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歲湘西漢子血戰八國聯軍,彈盡援絕壯烈殉國,北洋水師見死不救


67歲湘西漢子血戰八國聯軍,彈盡援絕壯烈殉國,北洋水師見死不救

開篇語:

天下第一海防:大沽口炮臺。

清末的掌權人是慈禧太后,而慈禧太后這個人奢侈無度,面對列強入侵的態度是“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面對這樣不顧國家、民族利益的掌權人,清末政府必然是腐敗無能的。

可是卻還是湧現了無數保持崇高民族氣節的人,羅榮光將軍就是一個。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6月16日,八國聯軍入侵,給鎮守在"天下第一海防"大沽口炮臺的天津總兵羅榮光下了最後通牒,限令他在17日凌晨兩點前無條件交出炮臺但是被一身正氣的羅榮光嚴詞拒絕了,於是就爆發了第四次大沽口之戰。

人在大沽在,地失血祭天。

血性十足的湘西漢子羅榮光將軍誓與炮臺共存亡,67歲高齡的他率領三千士兵誓死守衛大沽口炮臺,由於兵力懸殊再加上裕祿不增援附近的北洋水師也見死不救,彈盡援絕的羅榮光殺了眷屬後在大沽口炮臺壯烈殉國,用生命譜寫了一曲大氣磅礴的正義之歌。今天我們就去看看悲壯的第四次天津大沽口之戰吧。

先去看看第四次大沽口之戰的關鍵數據。

第四次大沽口之戰的時間:

1900年6月16爆發,六小時後三炮臺均失守。

第四次大沽口之戰的原因:

八國聯軍藉口清政府鎮壓義和團不力要保護各國的洋商,實即是想獲取更多的利益。

第四次大沽口之戰的雙方將領:

①鎮守在大沽口炮臺的天津總兵羅榮光將軍,兵力三千左右。

②八國聯軍由沙俄海軍將領海爾德士布萊特率領,兵力二萬多人。

●第四次大沽口之戰的結果:

羅榮光將軍壯烈殉國,天津大沽口炮臺失守,根據《辛丑條約》的規定,大沽口炮臺被迫拆除,留存的遺址和整修的炮臺如今成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67歲湘西漢子血戰八國聯軍,彈盡援絕壯烈殉國,北洋水師見死不救

羅榮光是誰?

羅榮光是湘西人,於清道光十三年(1833)出生在乾城縣鴉溪村,現在的乾州古城內還有他的故居,很多人都會進去祭奠這位在大沽口視死如歸,浴血奮的將軍。

羅榮光的原生態家庭並不好,不僅家裡貧寒還幼年喪父,他是靠著母親彈棉花撫養成人的。身材高大的羅榮光不僅幫著母親種家裡的幾畝薄田,還在外面做木工補貼家用,但是卻經常被人嘲笑沒出息,羅榮光離家投奔了曾國藩的湘軍。

羅榮光投入湘軍後因為英勇善戰就被升了把總、守備、參將等職,還得到了江蘇巡撫李鴻章賞識,讓他跟著英國人戈登在上海組織洋槍隊學習炮術,學成後,被委派統帶開花炮營。

67歲湘西漢子血戰八國聯軍,彈盡援絕壯烈殉國,北洋水師見死不救

清光緒二年(1876),在李鴻章的舉薦下,羅榮光駐守天津任大沽協副將,賜號“果勇巴圖魯”(滿語:勇敢的官)。因為羅榮光教練佈防得力,被升為直隸天津鎮總兵,駐守大沽口炮臺。

南有虎門,北有大沽。

大沽口炮臺的戰略他位重要,是海上進京的唯一門戶,被醇親王為"天下第一海防"。最初修建大沽口炮臺是明朝嘉靖年間,因為明朝倭寇氾濫,修大沽口炮臺是為了抵禦倭寇的。倭寇之亂平息後,大沽口被廢棄了一段時間,直到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為了拱衛京師確保京城安全,清政府又開始修築大沽口炮臺了,清政府修炮臺,置大炮,形成了以"威,鎮,海,門,高"5座大炮臺和20多座小炮臺為主體的的完整防禦體系,是清朝的海防要地。

