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媒體和民間團體在地震災害救助中發揮作用

寧夏海原地震 | 新聞媒體和民間團體在地震災害救助中發揮作用

新聞媒體和民間團體

在地震災害救助中發揮作用

1920 年 12 月 16 日晚 8 時零 6 分,寧夏回族自治區海原縣(當年屬甘肅省管轄)發生里氏 8.5 級地震。震源在靜寧、隆德、固原、海原、平涼和化平 6縣境內,震中位置在北緯 36.7°、東經 104.9°,震中烈度Ⅻ度。24.6萬以上的災民死於冬雪大漠,留下了地震史裡的永遠傷痛。

海原地震後,執政的北洋政府無力進行大規模的救助,便把抗震救災的重任讓渡給了民間社會。新聞媒體在這次震災救助中發揮了前所未有的作用,甘肅旅京同鄉會和華洋義賑會擔當起了救災的主力。民間社會力量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使海原地震成為近代中國抗震救災史上一個比較典型的案例。

震情回顧

據測算,海原大地震釋放出的能量,相當於投放了2.2 億噸TNT 炸藥或11.2 個唐山大地震,很多城池化為廢墟。極震區內形成了230 公里長的地震破裂帶,震中區的一個鹽湖向北遷移逾1 公里,黃土高坡到處崩塌,堵流成湖,由於震動強烈,許多地方的黃土塬形成了黃土流。這次地震的破壞範圍極大,北京“電燈搖動,令人頭暈目眩”,上海“時鐘停擺,懸燈搖晃”,廣州“掉灰泥片”,汕頭“客輪蕩動”,香港“大多數人感覺地震”。其有感範圍超過了大半個中國,甚至在越南海防附近的觀象臺上也有“時鐘停擺”的現象。

1920年12月19日、28日甘肅省時任省長張廣建兩次“十萬火急”致電北洋政府總統徐世昌、總理、內務部、財政部,以953字的電文泣血求援。1921年1月初,固原電報局從災區發出首份告急電報。北洋政府竟然對這3份急電一概棄之不理。

此刻的北京,皖系段祺瑞政府

剛倒臺,經1920年7月的直皖戰爭,皖系已敗北。直係軍閥曹錕一上臺,便首先在1921年1月免去了張廣建的甘肅省省長和督軍兩項職務,理由倒也簡單——他是安徽合肥(皖系)人。一直拖到1921年3月才把甘肅震災與五省旱災並列,5月份才在公文上允許從交通賑災捐款中撥出2萬元給甘肅。能否落實,無人知曉。孫中山怒斥軍閥們讓百姓“跳出了熱鍋,跳進了火爐”。

宁夏海原地震 | 新闻媒体和民间团体在地震灾害救助中发挥作用

海原大地震景觀遺蹟——西吉震湖(圖/徐磊 攝於2018年8月)

宁夏海原地震 | 新闻媒体和民间团体在地震灾害救助中发挥作用

新聞媒體在抗震救災中的作用空前凸顯

在這種黑暗腐敗的政治形勢下,以民間社會為主導的震後救助和重建工作有聲有色,成績斐然。在賑災救助中,新聞媒體發揮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這是在以前的大地震中所沒有出現過的,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

1

對受災情況的報道和展示

海原地震發生後,京滬兩地報紙在短時間內進行了報道。《錫報》 1920 年 12 月 22 日發佈消息說:“茲悉中央連接河北、河南、山西、陝西、甘肅、直隸、江蘇各省來電,均有地震發生,中以甘肅、陝西兩省為最。” 同日,北京《晨報》報道:“ 16 日開封地震,歷時約 10 分鐘,震塌房屋 10 餘間。” 開封地震只是海原地震的影響所及,尚不能確定震中位置,兩天後該報轉發陸洪濤的電報已如前面所引,對震中位置有了大概判斷。

1921年 1 月 11日該報發表甘肅慶陽來函,對地震災情做了描述:“陰曆十一日戌刻,地忽大震,山崩地裂,有聲如雷鳴牛吼,約六七分之久。後復震動亦盡夜不息。” 1921年 1月 30 日《民國日報》的一則消息對地震造成的破壞情況做了比較性的報道:“……皋蘭、西寧、涼州、肅州各屬,或以電線毀壞,或以道路斷絕,迄今尚無確報。”

海原震後,由國民政府首屆民選總理、傑出愛國主義者熊希齡倡議組建的國際聯合賑災總會調查組,於1921年3月從北京乘火車走南線,抵隴海鐵路的西終點——洛陽西的觀音堂,再徒步由涇川、平涼向西至隆德-靜寧-會寧,向北到固原、黑城鎮、楊郎鄉、海原,至黃河邊。對地震災區進行廣泛的走訪調查,查明瞭極震區位置,確定了嚴重的山體破裂、移動、滑坡以及堰塞湖,並首次披露死亡人數逾20萬。

宁夏海原地震 | 新闻媒体和民间团体在地震灾害救助中发挥作用

1922年前的地震臺站、鐵路和7級以上強震震中略圖

該調查組經內蒙於1921年5月27日回到北京,於同年6月13在北京基督教青年會公佈了災區照片、放映了災情紀錄片。引起了社會的廣泛的關注,這在近代中國抗震救災史上是一個創舉,提高了宣傳效果。

