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攻下北京后手中有几十万明朝降军,为什么挡不住满清的进攻?

第一军情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李自成只是流寇,其实不具备对抗满清的实力。

原则上,只要不是明朝处于内忧外患的末年,李自成这些流寇早就被剿灭了。

大家注意李自成的模式,是所谓的流寇。

流寇要分开看,第一个字是流,第二个字是寇。

流,就是不断的流动,没有稳定的根据地。

寇,就是所到之处四处抢劫。

其实,李自成是明末的必然现象。

在当年,由于北方大饥荒的出现,朝廷无力救灾。

觉得横竖是死的农民就上山为匪,由此出现几百万兵员。

那么,这么多匪必然要有个领头的,会推选一个能力超群的作为领袖,也就是李自成、高迎祥之类出现的原因。

李自成其实并不是被明朝政府打了一顿,愤然起义的。

实际上,他是杀死债主艾诏,接着,因妻子韩金儿和村上名叫盖虎的通奸,李自成又杀了妻子。两条人命在身,只能上山为匪。

李自成的作战方法是不断游走,没有建设稳定的根据地。

为什么?

因为他只能这么做。

李自成的部队众多,哪怕被打的只剩下十几个人,也能迅速组织几万人的队伍。

要知道,当时大明朝廷把所有财政收入拿出来,也只能拼凑几万官兵对付李自成。

那么问题来了,大明政府有稳定的收入,尚且没钱养兵。李自成如何养活数十万的军队?

唯一的方法,就是不断的游走抢劫。

他们每到一处,就将有钱人抢劫一空,将粮食和金银作为军费。

但这样抢劫一次,就将当地几十年积累的财富掠夺一空,只能在转移到别处,留在原地只能饿死。

这种打法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根据地。

根据地是什么?就是稳定提供军费和兵员的来源。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当年中央红军占据江西一角,还是很贫穷的地区,建立了中央苏区。

就是凭借这个贫穷的苏区,中央红军打败了国军4次大规模围剿,坚持了很多年。

第一次围剿是,红军只有4万人。第5次围剿,红军就有12万规模,越打越强。

但红军放弃中央苏区进行长征以后,仅仅1年时间就从出发时的8万6000人,锐减到到陕北苏区的7000多人。

可见,没有根据地流动作战是非常危险的。

道理也是一样,李自成这种打法,只能打顺风战,不能打败仗。

尤其不能打那种主力遭遇毁灭性歼灭的大败仗,同时不能应付敌人的连续进攻。

明军自己实力太弱,没有能力打这种战斗,但满清不同。

满清养精蓄锐,在一片石首先重创李自成主力,消灭了一半以上。

李自成溃败以后,清军立即尾追,根本不给李自成喘息的时间。

结果就是,李自成没有根据地,不能弥补自己的损失,恢复元气。

同时,因为自己占领地盘的老百姓并不支持自己,李自成也无法进行人民战争,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进行持久战。

甚至,当地人民因为李自成部队的抢掠和奸淫,反而痛恨他。

在清军不断进攻和追击下,李自成基本站不住脚,被从北京一路追到湖北九宫山,最终送了命。


萨沙


有网友问:李自成攻下北京后手中有几十万明朝降军,为什么挡不住满清的进攻? 那么,都有什么明军投降了李自成呢?

首先是在1642年,明军督师丁启睿、总督杨文岳及总兵左良玉等率师约20万、炮车万辆驰援开封。在朱仙镇与李自成大军决战,最后明军惨败,数万明军向李自成投降。这是,李自成第一次受降了那么多明军的火车营部队。

李自成打败了孙传庭之后,陈永福、左光先、牛成虎、董学礼等人投降。随后是,大总兵姜瓖,居庸关总兵唐通,潼关总兵白广恩……….要知道,山西、宣府、大同这些地方都是重兵集结地,因此,李自成大军光是山西就收了十几万明朝降兵。 再加上在河南,陕西,河北,还有在北京收降的明军,李自成部队却有大量的前明军队。而且很多还是精锐的火器部队,边军部队。但是,为什么挡不住满清的进攻呢?