羅榮光將軍鎮守京津門戶之大沽口炮臺長達24年,這24年羅榮光為了鞏固海防多次整修炮臺,親自訓練守軍,帶領士兵學習佈雷,電化、測量等作戰新技術,更是與士卒同食、同衣,軍中的人都擁護他,他在軍中一呼百應具有極高的威望。

羅榮光在列強的洋槍隊呆過,而大沽口曾經由於列強入侵發生了三次戰爭,所以他就更是小心翼翼鎮守大沽口了,他時刻提醒自己是軍人,職責就是守住海防,不得讓列強進入。

67歲湘西漢子血戰八國聯軍,彈盡援絕壯烈殉國,北洋水師見死不救

前三次大沽口戰爭。

清末國家衰弱,外敵欺凌,在羅榮光之前,大沽口這裡曾經發生了三次戰爭。

第一次大沽戰爭是咸豐八年(1858)5月20日,英法聯軍以6艘炮艇掩護陸戰隊近千人炮轟大沽炮臺,清政府慘敗。為何會慘敗?因為直隸總督譚廷襄、直隸提督張殿元、署天津鎮總兵達年等負責陸路指揮的文武大員都因為畏敵而棄守逃跑,導致全軍潰散,大沽炮臺被攻陷,清政府與俄、美、英、法各國代表分別簽訂了屈辱的《天津條約》。

第二次大沽戰爭是咸豐九年(1859)五月二十五日,英海軍司令賀布親帶領12艘軍艦又開始炮轟大沽炮臺,但是這一次僧格林沁帶領部隊奮起反擊,擊沉了4艘聯軍軍艦,英法聯軍落荒而逃,這是自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來中國軍隊與外國侵略者作戰取得的最大一次勝利。

67歲湘西漢子血戰八國聯軍,彈盡援絕壯烈殉國,北洋水師見死不救

第三次大沽戰爭咸豐十年(1860)8月1日,英法聯軍出動軍艦30多艘和陸戰隊5000人再次炮轟大沽炮臺。清軍慘敗,炮臺陷落而告,僧格林沁奮戰後潰敗退駐通州,再戰還是敗,英法聯軍攻入北京,把譽為東方藝術宮殿的圓明園被毀。很荒唐的是清政府不反思自己的腐敗無能,主和派大臣反倒埋怨是僧格林沁觸怒了洋人,咸豐帝革了去僧格林沁的郡王爵。

列強為何多次炮轟大沽炮臺,因為這裡是海上進京的唯一門戶,貪婪的列強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才一次次把大沽地區置於其鐵蹄蹂躪之下。

羅榮光鎮守大沽口炮臺24年,這裡平靜了多年,但是貪婪的列強哪裡會放棄爭奪利益了,於是又在1900年發動了第四次大沽口戰爭。

67歲湘西漢子血戰八國聯軍,彈盡援絕壯烈殉國,北洋水師見死不救

第四次大沽口戰爭。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5月,英、美、法、德、俄、日、意、奧8個帝國主義國家集結兵艦38艘於大沽海面,逼近大沽炮臺的還有沙俄海軍將領海爾德士布萊特率領的2萬多名八國聯軍。他們的理由是清政府鎮壓義和團不力他們要保護各國的洋商洋教,實際上是列強想獲取更多的在華利益。

羅榮光這個時候已經被升至新疆喀什噶爾提督,他完全可以全身而退,部將都勸他去新疆:

何不離此赴任新疆,一者遵旨赴任可表忠心,二者以避戰火可保高官。


67歲湘西漢子血戰八國聯軍,彈盡援絕壯烈殉國,北洋水師見死不救

但是羅榮光放棄了赴任,而是奏請繼續鎮守大沽炮臺,還發出了誓言:“人在大沽在,地失血祭天。”

雙方兵力懸殊,清政府武器裝備又落後,可是羅榮光守了大沽炮臺24年,他不願意在危急時刻離去,他是抱著必死的心繼續留守在這裡的。

6月16日下午,八國聯軍給羅榮光送來了最後通牒,限令羅榮光5個小時內也就是17日凌晨兩點前無條件交出大沽炮臺。羅榮光將所謂的"通牒"撕得粉碎後扔在了地上,67歲高齡的他誓死守護大沽炮臺。