宁夏海原地震 | 新闻媒体和民间团体在地震灾害救助中发挥作用由國際聯合賑災總會調查組成員、美國傳教士Hall繪製的第一幅海原地震災情圖

2

對勸募捐款的呼籲和宣傳

大災面前,能凝聚起社會公眾的力量,使其積極行動起來,盡到自己的一份力,新聞媒體的作用至關重要。1921 年 4 月26 日《字林西報》報道說:“從未記入地形圖的北方某處傳來了一個呼籲:向我們為甘肅人民乞援。他們於去年 12 月受到極其可怕的地震侵襲。” 接下來該報全文刊登呼籲書,這在當時是極為罕見的。

不久“甘肅震災救濟會”在京成立,擔負甘肅省的賑災任務,負責募集和發放賑災款項。“甘肅震災救濟會”由當時的風雲人物黎元洪、曹錕、張作霖、閻錫山、吳佩孚及平民慈善家熊希齡等 84 人發起並組成,通過電話與全國各地聯絡,呼籲各界踴躍捐款。捐獻者的名字全部在報紙上公佈,捐獻者有社會名流、軍政要人、教育名家、工商界人士以及廣大的學生、民眾,值得一提的是捐獻者名單中還有當時不問政事的女士 10 多名。

3 討論賑災和災後重建的方式方法

1921 年 6 月 23 日北京《晨報》的文章對當時的各種賑濟之法做了歸納:“有主張以工代賑者,其目的在疏通河道,華洋義賑會之外國人持之最力;有主張按照死亡人數而放款者,本地士紳持之最力;有主張建築衙署、監獄、城垣及公共處所者,此間行政官吏持之最力。”此文也特別指出“防疫一端,無人提倡”。雖然文中沒有對這三種賑災之法做出評論,但是特意提出來供公眾討論已經是史無前例。

4 對政府的不當舉措進行了批評

由於全國急募賑款大會所籌款項被國際統一救災會抽走,致使救災工作受到很大影響。甘肅旅京人員在報上發表給總統的報告書,抨擊政府的不作為:“ 甘肅此次劫災,因地方豈郵電交通不便,平昔在外遊宦經商之罕稀,遂使彌天劫塵,不成空氣,而責任當局,亦不關心。莽莽七十餘州縣,統一地圖上無顏色;蚩蚩九百萬人民,於共和國家之內,為孤孽飲痛而無淚可揮。我公主持正義為甘力爭,無任感激,豈仍力爭加入,無澈初旨。若萬無效,可否將急募項下保留一部分急賑甘災。”

在君主專制制度剛被推翻不久,國內民主政治氣氛十分淡薄的社會大環境下,媒體敢於冒著巨大風險批評中央政府當局,勇氣可嘉。輿論的監督會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政府的運作程式,彌補施政偏差,這在救災時期意義更加不一般。

5 進行了早期的地震科普宣傳

1920 年12 月21 日,即震後第5 天,北京《晨報》就刊登了科普文章,題目為“地震的道理如何”。文中談及陷落地震、火山地震、地殼形變和移動引起的地震,即現代所說的構造地震,並介紹了美國利德氏彈性回跳理論。這是新聞媒體第一次詳細報道地震的成因問題。

1921 年2 月23日,即地震後2 個月,北京《晨報》又發表了國外學者有關地震的講演稿,其講演的中文稿是趙亞憎的翻譯筆記(趙亞憎為中國知名的地質學家,後在地質考察時不幸被土匪殺害)。講演的題目為“地震,它的性質成因及重大地震的講演”。這一報道說明本世紀的新聞媒體已經注重宣傳地震科普知識了。

地震科普知識的宣傳普及,對於消除人們的恐慌思想有很大幫助,間接地支持了震後重建和恢復工作。

民間組織承擔了大部分抗震救災的任務

政府的軟化,使抗震救災的空間直接暴露在民間組織面前,於是民間力量經過聚合重組成長為抗震救災的主力。海原地震後民間救災力量的生長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 旅京甘肅震災同鄉會的成立和積極活動

1921 年1 月9 日,甘肅旅京同鄉在北京南橫街吳公祠開會,組織甘肅旅京震災救濟會。1 月12 日,同鄉會提出5項具體的救災措施:

(1)通電各省長官公團及各種賑災團體,報告災情,要求協助;

(2)贊成扣留菸酒鹽各項稅款,辦理急賑;

(3)推定幹事向府院接洽,要求速撥賑款以救災黎;

(4)電請在籍巨紳,速將其保管的公益存款撥付數萬,就近賑濟;

(5)通電各縣詢問震災情形。這些措施都屬於應急性質,是震後緊急救災的有力補充和保證。

2 華洋義賑會的賑災措施及成績

華洋義賑會作為當時最大的民間慈善組織,積極投入了抗震救災活動,採取以工代賑的方式開展救災防災工作,開啟了建設救災的新思路,成效顯著。

結語

1920 年海原地震後的救災工作是在政府、媒體和民間組織良性互動中完成的,但由於當時各種條件的限制,仍然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對比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範圍最廣的汶川地震,其人員傷亡之多、破壞損毀之重、救災難度之大,世所罕見;而其救援速度之快、調動人力物力之廣、災後重建速度之快質量之好,也是世所罕見。

迄今為止,人類還不能阻止嚴重自然災害的發生,但只要我們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不斷增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同舟共濟、不懈奮鬥的正能量,就一定能戰勝任何艱難險阻,取得一個又一個更大的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馮銳,2018,中國近代地震學史綱要,中國地震,34(2),172~206

王長征、彭秀良,2008,民國前期地震災害救助研究——以1920年寧夏海原地震為中心,歷史教學,24,18~22.

排版:譚 陽

審核:潘文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