首先,李自成如果想把,带头的明军将领杀死,吞并他的部队,进行整编,之后别指望有人投降了,所有人都会和你死磕。所以,这些投降的明军,还是由他们自己的将领率领,李自成实际上管理不了这些人。

另外,李自成也没有白银当军饷发给这些明朝降军,过去李自成靠没收明朝藩王家产来解决数量日增的军队和政权经费的需要。但是现在,明朝藩王们已经没钱了,就只能向官绅士民征派部分赋役。

李自成大范围地以追赃助饷打击官绅阶层。在追赃过程中官绅们巧取豪夺所得的家赀难以保住,而且往往遭到刑拷,官绅体面扫地以尽,官绅们慑于大顺政权的兵威,一般不敢公开反抗,但已经暗中“人人饮恨,未及发也”。再加上李自成的老部下对于这些投降的明军官员将领,比较颐气指使。

其实投降李自成的明军将领都恨透了李自成,因此,李自成大军北上山海关的时候,居庸关士兵转眼投降吴三桂,然后变成清军又打回来了。随后,所有投降李自成的明军,除了太原的陈永福,其他投降的明军基本上都是一夜之间,全部投降清军,并且作为先锋,杀向李自成。

清军一进城就宣布,“凡文武官员军民人等,不论原属流贼,或为流贼逼勒投降者,若能归服我朝,仍准录用。” 宣布凡被起义农民夺去的田产一律“归还本主”。甚至连“前朝勋戚赐田、己业,俱备照旧”。

同时规定各地征收田赋一律按万历年间册籍,停征崇祯时期加征的辽饷、剿饷和练饷。这一切都导致,已经投降李自成的明军,又都瞬间投降了清军,成为 打击李自成的急先锋。


深度军事


李自成的农民军绝对是一群乌合之众,战斗力非常弱,经常被明军打得抱头鼠窜。但是为什么后来李自成就牛逼了呢?是因为他抓住了一个好的时机,崇祯压根也没拿他当回事儿,把能打的将领全都派去了辽东。

但是,这一次豪赌却是明朝输了个精光,名将和战斗力强大的明军都赔在了辽东,剩下的精锐明军崇祯不敢动,全部布置在了山海关一线。所以,才让李自成钻了空子。

当然,李自成能一路打到北京,还因为,中国当时的明军根本没有多少兵力部署,由于多年的内耗,再加上朝廷腐败,吃空额严重,所以明军的实际数量和名义上的数量差别很大。

在明朝嘉靖年间,当时北京周边的军队名义上有30多万,实际上不过几万人。当时倭寇来了,南京城下70多个日本倭寇就敢来挑战,那是因为当时南京周围的总兵力,还不到两万人,其实当时南京军区的兵力编制有12万之多。

在张居正去世以后,万历皇帝在位时期,明朝军队的实际数字一直保持在120多万,但是别忘了,万历时代有三大征,还出去在朝鲜打了一趟丰臣秀吉,这些兵力损失已经非常大了,再加上中国这么大,不能有效集中兵力,自然搞不过打游击的李自成。

所以孙传庭部全军覆灭以后,明朝也已经无力对付农民军,当时北京守军只有2万多,根本挡不住李自成的农民,所以腐败是影响明朝军队战斗力和数量的最大原因。

而当时女真后金的战力在洪承畴和祖大寿等明军高级将领投降后,已经从最原始的骑兵猛攻的战术,演变成了各种战术类型,而且八旗的编制非常有效率,而且他们也有了大炮,火铳等重型武器,这些都是李自成不曾有的,所以李自成在吴三桂反水丢了山海关后,悲剧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


大胡子说史


1644年是改变中国,也是改变世界历史的一年,东西方从此分道扬镳。李自成、朱由检、吴三桂、多尔衮四人的命运在这短短的数月发生剧变。原本一路高歌猛进的李自成攻破北京,将朱由检踢出局,而吴三桂先降后叛,借清兵剿寇,一波流击溃。



关于李自成几十万大军为何在满清面前一败涂地,有几点需要说明。

1.明朝没有几十万降军



先以庚戌之变为例,俺答汗掳掠京郊,兵部清点京城守军,竟然不足五万人,而这还都是些老弱病残。按照明朝军力衰亡的规律,后来的京营规模不会超过这个数,这点在己巳之变中可以印证。而在1644年,崇祯已失去了他为数不多的救命主力孙传庭,无奈派出内阁大学士李建昌赴山西督师,还给了他一千五百名京营士兵,毕竟李建昌是“代朕亲征”,这部分京营应该代表了北京守军的相当一部分,此时京城守军应当在三万至四万间。