距離決定性時刻還有2小時,炮臺上閃了兩下探照燈,燈光照準停泊在後方的各軍艦,隨即又暗了下來。《八國聯軍目擊記》


67歲湘西漢子血戰八國聯軍,彈盡援絕壯烈殉國,北洋水師見死不救

羅榮光將軍壯烈殉國。

6月16日夜11點,第四次大沽口之戰打響,羅榮光親自負責主炮臺奮起抵抗,也曾經打傷打廢"機略克"號、“亞打告”等敵艦多艘,但是最終還是寡不敵眾,第二天一早大沽口炮臺失陷。

羅榮光回到衙門寓所揮淚斬殺了自己的眷屬:

如今彈盡援絕,為國捐軀,理所當然。侵略軍進來不會放過你們,朝廷命官的妻室豈能甘受凌辱,不如一道殺身成仁!(羅榮光)


67歲湘西漢子血戰八國聯軍,彈盡援絕壯烈殉國,北洋水師見死不救

67歲的羅榮光羅榮光回到主炮臺,在突圍中壯烈殉國,遺體運回湘西故里安葬。他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悲痛地說道最可恨的就是沒有援軍:"一將無能,千軍戰死;可恨不發援軍!"

羅榮光這個時候已經是彈盡援絕,裕祿的援軍始終未到,直隸總督裕祿多次接到羅榮光請求增援的報告,但是他都沒有派出一兵一卒去增援,他的理由是:保留重兵守衛京津。北洋水師為了保存實力也是見死不救,北洋水師提督葉祖珪下的軍令是:不準出擊,不準開炮。不過最後也沒有保全自己,他那3000噸級的新型巡洋艦的“海客號”被聯軍扣留,四艘魚雷艇被英、德、法、俄四國瓜分,還有兩艘驅逐艦的零件都被列強給拆走了。

67歲湘西漢子血戰八國聯軍,彈盡援絕壯烈殉國,北洋水師見死不救

第四次大沽口之戰為何戰敗?

第四次大沽口之戰為何會敗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第一是大沽炮臺的防禦設施並不強。

該堡壘均系硬土築造,前面僅有一無堤之溝道,在華人視為最佳之預備,在聯軍視為無用之藩籬。蓋當戰陣之時,若聯軍以巨炮攻之,該三土壘決不能為之抵抗。《庚子中外戰紀》

第二是因為清政府腐朽無能,技不如人了。羅榮光率軍駐守多年,但是守軍並沒有什麼實彈演習,而聯軍對大沽口炮塔是精心策劃佈置,瞭如指掌,開戰後炮臺火藥庫曾經被點燃四次爆炸。

第三當然是孤軍奮戰,沒有援軍。直隸總督裕祿棄沽保津的防守策略不增援肯定是錯誤的,而附近的北洋水師也是選擇隔岸觀火、見死不救。要是他們能夠增援羅榮光,結局應該不會這麼慘。

67歲湘西漢子血戰八國聯軍,彈盡援絕壯烈殉國,北洋水師見死不救

結束語:

1901年,根據《辛丑條約》的第八條規定:“廢去大沽口及直隸各處炮臺。”大沽口被迫拆除大部分炮臺,僅殘留有"威"字和"海"字炮臺遺址。1997年6月,大沽口炮臺遺址經過整修後向公眾開放,如今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更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炮臺幾經興廢依舊滄桑厚重,它告訴我們勿忘國恥,更告訴我們落後就要捱打。

而第四次大沽口之戰更是見證了大沽軍民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一個兩鬢斑白的67歲將軍,在毫無勝算的情況下,率領士兵堅守到最後時刻也不願意投降,誓死與炮臺共存亡壯烈殉國,我們應該記住這個有血性的湘西漢子。

本文參考書籍如下:

《湘西讀本》

《大沽炮臺》

《庚子中外戰紀》

《八國聯軍目擊記》

67歲湘西漢子血戰八國聯軍,彈盡援絕壯烈殉國,北洋水師見死不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