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是通过什么方法让明帝国的财政重新走上了"正轨"?

前言

自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创立明帝国开始,明帝国就以一个不同于以往封建王朝的姿态屹立在东方。在经过永乐、洪熙、宣德三帝的精心治理后,明帝国日益强盛起来,使一直想重回元大都的蒙古人彻底失去了希望。

张居正是通过什么方法让明帝国的财政重新走上了

明太祖朱元璋

但正统年间发生的土木堡之变险些将这个朝气蓬勃的帝国拉向深渊,在随后的时日里,明帝国又渐渐恢复了元气,重新走上了发展之路,但此时的发展速度已经远远不及明初的那段时期了。不得不说,土木堡之变对明帝国的伤害和影响是巨大的。可以说,明朝中后期发生的诸多矛盾和问题都与土木堡之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甚至影响到了明帝国的历史走向,在此不做过多赘述。

虽然土木堡之变后的几代明皇都曾经想要恢复明初那般的"盛世"之相,但无一例外都感觉到十分力不从心。到了明帝国后期,许多矛盾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当万历皇帝接过天子玺绶时,表面上繁荣昌盛的帝国,其内部已经暗流涌动,随时有着崩溃的危险。在这种背景下,万历皇帝准备针对当下现状开展一场改革运动,张居正改革从此开始。

张居正是通过什么方法让明帝国的财政重新走上了

万历朝内阁首辅张居正



洪武朝至万历朝的财政状况

明帝国从建立的那一天开始,明廷财政就基本一直处于赤字状态中。经过几代明皇治理,财政状况不仅没有得到好转,反而向着更加恶劣的方向发展。对此,《张居正改革与吏治重整》曾经提到:

"随着北方少数民族的崛起,修边的费用不断增长,到嘉靖时每年的饷银超过5007万两,加上赈济、官俸等大宗开支,每年财政支出超过1300万两。在收入方面,把朝廷税收折算成银两,再加上盐税、商税等收入 ,每年至多不过900万两···隆庆元年(1567)张居正升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这一年太仓存银只有130万两,而要支付的款项包括俸银135万两、饷银236万两以及年例银182万两,仅这3项大宗支出就高达553万两。"

在笔者看来,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是明初至明中期,封建统治者不断对外发动征服战争,作战目标通常都是退出山海关的蒙古诸部。这些蒙古部落一直想要重新回到曾经的元大都,恢复过去的统治。明代几代帝王虽然都曾经想过彻底消除北患,但一直都未能成功,直到明朝灭亡之时也没有实现。

张居正是通过什么方法让明帝国的财政重新走上了

位于明朝北部的鞑靼和瓦剌

另外,自永乐年间开始,永乐帝就派遣郑和多次南下西洋,在进行香料贸易的同时还广泛宣传明帝国的强大和繁荣,促成了万邦来朝局面的形成。但打造大型商船队又给明廷财政带来了很大考验。

连年的北伐和派遣船队远航耗尽了明廷的财政收入和国库存银,使明廷在面对突发状况时几乎无法拿出任何财政预算来解决,所以说明朝财政一直都处在危险的边缘。

其二,虽然宣德一朝就已经终止了郑和南下西洋的活动,并在景泰一朝后暂时停止了与蒙古的军事行动,但明廷的财政并没有因此而好转,皇室的铺张浪费又给财政带来了很大压力。

张居正是通过什么方法让明帝国的财政重新走上了

郑和宝船模型

廷财政状况日益恶化的同时,民间的土地兼并现象也越来越严重。许多农民为了逃避重税,于是选择将土地出售或者依赖于世家大族成为佃农。而这些世家大族又对朝廷隐瞒自己掌握的土地数量,使明廷的财政收入日益减少。封建统治者明知税收减少的原因,但却拿不出任何解决的办法,也无力去解决。到了万历一朝,明廷的财政收入已经少得可怜了。

丈量土地,掌握全国实际土地数量

洪武年间,朱元璋曾经下诏对全国土地进行清查,并命地方官员将辖区内的土地绘制成册上交至中央朝廷。由于图册内部所标注的土地一块块的叠加在一起,好似鱼鳞一般,故而又称之为"鱼鳞图册"。《明史·食货志》中曾有详细记载:

"明太祖即帝位,遣周铸等百六十四人,核浙西田亩,定其赋税。复命户部核实天下土田。而两浙富民畏避徭役,大率以田产寄他户,谓之铁脚诡寄。洪武二十年命国子生武淳等分行州县,随粮定区。区设粮长四人,量度田亩方圆,次以字号,悉书主名及田之丈尺,编类为册,状如鱼鳞,号曰鱼鳞图册。"

张居正是通过什么方法让明帝国的财政重新走上了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鱼鳞图册中记载了明帝国境内的土地总数(指已经得到开发的土地,荒地并不计算在内),并将每一块土地都进行了编号,关于每块土地的肥沃、贫瘠程度也都有相关记录。不仅如此,就连每块土地的所有者都进行了登记。

可以说,鱼鳞图册是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最为详细的土地记载,为明廷征收税赋提供了极大便利。同时,由于土地记载详尽,明廷还可以精准计算出每年的税收额度,从而提前进行财政预算的规划。