而在李自成大军兵临城下时,崇祯只等来了唐通的八千人马,当然很快就随北京守军投降了。当时的京营战斗力就不提了(曾操炮击伤满桂),加上大同、宣府各路降军,李自成收降的明军不超过十万,而且战斗力极其低下,不可能靠得住,因此在山海关大战中,只有唐通、白广恩部有随军作战记录,不过都一触即溃,不值一提。

2.李自成攻明的军队也不多



李自成由西安起兵,率二十万大军攻明,沿途留守部队占据州县,还在宁武关损失了七万人马,因此大顺军到达北京时应当在12万至13万左右。

据《明史》记载“流贼率兵二十万”应该是不可靠的,而《罪惟录》《明清之际山海关战役的真相考察》等私人史料,大顺军东征部队不超过六万,这个数字较为保守,考虑到山海关战后李自成仅剩3万余人逃回来,在战争中部队伤亡超过30%即基本失去战斗力,因此李自成参与山海关大战的部队不超过9万人,这是比较实在的。

3.大顺、吴三桂彼此消耗,满清坐收渔翁之利



吴三桂手里有三万关宁军,全部经验丰富,知晓清军的厉害。而多尔衮日夜兼程,从锦州方向赶来,不愿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满蒙汉八旗倾巢而出,而机动性最强的六万八旗骑兵首先抵达山海关外。

李自成完全忽视了潜在的敌人,同时他也完全没有与清军作战的经验,犯了兵法上的大忌。而满清在战术上选择等候,作为一个精明的捕食者,他需要等到猎物精疲力尽之际才突然出击。吴三桂此时已经没有退路,他背叛了李自成,在夹缝中他只能选择满清才有一线生机,因此他并没有和多尔衮谈条件的筹码。



于是在李自成大军使用简陋攻城器具攻城数日不破后,伤亡惨重的他选择在一片石孤注一掷,而最终的结果就是——吴三桂兵败之际彻底投降清军,阿济格、多铎各率四万大军从背后突入,直接击溃李自成的叠阵,吴三桂的关宁铁骑趁势反击,这对以步兵为主的李自成大军来说,是一场屠杀。



试想,拥兵几十万的李自成,在宁武关面对只有区区数千人的周遇吉,居然付出了七万人的伤亡才勉强拿下,这样的战斗力,又如何与满血满装备的清军对抗呢?

实际上李自成由河南二度起义,明军主力已在松锦大战中全军覆没,李自成自建立大顺政权始,仍然是流寇作战,离正规军还有相当距离,一群疲惫乌合之众面对满清所向披靡数十年的八旗铁骑,能有几成胜算呢?


春秋正义



1,清军入关打着“给崇祯报仇”的旗号接收明军,这点正史上没有太多记载。看历史进程的话,是先有吴三桂开关,后有的清军入关。那吴三桂这样的人既然已经投降清朝得了荣华富贵,肯定要帮着清朝绞杀明朝势力啊,哪有放清军入关以后还去南明效力的事。南明的永历皇帝怎么死的不用说吧?要不是康熙削藩,吴三桂可能一直都当着清朝的平西王吧。同理,洪承畴,祖大寿,孔有德,尚可喜之类的人,翻翻《贰臣传》的目录,书里太多人了,还都是乾隆亲自批判的。2,李自成的农民军和当时的明军比战斗力还真不好说,李自成其实很聪明,练兵有方,部队纪律性高,而明军当时已经是军纪散漫,甚至于杀良冒功,吃空饷,嘉靖年间打倭寇都打不过,还得靠戚继光亲自练兵,何况崇祯年间,孙传庭,卢象升宁愿自己招兵都不用明朝士兵,明军战斗力可见一斑。所以说不要说看到农民起义就觉得他们的战斗力差,明朝太祖朱元璋也是农民军,可他的部队战斗力比起元朝那些成吉思汗后裔照样高啊。

