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後戰略性新興產業將加速引領轉型升級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局面正向積極方向發展。這次疫情,對中國經濟的短期衝擊到底有多大尚難預測,但從整體來看,疫情不改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

對於疫情後的產業發展,筆者的基本判斷是,近十年來,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呈現加速發展的態勢,而且疫情正在從非常規的角度倒逼產業轉型升級,因此,這兩股力量的合流,預示疫情後戰略性新興產業將加速引領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

疫情後戰略性新興產業將加速引領轉型升級

回看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我國明確提出“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在“十二五規劃綱要”。至今,國家明確指出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數字創意產業及相關新興服務業,我們稱之為九大戰略新興產業。

近年來,戰略性新興產業對中國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數據表明,近十年來中國經濟能夠保持年均7.5%的中高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九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年均17.1%的高速增長。也就是說,正是這一高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對沖了增長整體下行的壓力。

如何判斷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發展的基本格局和現狀

那麼,如何判斷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發展的基本格局和現狀,無疑有利於進一步促進相關行業的發展。

疫情後戰略性新興產業將加速引領轉型升級

我們知道,在以製造業為主導的年代,有基礎產業和加工產業的分類,前者通常稱為“上游”產業,後者則為“下游”產業。這一分類方法,同樣適用於戰略性新興產業,它也有類似基礎產業和加工產業之分。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基礎產業,則包括數字基礎產業、綠色基礎產業和公共服務基礎產業等

公共服務基礎產業為例,此次疫情,一定程度上也暴露了公共衛生體系“軟”“硬”兩個方面的短板。“軟”的短板主要是應急反應相對滯後,還有較大提升空間。“硬”的短板就是公共服務基礎產業,尤其是其中的公共衛生基礎設施。

公共服務基礎產業主要包括衛生、醫療、教育、文化、體育和社區服務設施等。以公共衛生和醫療為例。按人均計算,我國無論是醫院、病床和設備,還是醫生和護士數量,都大大低於發達國家水平,甚至低於一些發展中國家。這些格局和現狀表明,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下的公共服務基礎產業,未來還有很大的發展提升空間

疫情後戰略性新興產業將加速引領轉型升級

筆者注意到,在疫情防控中,多地已經較大規模運用新技術新手段進行抗疫,而這其中,很多都涉及戰略性新興產業下的公共服務基礎產業。

比如,湖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近日集中發佈了一批適用當前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需求、應用模式相對成熟的5G應用場景和產品。12個應用場景和產品涵蓋遠程辦公、在線教育、醫療救助、視頻文創、能源電力等多個行業領域,社會效益明顯。又比如,前幾天,重慶大渡口九宮廟農貿市場來了個眼生的“執勤人員”——5G智能疫情防控巡邏機器人,它用紅外方式對人流實施快速測溫和告警,一旦發現市民體溫高於37攝氏度即自動告警。

顯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產品運用,也不僅僅侷限於這些領域。它更積極的意義在於,新科技所產生的新產品或新服務,不僅改造了傳統產業,而且其所在行業本身也以新的運作方式生產、供應和消費。同時,傳統產業在與新科技融合後的生產率提升、成本降低、競爭力增強、市場規模擴大、盈利狀況改善等,反過來又會帶動對新科技的需求,從而推動新科技所直接形成的新產品或新服務所在產業的發展。這是一個產業發展的良性循環。


疫情後戰略性新興產業將加速引領轉型升級

戰略性新興產業對國民經濟的引領作用

近年來,戰略性新興產業對國民經濟的引領作用有目共睹。筆者認為,其引領作用主要表現在:

其一,做大經濟增量,包括產出和就業

其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經濟高質量發展。

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高速增長,我國的中低端產業已充分發展並飽和,甚至過剩,但高端產業的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產業結構的現代化水平仍然不高。因此,產業轉型升級勢在必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崛起,將大大加快轉型升級的進程,通過提升經濟的現代化水平,邁向高質量發展。

其三,延伸產業鏈和價值鏈。

隨著5G技術的推出,互聯網網寬與網速都將成倍提升,“互聯網+”“數字化+”的能力大大提高,形成物聯網的實質性崛起,以及人工智能、區塊鏈、金融科技等的普及應用。在這一背景和格局下,產業鏈、價值鏈都將重構和延伸,對國民經濟產生難以估量的引領作用。

其四,產生新的科技研發需求。

這裡有一個生動的例子。源自新模式創業的互聯網平臺企業,一旦做大規模,都會進入到新技術研發中。做新技術、新模式創業創新的企業,唯有不斷加大研發力度,才能不斷升級產品和服務。

疫情後戰略性新興產業將加速引領轉型升級

基於這些重要作用,筆者認為,

疫情之後,我們更要進一步重視、推動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完善產業生態、創新生態、資金支持等,以此加速引領轉型升級,助力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產業政策,是一個爭議較大,且實際經驗並不充分的領域。

根據戰略性新興產業“上下游”產業的特點,筆者建議:整體性政策框架和內容,以競爭性產業政策為主導;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上游”產業,可以制定並實施有限的選擇性產業政策。

也就是說,以競爭性產業政策為主導,選擇性產業政策為輔助。

(文章原載於《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