张居正是通过什么方法让明帝国的财政重新走上了

紫禁城

明初时分,朱元璋未制定像北魏时期那般严格的土地交易制度,而是允许民间自由买卖土地(也存在一定限制,但相较前朝更为宽松一些),这就导致困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土地兼并问题再次出现。自东汉初期开始,地主阶级就逐渐活跃了起来,在经历了千百年的漫长变迁后仍然没有消失,其根基反而更加牢固。可以说,封建土地制度和封建赋役制度一日没有废除,地主阶级就一日不会消失。

在张居正的提议下,明廷重新开始对全国土地进行丈量,绘制新的鱼鳞图册。虽然经过清查后明廷的税收有所增加,但是皇室铺展浪费的习惯并没有得到改善。而且明廷每年拨给宗室的经费也越来越多。所以在张居正清查土地之后,仍然没有给明廷财政带来显著的改观,明廷财政赤字的情况也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这也是最后引发明帝国崩溃灭亡的一个原因。

张居正是通过什么方法让明帝国的财政重新走上了

记载明朝土地信息的鱼鳞图册

整顿边防,更改对蒙外交政策

上文已经提到,自明初期开始,历代明皇基本上都与蒙古人交过手。永乐帝更是五征漠北,给予了蒙古诸部以重创。但多年的战争已经让明帝国十分疲惫,蒙古各部落也并没有因明军屡屡北征而退出漠北,双方就此形成了僵持局面。

张居正是通过什么方法让明帝国的财政重新走上了

永乐帝朱棣戎装照 影视剧照

为了保证蒙古人不会突然兵犯帝国边境,明廷只好在边关重镇继续保持一定数量的边防军,而这些边防军的武备需求就像一个无底洞一样吞噬着明廷国库里的存银。思来想去之后,张居正提出变更与蒙古的外交政策。先是加强边关的武备建设,以此震慑蒙古各个部落,随后又建议双方结束战争状态,重新建立和平友好的外交关系。

张居正的做法是向蒙古派出言和使者,随后在边关开放互市,供明蒙双方进行商业贸易往来。互市的开设十分简单,只要一旨政策出台即可,但它对明蒙关系的建设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虽然在隆庆朝末期时明廷就确定在边关开启互市,但真正开始实施却是在万历朝初期。《张居正军事改革初探》中曾经提到:

"张居正为取得皇帝的支持,以明成祖加封蒙古和宁、太平、贤义三王为根据,请求穆宗援例加封俺答为王。在高拱和张居正的积极策划下,穆宗终于批准了王崇古的奏请。五年三月,下诏封俺答为顺义王,赐红蟒衣一袭,昆都力哈俺答之弟、黄台吉(俺答子)授都督同知,其余授官者六十余人。这样,俺答及其子弟部落各首领,都成了明朝的臣子。此外,还规定了岁贡马数,互市数及市易物品等项。"

张居正是通过什么方法让明帝国的财政重新走上了

俺答汗画像

蒙古诸部长年累月兵犯明帝国,并非是因为蒙古人热爱战争。除了蒙古人想要重新恢复元朝统治的一个因素外,更多的是因为想要获取必备的生活物资。以铁为例,虽然身为游牧民族的蒙古人不像农耕民族那般依赖铁制品,但生活中仍然需要数量较多的铁制品,比如刀具。对于蒙古人来说,刀具即是防身的武器,也是屠宰牲畜的工具。而蒙古人自身基本上很难开采并冶炼铁矿石,只能通过劫掠明帝国边境地区来获得。当互市开通后,蒙古人就可以在市场上购买到自己需要的商品,如此,谁还会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劫掠呢?

当互市开通后,明廷再也不必投入巨额财政预算至蒙古的战争之中,省下了许多预算可以用于其他领域的发展。边关百姓也因互市的开通而免受战争的侵害,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都得到了很大保障。

张居正是通过什么方法让明帝国的财政重新走上了

互市的和谐景象



结语

总的来说,张居正改革的方案主要是减少朝廷的支出,并增加地方的税收。无论是重新丈量土地,还是恢复与蒙古之间的和平关系,还是他所推行的一条鞭法,本质上都是为了缓解明廷正在逐渐恶化的财政现状。或许张居正已经看到了隐藏在明廷财政问题背后的本质原因,但却因为个人能力有限和既得利益集团的过于强大,所以无法将这些矛盾问题加以解决,只能够简单解决问题的表象。

张居正所主持的改革运动确确实实让明廷的财政出现了一点回暖的迹象,这也成为同期万历帝发动三大征的基础。当明帝国再次处于战争状态后,财政预算不足的情况再次浮现在水面,但这时已经没有人能够解决并扭转局势。此后几代明皇都曾经想过进一步深化改革,但却碍于形势都未能获得成功。到了明代末期,走投无路的明皇只好采取向百姓加征税赋的方式来填补国库的空虚。随着三饷加派政策的出台,明帝国内部的阶级矛盾开始更加尖锐,最终直接影响到了明帝国的国运。

张居正改革并没有改变明帝国内部存在的种种矛盾,而是仅仅缓解了这些矛盾,使其在短时间内不会对明帝国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在评价张居正改革时,笔者认为这仅仅是一次既不算得上是成功,也算不上是失败的改革运动。


参考文献:

1.《张居正改革与吏治重整》,陈忠海著

2.《《张居正军事改革初探》》,张海瀛著

3.《明史·食货志》

文章内容来自小白史观100%原创,未经许可请勿转载(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存在疑义,请联系删除。)我们将持续为大家输出精彩的原创文章,欢迎小伙伴们订阅转发及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