笑搞


李自成之所以挡不住清军,是因为内部出现了满清的内应汉奸。这个内应就是吴三桂,大家都知道,吴三桂本来是大明的臣子。

但是,到了李自成杀来之后,他看大明已经不行了,所以,就投降了李自成。

本来吴三桂以为,他投降了李自成后,李自成会用最高的礼节来对待他的,可是,令他想不到的是,李自成竟然把他的家人给抓了。

最令吴三桂气愤的是李自成的手下,竟然霸占了他的女人陈圆圆。

因此,吴三桂一气之下,和满清多尔衮暗通了起来。

多尔衮说服吴三桂,只要放他们满清入关中原,他们为明朝的皇帝报仇之后就回去。当然了这是骗鬼的话了。

不过,因为吴三桂对李自成恨之入骨,靠自己的力量又干不掉李自成。最后,不得已他只能求助于满清了。

因此,吴三桂打开了入驻中原的门户山海关,放了满清入驻中原。

最终,李自成失败,满清成为了中原的主人,建立了大清帝国的。

清朝的天下,确实是从李自成手里夺过来的。直接把崇祯皇帝逼死的人,不是别人,正是李自成。

所以,并不是清朝直接推翻的明朝。明朝是亡在了内乱之中。

当然了吴三桂这个明朝的叛徒,同时也是李自成的叛徒,就成为了满清的有功之臣。因此,吴三桂也被满清封为了王的。

所以,这就是李自成抵挡不不住满清入驻中原的原因。

不过叛徒吴三桂的命运也没有好到那里去。到了清朝在中原立足脚跟之后,康熙年间的时候,他就开始削藩了。

吴三桂、尚可喜、耿忠明这三个大明的叛徒,就成了康熙皇帝的心头大患。当康熙对他们下手的时候,他们开始起来反抗了。

但是,那时候为时已经已晚了。他们对抗康熙执掌的大清,就如同以卵击石一般。最终,他们也只能以失败告终了。

所以说背叛历史的人,终将会被历史所背叛,这一点在吴三桂的身上就表现的是淋漓尽致。


不才讲史


这个问题要从三个方面来回答。首先,李自成手中没有几十万的明朝降军,即使算上闯军全部作战人员也不会超过20万,百战老兵就更加得少了,有10万就算顶破天了,而真正有战斗力的大概在三到四万之间,这其中还包括骑兵。所谓的几十万上下,上百万军队等各种记载都有吹嘘的水分,就算把军属和后勤兵算上也不够。

其次,由于山海关一片石激战,导致李自成精锐兵马丧失大半,这也是满清入关前为什么不考虑正面攻打山海关的原因,因为这种损失对于渔猎民族来说伤亡太大了,无法承担。也就是说,直到1644年,满清军队都没有实力和足够的迫切性拿下山海关问鼎中原,他们都是以抢劫为主要目的。直到闯军攻打吴三桂,这让满清军队看到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在中国内乱的情况下发了大财。

第三,一片石的失败,是由于闯军轻敌自大,对满清军队估计不足。虽然失败了,仍然能在吴三桂和满清双方夹击之下逃回北京,没有遭受灭顶之灾,可见当时的闯军战斗力是可以的,至少要比明朝军队强很多。

满清军队入关后,天下已经乱的太久,随着形势的发展,国内几乎没有可堪一战的部队了,而比闯军战斗力更强的满清军队让很多没有战斗力的明朝军队纷纷倒戈投降。如果满清军队晚到山海关两天的话,闯军完全能够解决吴三桂进而控制这个关口,自然就不会存在满清入主中原的事情了,但历史不能假设,这一切都源于李自成对时局的把握不准,对各方军事集团的判断失误。(欢迎关注第一军情,若有其他问题,请在评论区留言)


第一军情


得民心者得天下——历代王朝的建立,没有一个是不得民心的,哪怕是靠大刀快马得天下的蒙古族,也是在大量的汉化制度下,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元朝

所以说,无论你是谁、你代表了哪个阶层的利益,都要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而且要得到社会中流砥柱阶层的支持,二者缺一不可

很不幸,李自成先得民心后失民心,且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导致士绅阶层倒戈,最终山海关一战一败涂地


打天下容易,平天下难——天时地利人和,让李自成占了个遍

要说李自成能直捣京城,很大程度上是带有运气成分的。虽然当年被孙传庭打的只剩十八个马仔,但是重新出山的李自成一挥手便招来了几十万起义军,虽然战斗力参差不齐,但至少人数上是能唬人的

此时的明朝岌岌可危,手握重兵的边将总兵,都愿意待价而沽,时刻准备改换门头不跟着崇祯混了,所以一路上李自成的大军并未受到有效的抵抗,基本上明军都是闻风而降,十几万降军在各自统帅的带领下,归降大顺

一路杀到京城下,李自成还饶有兴致的给崇祯写信,要求封自己为西北王并承诺帮着崇祯一起干满清,愤怒的崇祯拒绝了这个要求,于是李自成入京。要说明亡的是有点憋屈,边关尚有精锐、左良玉等人也手握雄兵,可就是无人来驰援,最终崇祯的心腹太监打开了城门,魏德藻为首的文官集团集体出迎闯王,也是让人叹息此时的大明朝廷,已经烂到什么地步了!

