威胁。于是中山国修长城,引水围鄗,攻守并举地对抗赵国。公元前323年魏、赵、韩、燕、中山“五国相王”结成联盟。中山国国君从此称王。《战国策》说“昔者中山之地方五百里”,地域广大,而且称王后的中山国进入鼎盛时期,更成为赵国急于除去的心腹大患。

五国相王结成同盟是为了对抗秦国、楚国和齐国,按理说同盟之间应该互相策应。但是中国山在齐国攻打燕国时不但不帮助燕国,反倒趁火打劫又夺占燕国大片领土,完全不固相王之盟约背弃盟友,不重承诺。从此与燕国也反目成仇。

这时候赵国的国君是赵武灵王。赵武灵王刚刚继位的时候就说过,“中山在我腹心”,出巡九门,为野台以望齐、中山之境,可见相当重视这个问题。胡服骑射让赵国增强了战斗力,但赵国并没有急于攻伐中山,也不参予中原的诸国混战,反倒是频频出使,拉拢宋国,附首齐国,做好外交准备。

公元前305年,赵国举二十万之众大举攻打中山国,攻下鄗、石邑、封龙、东垣,势如破竹之下中山国不得不割地求和。此后,赵国不断蚕食中山国土地。《战国策*魏策》曰:中山数割数伐而随以亡。赵军攻下国都灵寿,中山王逃亡。赵立傀儡,后又黜。

赵国从此绝了心腹大患,其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


沅汰


本期话题

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改革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吞并位于赵国腹心之地的中山国。和赵国强大的军事力量相比,中山在战国时代只能算是一个二流国家,其自身的力量不足以抵御赵国的侵略。

但是长期以来,中山一直利用齐、赵两国的竞争与矛盾从中渔利,背靠齐国以与强赵抗衡。为了拆掉中山国的这个大后台,争取齐国的支持,赵武灵王可算是费尽心机了……

胡服骑射让赵武灵王的手里终于有了一支战力强悍的新式车骑,那接下来,赵国对外扩张的第一枪又要在哪里打响呢?事实上,在胡服改革开始之前,武灵王已经对信臣肥义发下了宏愿:

“世有顺我者,胡服之功未可知也。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史记·赵世家》

鲜虞族建立的中山国就像一根尖刺哽在武灵王的喉咙口,拔掉中山的事儿他已经琢磨很久了。

武灵王为什么这么处心积虑地想要吞并中山国?

我们不妨看一看地图:都于灵寿的中山国从中部嵌入赵国的腹心,将太行山东侧的赵国版图挤压成一个危险的哑铃形状。两片主要领土邯郸和代地之间只能通过壶口以及漳水沿线的崎岖孔道保持微弱的联系。不先吞并中山,邯郸无法有效地向北方投送军力。遑论征服东胡、林胡和楼烦,就连保障代地的边境安全都成问题。

相比于兵强马壮的赵国,中山的国力军力俱为有限,在当时只能算作一个中等国家。但为了对抗赵国的兼并,中山一直背倚齐国,利用齐、赵之间的竞争与矛盾给赵国制造麻烦。

公元前377年,赵敬侯曾一度尝试攻略中山。赵军与中山先后在房子和中人展开激战。在强齐的帮助下,中山不但成功地守住了这两处战略要地,而且转守为攻,进兵围困赵国的鄗邑,导致鄗邑几乎失守。

武灵王说起这段往事的时候曾经态度坚决地表示过胡服骑射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向中山报复鄗邑之耻:

“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王丑之,而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备,近可以便上党之形,而逺可以报中山之怨。”——《史记·赵世家》

要彻底解决中山问题,文章得从齐国做起。对此,赵武灵王是否已有预案?答案是肯定的。我注意到,在《赵世家》所列胡服骑射的大事编年中有这么一条看似蹊跷的记载:

(公元前307年)召楼缓谋曰:“我先王因世之变以长南藩之地,属阻漳滏之险,立长城。又取蔺、郭狼,败林人即林胡于荏而功未遂。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强兵之救,是亡社稷。奈何!夫有髙世之名,必有遗俗之累,吾欲胡服。”楼缓曰:“善。”——《史记·赵世家》

司马迁的编年显示,这是赵武灵王第一次将自己的变法计划和盘托出。众所周知,肥义才是武灵王变法改革的主心骨。可武灵王首次对旁人袒露自己的变法计划却不是向肥义而是向楼缓去说的,楼缓这个人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根据《史记·秦本纪》的记载,赵武灵王召见楼缓的10年之后,也就是公元前297年,楼缓当上了秦昭王的丞相,并在此后的两年中执掌秦国相权。这个赵国政坛著名的亲秦派人物于公元前306年——即胡服骑射的次年——出使秦国,他的出使正是受到了赵武灵王的直接委派。