要说李自成的部队,战斗力是相当弱的。一路上大部分守将都选择了投降,仅有榆林等地选择抗争到底,孙承宗率领老弱病残八百余人,在榆林这个弹丸之地抵御李自成几十万部队,整整死磕了八天,后来李自成恼羞成怒,下令后队杀前队,坚决不后退,最终以尸首铺路才得以攻下榆林,所以说李自成能打到京城,是天时地利人和“作祟”

天下尚未安定,阶级斗争也没结束——流寇起义的特点便暴露无遗

要说李自成初期,真的是得民心的,否则他不会一路顺风顺水直捣京畿,然而在他入京的一刻开始,无论是天时、地利、人心,都开始失去了。首先是天时,要说崇祯已死,明朝宣告灭亡,他应该快速对手下将领进行激励和调整,安排心腹人员前往各要塞驻守,趁满清尚未组织好进攻,便做好防守,只是他没有这样做

其次是地利,占据京畿附近不代表一统天下,为了入京,他调走大部分精锐部队,留守在其称帝根据地西安的部队,相对薄弱,所以他不具备攻守优势,满清如果发动战略进攻,他将无险可守,只能正面硬刚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人和。由于农民军起义的性质,李自成并没有太多积蓄和资源储备,所以他只能抢,大规模的讨饷运动,基本将京畿附近的官员富户士绅一网打尽,这严重损害了中国古代封建统治核心阶层的利益,所以无论是官商两界,都对李自成产生怨恨,而且这批掠夺来的巨额财富,也没有进行合理的使用,大部分高层将领据为己有的表现,也让很多底层士兵不满,除了李自成的嫡系部队,几十万大军貌合神离,而十几万降军也都各怀鬼胎

没把自己当外人,也没把自己当主人——李自成注定只是个巨寇而已

不自知、不自醒、一心做春秋大梦——覆灭只是时间而已

在京城折腾了一阵,钱也捞的差不多了,女人也捞的差不多了,该琢磨琢磨以后的日子了,还不容李自成自己考虑,满清就帮他想好了,先打一架再说!

于是,李自成带着自己的百万熊军直奔山海关,吴三桂降清?不怕!八旗精锐能打?不怕!“老子当年几十万大军打没了再整,整完了再打,明朝不也是扛不住的么?人海战术,累死你!”李自成按照以往的套路,试图以人多势众完成这一波对抗,只是一开战他就傻眼了。由于满清洞悉了李自成现在的局势和内部分裂的情况,所以大量怀柔优待政策早就宣贯给了这投降李自成的十几万降军,所以在开打的时候,充当先锋军的不是别人,正是李自成收纳的这些降军!

据统计,除了一个总兵没有背叛李自成外,其余明朝部队全部调转枪头,对准了李自成。山海关这场仗,基本确定了李自成的失败,但是仗着人多,实力尚未收到毁灭性打击,直至采石矶一战李自成精锐部队损失殆尽,彻底宣告大顺已经不再顺了

狼狈逃窜回了北京,李自成匆匆称帝,很快便又撤出了北京,携带着搜刮来的金银财宝,李自成上路了,此时要对付他的不仅是满清及前明残余势力,一些地方武装也都纷纷对其痛下杀手。直至九宫山,缺兵少将的李自成被当地武装杀死,一代枭雄就此落幕

十几万明朝降军,战斗力很强,但是不会和李自成一条心,就像他们曾经也不和崇祯一条心一样。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说的透彻一点——没有永恒的忠诚,只有永恒的利益,在利益驱使下,国家都可以被颠覆和取代,满清的摄政王多尔衮就看的很透彻,所以他根本就不怕李自成号称百万的雄兵

当然,识时务的还有吴三桂,手握重兵的他不管有没有怒发冲冠为红颜的轶事,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他的倒向会直接决定哪方势力会取得胜利,而后来他所引导的三藩之乱就是例子,如若不是他年事已高,战略决策出现失误,或许满清早就收拾收拾东西退回关外了!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间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李自成在和明朝的对抗中,完全就是一个打不死的小强,即使身边没有一个人,也马上可以拉出十几万的兵马去骚扰明朝,最终将大明朝拖垮,逼得崇祯皇帝上了煤山,但可惜的是,手中有几十万兵马的李自成还是没有挡住清军,最后被地主武装抹了脖子。

当时的李自成到底是“农民武装”对付入关的满清也一直用的对付明朝的那一套,打不过就走。

李自成对付明朝时候的打不过就走是很不错的一个战术,可以让剿匪的明军疲于奔命,有效保存自身实力,最后的李自成也成功的将明朝磨死。

但占据了北京城的李自成这样打不过就跑简直是在“自掘坟墓”

当时的北京城是天下第一城市,墙高河深,凭借着当时的满清如果要啃这座城市,免不了要实力大损,还不一定可以拿下来

但李自成做了什么呢?他直接跑了,跑了,跑了,丢下了北京这个国家政治中心,接连放弃了北京,西安让大顺朝的统治基础丢了个干净。

当李自成在吴三桂和清军的夹击在一片石战场战败放弃了北京之后,那些先前投降了李自成的原明朝势力也见风使舵的将“大顺”官员斩杀,并在满清投降者官升一级的诱惑下干脆投降了满清。

这时候的满清是压上了自己一个族的命运,在满清内部,只要可以拿得起兵器就必须要上战场,反观李自成,只有那一点老营兵马,而且还在不断的流失

李自成在之前被明军打败的时候,总是会有一段休养生息的时间来收拢残兵和招募起义军,但满清对于李自成也是步步紧逼,丝毫不给李自成休息的机会。

同时,因为李自成是农民起义军出身,也没有自己的一个基本盘,基本上走到哪里都是靠那一套“闯王来了不纳粮”招募军队。

当这一招不好使的时候,放弃了北京城的李自成也被自动忽略了成为“大统”的可能性,只能一路逃亡。

其实,李自成也有许多可以翻盘的机会,如果不放弃北京城,如果不孤军冒进,如果恰当处理好与北京城内勋贵的关系,那么清军入关也只是一个笑话,等待李自成整顿好内部了之后,满清也只是一个跳蚤。

但很可惜,李自成从头到尾都是“农民军”思维抱着那种打不过就走的心态,没有给“大顺”朝文武信心,对于那些投降于李自成的军将们来说,投降谁不是投呢?

所以,这些原本就是稀烂的明军都只是一些墙头草罢了,根本发挥不出原本的作用,后来也大多投降了满清,开始了清朝长达三百年的统治时期。


娱乐吃瓜主


李自成的起义军,自始至终、自上到下,都没有解决一个根本思想问题:流寇主义。

这也是古代农民起义军的通病。解决了的,就成事了。没解决的,就昙花一现。

其实,当初汉高祖刘邦也是存在这个问题的。他打进咸阳城后,也是先迫不及待体验秦宫的女人嘛。

但是刘邦手下有一个萧何。萧何的远见卓识,迅速纠正了刘邦的错误。于是才有后来的约法三章,解决了流寇主义的问题。

什么是流寇主义?说白了就是占了便宜就跑,从没想过堂堂正正的做主子。

李自成进北京后,从李自成开始,到下面的将领、士兵,都有一种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的感觉。于是,流寇主义思想迅速占领了他们的大脑:娘的,先享受一下再说。

李自成便陷在皇宫里出不来了。据史书记载,只要是没死的妃嫔、宫女,李自成皆不放过。

可是,此时的形势如何呢?

北边山海关有吴三桂的4万精锐,山海关外,还有多尔衮的十万铁骑。至于南方的明朝军队,更是多达几十万。

李自成在皇宫里怎么能睡着觉呢?真是个废柴。

就是这样一堆废柴,面对多尔衮的虎狼之师,岂有不败之理?虽然多尔衮只有区区十万兵马。

要是安顿好吴三桂,让他把着山海关,多尔衮要想长驱直入,还真就不容易。可偏偏又把吴三桂逼急了,让他投了多尔衮。

如此一来,清军就如虎添翼。

至于投降李自成的那些明军,本就是迫不得已。如今看到李自成要完蛋,谁会为他卖命。

李自成依靠的,还是他那帮乌合之众的农民起义军。可是这帮废柴经历了京城一梦,心理已经发生了变化,原本的那点蛮劲也没了。

于是乎,潼关被破,李自成连最后的一点落脚地也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