武灵王派楼缓去秦国干什么呢?《战国策》载:

魏败楚于陉山,禽唐明。楚王惧,令昭应奉太子以委和于薛公。主父欲败之,乃结秦、宋之交,令仇郝相宋,楼缓相秦。楚王合赵、宋、魏之和卒败。——《赵国策·赵策四》

《战国策》的作者说楼缓出使秦国后,主政齐国的孟尝君田文依靠他拉起的齐、韩、魏三国军事同盟,于公元前298年联兵伐楚,在重邱大败楚军,斩杀楚将唐昧。

抵敌不住的楚怀王准备以太子为质向齐国表示屈服。一旦楚国投入齐国的怀抱,势必壮大齐国主导的军事同盟,这对赵国攻取中山十分不利。为了破坏齐、楚两国的联盟前景,武灵王凭借自己曾经扶立秦昭王的渊源,把楼缓推上了秦国的相位,再拉宋国入伙,组成另一个军事同盟以与齐国竞争。

从这里去观察,为了收服中山,赵武灵王最初的盘算应该是借重秦国的力量来制衡支持中山的齐国,而楼缓正是执行联秦政策的关键人物。

在胡服骑射正式启动前武灵王第一时间召楼缓相商,说明这次改革从一开始就是将整军经武与攻取中山做成一揽子计划,通盘进行考虑的。

但是,赵武灵王制定的联秦政策并没有被贯彻到底,因为国际形势很快就发生了变化。就在伐楚行动结束后不久,齐国又联合韩、魏西征秦国,叩关函谷,开始了与秦国长达3年的鏖战。此时与秦国有同盟之名的赵、宋两国都阴持观望,按兵不动。

赵国的亲齐派政治家富丁趁机向武灵王作出了联齐以图中山的建议。富丁派司马浅向武灵王进言:

“我约三国,而吿之以未构中山也。三国欲伐秦之果也,必听我,欲和我。中山听之,是我以三国饶中山而取地也;中山不听,三国必絶之,是中山孤也。三国不能和,我虽少出兵可也。我分兵而烁孤中山,中山必亡。我已亡中山而以余兵与三国攻秦,是我一举而两取地于秦、中山也。”——《战国策·赵策三》

富丁的意思是,孟尝君率领三国联军顿兵函谷关下,伐秦之战已然陷入胶着。他要想打破僵局,夺取胜利,就不得不争取赵国的援手。我们不妨将计就计,告诉齐国人赵国可以加入联军作战。

但要想赵国全力以赴,齐国必先解除赵国的后顾之忧——要么,齐国联合韩、魏向中山施压,迫使它同意与赵国割地议和。如其不从,齐、韩、魏三国就断绝与中山的外交关系,将它孤立。

按照富丁的判断,齐国说服中山割地议和的可能性很小。一旦三国宣布与中山绝交,赵国独吞中山的机会就来了。吞并中山之后,挟得胜之兵与三国伐秦,赵国或许还能赶得上瓜分秦国的末班车呢。

鉴于此前楼缓在魏国进行了长达三个月的外交活动都没能成功离间齐、魏邦交,专倚秦国来制衡铁板一块的齐、魏、韩联盟,在短期内很可能无法为赵国带来丰厚的回报,倒是富丁的计策让赵武灵王看到了迅速灭亡中山的可能性。

因此武灵王果断决定接受富丁的建议,改换门庭,加入三国伐秦的阵列。

为了打败死对头秦国,齐湣王忍痛牺牲了中山这个小兄弟。他的釜底抽薪让让赵军进攻中山的脚步变得轻快了起来。

根据《战国策·赵策四》的记载,趁着齐国等三国联军伐秦的当口儿,赵军大举越过中山国的国境线,长驱直入,进抵滹沱河畔。坐落在滹沱河上游的中山国都灵寿随即暴露在了赵军的兵锋之下,灭国的丧钟已经为中山敲响。对赵国吞地自肥心怀狐疑的齐湣王派出戎郭、宋突进行外交斡旋,希望能在最后关头说服赵国主动退出侵占的中山国土。

赵武灵王是怎样打消齐湣王的疑虑,成功说服他允许赵国吞并中山的呢?段连勤《北狄族与中山国》一书分析说,赵武灵王向齐湣王开出的筹码是燕国。

也就是说赵国以不干涉齐国征燕为条件,换取了齐国在中山问题上的让步,故《战国策》写道:

齐、燕战而赵氏兼中山。——《战国策·齐策》

吞并中山,赵国去除了腹心之疾,从前代地与邯郸之间不绝如缕的危险状况得到了彻底的扭转。赵国这个沉寂了很久的国家终于翻开了属于自己的最辉煌的那一页。


参考文献:

段连勤《北狄族与中山国》

范祥雍《战国策笺证》

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

沈长运《赵国史稿》

杨宽《战国史》

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